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汉末(校对)第3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9/522

  这从对面西城城头士卒的随意散漫可以看得出来。
  “玄德,子鸾,你们看这仗该怎么打?”秦颉首先把目光看向了刘备,然后才看向鲍鸿,鲍鸿有些不满,但是又不好发作,只好闭紧了嘴巴作思考状,让刘备先说。
  刘备沉吟了片刻,他知道此时此刻秦颉和鲍鸿在想什么。他提出了这件奇袭汉中的主意,袁术非常赞同,在由什么人出征的事情上,袁术的亲信部下发生了争执,认为这是一件奇功的人争着要去,认为这根本不现实,纯属自寻死路的人就建议由刘备去,让他去送死吧。虽说他把刘修的计划泄露给了袁术,可是谁知道他心里怎么想?他能出卖刘修,就不能出卖你?这种反复小人最不能信了,让他去死。
  袁术权衡再三,最后选定了这三个人。这三个人身份各有不同,秦颉是南郡宜城人,是荆州势力的代表,鲍鸿是扶风人,很早就投靠了袁术,是袁术最信得过的嫡系,虽然现在他的身份是作秦颉的副将,但实际上秦颉做任何事都要和他商量,他代表着袁术。刘备最尴尬,他是这次行动的建议人,论武技,他最好,论用兵,他不比秦颉差,手里还捏着一份汉中的地图,可以说是对汉中情况最熟悉的人,也是当仁不让的主力,但他是从刘修那边过来的,是个叛徒,袁术不能不用他,但是又不可能不防他。
  秦颉也看不起刘备,但是他也知道,论实力,他们三个人当中刘备是最强的,要想立功,就必须把刘备当个人物,所以再轻重利弊之下,他选择了更尊重刘备一些。
  当然了,这和刘备慷慨大方,善与人交往也有关系,在袁氏起兵反叛之前,刘备就已经和很多人成了好朋友,他的勇猛,他的能力,都让大家很佩服他,秦颉也一直比较欣赏他。另一方面,秦颉对鲍鸿有意无意间表现出来的那种袁术亲信的姿态也不太满意,更自然的愿意与同样是后来依附的刘备交往。
  “从对面城门上下的防守情况来看,他们对我们的到来还没有一点准备。”刘备喝了口酒,润了润喉咙,接着说道:“通常来说,一个县城最多两百人,可是最近刘范在子午谷防备车骑将军,他不可能不对这里加强警戒。我们远道而来,必须速战速决,否则一旦刘范得到消息来援,我们就很难得手了。”
  秦颉赞同的点点头,“那你觉得我们该如何攻城?”
  刘备看看远处的西城,淡淡一笑:“现在是冬天,城里用木柴的量很大,如果刘范果真加强了这里的兵力,那么柴的需求量会成倍增加。我们找几个人冒充卖柴的混进城去,里应外合,拿下西城。”
  秦颉考虑了片刻,觉得可行,但是他却不说话,只是把目光看向鲍鸿。鲍鸿这时候一肚子的不爽,根本没有注意到刘备刚才说什么,见秦颉看着他,才愕然醒悟。“你说什么?”
  秦颉压抑着不快,把刚才刘备的计策说了一遍,鲍鸿听了,眼睛一翻:“谁进城?”
  “我去。”刘备不紧不慢的说道。
  “你去,你不会不出来了吧?”鲍鸿冷笑一声。
  “那你去?”刘备反唇相讥。
  “我……不去。”鲍鸿缩了缩脖子:“谁出的主意谁去。”
  刘备轻蔑的看了他一眼,不再和他纠缠,轻声和秦颉商量了一下行动的细节安排。秦颉非常赞同,刘备准备了一下,带着十几个会说汉中话的人,脱去军服,到树林里打了一些柴,然后远远的绕了一个圈,到了沔水北岸。
  正如刘备所料,刘范在这里虽然增加了兵力,可是谁也没想到会有五千人已经潜行到了这里,他们的防备很松懈,刘备很轻松的就混进了城。西城并不大,方圆不过一里,刘备以非常便宜的价格卖了柴,又以讨水喝的理由和买柴的人搭讪了几句,就把城里的情况摸得差不多了。他们十几个人三三两两的分散开来,装作互不相识。到了下半夜,刘备悄悄的杀上城头,用藏在木柴里的战刀一口气砍死了十几个守门的士卒,打开了城门。
  秦颉和鲍鸿带着大军一涌而入,直奔衙城。衙城的守将在睡梦中被惊醒,仓促之下,命令衙城里的士卒据城而守,同时点燃了烽火。
  一见到烽火被点燃,不管是刘备还是鲍鸿都急了,他们泼出性命的上阵厮杀,刘备带着亲卫挥刀上阵,猛攻衙城的城门,秦颉也命令手下的士卒抢占了外城的城墙后,从城墙上向衙城内射箭,支援刘备和鲍鸿。经过近两个时辰的恶战,东方露出鱼肚白的时候,衙城内的士卒伤亡过半,士气大落,刘备一鼓作气,率先破门而入,西城宣告失守。
  就在刘备等人强攻西城的时候,城西百里左右的山谷中,刘修等人正藏身于一个山凹里。这里正位于秦岭和大巴山之间,沟壑纵横,旁边就是水流湍急的沔水,山谷间雾气非常重,虽然有帐篷,但身上还是觉得湿漉漉的。他们在山里潜行了近二十天,终于在刘范的眼皮子底下越过了子午谷,眼下再翻过前面的大巴山,就可以进入巴郡,进入益州的腹地。
  刘修穿好了衣服,蹲在沔水边,掬起清冷的水洗了把脸,顿时精神一振。他转过头,看看郭嘉,接过他手中的毛巾,一边擦脸,一边笑道:“奉孝,这一趟辛苦吧?”
