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汉末(校对)第4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8/522

  曹操不敢轻易动手,他向天子发出求救,请天子安排增援,收复濮阳。
  ……
  “真是计划不如变化。”刘修将手中的急报拍在案上,无奈的摇了摇头。他原本希望等甘宁切断浮桥之后再包围濮阳,可是命令还没来得及发出去,夏育他们包围濮阳城的消息已经传来了。刘修也没办法,他可以命令夏育,但他无法命令曹操,既然已经围城了,那就围着吧。虽然事出意外,但能不让濮阳城里的袁军逃掉,他的目标也就算基本达到了。
  “诸将争功之心甚重啊。”虞翻提醒道:“将军鼓励武功,弊端已经显现。”
  刘修笑笑:“将士们争功有什么不好,总比一个个向后退缩的好。士人如果没有一点向外的胸怀,眼中只看到眼前那一片天地,有什么出息。”
  “可是将军也别忘了,征伐是需要花钱的,而且是花大钱,所谓国虽大,好战必亡。不管将军的新政如何卓有成效,一两场大战,就足以将所有的积蓄花光。当年孝武皇帝凭七十年的积累,和匈奴人大战了才几年?段公征东羌,不到三年就花掉四十多亿,天下为之虚耗。将军,你不会对这个不清楚吧?”
  刘修眉心轻蹙,他也知道打仗花钱。他之所以一直不肯大量征兵,就是考虑到这个问题。多征召一个壮丁,就少一个农夫,而一个兵至少要七户人家供养,多一个兵就相当于少十户人家的产出。再加上路途中的转运粮食的消耗,那是一笔惊人的数字。“国虽大,好战必亡”这句话就是从这一点出发,并不是士大夫怯战的表现,而是老成谋国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也就是说,古人并不是不知道武力的重要性,他们深知一个王国不能没有必要的武装,即使是讲究仁治的孔夫子,也说国家稳定的三要素是“足食、足兵、足信”,《左传》中更是说,“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武力和神权一样是统治的基础,从来不能轻视。他们只是不赞成滥用武力,因为滥用武力将会消耗太多的财富,使国家的经济濒临崩溃,统治者必须在好战与忘战之间寻求一个平衡。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前有秦始皇,后有汉武帝,西汉末有王莽,东汉末有羌乱,都是因为对外用兵力度过大而导致的灾难。汉武帝末年,物价腾涌,各地负担不起赋税而被迫逃亡的流民达到几百万,如果不是汉武帝及时的改弦更张,下轮台罪已诏,与民休息,大汉很有可能会步秦朝的后尘,而汉武帝即将成为第二个秦始皇。
  刘修对些很清楚,但是他同样也相信,将士争功是需要控制,但总比士人们满足于清谈要实在得多。
  “这件事,不是一两句就说得清楚的。”刘修很慎重的说道:“仲翔,秦始皇也罢,孝武帝也罢,他们最后经济上的难以为继,不仅仅是因为用兵——当然了,他们用兵过急,的确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皇室的奢侈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秦始皇和孝武帝用在求长生上的钱,恐怕不经用在用兵上的少。段公用了四十四亿平定东羌,可是你知道不知道,这四十四亿换来了十几年的平静?就算是十年吧,那一年的花费是四个亿,而皇室一年要花多少钱?二十亿啊。”
  刘修情绪有些激动起来:“就那么几个人,一个要花掉二十亿,哪怕他们能节省两成,也足够维持足够的边防力量。儒生们常常把目光放在用兵上,为什么没人说皇家的开支?就算有人说,也只是不痛不痒的劝两句要节俭之类的老生常谈,有什么用?为了羌乱,朝廷五次朝议弃凉州,有哪一次议议节省皇室开支的?轻重不分!”
  虞翻诧异的看着刘修,看看四周,压低了声音:“将军,你是想削减皇室的开支?”
  “的确有这个想法,我始终觉得,皇室无节制的浪费,比对外用兵更可怕。”
  “将军,你这个想法很新颖。不过,这些话却不能对别人说。”
  “为什么?”
