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汉末(校对)第3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2/522

  杨奇哑口无言,脸涨得通红。
  刘修沉下脸,冷笑一声:“陛下不介意你的顶撞,任你为司空,既是给弘农杨家面子,也是看中你的忠贞敢言,可是如果你的敢言是有选择的,那结果可就不好说了。杨公,你既然身为三公,就应该多替朝廷想想,是黑山黄巾的威胁更大,还是擅自征兵的袁绍威胁更大。这颗心,要放在正中说话啊。”他说完,冲着杨奇拱拱手,又向站在一旁看笑话的段颎、唐珍施了一礼,扬长而去。
  唐珍抚着胡须道:“段公,你这弟子不仅用兵有一套,这说话也和用兵一样,直击要害啊。”
  段颎微微一笑:“这可不是我教的,我也教不来。”
  刘修上了车,心情非常不好。他推荐杨奇出任司空,本来是指望利用杨家的威望来填补一下袁氏从朝堂上撤出之后的空缺,毕竟在人脉上能和袁家相抗衡的,也就是弘农杨家了。虽说天子处置袁家的事理由很充足,可是天下士人显然不这么认为,袁家退出了朝堂,他们的威望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打击,支持袁绍、袁术的人反而越来越多,杨家在这个时候不仅没有帮天子稳住朝堂、舆论,反而有偏袒袁家的所为,如果是这样,那就和当初的希望背道而驰了。
  可是简单的斥退杨家,似乎也只能把杨家推到袁家那一边去,他想拉拢杨家,就算不能为天子所用,也得为自己所用,至少不能让杨家和他唱对台戏,这里面的分寸就非常重要。
  “德然,德然!”前面有人挥手,正在沉思的刘修连忙命令停住了车,定睛一看,正是蔡邕,蔡邕头上戴着两梁的进贤冠,身上穿着一件宽大的襜褕,腰间佩着紫囊,挥舞着大袖,神态飘逸,只是红润的脸庞上有些焦急之色。
  “哟,蔡先生,你这是干什么?你叫住我,不是想告诉我说不想在宫里教皇子,还想去晋阳学堂吧?”刘修从车上下来,和蔡邕开了个玩笑。皇嫡子回宫之后,已经到了入学的年龄,因为他喜欢蔡邕的女儿蔡琰,天子便把蔡邕从晋阳调了回来,让他做了太子少傅,专门教太子读书。为了让太子不寂寞,曹操的儿子曹昂、周异的儿子周瑜,杨彪的儿子杨修等十几个权贵子弟都进宫做了伴读,刘和和蔡琰也在其中,学堂就在前面不远。
  “我还真想回晋阳去,可惜回不去。”蔡邕拉着刘修的手就往里走,一边走一边说:“晋阳多好啊,没人敢打扰我,这里可不成,三天两头的有人来看,做不成学问。”
  刘修笑了,蔡邕这人就是标准的书生,他也不想想做帝师将来有多少好处。他跟着蔡邕进了学宫,正围在一起游戏的十几个半大孩子一看,立刻一哄而散,太子刘协走了过来,恭恭敬敬的给刘修施了一礼:“拜见楚王世子,卫将军。”
  那几个孩子互相看了看,也不敢怠慢,以周瑜、曹昂为首,一个个的走了过来,向刘修行了礼。刘修看着他们,不由得有些感慨,这都是大汉的精英啊,以后怎么能自相残杀呢。他软言问候了几句,又特别和刘协说了几句话,这才跟着蔡邕进了一帘相隔的内室。
  刘修刚刚挑开分隔内外的纱帘,刘和就蹦了过来,先给刘修规规矩矩的施了一礼,然后摊开双手,娇笑道:“阿翁抱。”
  “好咧,抱。”刘修哈哈大笑,把女儿抱起来,用胡须在女儿的小脸上搔了搔,逗得刘和咯咯的笑了起来,同样在内室读书听讲的蔡琰不免有些羡慕,就连在外室的刘协听了,也有些愤愤不平,以前在卫将军的时候,都是他抢上去要刘修抱的,现在他只能看着刘和撒娇了。
  “昭姬,来,也让叔叔抱一下。”刘修蹲下身子,向蔡琰收出手,蔡琰连忙放下笔,跑过来抱着刘修的脖子,狠狠的亲了一口,然后得意的说道:“卫将军叔叔,我解开那首分果子的题了。”
  “是吗?”刘修很意外,看了蔡邕一眼:“果然是蔡先生的女儿,就是聪明啊。”