  郭嘉笑笑:“这有什么辛苦的。我现在才知道巴山蜀水原来险峻到了这个地步,在舆图上看只是那么一段路,我们居然走了大半个月。如果是大军前行,没有一个半月,大概是走不完子午谷。”
  “所以读万卷书不够的,还要行万里路。”
  “嗯。”郭嘉应了一声,又看着眼前的沔水道:“这条沔水的水量不小,将来如果从汉中取襄樊,可以顺水而下。”
  刘修无声的笑了,这家伙真是个鬼才,什么时候都想着出奇制胜。不过这样更要让他多实战,只从理论上讲奇计,很容易形成纸上谈兵,就像那些没有经过过实战的学院派参谋,只知道拿尺子量距离一样。比如子午谷全长六百多里,如果按照普通的行军速度计算,也就是二十天的时间,就算考虑到地形不好,打一些折扣,一般也只会给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实际上,小股部队用一个月的时间也许能走完,带有大量辎重的大军就算是一个半月也未必能走得远。他们这二十个人个个身手了得,相当于是一只特种部队,几乎是日夜兼程,那还花了二十天呢。
  “将军,快隐蔽!”鲍出像一只兔子从远处的草丛中一跃而出,飞奔而来。刘修等人一听,二话不说,立刻窜回宿营地,三脚两脚踩灭了正在煮早饭的篝火,收起了帐篷,躲到了早就看好的隐蔽地。这里除了郭嘉和鲍出战斗经验稍差一些之外,其他全是老兵了,根本不用吩咐,就在刘修前后形成了一个警戒圈。
  紧接着,骆曜从山坡上跃了下来,两个纵步就赶到刘修的身边,脸色有些紧张:“将军,有近百艘战船过来了。”
  “近百艘战船?”刘修吃了一惊,这年头的战船大的能装两三百人,小的能装十几人,近百艘战船,少了不能少也有四五千,这么多来干什么,难道是对方发现了他们的踪迹,所以全力以赴来抓他这条大鱼?
  “不知道。”骆曜挨着刘修蹲下,慢慢的抽出了腰间的长剑,做好了厮杀的准备。刘修也闭上了嘴巴,紧紧的盯着水面。大约过了一刻钟的光景,上游转弯处出现了战船的影子。船都不大,看起来就是三五十人,但是后来出现了一艘大船,看起来像是主将坐的帅船,船上一杆将旗,将旗下的二层甲板上端坐着一位年青的将领。他没有穿戴盔甲,只穿了一件锦袍,用的是上好的蜀锦,在初升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头上没有戴冠,而是扎了一块白色的巾帻,巾帻很大,多出来的那一块在脑后被江风吹得飞舞,更增添了几份儒雅之气。身后站了两个童子,一个手里捧着一口剑,一个手里捧着一架琴。
  刘修忍不住轻声笑了起来:“这就是刘焉的儿子刘范?左琴右剑,果然是风华绝代啊。”
  “那是,这小子比老道我还会享受啊。”骆曜也赞了一声。
  郭嘉撇了撇嘴:“他就是一只锦雉,除了一身华丽的羽毛,什么也没有,一旦遇到搏击长空的雄鹰,他这身华丽的羽毛就全成了别人的战利品。”
  刘修看了他一眼,郭嘉却皱起了眉头:“看他这样子,不像是冲着我们来的,难道……”他转过头看看刘修:“袁术出兵了?”
