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校对)第4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8/1265

  王三善虽然语气果断,下了决心,心里还是忐忑。
  他们一接到朝廷的的文书就快马加鞭,飞速赶来京城,抢在了其他官员前面,就是想抢一个先机!
  贵州土地贫瘠,多山多岭,百姓多为混杂,可以说,贵州的情形比其他地方更坏。
  王三善深感其中的压力,这么急着进京,就是希望朝廷的移民,能多照顾贵州。
  王三善与鲁钦来到内阁,看着眉星如月,颇为俊逸的信王,连忙抬手道:“下官见过王爷。”
  朱由检看着两人,神态平静的点头道:“两位大人请坐,王承恩,看茶。”
  王三善与鲁钦两人心里一沉,信王的态度似有些不太喜欢他们。
  王三善倒不是为了自己的仕途,是有心贵州,贵州处在四川,云南,湖广,广西四省中间,地小人多,地贫人杂。前两年还差点被叛军攻下贵州,情势比四川还要艰难。
  他希望朝廷在移民的事情上,多照顾贵州,减轻贵州的压力,自然,赈灾粮饷也是他急需的。
  朱由检倒不是对这两人有意见,而是苦于没办法写出景阳宫交代的奏本,到时候若真是像军改会议那样,群臣放开讨论,他这个内阁首辅要是一问三不知,那才颜面扫地,‘万古留名’!
  喝完茶,朱由检看着王三善,开门见山的道:“王大人,与本王说说贵州,西南诸省,皇上与本王都非常关注。”
  王三善一听心里就微微激动,组织着话语道:“回王爷,贵州全省,灾情严重,百姓食不果腹,虽然朝廷一再减税,还是有人饿死,有乱民乘机闹事。下官恳请王爷,为贵州八百万百姓计,先从贵州移民,给百姓们一条活路。”
  朱由检听着就眉头皱起,道:“据本王所知,西南的情形没有坏到如此程度……莫不是你们收税不足,找的开脱借口?”不怪朱由检这么问,他还记得天启年间,贵州送上来的税收就不少,怎么才几年就到了这个境地?
  王三善神色微怔,一下子不知道怎么接下茬。
  他这几年没少给朝廷上奏本,朝廷也没少给贵州赈灾粮饷,减税,信王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鲁钦是贵州总督,按照要求,他是不能掺和政务的,可听着信王的话,还是觉得奇怪,西南大旱连连,赤地千里,信王是不知道还是装糊涂,亦或者别有所图?
  王三善也想到了这个可能,起身肃色道:“王爷,贵州之艰难,我大明两百年仅见!并非下官推诿,实已到了刻不容缓之境地。朝廷开仓放粮终究有限,归根结底,还是要让百姓有地种才行!”
  朱由检看着王三善,神色将信将疑。
  他知道西北灾情,可不管是他从奏本了解,还是其他人告诉他的,都不能直观的感受到,他始终认为,奏本都有相当的浮夸,要么是为了推卸责任,要么向朝廷伸手要钱要粮。
  朱由检没有多说,沉吟一声道:“你打算移送多少出来?”
  “臣想先送出两百万,不,越多越好……”王三善道。贵州的人口超过八百万,现在有一大半受灾,他是真的担心战事再启。倒不是担心胜不了,而是怕点灯熬油,大明哪怕有金山银山也会耗尽!
  朱由检皱眉,辽东虽然地域广大,容纳个几百万人没有问题,关键是要开垦,还要有大量的钱粮投入,两百万人,这可比军队消耗还要庞大!
  朱由检神色有些凝重,他发现,西南只怕比他知道的要严重的多。
  ‘一群昏官误我!’朱由检心里怒火涌起,杀意如沸。
  “王爷。”不等朱由检发怒,王承恩快步进来,手里拿着今天的朝报。
  朱由检看着王承恩手里的报纸,眼神微动,接过来一看,神色有些僵硬。
  这是河南巡抚赵晗的署名文章,文章大肆批评了河南各地知府对巡抚衙门政策的推三阻四,阴奉阳违,指责各地的民乱皆由官员贪腐,人浮于事引起,希望朝廷能行霹雳手段,整顿吏治。
  下面一篇是甘肃巡抚樊一蘅所写,再次指责党争祸国,朝廷有党,地方也有党,抱团徇私,鱼肉百姓,请朝廷雷霆整治。
  翻过一页是福。建巡抚黄承元所写,痛斥了所谓的‘皇权不下县’,政令难行,地方之所‘宗法大过王法’,希望朝廷立法整肃。
  朱由检看的心头直跳,景阳宫这是要干什么?
  朱由检甚至都不敢想!
  王承恩看了眼王三善两人,在朱由检耳边低声道:“钱龙锡,蒋德璟也进京了,不过是去了户部。”
  户部,自然是去见傅昌宗的。
  朱由检对这两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心里痛恨,脸上铁青一闪,低头又继续看着手里的报纸。
  这张报纸已经发出去了,谁也不知道会引起多大的反应。
  大明的社会,说穿了,还是宗法制,皇家有祖制,勋贵之家有家训,官宦之家有亲族,地主之家有宗祠。家国家国,先家后国,宗法往往都大过王法。人们对长辈,祖先的敬畏也常常胜过官威皇威!
  刚刚到京城门口,朱栩手里也多了这张朝报,神情平静的看着。
  想要改变大明死气沉沉的腐朽风气,就要起底所谓的‘皇权不下县’、‘皇权不下乡’,只是,这太难了。
  没有任何理由让人不尊祖宗吧?你拆掉人家的祠堂,全村都得跟你拼命!这些是底层的,认真论起来,大明从上到下,哪一个人不是活在‘宗法制’下?
