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大明(校对)第9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6/1265

  几人对视着,心思各异,跟着朱栩走向藏书楼。
  一阵子之后,众人穿越励行湖,以及一些小花园,来到政院偏西的一座偌大的四层楼,看上去就书香浓郁,给人崇敬感。
  宋应星已经收敛心情,看着这座大殿,道:“皇上,这座藏书楼,目前藏书有八十多万册,每天都在增加,臣等正在尽力收集各种古籍,孤本,残本,做修复,保存等工作,同时刊印而出,分发给各地藏书楼,每天来这座藏书楼的各地读书人数以千计,很多人都一进去就不出来,政院周围的房租已经比前几年长了一倍……”
  朱栩背着手,看着这座楼,目光炽热闪动。
  大明不缺读书人,但缺书,缺能借到书、看到书的地方,一般的小富之家,想要培养一个读书人,都要紧衣缩食,付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努力,大多数还未必能‘一朝高中,鸡犬升天’。
  这个藏书楼,有着朱栩的一个巨大的期望,现在,已经迈开脚步,初建雏形,他要做的,就是继续支持,静等着开花结果。
  朱栩想着,便抬脚上去。
  宋应星跟在身后,道:“皇上,一共四层,每层都有三间大的读书殿,同时容纳五百人,每一层都是按照经史子集划分,还一些农工商以及诸子百家的书,都是臣等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而来,整理而出,供所有人阅读,抄录,并无限制……”
  朱栩听着,恰好有几个生员下楼,一见宋应星等人,连忙抬手,低声道:“学生见过宋先生。”
  宋应星点点头,摆摆手,让他们先走。
  这些生员很有眼力,扫了朱栩等人一眼,纷纷快步离去。
  宋应星低声道:“臣等在这里严格规定,不得大声喧哗,要是交流,可以去每一层边缘的知行亭。”
  朱栩‘嗯’了声,上了一楼,悄悄在楼道中走着,观察着门内。
  都是偌大的房间,一个个书橱横亘半个大殿,里面摆满了书,一个个长桌长椅坐满了人,低头看的,抄录的,默默背诵的,足足有数百人。
  这些人有人抬头,但只是看了朱栩等人一眼,继续低头看书,无比的认真,显然司空见惯,不甚在意来的是谁。
  朱栩慢慢走着,透过玻璃窗,还能看到一些政院的人在巡视,不时低声说什么,那些看书的人连连点头。
  这些看书的人,从七八岁的孩童,到五六十的白发老者,甚至还有几个女子。
  在后面还有非常显眼,毕自严的亲笔题字:有教无类,道无早晚。
  朱栩微微点头,绕过一圈,无声的上楼,到了二楼,情形差不多,只是人稍微少了些。
  宋应星在朱栩耳边低声道:“皇上,这些书籍由易而难,越到上面越深奥。”
  朱栩有些恍然,一边看一边向楼梯口走去,刚要上楼,朱栩脚步一顿,回过头,透着门向里面看去,只见一个十二三岁小姑娘,低着头,小表情认真,正在看书。
  朱栩打量了一眼,看向张筠低声道:“你看,那个是不是小香君?”
  李香君几乎是小永宁的小尾巴,永宁在哪,她就在哪,性情乖巧,知书达理,深得张太后以及后宫的喜欢。
  张筠看了看,虽然有些远,但还是能从小半边脸认出来,刚要说话,只见李香君左侧的一个以书盖脸睡觉的人动了下,书滑落了下来,露出了小永宁睡熟的脸。
  张筠转头看向朱栩,眨了眨眼。
  朱栩也没料到,在这里会遇到这丫头,刚要说话,就看到小永宁的左侧,是一个十七八岁模样,气度儒雅,面上坚毅的年轻人,正在潜心的抄录着什么。
  朱栩认了出来,脸上若有所思,看向宋应星道:“永宁在政院的功课怎么样?”
  宋应星自然看到了睡熟的永宁公主,脸上有些尴尬,道:“回皇上,公主天资聪颖,过目不忘,功课相当好。”
  朱栩随口又道:“她边上那个年轻人,经常来吗?”
  宋应星看了眼,道:“皇上说的这个年轻人名叫李定国,他倒是常来,看的多是兵法,听说,他在军院那边表现相当好,吕国公举荐他去曹大都督军中历练……”
  朱栩又看了几眼,倒是比几年前成熟不少,轻轻颌首,又看着小永宁,心道这丫头,终究还是孩子。
  朱栩等无声的转身,直接转向四楼。
第1136章
倭国事启
  第1135章倭国事启
  朱栩等十多人上了四楼,这里人更少,也更安静,一些角落里能看到管理的人在,看到宋应星等一群人并没有起身的意思,继续埋头看书,写字,一身倨傲。
  宋应星低声道:“皇上,这些人都是一方大家,臣请来修书,补书的,脾气有些孤僻,皇上勿要见怪。”
  朱栩自然不在意,带着人,走进这座大殿,径直来到书橱,一眼看去,分成三排,起码有六十个!