  “因为,天下都是天子的,只有天子才有权利决定是不是要削减开支,做为臣子,你可以建议,但不能决定。”虞翻凑到刘修身边,忽然笑了笑:“天子说这话,那是圣明,臣子说这话,那就是大逆不道。将军,名不正,则言不顺啊。”
  刘修眉毛一挑,刚要说话,外面传来刘和欢乐的声音:“阿爹,你忙么?我回来了。”
  刘修起身,若有深意的看了一眼虞翻,朗声笑道:“丫头,阿爹不忙,快进来,让阿爹瞧瞧。”
第675章
先生很生气
  刘和笑着掀开帐门闯了进来,雀跃着刚要扑到刘修身上,一眼看到虞翻在侧,连忙收住了步伐,敛容施礼:“见过虞先生。”
  “翁主回来啦,那可太好了。将军这两天一直念叨着你呢,没有你在他身边,他是吃不香,睡不安啊。将军,你们父女团聚,我就不在旁边打扰了,我先告辞一步。”
  刘修嗯了一声,摆摆手,示意虞翻自便。虞翻出帐之后,刘和才重新跳了起来,亲昵的抱着刘修的手臂,仰着头,甜甜的笑道:“阿爹,你想我了没?”
  “想。”刘修掐了掐她的小脸:“怎么样,那小子还成器吗?”
  “嘻嘻,这件事待会儿再告诉阿爹,现在有个更重要的事要请阿爹解决。”刘和把刘修按坐下,凑在他耳边说道:“马腾来了,他要请阿爹帮忙,让陛下赦免袁隗的罪,不要把他们发配到蛮荒之地去。”
  刘修眼珠一转:“这是怎么回事?”
  刘和把事情经过说了一遍。袁隗中风,马伦代表袁隗投降之后,如何处置袁隗一家就成了天子面临的问题,按照袁家的罪,不株连九族那都是算便宜他,但现在又有一个问题,袁术是投降的,袁隗也算是投降的,如果严厉处分,那袁绍看到了会怎么想,他还会投降吗?再加上袁家身后的那些支持者,不赦免袁家,自然也就不能赦免他们,积怨过多,难免会留有后患。
  正是从这个考虑出发,卢敏、陈登都赞成赦免袁家,袁术也是这么想的,他向天子请求赦免。小天子却有他自己的考虑,他想趁此机会把袁家以及他们的那些支持者全部迁到边远地区去,一次性解决孝灵帝想解决而没解决的世家问题。于是他利用刘修要求将审配家族全部发配到林邑当成借口,说审配不过是附从,都发配到林邑了,那袁家是首恶,怎么可能赦免。
  这么一来,袁术不干了。可是他现在没有实力和小天子对抗,于是他趁着刘修要马腾到军前效力的机会,让马腾来问问刘修,要求刘修说句话。现在小天子堵他们嘴的理由就是刘修的要求,袁术相信,刘修只要松了口,袁家就能得到宽大处理。
  “阿爹,他是拿你做盾牌呢,其实他不仅对豫州的豪强不满,就连荆益的世家豪强都不太满意,他觉得,那是阿爹和他们互相利用,世家豪强依附阿爹,阿爹则利用他们来和朝廷角力。”刘和担心的看着刘修:“我总觉得,他对我们家提防得很紧。这次要到军前来,恐怕还有夺阿爹军权的意思,阿爹,你可得小心些。”
  刘修似笑非笑的看着刘和:“那你说,他这么做对不对?”
  “当然不对了,阿爹为朝廷做了那么多的事,他怎么能这么怀疑阿爹?”
  “你现在是站在楚王府的立场来看这个问题,如果你换一个角度,站在天子的角度看这个问题,还会有这样的答案吗?丫头,你想啊,比如你现在是皇后,可是不是阿爹,而是另外一个人,他立了大功,但是他的权力非常大,天下十三州,有一半以上的州的百姓都依附他,都支持他。他只要想,就有可能谋朝纂位,改朝换代。那你会怎么想,你会不会防备他?”
  刘和愣住了,她咬着手指头,想了好久,挠了挠头:“阿爹,如果这么说,他这么做似乎也不错哟。”
  “他没错,阿爹就错了吗?”
  刘和脱口而出:“阿爹当然也没错。”
  刘修追问道:“两个都没错,那为什么会这样?”
