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校对)第7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2/1265

  孙传庭能体谅毕自严的难处,大明虽然没有了辽东威胁,可内部是积重难返,想要扭转局面需要付出足够的耐心以及足够稳定的赋税,二者缺一不可。
  大明的赋税虽然经过皇帝严厉整顿,盐税,茶税,矿税以及商税等都拿到了朝廷手里,可灾情在剧烈变化,经历过高峰之后,朝廷的赋税,钱粮正在锐减,明年或许只有不到一千六百万,免税,赈灾,各处用度,都是一个庞大的天文数字,朝廷根本负担不起,厄需节流!
  若是其他地方,孙传庭也不会反对,但克扣给北安南的钱粮,他这个前任辽东总理大臣,心里怎么都不舒服。
  孙传庭目光微动,直直的看着毕自严,沉声道:“大人,这件事下官认为不妥,不管北安南具体情况如何,在没有查清楚的时候,不宜削减,并且,皇上那边怕是会有别的想法。”
  孙传庭入阁时间不长,可也隐约感觉到了皇帝与内阁之间有裂痕,彼此的信任十分脆弱,一旦皇帝认为这件事内阁做的不对,强势插手进来,那内阁将极其尴尬,对内阁会很不利!
  毕自严自然知道这一点,看着他道:“这件事本官自有计较,你们无需担忧,待会儿等皇上醒了,我们一起去。”
  毕自严显然主意已定,孙传庭没有多劝,道:“好,对了,张秉文在山东给下官连续写了几封信,指责地方一些衙门欺上瞒下,恶意诈取朝廷救灾钱粮,山东巡抚衙门有知情不报之嫌。”
  “这个不止是山东,全国都有。”
  这次开口的是孙承宗,道:“我早就察觉到了,巡抚衙门需要朝廷支援更多的钱粮做事,对下面上报的灾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已经是他们的默契了。”
  孙传庭神色意外,打量着毕自严与孙承宗两人,神色不动,心里却大动。
  这内阁的水比他预想的要深得多,到底还有多少事情是他不知道的?
  朱栩这一觉一直睡到天色将黒,这才神清气爽的醒过来,梳洗之后,叫了点吃的,便坐在案桌上,拿起奏本。
  朱栩一边就着茶水,扯着点心,曹化淳等了一会儿,才道:“皇上,靖王在您熟睡的时候求见。”
  朱栩翻着手里的奏本,头也不抬的道:“什么事情?”
  “没说。”曹化淳道。
  “叫他来见朕。”朱栩批阅着奏本,道。
  “是。”曹化淳应声,刚要转身,门外一个内监走进来,道:“启禀皇上,毕阁老,孙阁老求见。”
  朱栩摆手,道:“请,今后要是没有要事,阁老进入这里只要敲门就行,不用通报了。”
  毕自严与孙传庭听着,心里都各有安慰。皇帝虽然‘任性’,到底对他们还算尊重,并未苛责过。
第912章
地主借钱
  “臣参见皇上。”
  站在朱栩的桌子前,毕自严,孙传庭齐齐行礼。
  朱栩放下手里的薯饼,喝了口茶,道:“什么事,要让二位大人一起来?”
  孙传庭上前,递过两样东西,道:“皇上,这个是关于国歌的曲谱,这个是国旗,还请皇上过目。”
  “哦。”
  朱栩面露喜色,伸手摊开。
  曲谱,他其实是完全不懂,相对现在的教育来说,他的基础差的可怜,琴棋书画,也就多看了几本书,还是杂书,所以,他如同看天书一般。
  朱栩不动声色的将曲谱放到一边,拿起国旗来看,顿时就眉头一抖。
  他上上下下的仔细的端详,这个国旗秉持了明人一贯的作风,凡是求复求密,寓意多深远。
  但在朱栩看来,这个太过花哨,且复杂,不足够让人一眼记住,相对于一国之旗来说,应该简单明了,深入人心,有无形的催眠作用。
  看了好一会儿,朱栩抬头看向前面的二人,道:“这个国歌,还是要找机会演奏一下,仔细听听。国旗……朕觉得过于繁复,一定要简单一些,朕的想法,‘明’字一定要有,且要占据至少一小半,另外,就是镰刀,利剑……我大明的国土都是先辈用利剑取得,为我大明百姓生息之所,镰刀乃是百姓之利剑,供养天下,这是一个循环,二者缺一不可,至于其他的,你们再商议,尽量在年底之前做出来,一切都要在大祭上使用……”
  孙传庭听着朱栩的话,心里默默思索,抬手道:“是,臣回去之后,再做商议,尽早完成。”
  朱栩微微点头,又看向毕自严道:“除了国旗国歌这些,内阁在科举试题中,在新编纂的题材中也要加强国之教育。在天启年间,不知道多少人勾结建奴,甚至不知廉耻的投降,以低贱的夷人为主,跪地叩拜,丢尽了我大明脸面,这种事不能再发生,四五馆正在编纂忠奸录,到时候也要明颁天下……”
  毕自严揣摩了朱栩的话一阵,抬手道:“遵旨。”
  朱栩刚要拿起手边的薯饼,见两人没有走的意思,又放下道:“还有什么事情?”
