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校对)第5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6/1265

  这‘二陶’指的是会稽两位大儒,这二人是兄弟,是王阳明的三传弟子,在江南,甚至整个大明都威望隆重。其中弟弟陶奭龄的名声更大,与刘宗周并驾齐驱,称‘陶刘’。两人曾经合建了一个证人书院,研究某些学问,可最终两人的学说日渐有矛盾,且不可调和,最终是分道扬镳,各奔东西。
  于是,两人四处讲学,宣传自己的理念,同时不时的反驳对方,弟子们也受影响,相互攻击。在明朝,也算是众所周知。
  刘宗周呢,是北上京城,宣传‘慎独’之说。陶奭龄则是南下,主讲‘听禅’,暂居在这里。
  朱栩背着手,心里若有所动。
  在这个时候,各种学说,学派林立,按理说应该是百家争鸣,去腐存清的好机会,偏偏这些大儒固执又蛮横,在学说上无法说服对方,就开始攻击人品,道德,最终甚至在朝堂党争中有所体现。
  比如高攀龙,赵南星等人与刘宗周走的就极近,在思想,学术中比较相合。陶奭龄等人是王阳明的传人,禅机很重,事事讲究‘因果’,倒是与楚党,昆党等相近。
  “刻不容缓……”
  朱栩望着这座茶山,自语道。
  曹化淳站在他身侧,看向那处庄园,默然无语。
  皇帝这次来是有目的的,那就是请这位石梁先生入京——编书!
  编一部堪比永乐大典的宏伟巨著,也是今后学子们的教材!
  历朝历代的皇帝对编书都异常热衷,是‘传世功德’,景正皇帝雄才大略,自然也不能少!
  朱栩倒是没有曹化淳想的这些心思,他是要‘破腐’,借着编书,对儒家以及其他经典重修编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一部书的重要性,自然要看作者,刘宗周朱栩在路上没抓到,这个陶奭龄也算德高望重,能有他署名,最好不过!
  “皇上,东西找到了。”曹变蛟从远处快步过来。
  朱栩笑了笑,道:“走,咱们去拜访石梁先生。”
  几人上前,朱栩也就带了几个禁卫,人并不多。
  还没有走到门口,一个中年人走出来,神色冷漠的道:“来客止步,石梁先生不见外人!”
  朱栩打量了一眼,估计是陶奭龄的门生,于是手里捧着一个玉盒,道:“学生来自宗传书院,今路过,不敢不来拜访,还请先生代禀。”
  中年人眉头一皱,神色不悦。
  这个时候的书院很多,名仕大儒林立,这宗传书院也是一个了不得的地方,是由周汝登创立,还有别名鹿山书院,海门书院,在十多年前是天下读书人的向往之地。
  周汝登不仅学识渊博,德高望重,且在朝堂上也曾做到堂部,哪怕是刘宗周,陶奭龄见了,都要恭恭敬敬的行礼,叫一声‘海门先生’。
  可这周汝登虽然崇敬‘阳明心学’,却不是这一派的,他师承罗汝芳,罗汝芳也是一时大儒,他反对王阳明的‘存天理,遏人欲’,在学术上对立。
  因此,鹿山学派在明朝的诸多学派中,时长被人讥讽,认为他们‘学而不精,蝇营治学’,不被一些人待见。
  显然,中年人就不待见宗传书院的人,打量了朱栩一眼,以及他的随从,冷哼一声道:“石梁先生不见你们,走吧!”
  说着就转身,不等朱栩在说话,嘭的一声关上了大门。
  朱栩看着紧闭着的大门,揉了揉僵硬的笑脸。
  他被吃闭门羹的的记录,在这里要加一次了。
  曹变蛟对这些文人迂腐作风很不喜欢,直接上前道:“公子,要不我带人冲进去!”
  曹化淳连忙阻止,道:“不可,皇……公子,石梁先生本就厌恶朝堂,不能再冲撞了。”
  朱栩看了曹化淳一眼,又转头看向关着的大门,皱眉不语。
  这个时候的大儒名士多了去,有的是愿意给他效力的,之所以来着这位石梁先生,除了他学识丰富,威望隆重,还有就是他的一个治学理念:‘五不问,五不答’曰,一不问朝政,二不问生计,三不问世间闲泛事,四不问他家是非长短,五不问生平亲知。
  这样的一个治学理念,若是用来给他编书,加上他‘近禅’的想法,‘破儒立新’是最适合不过!
  只是,现在他连门都进不去。
  曹化淳想了一会儿,道:“公子,我手里还有吕大人的帖子,不知道能否有用?”
  朱栩一怔,无所谓道:“试试吧。”说完就不禁摸了摸下巴,朝堂上的这些大人们,好像大部分的主要工作是‘治学’,也就是读书,钻研学问,反而公职倒像是‘顺便而为’,随便拎出一个都是学问满腹,称得上‘大儒名士’。
  ‘还真是有趣……’朱栩心里暗道。
  他正胡思乱想,曹化淳拿出吕大器的拜帖,上前敲门,开门的不是那中年人,是一个普通门房,门房想了又想,还是接了进去,不过依旧关上门。
  吕大器刚刚从吏部侍郎调任兵部侍郎,怎么也算得上位高权重,就算‘学问’差了些,总应该能见到人。
  朱栩这样想着,那门房打开门,将吕大器的帖子又给递了回来。
  曹化淳眉头皱起,这位石梁先生着实有些过分了。
  曹化淳回来,神色也不太好看,道:“皇上,这位石梁先生‘不问政事’,不若换其他人吧?”
