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能名帅(校对)第7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4/1363

  打完了德国联赛杯后,八月初就迎来了德国杯的比赛,之后就是德甲联赛首轮。
  德甲联赛只有十八支球队,三十四轮联赛,比赛开始得早,看起来赛程压力并不大,可实际上却未必,因为在上半程十七轮打完,跟下半程第十八轮之间,隔着将近两个月的冬歇期。
  这是由于德国的地理位置偏北,导致整个寒冬基本上都是在大雪天中度过,再加上至今为止,德甲联赛并不是每一支球队都配备地热系统,导致草皮结冻,再加上气候严寒,根本不适合进行比赛。
  不过也有不少人对冬歇期过于漫长而有些微词,例如足球皇帝贝肯鲍尔,他就一直是坚定的缩短冬歇期的拥护者,但多年的呼吁也无法改变德甲联赛的现状。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不管是对于球员,还是对于教练来说,冬歇期的存在都是一件好事。
  最起码,两个月的冬歇期能够让球员好好休息,让球队中途充电,备战下半程。
  早上的训练课进行得很轻松,球员们也都积极调整,球迷和媒体记者也都在旁看得很尽兴。
  训练结束后,教练组还特地安排出时间,让球员们去跟媒体记者和球迷进行互动。
  这也是来自拜仁慕尼黑球迷服务部的提议。
  虽说才初初执教拜仁慕尼黑,但高寒却可以感受得到拜仁慕尼黑,乃至是整个德甲联赛,都对球迷非常重视,为球迷考虑得十分周全,但有趣的是,德甲的球票价格却很低。
  就拿拜仁慕尼黑来说,球队的收入很高,但主要是来自于商业经营,在球票方面反而相当便宜,这就使得拜仁慕尼黑主场的上座率一直都保持在高位,俱乐部跟球迷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融洽。
  结束了上午的训练课后,球员们都各自回去休息,收拾行李后,下午返回球队。
  球队重新集结后,直接开赴位于德国西南边陲小镇的多瑙厄申根。
  多瑙厄申根位于德国黑森林的边缘,距离最近的大城市就是瑞士的苏黎世。
  可让高寒和所有第一次来到这里的人都感到意外的是,原来享誉全世界的著名的多瑙河的源头,就在这一座名不见经传,犹如与世隔绝的小城镇里。
  一条流经多瑙厄申根中心的布里加赫河,跟一条布雷克河在多瑙厄申根汇聚,形成了著名的多瑙河,所以这里每年都吸引不少按图索骥,想要探寻多瑙河源头的游客们聚集。
  在多瑙厄申根东边有一座城堡公园,据说曾经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大公的城堡,公园中有一圆形水池,被当地人誉为永不枯竭的神泉,池底有很多游人们投掷的许愿硬币,据说这能够带来好运,而这里就是多瑙河的源头。
  现在,城堡公园被开发成了一大旅游景点,周围也配套齐了几块足球场地和一座标准的综合体育场,还有一座室外游泳池和体育运动场馆,公园的南边则是度假村的独栋小屋。
  拜仁慕尼黑经常来这里集训,就是入住这座城堡公园。
  在抵达多瑙厄申根时,球队组织了一场旅游活动,就是去探寻蓝色多瑙河的源头。
  不管是教练组,还是球员,都听说过多瑙河的大名,能够在多瑙河的源头集训,也给所有人都带来一种前所未有的刺激体验,很多人甚至都开始期待起了这为期两周的浪漫集训。
  但很快,高寒残酷的季前训练就彻底打消了他们身心里最后一丝艺术文青的遐想。
  一天三练,每堂训练课保持九十分钟的高强度训练,几乎把每一名球员都练得筋疲力尽,别说是去欣赏多瑙厄申根的自然美景,在蓝色多瑙河畔吟诗了,他们一个个被训练得甚至连晚上出门的力气都没有,有些甚至早早就睡了。
  不过,球员们对于高寒的魔鬼训练也是早有耳闻,也早就做好了脱层皮的准备,因为他们都知道,从过往高寒的执教履历来看,赛前的魔鬼训练往往能够让他的球队保持着更好的体能,同时更加有效的避开伤病。
  这无疑对职业球员都充满了吸引力。
  所以,虽然训练很苦很累,但每一名球员都还是一丝不苟地执行着高寒的训练安排,而高寒也不是一味的追求高强度,而是讲究劳逸结合,帮助球员进行体能储备,并把状态调整到最佳。
  经过了一周的魔鬼训练后,所有球员也都逐渐适应了高寒的训练强度,而球队也安排了一场跟周边地区业余球队的一场热身赛,就在城堡公园里面踢,拜仁慕尼黑轻轻松松地六比零取胜。
  但这一场比赛高寒基本还是延续上个赛季的希斯菲尔德的打法,采取双前锋四四二阵型。
  虽说球员在经过一周的体能储备训练后,体能都还相当糟糕,但靠着自身强横的实力优势,拜仁慕尼黑轻松取胜。
  不过,比赛中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例如中场的组织和传控。
  一直以来,高寒都非常重视中场,因为这里是攻防转换的关键,而上个赛季拜仁慕尼黑之所以表现不理想,中场的攻防转换不力也是关键因素。
  所以,改造拜仁慕尼黑,就得从改造中场开始。
第604章
德国猛男
  “这一份是我们过去一周来,训练中统计出来的,球员的传接球数据。”
  结束了一天的训练课后,高寒跟教练组在房间里开起了碰头会,总结这一天的训练,以及刚刚过去的那一场热身赛的得失。
