独断大明(校对)第12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3/1265

  张筠坐在不远处,听着小家伙的话,眉头轻蹙,眼神一丝不安一闪而过。
  朱栩看着他,笑着道:“你说说看。”
  朱慈煓喜色的道:“我想做一个商人,赚很多很多的银子。”
  张筠一听俏脸发白,更加紧张的看着朱栩。
  这是太子啊,太子说要做商人,赚银子,这要是传出去,不定引起多大的乱子来。
  朱栩神色意外,好奇的道:“你为什么要赚银子?宫里缺银子?”
  朱慈煓双眼闪烁着一种热切的光芒,道:“儿臣想要有很多银子,这就能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朱栩看着小家伙,微笑的道:“你要做什么?”
  小家伙登时愣住了,睁大双眼,眼神却是思索的困惑。
  他到底才五岁,知道银子很有用,但要说具体做什么,有什么理想,还有些为难他了。
  朱栩看着小家伙的神色,伸手摸了摸他的头,笑着道:“你平王爷手里有不少庄园,生意,你要是想,有空就去找他,让他分一点给你。”
  小家伙登时大喜,道:“儿臣谢父皇。”
  他高兴了,不远处的张筠却担心坏了。
  皇太子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位置,不止于皇帝本人可能的忌惮,潜在的皇子争夺,还有就是外廷的目光。
  哪怕朱慈煓只有五岁,传出去,那些外廷的大人们必然要上书规劝,甚至可能会做出一些事情来,进行‘纠正’。
  朱栩对这些没有在意,转头看向兴子,她怀里抱着的是朱栩的第五子,取名慈煟。
  煟,光明,兴盛的意思,翰林院取这个名字,自然也是有一番寓意的。
  小家伙一岁半,能牙牙学语,还分不清暖阁里发生的事。
  朱栩看着兴子,道:“兴子,你有什么新年愿望?”
  这位曾经的倭国天皇在大明宫里生活的很好,而今有了孩子,更是小心谨慎。
  她抱着孩子,道:“臣妾没有什么特别的愿望。”
  朱栩思索着,点点头,道:“倭国那边近来不太平,这样吧,你带着煟儿走一趟江户,朕给你派三百名儒,一千各类工匠,外加一些大商人。你代朕传话,告诉德川明秀,好好经营绥海省,尽快平定各种叛乱,将倭国带上发展的正规上,朕就给他两年时间,两年如果不成,他就提头来见!”
第1543章
一直活着
  景正十一年,还未过元宵,永和宫贵妃兴子,带了近万人的队伍,并携皇五子出京,前往绥海省,也就是倭国。
  这件事,对明朝来说,自然是‘教化’之任,朝廷从上到下,派出了十分庞大的使者团,几乎无所不包。
  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天津卫登船,由海军护送,前往江户。
  曾经的天皇,携带‘皇子’归来,对倭国上下来说,自然有着不一样的意味。
  对普通百姓以及底层武士来说,他们不认同明朝,尤其是那些作乱不止的人,但对曾经的天皇,必然不同。
  可以预见,倭国的乱象,将会有一段时间平静。
  对于德川明秀,政仁,松平信纲,伊达政宗等人来说,也是如此,他们作为倭国的统治阶层,自然也希望稳定,是以对兴子的回国,组织了庞大的欢迎仪式。
  兴子带来的人,自然有着详细的规划,这对整个绥海省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想象的作用。
  在兴子回向倭国的时候,多尔衮终于也到了京城。
  乾清宫。
  朱栩正在院中打着太极,动作闲适,熟练,行如流水。
  经过半个多月的休养,朱栩的身体已经大有恢复,整个人的神色也红润精神。
  朱慈烨几个小家伙也跟在他身后,有样学样,慢慢悠悠的打着。
  不过他们都不伦不类,只有朱慈煊有模有样,没有一丝生涩。
  朱栩金鸡亮翅的回头看了眼,笑着道:“这个太极啊,朕七岁的时候就在练,当年还是在景焕宫,曹副元帅教朕的。”
  几个小家伙看了眼不远处立着的曹文诏,继续颤颤巍巍的打着。
  曹文诏上前两步,笑着道:“这是臣的福分。”
  曹文诏跟随朱栩最久,当年在景焕宫里的事还历历在目,但一转眼已经二十多年了。
  这对曹文诏来说,确实一种天大的福分。
  当年乾清宫一见,他被还在潜邸的惠王殿下招入景焕宫,做了大管家,前前后后不知道多少事,直到惠王变成了帝王,这才离京。
  他从一个小小的辽东参将,一跃成为大明显贵。而今,曹家成了大明第一世家,曹家个个显赫,无可比拟!
