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校对)第3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7/1265

  朱栩也顾不得喝口茶,翻过来就看,神色顿时就不好看了。
  之前户部的花名册记录的田亩数是‘六百五十万顷’,也就是六亿五千万亩,可傅昌宗现在的奏本,笔墨未干的记录着‘八百八十万顷’硬生生的多出了两亿三千万亩!
  有那么一瞬间,朱栩都认为户部是搞错了!
  可以傅昌宗谨慎的性格,这种事是万万不会错的!
  也就是说,有着大明四分之一的田亩,被瞒报了!
  朱栩愤怒震惊,看着奏本说不出话来,还有就是户籍也上来了,人口是七千八百万,后面还有两个大大的‘预估’,也就是说,这还是不准确的,实际人口还会更多!
  大明政改还没有完全成型,想要仔细,完全的核算田亩,人口还不是时候。
  傅昌宗看着朱栩的表情,稍作犹豫,抬手道:“皇上,关于田亩,可能也还有大量瞒报。”
  这一点朱栩已经意识到了,手指敲着桌面,沉声道:“嗯,舅舅,户部继续摸查。再将详细的目录抄录一分给文昭阁,补税的时候,少不了他们!”
  “是!”傅昌宗抬手,又道:“皇上,近半年的商税有了初步统计,预计在五百万两以上,主要还是江苏,浙江一带收取最多,并且增长势头明显。”
  朱栩点头,两省就是日后沪浙苏皖大部分地区,最达也正常,道:“嗯,户部要密切注意商税,要合理,不能低也不能高,维持商业的展度,对朝廷也大有裨益。”
  傅昌宗自然明白,单说这笔税收对大明朝廷来说就很重要,应了声,道:“皇上,臣还有个想法。”
  朱栩喝了口茶,微笑道:“有话尽管说,这里没有外人。”
  周应秋尽管被外人打着皇帝‘亲信’的标签,也执掌着六部之的吏部,可他心知肚明,皇帝没有当他是真正的心腹,可听见朱栩这么说,心里还是很高兴,至少他的位置已经不是‘外人’。
  傅昌宗没有想那么多,道:“陕西荒地太多,赤地千里,臣认为,可以向辽东转移,不论是山海关以北,还是东江镇,都可以,若是开垦得宜,百万顷耕地是没有问题的。”
  听到这里朱栩就沉吟起来,这个主意不是第一次提,之前之所以没做,是因为后金在虎视眈眈,移过去也只是给后金送人口送地。但现在不同了,后金虚弱,不会轻启战端,只要把握得宜,辽东确实能够安置大量的人口。
  周应秋低着头也将利害得失分析了一遍,抬手道:“皇上,臣认为傅尚书之议可以,只要将水泥路修建完善,以大马车昼夜不停的运送,半年内转移几百万人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朝廷也需要支出大量的粮食,现银,还有耕具,农畜。”
  朱栩看了眼周应秋,沉思不绝。
  支出银子,粮食,农具这些都是小事,问题的关键是需要确保移过去的民众的安全,建奴始终是一根刺在辽东,朱栩在担忧,移民会更担忧。
  一块地要开垦成熟就是两三年,那个时候,后金也差不多恢复元气,有能力再战了。
  傅昌宗出这个主意,自然也知道其中的顾虑,继续劝说道:“皇上,臣认为,建奴在没有把握攻下锦州,宁远之前,是不会再与我大明轻启战端,臣有推测,五年之内,建奴不会轻易触怒我大明。”
  “五年?”
  朱栩一怔,要是有五年,他的骑兵也应该可堪一战了吧?配合着攻城大炮等火器,难不成还惧怕后金不成?
  傅昌宗见朱栩神色有振奋,道:“是,五年内,建奴不敢妄动!”
  朱栩微微颌,若有所思起来。
  若是五年内后金不乱动,五年之后,也就由不得他们乱来了。
  周应秋很快也想到了这点,抬手道:“皇上,宁远,锦州一线固若金汤,若是担忧东江镇,不妨就地取材,构筑大城,以来保护移过去的民众,二来也让毛文龙有个根基,不至于总是待在海岛上。”
  朱栩也觉得此议可行,看向两人道:“既然如此,你们二人去一趟文昭阁,再细细商议一番。这件事朕会命文昭阁主理,六部协同,再命陕西,四川,山西,湖广等巡抚,总督配合,朝报也动起来,加强宣传,务必要稳妥,不要再出乱子。”
  傅昌宗与周应秋都抬手应‘是’,庞大的政务不能都集中给皇帝,文昭阁渐渐的也要承担起来内阁的作用了。
  说完这些,周应秋也开始奏呈,道:“皇上,臣已经物色了几个巡抚人选,还请皇上御览。”
  刘时敏将奏本接过来,转递给朱栩。
  朱栩打开看了眼,周应秋的奏本简单,打算将李精白,黄立极,张瑞图等巡抚调往陕西等即将新划分出来的省份做巡抚。
  这些人都是经历了政改,甚至深度参与的,有能力有经验,若是要完成陕西等地的政改,这些人倒最是合适。
  朱栩没有异议,道:“嗯,接替这些人的也要早作准备,对了,与文昭阁多商议,详细再奏。”
  周应秋见朱栩同意也没有多说,心里暗喜。至于文昭阁,他并没有放在眼里,只要朱栩点头的事情,朱由检翻不了盘。
  又说了几句,傅昌宗,周应秋便告退离开。
