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汉末(校对)第3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5/522

  刘修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吕布是在请战,不免有些诧异:“你还知道贵霜?”
  “当然知道,我现在也是个读书人。”吕布拍着胸脯,很得意的说道:“我不仅知道贵霜,我还知道怕他丫,我还知道那个什么骡子啊马什么的国家。”
  “你是说帕提亚和罗马吧?”刘修想了半天,最后忍不住笑了起来,堂堂的罗马帝国,怎么到了这个读书人的嘴里,就成了骡子和马的国家呢。
  “对对对。”吕布一点没有害羞的意思,严肃的说道:“将军,我可跟你说,你不让我去打贵霜,我可跟你急。”
  “行了行了,我记住了。如果有打贵霜的那一天,我第一个就派你去。不过现在嘛,我们没这实力,先把袁绍兄弟俩解决了再说。”
  “那两个不成器的东西有什么用,只要将军给我准备半年的粮草,我现在就去灭了他。”
  “问题就在于,我没有半年的粮草。”刘修拍拍吕布的肩膀,“你是朔方太守,你来告诉我,朔方的粮仓里有多少存粮?”
  吕布蔫了,嘟哝道:“屯田是有些成果,可是这两年流民越来越多,过路的商人开销也大,仓里全部扫扫,刨去必要的口粮,最多也就够两万大军吃三个月吧。”
  “三个月能干什么?”刘修笑道:“从这里跑到冀州就要半个月,回来再半个月,两个月的时间,你能保证打败袁绍?”
  吕布撇撇嘴,他虽然好战,可是涉及到这些很严肃的问题,他也不敢乱开玩笑。袁绍现在有十万大军,以冀州的实力,在必要的时候,袁绍还能再短期的招集二十万大军。虽说他以步卒为主,但是步卒追击不行,守城却正是擅长。以骑兵攻城是不可能的,围城就是一个拼消耗的事情,没有三五个月,要想攻下一座大城,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一不小心,可能围城半年都破不了城。
  并州现在实力增长很快,但是粮食一直是个短板,这种消耗战是并州军最忌讳的战事。
  “那将军打算怎么办?”
  “我得先抢个产粮地,把粮食准备好了,然后再动手。要么不动手,动手就要他命,这拉拉扯扯的,我可没什么兴趣。”
  “对,我也是这个意思。”吕布一拍手,兴奋的叫道:“要打,就打得他满地滚,这拖拖拉拉的最没劲了。”
  徐晃一直在旁边听着,这时候突然说了一句:“将军是不是准备先取汉中?”
  刘修看看他,两人心领神会的笑了。不过徐晃很快又摇摇头,“刘焉做了益州刺史,他一进汉中,就切断了汉中的栈道,将军要打汉中,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这什么时候的事情?”刘修大吃一惊,他在路上没接到这个消息。
  “前几天刚到的邸报。”徐晃转身从案头抽出一份邸报送到刘修的手里:“刘焉切断栈道的事,我是昨天在落日城听贾长史说的,他们也是刚收到关中传来的消息。”
  刘修的脸色有些难看。他知道刘焉后来是占据益州自立了,如果不是他那儿子刘璋太软弱,也不会被刘备扮猪吃虎夺走了益州。后来刘备父子能以一州之地坚持四五十年,就是因为益州的地形易守难关,一旦被人抢了先,后来者可就难了。以曹操的能力,夏侯渊、张郃等精兵勇将,最后也没能拿下益州,反把夏侯渊给折在定军山。此后蜀魏之间四十多年的战事也一直是蜀占主动,魏只能被动应战,即使是最后一战,如果不是邓艾拿一把老骨头玩命,什么时候灭蜀还真是说不准的事。
  不过,他再着急也知道,眼下袁家造反,天下士人大半响应,朝廷能用的也只有宗室,刘焉作为宗室,虽然能力一般,可是到目前为止,他的忠心没有问题,不会有人想到他会割据益州自立。其实就算是他,又有谁会想到他也有不臣之心呢。
  刘修的眼神变幻了片刻,没有再说什么。他在光禄城停了一夜,第二天便赶往落日城。贾诩正在落日城,曹洪被调住凉州主持羌市之后,这里就由贾诩一把抓了。贾诩忙得形容消瘦,可是精神非常好,有些黑的面皮上泛着光,一双眼睛更是精光四射,不得不经常眯着眼睛扮笑面虎。
  刘修跟他没什么好客气的,两人就进了后室,一坐下,刘修便问起了刘焉在益州的一些举动。面对刘修的上火,贾诩却有些不以为然:“刘焉这么做,对将军来说,总体是利大于弊啊。”
  “还利大于弊?”刘修哭的心都有了。
  “是啊。”贾诩很淡定的说:“这不是给了将军一个攻击益州的理由吗?”