  这可比后世的图书馆大多了,走了几步,朱栩顺手抽出一本,厚厚的皮上写着两个大字:非攻。
  朱栩翻了翻,都是古言,语句并不深奥,但想要理解,非要仔细看,认真钻研不可。
  朱栩放回去,然后沿着一个书橱走,看着一个个书名,暗自点头。这里倒是没有搞儒家大一统,其他的‘杂书’是林林总总,充斥其中。
  朱栩微笑着,随便抽了一本,又嘱咐其他人都拿一本,来到最角落偏僻的位置,低声招呼众人道:“都坐吧,宋爱卿,将你们的计划书给朕看看。”
  宋应星应声,将一本厚厚的大册子递给朱栩,道:“这是臣等罗列的计划书,已经上报内阁,还待批准。”
  朱栩移到身前,翻开看去。
  只见是一个个表格,罗列着一个个计划,还制定了时间表,花费,人员安排等等,将责任落实到了人头上,相当精细。
  朱栩一行行看去,不时点头,这些计划比他预想的详细,清楚,全面。
  宋应星等人无心看书,都小心谨慎的看着朱栩,这事关他们政院的发展,哪里敢大意丝毫。
  张筠倒是很安静,静静的翻着手里的一本书。
  朱栩看的很认真,政院的发展是他最关注的重点之一,用了足足半个时辰,才算看完目录,至于细致的计划等,他们没有去看,一时半会肯定看不完。
  好一阵子,朱栩抬起头,手指在桌面上敲击着,沉吟着道:“现在制约政院发展的,一个是钱粮,一个是人手,当然了,现实环境的问题咱们不谈。钱粮,朕会让内阁那边尽可能抠出一些给你们。人手嘛,咱们从政策上入手,这样,凡是会试,需要有一年的政院任教履历,入仕之前,需要累积三年的任教经历。鼓励民间办学,要设立各种奖项,如捐助书院,教的好,发明创造,改良,凡是于国于民有重大贡献,都要重赏,钱粮,官职,荣耀等等,都给予奖赏,朝廷不吝啬……”
  宋应星等人大喜,起身就要行礼。
  朱栩连忙压了压手,又看了眼不远处的那些管理,这才继续低声的说着他的想法。
  在政院,足足待了大半天,朱栩才回宫。
  朱栩走了一趟皇家政院,这个没有瞒人,很快就传遍京城。
  年底,是一个相当敏感的时期,朝廷的今年总结,明年的计划,尤其涉及到人事,钱粮等方面,很多人都绷紧神经,眼观八方。
  朱栩在政院的一些行为被传出,听说皇后娘娘咬牙拿出二十万,后又五十万,不少人动了心思。
  这件事,也传到了内阁。
  中午闲暇片刻,毕自严,孙传庭,傅昌宗等人抱着茶杯,在小亭子里喝茶,吃点东西。
  孙传庭看了眼傅昌宗,随口道:“听说,汪阁老从大理寺的预算中,抠出二十万,给了政院?”
  傅昌宗是一种沉稳型的官员,不问绝对不说话的那种,听着孙传庭的话,他面上不动声色,道:“汪阁老出自政院,现在政院拮据,他有所回馈,也属正常。”
  孙传庭微笑,没有再说。
  现在朝廷各个部门都在推动‘新政’,处处都需要银子,不管是内阁,还是大理寺,缺口都不是一般的大,何止政院拮据,汪乔年为了银子,差点没将毕自严的门槛踩烂。
  毕自严一直没有说话,他面上瘦削,冷幽,眼神冷静,他看着傅昌宗,眉头微皱。
  傅昌宗的入阁,毕自严是有三分不情愿的,这个人是乾清宫的舅父,任户部尚书多年,一直扮演皇帝代言人的角色,外加是盛传的‘帝党’魁首,朝野上下,不知道多少人唯他马首是瞻,他的影响力,甚至高过内阁‘首辅’的他!
  “宋应星,是否会入阁?”忽然间,毕自严问向傅昌宗,淡淡问道。汪乔年是政院副院长直接升任大理寺卿而后入阁,如果这个形成惯例的话,那宋应星也将直接跳入内阁。
  这个惯例一开,后果难言。
  傅昌宗微微摇头,片刻才道:“应当不会,宋应星不是徐光启,皇上曾与我言,他不适合做官,也不应该做。”
  毕自严看着他,微不可察的点头,直接道:“户部那边,你再走一趟,今年的预算,必须要改一改,一些地方,一定要压缩,不能这么大手大脚,咱们当家知柴米贵,钱粮要用在刀刃上,精打细算。”
  傅昌宗知道毕自严的想法,他想要缩减赈灾,移民的用度,还包括军费,工部的工程款等等,专注于推动‘新政’。
  傅昌宗想了想,道:“这件事,张尚书那边很坚持,他认为灾情越发严重,民情必须顾及,否则会有大乱子,轻易不松口。”
  张秉文出去走了一圈,对民情认知很深,他认为不管任何时候,只要灾情没过,赈灾如何也不能断,分毫不能少。为此他与内阁争执了很久,始终没有让步。
  外加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想法,不同意削减自己的预算,因此,毕自严想要集中财政的想法,遇到了不小的阻力。
  毕自严看着傅昌宗,神色斟酌,道:“傅阁老,本阁老希望,你能以内阁为重,内阁需要团结一致,方能成事。”
  傅昌宗看向毕自严,知道他的意思,肩膀上压力陡然大增。
  他虽然有背景,有人脉,论影响力不弱于毕自严,但他到底是下官,若是真的闹得不愉快,或者内阁非走一个不可,他相信,会是他。
  傅昌宗暗吸一口气,默默点头,道:“晚上我请张尚书吃个饭。”
  毕自严这才满意,旋即道:“内阁的分工,你有什么想法,要是不满意,我们再商议。”
  毕自严倒是没有徇私或者刻意打压傅昌宗,给他压足了担子,分管户部,工部,联络南直隶,浙江两省,这可以说,给足了傅昌宗面子,分量十足。
  傅昌宗微微躬身,道:“下官没有异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6/12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