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校对)第3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0/1265

  弹劾文昭阁的奏本,估计会堆满司礼监。
  蒋德璟看着脸色阴沉的信王,心底的腹稿又组织了一番,轻声道:“王爷,这件事,臣认为兵部奏议稳妥,缜密,多利于我大明,皇上同意,也是理所应当。”
  蒋德璟的话将事情都推给了兵部,朱栩只是拍板,这也算是给朱由检一个台阶下。
  朱由检很清楚,这件事不论他同意不同意,都会照行不误,抬头看了眼蒋德璟,心里依旧翻腾不休。他的性格有反复的一面,可也有倔强的一面,察哈尔这件事,就让他认定朱栩是错的。
  他抿了抿干燥的嘴唇,有些无力的拿起笔,在兵部呈上来的奏本上,批拟了个大大的,深深的‘准’字。然后就坐在那,面无表情,周身都透着燥热气息。
  蒋德璟心里紧张,谨慎的看了眼朱由检,拿起奏本转身出去,这道奏本文昭阁批复后,还要送到司礼监。
  过了文昭阁这一关,册封蒙古大汗,察哈尔可汗,林丹汗为顺平王的奏本,才顺畅起来,大明庞大的机器转动,一系列的册封仪程在短短一天内就走完了。
  兵部在忙,礼部的新一期朝报也火热出炉。
  遍布京城的近百个报点,围满了士子,商人,还有官吏,但凡读书,识字的,都会购买。
  这里面不时会有着朝廷尚书侍郎的文章,有着关乎国计民生的政策,大大小小的事,都能在这里找到蛛丝马迹。
  今天的头版头条就是:蒙古臣服。
  上面详细的罗列前因后果,以及各项条件,自然都不尽真实,以春秋笔法写来,歌颂皇帝的英明神武,大明的兵锋强盛。
  还有一些文坛宿老的署命文章,文笔老到,花团锦簇,极尽阿谀奉承之能,却让人丝毫感觉不出反胃,越衬托皇帝的光明伟岸。
  大理寺一个偏房内,魏学濂一边喝着茶,一边双眼紧盯着还有些热的报纸,双眼瞪大,颇为振奋。
  他对面的是庶吉士孟兆祥,孟兆祥很镇定,喝着凉茶,惬意自如。
  魏学濂看了半晌,直觉意犹未尽,抬头看向孟兆祥道:“孟兄,你我真是可惜,若是再年轻几岁,说不得能参加今年的武举,到时候也能加入虎狼卫,将来纵横草原,彻底为我大明消除这个祸患,想想都是痛快!”
  孟兆祥笑了声,道:“我能理解魏兄的想法,自当今皇上登基以来,武功已远往前数代,建奴被严重削弱,不足为患。现在是该对草原出手,只是我也不太清楚皇上以及兵部的诸位大人是如何打算的。”
  魏学濂一听就滔滔不绝道:“这有什么难猜,这位顺平王乃是蒙古大汗,占有大义,先一力扶持,同时分化各个部落,待我王师兵锋入草原,逐个击破,建立太祖太宗未完成之大业……”
  孟兆祥知道魏学濂有着尚武之心,奈何已经晚了,只能陪他一笑。
  如他们这样的不知凡己,另外还令今年的武举格外热闹。
  有人赞同,自然也就有人不赞同。
  在京城也有类似复社的小圈子,一干落第的士子,聚集在京师不走,等待明年的复试。都是天下沦落人,自然分外亲近,以‘共促’的名义聚集在一起。
  一处酒楼内,熊文举,孙承泽等人也都看着朝报,眉头皱了又皱,神色难看。
  熊文举胸口起伏着,义愤填膺的道:“诸位,朝廷当真昏聩,我大明已民不聊生,处处灾情如火,急需钱粮!结果呢,朝廷居然还有银子,粮食给鞑靼,真是……真是岂有此理!”
  孙承泽也脸色冷漠,将报纸拍在桌上,沉声道:“皇上已不算年幼,百官也都辅政多年,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昏政!”
  “你们难道不知道?咱们这位皇上,最喜欢就是做生意了,你看看,满大明,到处都是‘惠’字头的商行商会,这哪里是圣人教化,整个大明上下都是铜臭味!”
  “何止,你们再到处看看,从南到北,劳民伤财的事比比皆是,官道本就有,重修!河道本就够宽,继续挖!数十万民力,财力,都这样的被浪费!”
  熊文举猛的站起来,冷声道:“诸位,而今我等考不进那劳什子文院,明年的科举多半又会不在榜上,这大明,哪里还有我等士子的进取之路!”
  孙承泽也一样愤愤不平,大声道:“现今天下灾祸连连,就是上天给的警示,若是皇上,朝廷再无重振之意,改朝换代又岂是等闲!”