  “还行啦。”蔡邕很得意的抚着胡须:“其实外面那几个也都解出来了,不过比阿琰慢了半个时辰而已。”
  我晕,刘修一拍脑门,心道你老人家是不知道,外面那几个基本上也个个是人才啊,蔡琰比他们还要快半个时辰,那这智商可不是一般的好,看来我那小学数学教材还得抓紧时间编才行。
  “不过书读得好有什么用,没有出路,这学得越好,越是祸害。”蔡邕挥了挥手,让蔡琰、刘和到一边玩去,又放了外面几个小子半个时辰的假,等学堂里空了下来,他才说道:“我在晋阳学堂的几个弟子来了,要请我安排前程。我能安排什么前程啊,你看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第441章
大汉朝的就业难
  刘修沉下了脸,捻着手指。“我刚刚领了诏,马上要去一趟并州,就是去解决这个问题的。”
  “是吗?”蔡邕松了一口气:“那可太好了。你是不知道,这两天把我愁得啊,简直吃不香睡不着。帮他们安排吧,我没这本事,最多让他们进宫做郎中,要想补上实缺,不知道得等到哪一天,不帮吧,都是一些人才啊,闲置了,多可惜啊。”
  刘修没有吭声,他知道蔡邕担心的这些人都是学经的。晋阳学堂的生员分三类,一类是学经的,一类是学工的,一类是学武的。后两种基本上不担心毕竟问题,学工的进工坊,现在晋阳不仅有官方工坊,各族都有大小规模不等的工坊,这些通晓技术的学员很容易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学武的当然也没什么问题,他们大多数人本来就来自并州边军,毕业出来之后再回到边军再自然不过,就算是那些并非边军出身的学子也好安排,先到边军实习两年,然后要么留在边军发展,要么回各郡县做相关的工作。
  最难分配的就是这些学经的。
  读经的目的是什么?不排除一部分是为了研究经学,做纯学问,就像蔡邕这样,但是绝大部分人是为了做官。读完书之后,进入刺史府、太守府、县寺做文吏,然后一步步的升迁,外放为县令,开始他们的仕途。
  可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就和洛阳的太学一样,太学生毕业的速度远远高于官员的需求数量,这就造成了大量的毕业生没有就业途径的问题。并州刺史赵云秉承刘修的意思,一直在压制并州世家豪强子弟直接因家世而进入仕途,给学子们留下了较大的空间,但是这些空间还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因为那些世家大量的把子弟送入晋阳学堂就读,然后再进入仕途,这样一来,那些小户人家的子弟的入仕机会受到了非常大的挤压。
  除了这个原因之外,在并州还有一个问题,因为刘修一直对贪墨的事情抓得非常严,所以县令、县长这个官员仕途的起点反倒成了很多人迈不过去的坎。大县的县令俸禄是千石,小县的县长是三、四百石,千石的还将就,三四百石的如果没有灰色收入,就连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而并州在这方面偏偏抓得非常紧,发现一个,处理一个,凡是有臧罪前科的,一律不得再入仕,也就说,他在并州的仕途到此为止。
  这样一来,除了世家子弟能靠家里的接济做官,普通百姓家的子弟根本就迈不过这个坎。
  这里面有刘修考虑不周全的问题,但蔡邕要负主要责任,就是他不顾刘修的警告,扩大了读经学生的规模,进一步使这个情况恶化了。其实上次贾诩来洛阳庆贺的时候就提到这个问题,但是刘修否定了给县长加薪的提议,他这样设置,本来就是要引导更多的士人进入工学和兵学,而不是把当官变成唯一一个途径。
  “哦,那就好。”蔡邕松了一口气,有些不好意思的抹抹额头:“那你准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给他们加俸?”
