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在东汉末(校对)第4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1/522

  “哪里?”
  “西北流沙之所。”辛毗盯着田丰的眼睛:“元皓,那可不是个好地方,九死无一生,你可想好了。”
  “我不怕死。”田丰长叹一声,振衣而起:“我只怕死了之后,无颜见我田家的先人。我不想让他们因为我变成孤魂野鬼,不得安生。佐治,劳烦你转告陛下,我愿降,不管什么苦寒之所,我都愿意去。”
  辛毗却没动,盯着田丰的眼睛:“你确定?”
  “这有什么怀疑的。”田丰不屑的瞥了辛毗一眼:“大丈夫敢作敢当,我难道还会被人笑话了去?”
  辛毗强忍着笑,点点头:“那好,你随我来。我引你去见陛下和车骑将军。”
  田丰迈开步子,努力的跟了上去。一出帐,颜良和文丑分立在两旁。田丰愣了一下,低下头,继续向前走去。文丑赶上一步,扶着田丰,田丰也没有拒绝,慢慢跟着辛毗向御帐走去。
  在他们的身后,那些袁军俘虏羡慕的看着田丰的背影,眼中渐渐露出劫后余生的光。他们真被审配的死吓坏了,生怕刘修一个也不放过,现在掘人祖坟的田丰都被赦免了,他们这些人应该也不会死,区别只在于会不会和田丰一样被送到那种地方受罪。一旦有了活命的希望,他们的心思开始活动起来,有意无意的赔着笑脸,拿出身上最值钱的东西,向看守他们的士卒献媚,探听消息。
  ……
  天子御帐,小天子和刘修对面而坐,不时的看一眼帐外。刘修耸了耸眉毛,放下了手中的书卷,轻咳一声:“陛下,你不用急,田丰会降的。”
  “为什么?”小天子眨眨眼睛,有些好奇的问道。
  “他可以无所畏惧的死,但是他不能连累田家的先人和还活着的人。”
  小天子哦了一声,又问道:“先生,那为什么要杀审配?审配的能力可不在田丰之下。”
  “因为审家是冀州大族,不管有没有这件事,他们都无法与陛下走到一起。而田家只是中小门户,是可以团结的那一种人。”刘修淡淡的说道:“陛下为政,千万要记住,要想消灭谁,先要孤立他,绝不能梦想毕其功于一役这么简单,否则,第二个、第三个袁家很快就会出现。这,便是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意义之一:急不得。”
第680章
退路
  袁绍病倒了。原本是假病,大败而归,八万大军全军覆没,袁绍觉得没脸见人,就托病闭门谢客,诸项事务交给郭图等人去处理,他只在幕后做决策。可是当他听到审配被杀,淳于琼战死,田丰、颜良、文丑投降的消息,气得捶床大呼,吐了血,于是真的病了。
  好在疫情拖住了刘修的脚步,大获全胜的刘修抽不出精力来攻击冀州,袁绍虽然病了,却也不怎么影响大局,在袁谭在撑着局面,郭图等人出谋划策,一时倒也相安无事。最受宠的袁尚陪在袁绍身边,抚慰着袁绍悲伤的心灵。
  袁绍精神稍好的时候,经常看着舆图发呆。表示黄河的那一道粗线像一根绳索,在他的脖子上越缠越紧。得知甘宁率领水师溯流而上,险些切断他的归路,袁绍就觉得背后一阵阵的冒凉气。他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刘修为什么一直不怎么急于战斗,能等则等,能拖则拖,原来他一直在等甘宁就位。他还以为刘修是实力不济,担心伤亡过大,不肯轻易决战呢。
  原本他不是勇猛,而是鲁莽,刘修也不是怯懦,而是深谋远虑。他气势汹汹的千里奔袭,没有取得任何战果,却被刘修轻易化解,成就了刘修的赫赫威名。他一直以为自己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可是现在他只能豕突狼奔,指挥若定的不是他,是刘修。
  这个结果让袁绍非常沮丧。他经常梦见自己被甘宁拦在了黄河南岸,身后是刘修和曹操得意的笑脸,眼前的滔滔黄河,浮桥像一根救命稻草,在水师战船的冲击下节节断裂,正如他那如丝如缕的天命。
  “唉——”袁绍长叹了一声,拥被而卧,疲惫的闭上了眼睛。他的太阳穴在呯呯跳动,宛如战鼓,连带着额头的青筋都脉动起来。眼睛虽然闭上了,数不尽的闪光却不依不饶的在眼前飞舞,耳边是杂乱的呼喊声,惨叫声,刀戟交鸣声,战马的惨嘶声,彻夜不息。
  “父亲,父亲……”袁尚轻声呼唤。
  袁绍不耐烦的摇摇头:“别烦我,让我休息休息。”
  “父亲,郭校尉来了。”
  “郭图?”袁绍喘息了一声,努力睁开眼睛,看着青黑色的屋顶,喃喃道:“让他进来。”
  袁尚应了一声,转身出去,时间不长,郭图大步走了进来。他俯身看了看袁绍的脸色,挤出一副喜悦之色:“主公,你今天好些了吧?”