  刘修愕然,随即和贾诩放声大笑起来。贾诩说得对,按照当初阎忠提出的凉州对,刘修眼下最着急不是打冀州——冀州看起来四面有敌,很容易就能拿下,可是因为冀州的实力强劲,包围他的人全部加一起也没他强,就和几头小豹子围着一头大象一样,看起来是非常大的一块肉,但是你却吞不下。刘修目前最重要的是抢占益州,一来益州有粮,二来益州地形特殊,一旦被袁术那样的家伙占了,就会是一个顽疾。但是刘修要进益州,必须要有一个拿得出手的借口。他不是袁术,袁术可以想打哪儿就打哪儿,反正他已经不承认朝廷了,没有任何顾忌。可是他不行,他名义上还是听命于朝廷,要入益州,就要有一个理由,最好是由是朝廷下诏让他攻打益州。
  刘焉如果不切断栈道,他有什么理由去打益州?他只想到了刘焉入蜀给他带来的地理困难,却忘了他在此之前还有个名义上的困难。
  刘修暗自叹息了一声,看来自己有些麻痹大意,太想当然,居然把这么重要的事都给忽略了。就像走山路的人一样,在山里的时候小心警惕,过了无数的险山大川,等出了山,却险些在阴沟里翻了船。
  “多谢文和提醒。”
  “将军言重了。克始克终,本就不是一件易事。我等不能上阵杀敌,也只能在这些小起眼的地方襄助一二了。”
第466章
原来如此
  如果说刘表的离心离德还遮遮掩掩的,借着袁术打劫说事,至少让人觉得有那么点可能,那么刘焉的所作所为则让人无法容忍。
  卢植为此非常生气,怎么说刘焉也是个熟读圣人经典的儒生,还曾经为人师表,教授门徒,也正因为他有这样的经历,卢植才支持他出镇益州,没想到刘焉狠狠的打了他一个耳光。
  与刘焉一起离开的还有侍中广汉董扶和太仓令巴西赵韪。
  董扶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他虽然官做得不大,但是名头很响,他不仅精通数经,在《欧阳尚书》上的深厚的造诣,而且对图谶之学非常有研究。他多次拒绝朝廷公府的征辟,是个大名士,董重为大将军,特地把这位大名士请到府里做招牌,然后又推荐入朝,做了侍中,在朝称为儒宗,与同样是儒家门徒的卢植、杨奇关系都非常亲密。
  刘焉申请去益州做刺史的时候,董扶也以年老思乡为借口,申请去做蜀郡属国都尉。很快,宫里传出消息,刘焉在申请去益州之前,曾经和董扶有过接触。刘焉本来是想去交州的,是董扶对他说,益州分野有天子气,所以刘焉才改申请去益州。
  如果这个消息确凿无误,那刘焉毁坏栈道就不是一时意外,而是图谋已久的事了。卢植为此很自责,这两个人都和他有关系,甚至是他一手促成的。他上书自责,可是天子不准,甚至不准把刘焉有意割据的罪名宣布出去,因为这时候宣布刘焉的罪名不但无助于稳定益州,而且可能助长了袁家的声势,更让朝廷丢脸。
  天子还小,这个理由其实就是宋太后的主意,宋太后亲自召见卢植等三公,没有别的安排,立刻召卫将军回朝,让他领兵进益州,在刘焉站稳脚跟之前除掉他。
  段颎和唐珍没什么异议,卢植此时此刻也找不出理由反对。于是天子下诏,拜刘修为车骑将军,持节镇关中,率兵进益州。
  刘修是在晋阳接到诏书的,接受了车骑将军的印绶,麾节,交还了卫将军的印绶,他对前来传诏的蹇硕说道:“最近过得怎么样?”