第474章
板楯七姓
  刘修也想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不敢确定,因为他没有收到刘备的回信,甚至不知道他有没有说动袁术。不过从东面来的军队应该就是袁术的人,刘表那个坐读客大概不会想到要讨伐刘焉。其实说起来,他应该最着急才对,因为刘焉占领了益州之后,一旦有意逐鹿天下,荆州就是首当其冲。
  事实上刘修并不清楚,刘表虽然是个坐读客,但是他这点见识也是有的。历史上他也和刘焉争过益州,可惜失败了,后来袁术在北方捣乱,刘表一直没能脱开身。好容易袁术死了,孙策、孙权兄弟又以报父仇为由接连攻打江夏,紧接着打赢了官渡之战,初步平定了河北的曹操又开始不断的试探进军荆州,他再也没能腾出手来抢夺益州。
  看着一艘接一艘的战船顺流而下,渐渐的消失在山影中,刘修这才重新站了起来。不管是什么原因,刘范调大军东下,东面肯定出了事,这时候正是他迅速越过大巴山的好机会。他没有任何迟疑,加快行军速度,花了五天的时间翻越了大巴山,出现在巴郡。
  巴郡有十四城,三十万户,人口过百万,是益州仅次于蜀郡的第二大郡。不过和巴郡的面积足有蜀郡的三倍大,又有一大半区域在山区,十四县又主要集中几条主要河流的两侧,和地位成都平原腹地的蜀郡一比,巴郡的大部分山区就有些地广人稀的味道了。刘修在巴郡走了几天,居然没碰到几个人,更谈不上什么危险。
  到了宕渠县城外,骆曜请刘修在城外稍作休息,自己赶到城中去见几个人,刘修允了,便在城外的山岭上找了一个地方停了下来。骆曜带着鲍出下了山,晃晃悠悠的向县城走去。他换了一身普通士子的衣服,腰间挂着一口长剑,看起来风度翩翩,就是一个到处游历的士子。鲍出长得粗壮一些,身上背着行囊,腰里插了一口环刀,像是跟在后面的随从。
  大汉人带刀带剑的很正常,看城门的士卒倒也没有太在意,甚至骆曜手中持的是洛阳开出来的路传,也没有引起多大的反应。虽说刘焉有意与朝廷绝裂,汉中已经防备森严,可是他毕竟不敢太招摇,益州内部诸郡还不知道他在打什么主意,而刘焉也没有想到刘修居然敢深入到益州内部,因此也没有下令对持关中或者洛阳一带路传的人小心提防。刘修特地让人制了洛阳的路传已经算是谨慎过度了。
  骆曜进了宕渠城,佯作随意的在城里晃了两圈,发现城里虽然防备不严,可是与天师道关系比较密切的几个人家却都有士卒把门,显然也收到了刺史府的命令,对天师道的人要严加提防。不过天师道没有在这里设治,只有一些信仰天师道的大户,因此看守也远远提不上严密,警告的意思更重要于实际看守的作用。
  这么几个人当然拦不住骆曜,骆曜轻松的找到了要找的人,并且把他们带出了城,领到了刘修面前。
  “将军,他们便是賨人头领,也是我天师道的信众。这位姓朴,叫朴胡,这位姓杜,叫杜濩。”骆曜向刘修介绍了那两个年轻人,然后冲着刘修使了个眼色,笑道:“他们非常仰慕将军的道术,想开开眼界。”
  骆曜进城的时候,王稚已经粗略对刘修说了这里的情况。天师道的信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各种蛮夷,这些蛮夷大部分住在山里或紧靠山的县城,保持着他们祖先的生活传统,对于巫术的崇信比普通汉人更要虔诚几倍,天师道的道术在他们那里最吃香,再加上天师道除了道术之外,多少还懂一些医术,为他们治病疗伤什么的也方便,再带一些山里不怎么容易得到的东西,那就更受欢迎了。而天师道的各种法术里,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自于这些蛮夷传统的巫术。
  巴郡的蛮夷打仗时喜欢拿块厚木板当盾牌,所以又称板楯蛮,他们作战勇猛,又常年在山中生活打猎,简直是天生的山地战精兵。郭嘉敢于提出让刘修深入巴郡,就是着眼于板楯蛮的战斗力和对天师道的虔诚。大汉能多次平定益州的蛮夷叛乱,板楯蛮功勋显著,包括上次曹操平定部分板楯蛮的叛乱,其实也是得力于此,否则以曹操人生地不熟的,哪能成功。