  刘和愣住了,眨巴着两只眼睛,茫然的看着刘修。她考虑了很久,最后说:“阿爹,如果是由我来做决定。我会防范,做好应变的准备,但是我不会因为怀疑就杀人。”
  “你的意思是说?”刘修皱起眉头,不解的看着刘和。刘和站了起来,挺起了小胸脯,声音响亮:“阿爹,有实力不代表就一定会有野心。有备无患,这是对的,可是仅仅因为人家有谋反的实力,就认定他一定会谋反,那只会逼得人家谋反,因为人家就是想做忠臣也不可能了。所以,要做好应变的准备,以备万一,更要掌握好其中的分寸,不能乱来。”
  刘修笑了起来,爱昵的摸摸刘和的头:“丫头,有这样的见识,你就超过那小子一筹了,所以我一直说,你不要妄自菲薄,觉得他比你强。”
  “嘻嘻,阿爹,他的确挺聪明的。”刘和羞涩的笑道:“不过,他没有我这么好的运气,有阿爹这样的老师来教导。”
  “他要想学,我还能不教他?”刘修嘴角微挑:“他就要来了,我倒看看他是来夺权的,还是来学习的。丫头,你赶了这么远的路,也累了,去休息吧。顺便替我把马腾叫进来。”
  “嗳。”刘和脆生生的应了一声,迈着轻快的步子出去了。刘和看着女儿的背影,嘴角挑起骄傲的笑容。时间不长,马腾进来了,一进帐,他就给刘修跪下了。汉人通常不行跪拜礼,只是弯腰鞠躬,特别是军中,军礼中更很少有双膝跪倒这样的大礼。刘修不敢怠慢,连忙上前将马腾扶起来。
  “寿成,何必至此。”
  “请将军开恩。”马腾双目垂泪,“姑祖母年事已高,袁公又中风疾,虽生犹死,少主废了一条腿,他们已经不可能再生是非。如果到那边远之地,家国万里,用不了多久就会死于异乡。将军,这样做太残忍了。马腾愿意举家迁往日南,只是请将军开恩,饶他们一条生路。”
  “寿成,我实话对你说,以袁家的罪孽,不株连九族已经是法处开恩。流放是意想之中的事。公路在长沙也好,袁隗在平舆也罢,他们都不是主动投降的,只不过没了生路,这才不得不弃械。说是投降,其实就是战败,这句话,你不会不承认吧?”
  马腾不吭声了。
  “再说了,陛下不是没给过你们机会。当初就让公路写封去劝降,可是袁隗听了吗?我敢说,袁隗这是中风了,不能说话,如果他能开口,他想必还是不肯降的。”
  马腾一激零,诧异的看了刘修一眼,迅速低下了头。正如刘修所说,袁隗是不能说话,可是他们有从袁隗偶尔含糊有言辞中听得出,袁隗现在只有一死之心,根本没有忏悔的意思。
  “既然如此,这投降与不投降的,又有什么区别?”刘修冷笑一声:“你们又凭什么来要求赦免?你是想威胁我吗?再叛?你试试看,看看还有多少人会跟着袁家造反。”
  马腾战战兢兢,不敢说一句话。
  刘修回到席上,重新拿起了笔。“寿成,我对孟起说过,我不希望你埋没自己的才能,我能孟起留在身边,我就敢用你。你虽说一直效忠袁家,不过袁家现在既然投降了,你也不再是叛逆。袁家的罪,自有他们自己去偿还,最后怎么处理,我作为公路曾经的朋友,会尽可能的帮忙,但是想一点后果也不承担,那也是不可能的。你如果这么想,我劝你还是死了这条心,究竟怎么做,那是你的选择,我不勉强。”
  刘修说完,挥了挥手,示意马腾可以出去了。马腾失魂落魄的站了起来,慢慢的走了出去。他原本以为刘修既然要他来,多少要给他一些面子,可是现在看来,刘修可以给他机会,但绝不会接受他的要挟。实际上,他也没有任何资本可以要挟刘修。他的武技再好,到了刘修帐下也绝对不出众,刘修身边的勇将实在太多了。
  五日后,天子赶到定陶,和一直在等他的刘修见了面。他们见面的时候,没有外人在场,小天子原本是挺直了身子坐着的,刘修一进帐,在帐门口一站,也不说话,只是静静的看着他,小天子就感觉到了一种如芒在背的威压,脸上矜持的笑容也变得有些不自然起来。
  刘修双手拢在袖中,居高临下的看着强作镇静的小天子,眉头轻轻的蹙了起来。小天子看在眼中,一阵心慌,却咬着牙,一声不吭。刘修松开了握在一起的手,舞动了一下袖子,上前两步,两腿微微分开,身子微微一躬,刚要说话,小天子突然站了起来,结结巴巴的说道:“骠骑将军,军中不必施礼。”
  刘修看看他:“陛下,这可不太合规矩。”
  小天子红着脸:“骠骑将军,这里没有外人,就不必拘礼了。再说了,我之前曾经以骠骑将军为父,现在又是以弟子身份来向骠骑将军学习用兵治国之道,你就不必太多礼了。”
  刘修眉毛一挑,沉吟片刻,还是躬身施了半礼:“陛下仁爱,尊臣为师为父,臣心领了。不过,礼为人之本,该有的礼节,还是不能荒废的。请容臣以军礼见。”
  小天子如释重负,连连点头:“如此甚好,如此甚好。”
  两人坐下,说了几句闲话,小天子主动提起了陈登的任命问题。他小心翼翼的看着刘修:“先生,这件事……我处理得还算妥当吗?”