  孙承泽这句话已算大逆不道,可在朝廷强行解散复社,‘打压’天下士子之后,这样的话都算是轻的。
  一群人怒吼不已,可泄一阵又不能如何,只能散开各自回房,默默的拿起从文院悄悄借来的‘教本’,认真的钻研起来。
  朱由检现在也习惯于每天看朝报,看着王承恩新一期送来的报纸,神色默然不语。
  这件事,他还是持反对态度,只是不再说,不再做什么。
  今天心情不好,朱由检决定按时‘下班’,刚走出门口,钱龙锡就急忙走过来,道:“王爷,出事了。”
  朱由检脸色微变,不等他询问,刘时敏带着魏忠贤就走了过来,右手捧着金色的圣旨。
  朱由检不知道景阳宫又要干什么,目光在魏忠贤身上扫过,厌恶一闪,落在刘时敏身上。
第442章
粮荒
  不过这厌恶待刘时敏宣完旨意,就变成了愕然。
  景阳宫居然将东厂降格,并且交由文昭阁主理。
  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谁都知道,东厂是皇帝手里最锋利的刀,不论是对东林,还是政改都是主力,没有东厂血腥镇压,就不会有大明今天的局面!
  可朱栩竟然将东厂的权力给收缩了,还配给了文昭阁!
  这是因为东厂之前在江南出格?还是要安抚江南士林?亦或者是刚刚敲打了信王后给的甜枣?
  一干文昭阁阁员心里无数念头转动,惊疑不定。
  皇帝给权力也分情况,比如这个东厂交给文昭阁,就丝毫没能让他们高兴起来。
  朱由检心底也猜疑不断,但能够将魏忠贤这个刽子手控制在手里也是件好事。
  这么想着,他脸色稍缓的接了旨意站起来,看着刘时敏道:“有劳刘公公了。”
  刘时敏对朱由检倒是颇为欣赏,微躬身道:“王爷客气,奴婢有一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
  朱由检一怔,旋即对着身后摆了摆手,待蒋德璟人离开了,才面上微紧的道:“还请公公直言。”
  刘时敏走近一步,低声道:“在蒋大人离开之后,皇上轻声说了句‘内阁’。”
  刘时敏说完,便转身离开。
  朱由检稍微好转的脸色陡然又变得黑沉,他以前想朱栩恢复内阁,是出于对朝廷体制有缺的担忧,可现在朱栩要恢复内阁,反而让他心生难受。
  他文昭阁承担的就是内阁的角色,虽然大部分权力被剥夺,可也有着‘摄政’名义,有着不少的权力,内阁恢复,冲击最大的,就是文昭阁,朱由检!
  朱由检知道,刘时敏没有胆子擅自给他传递这样的消息,多半是景阳宫有意给他施压了。
  ‘我到底要怎么做……’
  这一刹那,朱由检直觉心累万分。
  沈阳。
  黄太吉坐在轮椅上,正在教布木布泰写字。
  他还是如以前一样,脸角柔和,神态平缓,嘴角挂着微笑,仿佛什么事他都不放在心上又什么事都在他的掌握中。
  布木布泰是个小美人,体态丰腴,表情清冷,面冷体热,有着特别的诱惑力。
  布木布泰俏脸微红,任由黄太吉抓着她小手,一笔一划的写着。
  在他们不远处,一身仿明朝三品朝服的汉人,正恭敬的站着。
  好一会儿,黄太吉才笑着道:“好了,今天就练到这,明天继续。”
  布木布泰很懂事,对黄太吉倾了倾身,悄步离开。
  黄太吉转动轮椅,来到鲍承先身前,他下半身完全废了,好在上半身功能齐全。
  他微笑的看着鲍承先,道:“鲍先生,事情做的如何了?”
  鲍承先是最先投降后金的汉官之一,也算得重用,一直都负责后金的‘耕田’事宜。
  他是个微胖的中年人,神情谦虚,五官圆润,听着黄太吉的话,抱手道:“大汗放心,有济尔哈朗,德格类贝勒二位贝勒的帮忙,内阁,六部,诸司都已经置备齐全,只待大汗布诏书了。”
  黄太吉满意的笑着,道:“这个本汗对先生完全信任。南人对我们严密封锁,一粒粮食,私盐都运送不过来,加上奴仆缺少,粮食已然不够,先生可有什么办法?”
  鲍承先跟着黄太吉也不少日子,知道这位大汗的秉性,他既然这么问,心底肯定有想法。
  不过他还是思索的道:“大汗,明朝有屯田法,可以效仿。”
  金人只打猎不种地,更何况两年前还纵横天下,无所抢不到,何须他们种地。
  黄太吉神色沉吟,摇头道:“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鲍承先注视着黄太吉,犹豫着道:“不知大汗,可有关注明朝的朝报?”
  黄太吉神色不变,点头道:“本汗知道,林丹汗已经投靠明朝了。”
  鲍承先见黄太吉似没有注意到其他,便道:“大汗,既然察哈尔可以与明朝互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其他部落,悄然也参与进去,从中买来我们需要的粮食,私盐等物。”
  黄太吉双眼一亮,俄而又摇头道:“明朝也不是傻子,怕是第一次就会被现。”
  鲍承先微笑,抬着头道:“大汗,大漠去年的牛羊冻死过半,今年的草枯水竭,草原上的蒙古部落,不比我们好过。”
  黄太吉会意过来,道:“你是说,其他蒙古部落也会争先与明朝互市,换取粮食,私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0/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