  巡抚人选有了,接下来就是总督了,朱栩很快就想到了辽东的那些将领,祖大寿,朱梅,左辅,张盘等人,他们资历,能力都够得上,留在没有战事的辽东也算是浪费。
  朱栩拿起毛笔,在周应秋的奏本上,巡抚名字的后面,逐一添加名字,这些都是配备他们的总督。
  过了一阵,一个内监从侧门进来,在曹化淳耳边低语了一句,悄然退下。
  曹化淳见朱栩批注完,走过来道:“皇上,建奴使者,多尔衮求见。”
  对于这位,朱栩谅了好一阵子,手指敲着桌面,想着这位也不简单,淡淡一笑,道:“有请吧。”
  “传多尔衮觐见。”一声声尖叫在皇宫回荡。
  多尔衮在乾清宫外,内外廷的界线上,听着声音,迈步向前走去。
  只有他一个人,穿着明朝都尉的军服,面色平静,目光炯炯,双手托着一个精致盒子,一本正经,恭恭敬敬的迈步向景阳宫走去。
  领头的是两个内监,目不斜视,迈着小碎步快步走着。
  他们很想回头再看看,这个建奴人还真特别,居然穿着他们明朝的军服,一副明朝人的打扮,不由得心里嘀咕‘建奴莫非都是这样?据说他们以前就是明人,只是叛变了……’
  两边的内监,侍卫虽然没有表情,心里也都怪异别扭,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建奴人。
  多尔衮跟着两个内监,在众多的目光注视中,来到了御书房门外。
  一个内监接过他手里的盒子,多尔衮面色平静的整理着衣服,望着近在咫尺的御书房大门。
  实则他内心也不平静,他的双眼可以看到黑漆漆的门内,那里如同深渊般,仿佛有凶兽潜伏,正等着他送上门。
  金人都知道,大明朝廷的皇帝痛恨他们金人,下手从来不软,在宁远不知道杀了多少贝勒贝子。也从不讲规矩,他们金人的使者都是有去无回,要么是血淋淋的人头,要么就是消失无踪!
  多尔衮今年十七岁,身子不高,面色白净,说不上俊俏,眉宇间却有着让人不能忽视的戾气,即便没有表情,也令人不敢忽视,犹如面对眯眼的猛虎。
  “多尔衮,觐见!”
  那黑漆漆的房间内,传出一声尖锐的喊叫声。
  多尔衮悄悄吐了口气,大步向前,然后转身,迈过门槛向里面走去。
  里面并不昏暗,相反非常的明亮,在那御桌内,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脸角分明,眉目如星,端坐在那,给人一种泰山崩于前也不改色的镇定,自如之感。
  他嘴角含笑,神色温和,眼神清澈,一眼看去会认为是个人畜无害,宽厚仁和的少年人。
  可多尔衮内心越警惕,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可怕,他想起了总是嘴角挂笑,丝毫不漏脾气的黄太吉!
  恍惚间,多尔衮觉得,这两人真像!
  多尔衮上前,在御桌不远处,单膝跪地道:“臣,多尔衮,叩见皇上!”
  朱栩没有动,嘴角还挂着笑,内心却一百万头羊驼狂奔而过,还带着怪异的叫声,在他脑海回荡不绝。
  多尔衮穿着一身的明朝军服,是都尉级别的,尤其是他的自称的是‘臣’,令朱栩一时间没有办法适应。
  如果再认真追究起来,还真是对,黄太吉被封的是忠勇王,是朱栩的臣子,多尔衮自然也是。
  一切都是应该应分,可出现在多尔衮身上,朱栩都快质疑他的听觉了。
  朱栩飞快醒转过来,打量着眼前的多尔衮,微笑道:“平身吧。”
  “谢皇上。”
  多尔衮的礼仪挑不出毛病,站起来,躬着身,拿过边上内监捧着的精致玉盒,抬手道:“皇上,这是忠勇王托臣带来的贡品,请皇上御览。”
  曹化淳实则也被这一幕惊了,听着多尔衮的话,又深深的看了眼,走过去,接过来放到朱栩桌前,并缓缓打开。
  朱栩目光平淡的看去,旋即双眼猛一睁。
第428章
大乱之始
  朱栩看着玉盒里的东西,又抬头看了眼多尔衮,这才伸手拿出来。
  右面的是一张地图,封面上偌大的‘兵力布置图’五个汉字,很是夺人眼球。
  朱栩摊开看去,上面详细的标志着‘东京’附近的兵力的详细布置,地图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各个领兵人的名字,性格,作战方式等都有介绍。
  朱栩神色平静的放下地图,又看了眼多尔衮,拿起中间的,这是一道‘账本’,涉及后金的高层人员的花名册,金银财况,粮仓位置等等一系列重要情报。
  朱栩又拿起最左边的,翻看一看,这是多尔衮的上奏的‘效忠书’,言称‘虽忠勇王之属,亦有报国之心’,希望朝廷能够让他领兵,为朝廷‘平内乱,灭外贼’。
  朱栩看着这道奏本,神色怪异,抬起头,双眼微眯的看着低着头的多尔衮。
  前面那一句可以认为多尔衮因为‘怕死’所以要投降,可那一句‘平内乱,灭外贼’就值得玩味了。
  ‘内乱’,沈阳现在也可以说是大明属地,多尔衮这‘平内乱’,指的是黄太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7/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