  刘修微微一笑:“陛下,妥当不妥当,臣说了也不算。我想,司徒府自然会给出结论。只是陛下,这侍中是内臣,陛下自可一言而定。可是太守却是外臣,牧守一方,不事先给司徒府通个气,臣怕我那先生到时候会不满意啊。”
  小天子哑口无言,他知道,刘修对这件事不满意,非常不满意。
第676章
太后的寂寞
  小天子沉吟了很久,声音低沉,但是态度却非常坚决。“先生,卢公有什么不满意的,虽说天下民事考核皆在司徒府,可决定权不是还在内朝吗?先帝在时,几任司徒可都没有否决天子任命的先例。”
  刘修早有预料,他微微一笑:“正因为如此,天下才会大乱啊。”
  小天子脸色突然通红,他强压着怒气,浅笑一声:“先生是说政不自天子出,才会天下有道吗?”
  刘修没有立刻回答,他只是静静的看着小天子。小天子这句话可不是没来头的。他这句话出自孔夫子,是孔夫子在批评擅政的季氏时说的话,用在这里,这季氏看似指卢植,实际上直指刘修本人。
  刘修伸手从案上取过茶杯,给自己倒了一杯茶。他慢条斯理的呷着茶,眼睛盯着漂浮的茶叶,眉头轻轻的皱着。小天子气息有些急,他目不转睛的看着刘修,小脸通红,鼻翼翕张,藏在衣袖中的小拳头紧紧的握在一起,手心汗津津的。
  “陛下,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这里面可有鲁国的事?”
  小天子一愣,想了想,摇摇头。
  刘修放下了茶杯,将一片茶叶从唇上取下,曲指一指,茶叶准确的落入案旁的废指篓中。“儒出自鲁,可惜,春秋五霸中没有鲁,战国时,鲁更是早已经灭国。可见,国祚之长短,与儒家之道并没有什么关系。前朝孝宣帝曾对太子说,汉家霸王道杂用之,岂可尽用儒术。孝元帝不听,即位后重用儒生,王莽因此而起。王莽篡汉时,为他摇旗呐喊的儒生大有人在。陛下,蔡先生没有对你说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教训吗?如果他没有讲过,那就是他的失职,臣要弹劾他。”
  小天子哑口无言。蔡邕当然讲过《汉书》里的这些故事,不过蔡邕是儒生,他对这件事的解释与刘修的演绎完全是两个方向。现在他用孔夫子的话来反驳刘修,不料刘修直接用孝宣帝的话来回答,可谓是一针见血。
  “儒自孔子开宗,孔子死,儒者分为三家,各有其说,至孟子复兴,然孟子之儒,已非孔子之儒。孟子后,至荀子而大成。然荀子之儒,亦非孟子之儒。荀子一代儒宗,却教出了李斯和韩非两个法家弟子。高祖开国,与民休息,重黄老而轻儒术,儒者不显,至董仲舒以天人三策中试,说孝武帝独尊儒术,可是终武帝一朝,儒者不得重用,三个顾命大臣中,保尝有一个儒者?至孝元帝时,儒者方大兴于朝,不过数十年,炎汉即为王莽所篡。陛下,这些……你了解吗?”
  “我……”小天子结结巴巴的答不上来。
  “陛下,读书,不能只记住一些章句,更不能抛开史实随意发挥,否则,就有卖弄口舌之嫌了。”刘修重新端起茶杯,泰然自若的喝起了茶。小天子很郁闷,他只是引用了一句孔夫子的话,却被刘修教训了一通,结果还下了一个“卖弄口舌”的判语,偏偏他还真说不过刘修,只好把一肚子的闷气藏在心里。
  “陛下,臣是带兵之人,学术本非所长。陛下如果要论学术,那臣可以推荐几个大儒,比如宋忠、綦毋闿之类的,他们学问都不错,当年刘表在荆州之时,就常和他们讨论学问。”
  小天子气得无语。刘表被刘修赶出荆州,现在闲居在山阳老家,把曾经和刘表讨论学问的大儒推荐给他,刘修真还是会挑人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8/5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