  蹇硕表情很复杂,沉吟了好一会才道:“还行。”
  刘修瞟了他一眼,笑了起来:“受委屈了吧?”
  蹇硕咂咂嘴,低下头,看着自己的脚尖没吭声。他是被卢植挤兑得不行,不过比起张让、赵忠来说,他至少还没被剥得干干净净。不过,在卢植之外,他更大的压力来自于曹操。卢植不管怎么说,还照顾着自己的身份,有什么事都明着来,不会在暗地里使绊子,可是曹操就不一样了,这家伙尽玩阴招。他自己在兖州打仗,却把他叔叔曹炽安排回洛阳做了尚书令。曹炽回了洛阳之后,居然怀疑起蹇硕的战功了,如果不是牵涉到刘修,只怕蹇硕就要因为这件事被搞臭。
  “怀疑你的战功?”刘修不高兴了,这不是在打蹇硕的脸,而是在打他的脸了。
  “唉,也没什么啦,反正我们也被人骂习惯了。”蹇硕强笑道:“说说去益州的事,刘焉把栈道都拆了,你还怎么进?”
  “我也不知道,走一步看一步吧。”刘修想了想,又说道:“我也许会从凉州绕道进去吧。”
  蹇硕非常高兴,刘修能把这么机密的事情告诉他,就已经说明对他的信任了。他现在在宫里混得很惨,经济上比较困窘还在其次,最重要的就是没人相信他了,总觉得他就是一个伪造战功的骗子,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尊重都得不到,就是有再多的钱也白费。
  这也许是他主动要求来传诏的原因之一,以他顾命大臣之一的身份,其实做个传诏的并不合适。
  “那边能行吗?”蹇硕关心的问道:“我听说那边可都是大山深涧,还有瘴气。”
  “可不是,不过除了这条路,我也想不出更好的路。”刘修叹了口气,“我们都是苦命人,为了给天子效力,累得像条狗,可是还要被那些坐在洛阳吹牛的人说三道四。”
  这句话引起了蹇硕的共鸣,两人要对唏嘘了半晌,刘修拍拍蹇硕的肩膀:“我给太后写封奏疏,替你说句公道话,要是曹家还有人敢拿这件事说嘴,我就把宋奇拖到战场上去。”
  蹇硕扑哧一声笑了出来:“别了,太后还是相信你的,就是曹家也要看看你的脸色。不瞒你说,我这次赶着来传诏,一是想看看你,二是想请你帮我说句话,只要你开口,我相信曹家不敢太嚣张。其实呢,他们担心什么,我也知道,不过到了这一步,我哪里还有报仇的本事啊,老老实实的过日子,这才是我希望的。”
  刘修笑了。蹇硕成了顾命大臣,曹操不紧张才怪,不过曹家现在有宋太后撑腰,担心一个蹇硕也完全是多余。
  送走了蹇硕,刘修转身去了晋阳学堂,找到了正在这里主持工坊的卢夫人。工坊里热气腾腾,几十个老道士、小道士,以及从晋阳学堂毕业的年轻人正在忙,他们甚至没有注意到刘修进门。自从去年发生过那件意外之后,工坊现在是晋阳学堂戒备最森严的地方,不是可靠的人根本进不来,能进来的都是信得过的。
  刘修也没有惊动他们,四处转了转,没等他找到卢夫人,一个半大小子忽然跳了出来,半蹲了个马步,指着刘修大叫一声:“卫将军!”
  刘修定睛一看,原来是卢夫人的小儿子张卫。看着小家伙一脸兴奋的样子,他哈哈一笑,伸手在张卫的脑袋上摸了一下:“你什么时候来的?”