  “不行。”刘修摇摇头,“加俸是更改朝廷制度,涉及面太广,不是并州一州能实行的。”他沉吟了片刻:“我想把原本要由他们自雇的一些人改由官府配置。”
  蔡邕想了想,“这样好吗?县令、县长本来就是异地为官,能够信任的只有身边那几个人,如果这些人都由官府配置,他可就真的没有可以相信的人了。”
  “这些人也自由流动,尽量避免使用本地人。”刘修笑笑,解释了一番。
  汉代的县令、县长之所以贪墨者多,是因为仅凭他们的俸禄很难养活自己,而他们最大的开销中,有一笔就是雇佣随从。一个官员至少要雇一个随从帮他做一些杂事,不仅要管饭,还要发工钱,四百石的官员一个月有米十五石,钱两千五,米是够吃了,可是钱却绝对不够用,因为一个随从的佣钱一个月低的一千,高的两三千,再加上文具、柴、衣服、车马等费用,这些是根本不够用的。这其中最大的开销就是随从的雇佣费用,一个月能占到俸禄的一半到三分之二。
  刘修的计划,就是把这些人的雇佣费用由官府承担,省掉了这些费用之后,县长们的生活负担就小得多了,而这些人由官府雇佣,不再是县长们的私人雇佣,剥离了他们之间的主从关系,也就不用再忠于县长个人,而成为官府的雇员。
  蔡邕的担心也正出于此,因为这样一来,县长就没有一个可信任的人,满眼都是本地人,他要想有所作为,将变得非常困难。
  “我准备把百石以上的掾吏任用权收回来。”刘修微微一笑:“先生以为如何?”
  蔡邕恍然大悟:“你这是要釜底抽薪啊?”
  “是的。”刘修点点头,“这些人都由官府统一雇用,权利不就抓回来了?”
  蔡邕思索了片刻:“好是好,可是难度不小,那些世家愿意放弃这个实利吗?现在又正是天下将乱未乱之际,逼得他们跳墙,可不是一件好事。”
  “正因为这个担心,所以我才要亲自去处理。”刘修挠挠眉梢:“我要征询一下多方面的意见,并州是将来能否稳定冀州的关键,我不希望被这些唯利是图的世家乱了阵脚。”
  蔡邕见刘修已经有了考虑,就不再多说。
  “书读得真好,又有心做学问的,你就留下来吧。”刘修起身,掸了掸袖子:“不管天下多乱,这读书种子不能断了。当然,也不能把读书变成升官发财的门径,蔡先生,那样的人对你做学问只有害处,没有好处的。”
  蔡邕尴尬的一笑:“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刘修出了门,刚准备离开,忽然想起一件事,又折了回来,冲着杨修招了招手。杨修走了过来,向刘修行了礼:“敢问卫将军有何指教?”
  “你祖父身体还好吗?”
  “还好。”杨修恭恭敬敬的回答道:“他在华阴老家读书种地,身体很不错。”
  “哦,那就好。”刘修摸摸杨修的头,嘿嘿笑了一声,甩手走了。杨修不解其意,茫然的眨了眨眼睛,周瑜走过来推了杨修一下:“你祖父恐怕要重新出山了。”
  “为什么?”
  “你家那族伯不太听话啊。”周瑜哈哈一笑。
  刘修回了府,把天子要他去并州和黑山的事情说了一下,老爹很高兴,形势正如刘修所料,天子不得不把兵权又还给了刘修,至此他们是大获全胜了。
  “黄巾虽然战斗不强,可是人多势众,如果用得好,也是一个助力。”老爹满意的拍着刘修的肩膀:“你放心的去,家里的事不用担心,我给你顶着。”
  “我有什么好担心的。”刘修哂笑道,“你现在是一家之主,随便动动指头,我就只能翻白眼了。”
  “小子,又想打我的主意?”老爹也笑了起来:“我大部分的产业可都给你了,你总得让我留点私房钱吧?再说了,等我两腿一蹬,这些还不都是你的?”
  “其实我就是想看看那枕头。”刘修道,“我总觉得,剩下的那一半秘密全藏在那枕头里。”
  “哈哈哈……”老爹大笑:“你猜对了,可是我现在就是不能给你。我发现你什么都好,就是有些婆婆妈妈的,所以现在不能给你。什么时候你坐到了那个座位上,我什么时候把最后的秘密告诉你。”
  “心里藏了这么大一个秘密,你不想和人分享吗?”刘修诱惑道。
  “习惯了。”老爹洞若观火的瞥了刘修一眼,自带三分得意:“知道的人越少越安全,我这几十年都过来了,还怕再等几年?”