  如果能得到板楯蛮的帮助,刘修就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板楯蛮有七姓:罗、朴、杜、鄂、度、夕、龚,眼前这个杜濩和朴胡就是其中杜家和朴家的年青人,而且他们能代表家主出来见刘修,很可能就是下一代的家主,不管是从眼前利益还是从长远利益,刘修都有必要好好的镇服这两个年轻人。
  好在有指环在手,刘修装神弄鬼的本事简直是独步天下,要让这两个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年轻人心悦诚服不过是举手之劳。刘修既然早有计划,当然不会没有准备,就和上次编了一段羌人祖先的影像收服了天狼一样,这次刘修用一幅上古的战争场面让这两个年轻人拜倒在地,心服口服。
  据说是这巴人祖先稟君从南郡来到巴郡,和盐神女由征战而成亲的故事,当然了,这其中少不了那只神奇的白虎。
  刘修发现这指环简直太好使了,简直就是一个超级智能电脑,只要有一个想法,设定几个要求,一段形神俱备的逼真视频就大功告成,再加上那神奇得让他都有些不敢想像的声光效果,估计没人敢无动于衷。
  “据我们打听到的消息,天师道在阆中的治庐已经被刺史大人派人看住了。”朴胡稳定了心神之后,把巴郡的情况大致说了一下。天师道在巴郡的治庐就在阆中,阆中在宕渠西,位于西汉水中游,靠近葭萌关,离成都也要比宕渠近得多。天师道虽然号称二十八治,但除了几个外地的治庐之外,在益州的治庐都是以鹄鸣山为中心,其实扩展范围并不大。宕渠这边以前一直是骆曜的势力范围,骆曜也是几年才来一趟,不过这样倒是更增加了他神仙的神秘色彩。这几年卢夫人接受刘修的劝告,效仿张角大收门徒,宕渠这边才来得多了一些,不过也还没有新设治庐。
  “你们手头能调集多少人?”刘修很直接的问道。
  朴胡和杜濩互相看看:“賨人七姓,我们实力最小,最多五百人。”
  刘修盘算了一下,五百人打家劫舍是够了,攻成都城还远远不够,看来还得到阆中走一趟。他已经听王稚和骆曜说了,板楯蛮的主要根据地是在山区,可是七大姓基本上已经不住在寨子里了,他们有资产,有实力,可以在县城里买房子,不需要在寨子里过苦日子,只有那些买不起县城里房子的普通百姓才会住在寨子里。
  “那行,我们去一趟阆中。”刘修很快做出了决定,“不过,你们不要和我一起走,你们先分批进入成都,人也不要太多,有百十个人就行。刘焉可能会提防你们,你们安份守已一点,不要轻易与他们发生冲突,有什么委屈也先忍着,等到时候一起和他算总帐。”
  朴胡原本有些不乐意,刘焉既然要防着天师道,就不可能不对他们这些人提高警惕,平时成都人对他们就比较轻视,这时候送上门去还不可劲儿的欺负?不过一听刘修后面的这句话,他转忧为喜,连连点头答应。他们立刻决定,由朴胡送刘修去阆中,杜濩则带着人先潜入成都。
  送走了朴胡和杜濩,刘修又和王稚等人商量了一下。骆曜说,要去阆中的治庐,就要和那里的治头大祭酒打交道,以他和王稚的身份,如果是普通小事,那肯定是没话说,可是现在要动用大军,与官府明着作对,形同造反,那些治头大祭酒肯定会犹豫,这个时候有必要请系师夫人出面,至少也要提供天师的道符。
  刘修同意,让骆曜立刻赶到鹄鸣山去一趟,如果可能,最好到成都城里看一看。骆曜应了,立刻起程赶往成都。
  刘修在宕渠城外休息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等到了朴胡之后,就一起赶往阆中。要从宕渠到阆中,就要穿过一大片山区,这里的山属于大巴山的南侧,虽然没有大巴山主峰那么险峻,但是走起来也不轻松,茂密的森林人迹罕至,连条路都没有,如果不是朴胡领路,他们根本不知道怎么走。刘修一边感慨于这个时代绿化好,一边走得气喘吁吁,他身上的衣服已经在一个多月的跋涉中破烂不堪,这时候如果突然出现在长安或者洛阳,大概没有人会相信他是堂堂的楚王世子,车骑将军。
  在原始森林中走了八天,他们终于看到了浑浊的西汉水。西汉水又称犀牛江,也就是后来的嘉陵江,发源于凉州汉阳郡上邽县南的嶓冢山,流经武都、巴郡,最后注入长江,是巴蜀众多水系中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