  朱栩一只手托着下巴,眯着眼,然后招来曹变蛟,在他耳边嘀咕了几句,曹变蛟立即‘是’一声,大步上前。
  门房显得有些不耐烦,要轰人,待曹变蛟说完,来不及关门,一躬身,快速向里面跑去。
  没多久,大门内,一个六十多岁的白发老者,脸角瘦削,神态硬朗,但目光很是冷漠,在一群人簇拥之下,出了门,向朱栩一群人走来。
  老者就是陶奭龄,他来到近前,佝偻着身体,冷眼打量着朱栩,俄尔如含怒气的道:“你说的,皇上要召集天下名儒,勘正‘王学’,此话可为真?”
  ‘王学’也就是王阳明的‘阳明心学’,这‘阳明心学’在大明影响力巨大,现在的儒生,不管是否是名宿大儒,大部分都是王阳明的徒子徒孙,哪怕不是,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王阳明,是明朝的儒学集大成者,世称‘孔孟朱王’,可见他的成就!
  因此,任何人别说‘勘正’,哪怕是说三道四也会被吐沫星子淹死!
  如果是别人,哪怕是换个人做皇帝,都不敢对这个‘王学’,也就是‘阳明心学’指手画脚,可朱栩敢!
  ‘心学’是儒学发展的另一座高峰,想要对‘儒学’做些什么,就要先从‘心学’开刀。同样,动了‘心学’就是在对‘儒学’革新。
  朱栩单手负背,微笑道:“不错,在下是皇上的钦使,四处网罗天下大儒名士,待皇上回京,会在宫中设立专门的书馆,由这些大儒共同勘正,一旦完成,便可颁行天下,供我大明学子……”
  “荒唐!”
  不等朱栩说完,陶奭龄冷哼一声,大声道:“文成公学究天人,岂是凡夫俗子可以置喙!若是谁敢胡言乱语,休怪老夫一封信令他身败名裂,羞死于屋内!”
第712章
两面坑
  王守正,也就是王阳明,谥号文成,世称‘王文成公’。
  朱栩眉头挑了挑,他丝毫不怀疑这位老先生的功力,他要是骂人,一封信就足以气死人,更何况令他开口骂人,这个人这辈子估计都出不了门,真的能‘羞死于屋内’!
  当然,依现在读书人的个性,最在意‘清名’,若是这位德高望重的石梁先生真的写了骂了,只怕会立刻‘以死明志’!
  朱栩好整以暇,道:“在下只是奉皇命来询问石梁先生,既然先生拒绝,在下自然告退,还有许多人要去拜访。”
  陶奭龄见朱栩这就要转身,突然又开口道:“你从北而来,可见过刘念台?”
  刘念台,即刘宗周,念台是刘宗周的别号,人称‘念台先生’。
  朱栩脚步一顿,然后道:“念台先生认为‘今多有误,当与勘正,以正王学,通达后世’。”
  陶奭龄脸色顿时阴沉了一分,他与刘宗周的治学理念,思想等都极为冲突,可又都是‘王学’的传人。
  他立刻挺了挺胸,目光冷厉道:“老夫决不允许刘念台‘歪曲王学,辱玷文成公于地下’!老夫即可启程,前往京城!”
  朱栩神色不动,目光犹豫一番,道:“在下知石梁先生与念台先生多有不合,且年老体衰,不若就依先前之言,先生尽管游历讲学,免伤和气!”
  “放肆!”
  朱栩话音一落,之前的中年人上前一步,呵斥道:“你认为我师不如刘念台?少年人,小心祸从口出!”
  陶奭龄也是眉头一皱,朱栩的话里确实暗含了这个意思,他压着怒气,沉声道:“京城老夫是去定了,休得多言!”
  说完,转身就背着手,大步向大门走去。
  那中年人又看了眼朱栩,冷笑道:“鹿山书院的人懂什么治学,蕺山书院阴暗晦涩,凭什么‘勘正王学’?简直是笑话!”
  蕺山书院,刘宗周常年在此讲学,人称蕺山先生。
  中年人转身,大步跟在陶奭龄身后,嘭的一声关上了大门。
  曹化淳皱眉,道:“皇上,念台先生可没有答应……”
  朱栩嘿嘿一笑,道:“派人去告诉刘宗周,就说陶奭龄会去,你看他去不去?”
  曹化淳一怔,旋即嘴角会意,不由得笑了起来。
  告诉陶奭龄,刘宗周会去,那陶奭龄肯定不答应,一定会去阻止刘宗周‘乱来’。再告诉刘宗周,陶奭龄会去,那作为死对头的刘宗周肯定不会罢休,一定会去掺和一脚。
  本来两个都不会进京的人,现在肯定会去,且会更加的卖力气!
  这手段,真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6/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