  在朱栩看来,满清所谓的以‘孝’治天下,不过是大明‘宗法制’的更进一步,将纲常伦理发挥到了极致。
  这是一条锁链,精神锁链,从上到下,层层锁住,锁住大明的每一个人。每个人都只能在链子所及的圈子里行事,出了这个圈子就是大逆不道,被世人唾弃,天下无立锥之地!
  曹文诏也看到了,神色变了又变。黄承元的文章大义凛然,要求彻查‘不法之人’,并不是否定‘宗法制’,只是在边缘试探了一下。
  这怕不是皇帝的目的吧?
  他有心回头看一眼,可还是忍住了。他隐约能猜到一丝朱栩的用意,这让他不寒而栗。
  朱栩也没有说什么,这根锁链的源头不是‘宗法’,是礼法,是越来越变质、极端的儒学。
  思想有着极大的惯性,不是一两个,十个八个清醒的人就能扭转的,朱栩需要时间,开阔眼界,破开思想禁锢,大海航海时代,已经在眼前!
  朱栩掀开帘子向外看去,不少人捧着报纸在那看,表情都有些纠结,皱眉,涵养稍微差一点的就破口大骂,隐隐能听到‘黄承元’三个字。
  “捅了马蜂窝喽。”朱栩笑着放下帘子,倚靠着厢璧,很是闲情逸致的说道。
  曹文诏心底有数,黄承元只是一波小试探,这波试探肯定会有人忍不住跳出来。
  “不尊天地,不敬祖宗,置礼法于不顾,黄承元当杀!”孙之獬拿着报纸,看着黄承元的文章,神色愤怒,唾沫横飞。
  孙之獬在崇祯初涉及‘逆案’被罢,这几年大江南北的奔走,一直谋求复官,可惜一直没有得逞。这一次,他是感觉机会来了。
  黄承元要给‘天下宗祠’立法,干涉族老之权,完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他要拿黄承元做晋身的踏脚石!
  他正想着,一抬头就发现阮大铖出了府邸,急匆匆的向着督政院走去。
第543章
王法宗法哪个大?
  督政院。
  阮大铖口水四溅,语气激烈。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莫不是朝廷要管那后院之事?”
  “子不敬父,妇不从夫,天下何为?”
  “王爷,这黄承元无君无父,视纲常为无物,下官敦请严惩!”
  靖王朱履祜听着阮大铖的话,不时皱眉。
  黄承元这篇文章是这么回事,他心底十分清楚,皇帝也曾经与他言过‘皇权不下乡’这个话题,却是没有想到,会来的如此突然。
  ‘皇上要做什么?’朱履祜心底微沉,他拿不准。好在黄承元只是‘就事论事’,还没有到那挑衅‘礼法纲常’,‘大逆不道’的地步。
  朱履祜看着眼前愤怒难当的阮大铖,心底暗自冷笑,这个人期初是东林党,后来投靠魏忠贤,结果被魏忠贤嫌弃,一直以来都闲赋在京城,千方百计的谋求复官,这次是找到好借口跳出来了。
  靖王神色平静,看着他不悦的道:“嗯,这篇文章本王看过了,黄巡抚也只是批评一些人肆意妄为,无视国法,并没有其他意思,你去吧,待他到京,本王亲自再去问问。”
  阮大铖视这篇文章为‘大逆’,是他向朝廷,向皇帝邀功的好机会,岂肯罢休!
  他毫不退怯,语气断然的道:“王爷,此事怎能轻易罢休?自古以来天地有纲,黄承元分明是异端邪说,岂可放纵!若是天下人都没了纲常,任性胡来,肆意妄为,我大明如何治天下,万民如何安顺……”
  朱履祜眉头皱了又皱,他找不到话来反驳,黄承元虽然是‘就事论事’,‘大义凛然’,可与现实是完全抵触的,与大明的礼法相悖,真要扣上一顶‘狂悖不礼’的罪名,还真难洗脱。
  不等朱履祜摆平阮大铖,孙之獬也进来了,说不上獐头鼠目,可一看也是阴险狡诈一类,他抬手就向朱履祜沉声道:“王爷,家规国法,自古常理,下官且问一句,皇上要不要敬畏天地,尊崇祖宗?人伦纲常天地之心,朝廷真的要为太祖太宗修法立律不成?”
  朱履祜脸色一沉,目光森冷的盯着孙之獬。
  孙之獬这几句话着实大逆不道,这满天下,谁敢说一句太祖太宗不好之言?子孙如何敢非议祖宗?
  可孙之獬是顺着黄承元的话来的,要说大逆不道,违背人伦的……是黄承元!
  孙之獬这些话说出口,饶是朱履祜也不得不应声了,沉着脸道:“你们回去吧,本王这就进宫求见皇上。”
  阮大铖,孙之獬几乎心有灵犀的对视一眼,都是藏不住的大喜,又神色肃穆的抬手道:“下官静候王爷佳音。”
  朱履祜哪里看不出两人的心思,神色冷淡的送走两人,站在屋檐下琢磨一阵,心里沉着一口气,迈步出了督政院,向皇宫走去。
  此时,礼部的袁可立神色刚硬,一手猛的将报纸拍在桌上,桌子都颤了颤,他向着身前站着的温体仁大喝道:“谁让你登的,你想要天下大乱吗!”
  温体仁对于黄承元这篇文章也是抵触的,太过敏感,势必会惹起巨大的非议。
  但是,这篇文章是司礼监送过来的,他不能不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8/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