  “从这里再往上走五六十里,便是阆中。”朴胡喘着气,一手叉着腰,一手指着西汉水的上游:“我们最好坐船过去,要不然太难走了。”
  刘修也有些累,这一个多月在原始丛林中的跋涉可真是考验人啊,以他这样的体魄也有些吃不消,更何况其他人了,如果不好好的休息一段时间,万一发生冲突,他们可不占胜算,这个时候宁愿多花些钱,也要恢复一下体力。
第475章
锦帆贼甘宁(上)
  刘修他们沿着河岸向北走了一里多路,就看到了一个码头,码头旁是一个聚落,看样子也不大,也就是三五十户人家,从门前挂的鱼网、鱼干来看,这个聚落大都靠行船、打鱼为生。
  “行了,这里肯定有船去阆中。”朴胡如释重负的笑了起来。刘修和郭嘉交换了一个眼神,不约而同的笑了。朴胡是板楯七姓中朴家的下一代家主,以后要统领着善战的板楯蛮,体能当然也不错,在丛林里走了八天,他一直在最前面开道。可是从这句话却可以看得出来,他并不愿意过丛林里的生活,在思想上,他已经悄悄的脱离了原始的质朴。
  这并不稀奇,向往安逸的生活是每个人的本能,别看是不是儒生都把孟子那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得挺顺口,可是真正愿意主动的去过苦日子磨砺自己的人还是太少了,所以后世一个个王朝建立起来,一个个又败落下去,不管他是来自于中原还是来自于草原,所有的统治阶级都不可阻止的腐朽了,快的十几年,慢的百十年。
  “将军……少主,你在这里等一等,我去找条船。”朴胡很主动的说道。不知是因为刘修的“道术”高明,还是因为刘修的地位超然,朴胡对他非常尊敬。
  “嗯。”刘修点了点头,很自然的在旁边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这块石头很光滑,显然经常有人坐,或者有孩童在上面攀爬。“奉孝,你也坐一会。”刘修对郭嘉勾了勾手指,郭嘉走到他身边,在旁边一块小一点的石头上坐了。虽然刘修坐的那块石头宽敞得足以坐下三个人,可是郭嘉即使是在这种场合,也不愿意乱了规矩。
  庞德、阎明更是一动不动的扶刀而立,警惕的站在刘修身后,许禇扶着刀,在刘修侧前方来回踱着步,虎士们散在四周。只有王稚比较轻松一点,抱着剑,靠着一棵树假寐。
  朴胡过了很久才回来,他的脸色不太好,走到刘修身边,躬身施了礼:“少主,我们走吧。”
  “出什么事了?怎么这么久?”
  朴胡的脸颊抽搐了一下,刚要说话,刘修就看到一群穿着短衣,卷着裤腿的黝黑汉子兴高采烈的走了过来,一个个谈笑风生,喜气洋洋。他们和刘修擦肩而过,有人诧异的看了他一眼,但是没有太在意,一个个嘀咕着刘修基本听不懂的方言过去了。
  “少主,你看!”郭嘉轻声提醒了一句,向一个汉子看去。刘修点了点头,他已经发现了那汉子怀里揣着一段锦,华丽的织锦和他们身上的粗布衣服对比强烈,显然不是自已的东西。刘修很快又注意到,不是一个人有,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块,胸前鼓鼓囊囊的,显得很丰满。
  “难道是一群贼,刚刚打劫归来?”刘修不由得提高了警惕,不用他多说,虎士们已经散开,不动声色的将那群汉子和刘修隔了开来。
  朴胡领着刘修等人来到江边,一艘大船已经在码头旁等候,一个满脸浅绿色水锈的老汉站在码头旁,恭敬的看着大步走来的刘修。他用力拉紧了手里的麻绳,将船靠紧岸边,等刘修等人鱼贯上船,他才解开缆绳,一个箭步跳上船,大步向船后的舵走去。
  两个中年汉子上前,用碗口粗的船篙将大船推离岸边,沿着船帮来回走动着,将大船撑向上游。这里的水流并不湍急,两个中年汉子虽然并不高大,但是一双大腿板踩在船上稳如泰山,两只肌肉贲起的胳膊充满了力量,大船越行越快。他们似乎很兴奋,大声的说着什么,直到被掌舵的老汉斥了一声,这才闭住了嘴巴,可是脸上的笑容还是抑制不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9/5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