  他是初来乍到,所以第一场热身赛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调整,依旧还是延续希斯菲尔德的打法,但也同样发现了很多东西,其中最严重的一点就是,拜仁慕尼黑缺乏中场组织。
  比赛刚开始的时候,高寒让莫德里奇搭档范博梅尔,两人场上配合得比较生疏,面对业余球队的对手,他们在攻守两端都组织得不错,但却还是没有打出高寒所想要的那份控制力。
  按照高寒的想法,依旧还是踢四三三阵型,主控制,发挥前场三叉戟的个人能力优势。
  如果是采取四二三一打法,前场会过于臃肿,不利于球员的个人发挥,也不如四三三的灵活多变,所以,高寒还是倾向于使用四三三。
  里贝里打左路,罗本挪到右路,两名球员都属于那种个人能力超群的类型,会很有杀伤力。
  至于居中前锋,克洛泽、波多尔斯基和阿奎罗属于三种不同类型的前锋,可以跟罗本和里贝里形成不同的组合效果,针对不同的防守类型。
  但问题在于中场。
  高寒需要一名传球稳健的球员出任组织后腰,这也是整个欧洲足坛的主流趋势。
  马德里竞技时期的哈维·阿隆索,切尔西时期的马克莱莱,国际米兰时期的坎比亚索,组织型后腰已经成为了高寒战术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不仅是高寒,放眼整个欧洲足坛,主流强队都在抓这一环。
  弗格森引进卡里克,安切洛蒂提拔了皮尔洛,温格栽培了法布雷加斯……
  就算是里杰卡尔德的巴塞罗那,虽说没有出类拔萃的组织后腰,但里杰卡尔德也在努力尝试在这个位置上的用人。
  由此可见,这已经成为了当下欧洲足坛的主流趋势了。
  可在这个位置上,拜仁慕尼黑却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球员。
  高寒原本在考察范博梅尔,这名球员攻守兼备,场上的执行力很高,到位率也很出色,可问题是,他的传球和出球都不能令高寒满意,大局观和组织梳理也都有所欠缺。
  莫德里奇在各方面都让高寒很放心,可就是防守方面有所不足。
  另外一个高寒非常看好的是小将托尼·克罗斯。
  这名球员是前腰出身,传统十号球员,可以胜任前场多个位置,但高寒却觉得他不应该打前场,而应该退后,就好像皮尔洛一样,推到组织后腰位置。
  这也是他没有引进组织后腰的原因。
  但托尼·克罗斯年纪还比较轻,高寒就需要再找一个。
  从塞尔吉奥·加西亚手中接过统计数据报告,草草看了一眼后,跟自己的观察所得差不多,就转手交给了图赫尔。
  在这一份数据分析里面,拜仁慕尼黑传球成功率最高最稳定的球员是托尼·克罗斯,之后是莫德里奇,再往后有三个人,拉姆、施魏因斯泰格跟胡梅尔斯。
  应该说,胡梅尔斯是让高寒比较意外的,因为他是一名中卫。
  “我听说,胡梅尔斯曾经踢过一阵后腰,脚法不错,传球功底很出色。”图赫尔解释道。
  高寒也看过胡梅尔斯的资料,“他适合踢中卫,范比滕、卢西奥和德米凯利斯都是勇猛有余,稳定不足的类型,尤其是卢西奥,更是出了名的带刀后卫。”
  当初用火眼金睛考察胡梅尔斯的时候,高寒就对这名球员的传球能力印象特别深刻,觉得他跟自己当初在切尔西时挖掘出来的皮克很像,在中卫里面都有着很出色的传控能力。
  这种类型的球员不管是高寒,还是瓜迪奥拉,都非常欣赏,所以后者一执教巴塞罗那后,立即听从高寒的推荐,引进了皮克,并打算对他委以重任。
  而高寒现在则是要重用胡梅尔斯,但却不是后腰,而是中卫。
  “拉姆是个很有意思的球员。”
  高寒简简单单一句话,却让在场所有人都注意了过来。
  “我对他的第一个印象来自于德国世界杯的揭幕战,他的那一脚射门我至今都还记得,在我决定要执教拜仁慕尼黑之后,我特地去研究了很多拉姆的比赛录像,我发现这是一名非常聪明的球员。”
  在场除了图赫尔外,都是跟高寒合作多年的教练,自然明白能够得到高寒如此高的评价,拉姆在高寒的心目中地位很高。
  “我毫不怀疑,让他打左路,他能够内切,打右路,他能够传中,从现在他的传球数据来看,说不定让他踢中场拖后,他也能够很好的胜任。”
  聪明的球员往往就有这样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他随时随地都能够领略主教练的意图,并适应自己在球场上的不同角色需要。
  从拉姆的履历来看,他确实在左右两条边路都游刃有余,但要说踢后腰……
  “身体是不是单薄了一些?”坎塔雷罗担心地问道。
  高寒点头,“肯定的,尤其是在我们中前场无法给对手施加足够的压力的情况下,中场控制力又不足,拉姆踢单后腰的话,正面防守会是个问题,但施魏因斯泰格就应该没有这个问题了,这可是标准的德国猛男。”
  众人听得忍不住都呵呵笑了起来。
  施魏因斯泰格从各方面来看,都确实要比拉姆更加适合后腰这个位置,最起码他块头就摆在那里,而且他的传球能力也出色,成功率很高。
  “但他也没踢过这个位置。”图赫尔提出自己的疑惑。
  可问出这个问题后,图赫尔发现,在场众人都奇怪地盯着他看,让他怀疑是不是自己脸上长了什么东西?
  “怎……怎么啦?”他不自觉地往脸上摸了一把。
  众人顿时一阵好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4/136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