  这种福分,谁人有?
  朱栩对曹文诏的话也只是笑了笑,道:“说吧,今天是为什么来?”
  朱栩这阵子是确实没有怎么理外面,还真不知道曹文诏为何而来。
  曹文诏又上前一步,神色肃然,道:“皇上,缅甸,暹罗有些不稳,卢象升上书,请准许他们对两国进行有限打击,进行警告,确保边境稳定。”
  朱栩收着手势,道:“准奏。”
  曹文诏道:“是。第二件事,秦元帅对兵制的改革正准备深入,推动各级将领的考核,轮换以及更替。”
  考核,轮换这是规定,无需多说,最重要的,就是后面的‘更替’。
  文官这边,政院系已经基本替换了县一级,随着生员不断的毕业,县丞,主簿,典吏都会更换,而后由上向下,完成吏治的‘净化’。
  现在,轮到军队了。
  皇家军院这些年也培养了很多军官,但相对于不断扩大的科举以及庞大的政院系与改革后的大学,还是人数稀少。
  另外就是,皇家军院出来的军官,大部分都在皇家军团里,也就是曹文诏的手下,如果进行‘更替’,也就是说,曹文诏的人将洒遍大明军队,将来很可能会在整个军队体系中有着极其可怕的影响力!
  这也是曹文诏来汇报,而不是秦良玉的原因。
  朱栩收了手,接过毛巾,擦了擦脖子,看着几个小家伙也要收,一抬手道:“你们多打几遍,解语,盯着他们。”
  李解语微笑,应着,走过来嘱咐几个小家伙继续练。
  曹文诏躬着身,陪在朱栩身后。
  他自然这道这里面的忌讳,看着朱栩笑容不减的侧脸,道:“皇上,臣与秦元帅商议过了,皇家军团臣可以脱手了,也可以着手进行拆分,建立两到三个军团。”
  曹文诏这是主动的削权,以免引起朱栩的猜忌。
  朱栩走到屋檐下,坐在椅子上,道:“坐下说。”
  曹文诏坐下来,继续说道:“军队改革是比之国策,臣不敢怠慢,已经写好一些计划,呈送司礼监,臣特意来请示,回去好做修改。”
  朱栩放下毛巾,拿过小桌上的茶,道:“朕对你,对秦元帅都是毫无保留的信任。你的计划书朕看过了,没什么问题。不必要有什么担忧,该怎么改革就怎么改革,按照既定计划走,无需顾忌朕,也不用在乎内阁的声音……”
  文官管军,是历来的传统,军队的改革尽管是朱栩主导,但内阁也不是没有发言权。
  这样的改革,很多人都对曹文诏起了忌惮之心。
  秦良玉七十多,曹文诏五十多,或许用不了两年曹文诏就会继任帅府元帅,到那时,全天下的军队都是他的人,那是多么恐怖,又前所未有的事情!
  朱栩虽然这样说,曹文诏可不敢答应,一切的计划自然要小心谨慎,既要完成既定的改革计划,又不能引起朱栩的猜忌。
  曹文诏默默一阵,道:“皇上,多尔衮到京了,想要求见皇上。”
  朱栩自然早就知道,道:“嗯,带他入宫吧。”
  曹文诏犹豫一番,道:“多尔衮出了天津卫,使用了偷梁换柱的手段,马车到了京城,人不见了,军情处还在找。”
  朱栩一怔,这个他还真不知道,多尔衮居然连锦衣卫都瞒过去了?
  朱栩倒是没有多少震惊,反而笑着道:“有点意思,这多尔衮临死之前,看来还想做些什么。”
  曹文诏神色警惕,道:“是,臣也担心。臣已经命军情处,用尽一切手段,将人找出来。”
  朱栩摇了摇头,道:“不用找了,多尔衮要是藏匿这点手段都没有,就太让朕小看了,让他说地方。”
  曹文诏脸色微变,刚要说话,朱栩竖起手,眯着眼看向前面,冷冷的道:“朕自有计较。”
  曹文诏还是担忧,却不敢争辩,道:“是,臣来安排。”
  朱栩摆了摆手,再次拿起茶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3/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