  刘修无语。在隐忍了几代人的老爹面前,他的隐忍功夫显然不够看的。
  刘修要出远门,这一去至少一两个月,长公主不顾自己有孕在身,亲自安排人给他整理行装,王楚、风雪也跟着帮忙。说来也怪,风雪怀孕的时候胖成那样,却没有像裂狂风担心的那样变成肥婆,只用了半年时间,她就恢复了苗条的身姿。
  “我陪你去吧?”风雪挑了挑眉毛,捏了个剑诀,摆出高手的造型:“我可是会剑术的,可以做你的贴身侍卫。”
  长公主一听,非常赞同,再好的侍卫也不可能和刘修同宿一室,风雪的剑术虽然算不上绝顶高手,但遇到敌人至少可以抵挡一阵子。刘修在家呆的时候久了,也有些恋家,一时让他抛开三个美艳的妻妾和三个可爱的孩子,他也有些舍不得。
  “行啊,你跟我一起去。”刘修答应了。
  风雪欢呼一声,连忙去收拾自己的行装。
  “这疯丫头,只顾着自己出去疯,连孩子都不管了。”王楚有些拈酸的扯着刘修的衣角说:“我也要学武。”
  “你学什么武啊。”刘修亲了她一下,“我出门,那个没写完的算术,你帮我赶紧整理出来,咱家姑娘该启蒙了。”
  一听刘修说要专门为自己的女儿编启蒙教材,王楚顿时眉开眼笑,刚要和刘修说几句亲热话,风雪又匆匆的走了进来,刘修诧异于她收拾得这么快,刚想问,风雪兴冲冲的说道:“夫君,卢夫人来了。”
第442章
轻敌
  “我从晋阳来。”一见面,卢夫人就说道。
  自从刘修到了关中,收服了骆曜之后,卢夫人就离开他,回了天师道的根据地鹄鸣山,依照晋阳学堂的情况筹建工坊,招集道士们在修炼之外研究一些实用的技术,这两年忙得很,偶尔派人送个信来,大多也是说工坊的一些事,比如有些难题无法解决,想问问刘修有没有办法。刘修造假字画是专业,玩这些技术就业余了,道理也许能说一些,具体到某一项技术上,他还不如那些工匠呢,于是就让她自己到晋阳工坊去问,大家集思广益,也许能找到办法。
  卢夫人新年后就去了晋阳学堂,她在晋阳学堂很忙,以至于刘修家恢复宗室身份,被封为楚王,她都没有亲临祝贺。现在她突然出现,刘修不免有些诧异。
  “晋阳怎么了?”刘修本能的想到了晋阳学堂会不会出事,先是文祭酒蔡邕回了洛阳,现在武祭酒段颎也离开了,晋阳学堂主事的是后来培养出来的几个人,这些人能不能控制住晋阳学堂,是刘修现在最担心的问题。
  “是的。”卢夫人低下了头,避开了刘修焦急的目光,惭愧的说道:“有人到晋阳工坊来行窃,被我们发现了,但是那些人狗急跳墙,放了一把火,烧坏了晋阳工坊。”
  “放火?”刘修顿时急了,晋阳工坊是他的摇钱树,是下金蛋的老母鸡,那要是毁了,他还玩什么。“损失怎么样?人员有没有伤亡?”
  “损失倒不大,抢救及时,只烧坏了两间屋子,伤了几个人,但没什么大碍。”卢夫人非常惭愧:“是我只顾着和他们研究那镜子的制造,疏于防范,这才导致了这场祸事。”
  “既然损失不大,那就不用过于自责了。”刘修虽然有些不高兴,却也不好再责备卢夫人,她在符术上也许比较精擅,在管理上却着实不怎么样。“我马上要去一趟晋阳,夫人要和我一起同行吗?”
  卢夫人很意外,连忙笑道:“那当然再好不过。”顿了顿,又解释道:“我最近在符术上有些疑问,正好想借大人的指环一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2/5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