  孙传庭没有说话,瞥了眼毕自严。
  毕自严沉吟一声,道:“皇上,臣削减了给北安南的钱粮,望请皇上批准。”
  这件事,朱栩其实也是心知肚明,按住不发,不提,也是有原因的。
  安南经过多年的内乱,并且是持续不停,早已脆弱不堪,面对多尔衮的先锋骑兵,随后是几百门炮阵,外加海军里应外合,这些小军阀几乎没有什么抵抗力量,很快就被横推。
  其中安南的钱粮,金银财宝,还是不少,这些一部分被多尔衮藏匿,带走,还有一部分则是落到了当时的指挥官杨嗣昌手中,杨嗣昌以朱栩的密旨为准,只给了云南总兵左良玉不足五分之一,其他的都入了云南大仓。
  再后来的各国的供奉,也是照此办理,因此实则上平王手里能用的钱粮并不是很多,大头还是依赖朝廷拨付,这也算朝廷‘拨乱反正’的一个部分。
  这些朱栩都未曾与内阁言明,他需要内阁保持紧张,上进心,若是知道十大仓的具体情况,难免生出‘惰心’来。他们现在还是认为这场灾情持续三五年已是了不得,根本不会想到还有长达十年,更加酷烈的漫长时期!
  ——他要藏些后手,在内阁无力应对的时候给予帮助,给他们信心。
  十年,真的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足以让很多人无力,甚至绝望!
  朱栩手指在桌面上敲出小马蹄声,整个房间落针可闻。
  好半晌,朱栩道:“北安南三年时间,总计投入粮食一千万石,白银两千万两,但想要安置两三百万的灾民,怕也是捉襟见肘。十大粮仓现在还不能动,年底了国库已经空虚,从京城运到北安南,水路,陆路都耗时长久,这样吧,从内帑出,给云南巡抚拨付二百万两白银,命他们购买粮食,尽快补充给平王,移民决不能耽误半刻,今后削减钱粮的事情,不能再有,人心易丢难赎!”
  毕自严一怔,与孙传庭对视一眼,面色沉吟。
  若说是天启年间,皇帝要是拿出内帑来,他们会高兴无比,可眼前的皇帝,他们半点高兴都没有——这不符合改革的目的,‘新政’的要求,一切制度化,不能随意出内帑,干涉国家的正常秩序!
  更何况,他们对眼前的皇帝的心里戒备从未减少!
  毕自严旋即就抬手看向朱栩,道:“皇上,这个办法是可以,不过臣认为无需出内帑。”
  “哦,内阁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朱栩道。
  毕自严道:“臣之前已经去过皇家钱庄,那边已经答应微臣,可以先拆借三百万给内阁应急,明年年中归还。”
  朱栩神色微动,有些诧异的看着毕自严。
  他没想到,毕自严的主意这么快就打到皇家钱庄的身上,并且‘拆借’一词用的好,大有深意。
  对于皇家钱庄,朱栩比任何人更能明白它的作用,也深知其中蕴含的能量,以及随时都可以迸发的实力。
  但毕自严不懂!
  他这么去‘拆借’,是一种地主借钱的心态,想什么时候还就什么时候还,想不还就不还!
  朱栩手指在敲击着,看着毕自严,俄尔笑着道:“嗯,既然毕师能借到,朕就不说什么了,不过一定要按时归还,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要是有一天内阁不还钱,大哥将官司打到朕这里,朕的脸面可就挂不住了。”
  毕自严确实有不还,或者‘慢慢还’的意图,听着朱栩的话,神色动了动,心下了然,只得道:“是,臣明白。”
  朱栩看着毕自严与孙传庭,语含深意的道:“这件事就这样吧,不止是北安南,其他各地也要照此办理,不能随便削减已经定制好的钱粮,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核查清楚,严惩不贷就是,切莫伤了他人的一片赤诚之心……”
  毕自严与孙传庭都能听出朱栩话里隐含的‘警告’,齐齐抬手,道:“臣遵旨。”
  “皇上,靖王到了。”曹化淳从外面进来,道。
  朱栩看向毕自严两人,道:“还有其他事情吗?”
  毕自严稍作沉吟,道:“皇上,事多繁杂,臣请有机会,皇上与臣等共同商议一番,将一些事情定下来,以备明年开局。”
  朱栩闻言,点头道:“也好,一个个奏呈确实麻烦,明天吧。”
第913章
律法
  靖王来的时候,带了六七道奏本,整整齐齐的摆在朱栩的案桌之上。
  靖王站在下面,道:“皇上,对于大明律,督政院已经基本修订完成,另外大诰也重新进行了梳理,都已妥善完善,只等皇上过目。”
  朱栩看着这些厚厚的奏本,神色不动,道:“朕要是看下去,没有个一年半载的估计看不完,捡重要的说给朕听听。”
  “是!”
  靖王抬着手,道:“臣依照皇上的意思,已经将其他律法从大明律中单独列出,现在的大明律,是我大明的‘宪法’总纲,涵盖了我大明的方方面面的总框架,从皇帝,后宫的地位,到文武百官,天下臣民,万事万物都囊括在其中,共有总纲目七十八条,分类一百二十六,补充六十九……”
  朱栩端起身边的茶杯,耳朵听着靖王的话。大明律这么一改,确实成了宪法总纲,其他法律都将是这部宪法的衍生,解释,扩充,但始终都包括之内,不能突破而出。
  靖王没有将具体条例念出来,实在太多,只是简而言之的形容了一下。
  朱栩听完,点头道:“嗯,继续说。”
  “大诰,是太祖所立,包括我大明历代皇帝之天宪,以及各种典型之案列,处置方法,量刑之度等等,臣等已经进行了编修,对于不适当,量刑过轻过重,新的案列等,督政院都进行了审慎的商讨,目前基本已经改订完成,只等皇上过目,御批,颁布……”靖王显然早有腹稿,一流似水的说着。
  朱栩放下茶杯,手指在桌面上缓缓敲击着,目光沉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2/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