  张卫不好意思的摸了摸头:“今年才来的。卫将军,你怎么来了?”
  “我来找你阿母,她在吗?”
  “在那间屋里,他们在做魔镜,快要成了。”张卫牵着刘修的手,向最深处的一间屋子走去。越走近那间屋子,刘修就越能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他发现工坊里虽然人声鼎沸,但是这间不起眼的屋子周围却很安静,不管是谁,只要走到附近,很自然的就压低了声音。
  “小心点,小心点。”卢夫人的声音从里面传来,虽然她的声音并不大,在安静的屋子里却听得清清楚楚。刘修站在门口看了一眼,见她和几个道士正全神贯注的将一块大约巴掌大的圆形玻璃从模具中取出来。四周的墙上贴满了纸,画着各种各样的示意图,其中有一些光的折射、反射原理图,还有一些是工艺图,连刘修都不太看得懂。
  “好呢——”卢夫人双手捧起那块玻璃,对着远处看了看,由衷的赞道:“这是到目前为止最纯净的一块,我看能通过网格测试。”
  网格测试是工坊里用来测试做出来的透镜光学性能的一种办法,如果能通过网格测试,那就说明这块玻璃可以做透镜,也就是供观测天文用的观天镜,如果不能,那就只能做普通的取火镜,甚至是小孩子的玩具了。
  对这项工艺,或者说对晋阳工坊的大部分工艺,刘修都没有提出过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他的专业是文物造假,并不熟悉这些技术问题,除了中学物理上学过的光学折射、透射原理,对生产玻璃他是一窍不通,所以为了生产出能做透镜的玻璃,晋阳工坊的匠师们可费了不少周折。
  不过看卢夫人这副表情,应该是见到成功的曙光了。
  “阿母,卫将军来了。”张卫大叫一声,打破了寂静。正在看那块玻璃的人回头一看,这才如梦初醒,连忙上前给刘修行礼。刘修摆摆手,笑容满面的说道:“诸位不必多礼,看到诸位这么专注,我非常高兴。诸位辛苦了,今天晚上,我请工坊的所有师傅们喝酒。”
  “多谢将军!”道士们大喜,连忙称谢。
  卢夫人一面安排人去测试,一面解下了卷起半截的袖子,迎了过来:“将军回来了?”
  “嗯,回来了。”刘修拉过张卫,蹲下身子,指了指外面:“我给你带来了一个好朋友,想不想见一见?”
  “谁?”张卫咬着手指头,歪着脑袋想了想:“我在这里没有好朋友。”
  “你去看看不就知道了?”刘修笑道,“去吧,不过出去之前,先把手洗洗干净,要不她会嫌弃你的。”
  张卫见刘修说得神秘,更加着急了,匆匆的向卢夫人说了一声,飞快的奔进旁边的房间,三两下洗完了手,一溜烟的出去了。卢夫人见了,笑了一声:“吕太守也来了?”
  “嗯,他送他女儿来上学。”刘修看了卢夫人一眼:“夫人忙于工坊的事,可是道术没耽误啊,观心术有进步。”
  卢夫人笑了起来,摇摇头:“这可不是什么观心术。阿卫在并州除了吕小环之外,没有别的朋友,将军又是从朔方来,我想肯定是她了。”她抿着嘴唇想了想,又笑道:“不过,我的道术的确有进步了。天天在工坊思索这些事情,虽然耽误了一些修行时间,可是我对道术的理解精进了不少,以前很多不解的地方,现在豁然开朗了。”
  “贺喜夫人。”刘修和卢夫人并肩走出工坊,站在栏杆处,看着远处的崇山峻岭,忽然说道:“上次到这里来的人,是檀石槐的师傅。”
  “谁?”卢夫人一惊:“檀石槐的师傅?他还有师傅?”
  “嗯,一个真正的世外高人。”刘修笑了笑,又说道:“不过,他没有你这样的经历,所以他遇到了瓶颈,数十年无法突破。”他顿了顿,又问道:“对了,你对《黄帝内经》、《黄帝外经》熟悉吗?”
第467章
移风易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5/5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