  袁绍知道郭图是在安慰自己,他身体他自己有数,这些天身体越来越差,根本没有一点好转的迹像。不过郭图他们需要这样的好消息来安抚人心,所以他也只能配合。
  “有什么……事?”袁绍努力的撑着沉重的眼皮,有气无力的问道。
  “主公,如今邺城人心不安,是战是守,是进是退,都需要由主公来决定。”郭图轻手轻脚的在病榻前跪下,尽量不发出一点杂声。袁绍病中,已经被幻听折磨得不轻,再也听不得一丝异响。
  袁绍恍若木偶,面无表情沉默了好一会:“你们有什么好建议?”
  “主公,这次大战我军虽然有所挫折,可是天意并未抛弃主公。主公想想,如果甘宁来得早上半月,如今又是怎样一个局面?绝路逢生,吉人天相,正如当年汉高祖数次大败,却能屡败屡战,最终定鼎天下一样,主公只要能收拢人心,事未必不可为啊。”
  袁绍的嘴角扯了扯,无声的笑笑。郭图见了,咽了一口唾沫,接着往下说道:“可是胜负虽定,有些事却不得不反思一番,以吸取教训。所谓前者之鉴,后者之师,此次大战可评点之处甚多,如不及时总结,将来只怕会重蹈覆辙,又怎么能转败为胜呢?”
  袁绍愣了一下,强撑着坐起身子:“那你们总结出什么教训来了?”
  “这次大战,我们败得偶然,刘修胜亦偶然。”郭图向前挪了挪,声音压得更低。袁绍不解的看着他,他却不动声色:“主公你想,如果不是许攸无能,以三万大军败给了徐荣三千人,现在的情况又将如何?”
  一提到许攸的那一战,袁绍情不自禁的哼了一声,正是许攸的意外落败把他逼到了绝路上。如果许攸不败,现在他应该已经解了平舆之围,和袁隗合兵一处,至少能把刘修赶出兖州。如果是那样,他又怎么会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呢。想到此,袁绍点了点头:“这的确是个意外。”
  “再者,如果不是天降暴雨,曹操能拦住主公的步伐吗?”
  袁绍哼了一声:“就凭他也配?”
  “主公所言正是。这两个意外,只要有一个,就能扭转战场,而我们偏偏接连遇上两个,又怎么可能不败?”
  “这么说,还是天意了?”袁绍不快的打断了郭图的话。
  “是,又不是。”郭图胸有成竹,并不紧张。“说是,是因为这都是天意,否则不可能这么巧。说不是,那是上苍在考验主公,而不是要灭亡主公,否则,主公又怎么能安然的回到邺城?只要在济水边再呆上半天,等大雨一歇,主公就是身插双翅,也无法脱身。”
  袁绍有些糊涂了,半晌没有说话。
  “主公,上苍这是在磨炼主公的心志啊。”郭图苦口婆心的劝道。这些话,是他冥思苦想了很久才总结出来的。袁绍被这一败打击得灰心丧气,已经没有一丝斗志。一时的沮丧可以理解,可是如果他一直这样下去,那冀州最终也无法保住,他们这些附从袁绍的人除了像辛毗他们投降刘修一样,也不会有第二条出路。可是投降也有不同,有一战之力时投降和束手就缚就完全是两个概念,看看辛毗和审配等人不同的结果就可以知道了。
  就算要降,也要让刘修觉得这块骨头很硬,有崩了牙的危险时再投降,他们不想像审配一样,自己死了,家族还要被徙往蛮荒之地,在深山老林里苟延残喘。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重新鼓起袁绍的斗志,让他觉得希望还在。把胜负归结为天意而不是人力,这是消除袁绍对刘修的恐惧的唯一办法。天不自言,有人代言,而他郭图就是代天言命的这个人。
  袁绍沉默良久,还是摇了摇头:“可是……刘修势大,我们以区区冀州之地,又如何能挡得住他?”
  “主公忘了吗,刘修当初只身来到洛阳,无立锥之地,只能开面馆以谋生。他今天的实力,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慢慢积累起来的。他能做到,主公一定也能做到。”
  “我怎么可能……”
  “能!”郭图不给袁绍任何找借口的机会,“刘修能一步步的走到今天,是因为他有天子的信任。而今天,他和主公形势颠倒,他已经成了天子的眼中钉,他再也不可能像孝灵帝时那样得到圣宠了。他和当初的袁家一样,已经没有退路。”
  袁绍眯起眼睛,若有所思。
  “所以,主公只要坚持下去,就有转败为胜的希望。”郭图见袁绍的神色有所变化,知道他心动了。他凑到袁绍面前,低声说道:“主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秦末大乱,楚人前仆后继,先后有陈胜、项梁等人战没,最后不还是亡了秦?楚汉之战,相持五年,汉高祖数次濒临绝境,最后不一样灭了不可一世的项羽,定鼎天下?从来立国之路都不是一帆风顺,太顺利了,反而会一败不可收拾。项羽大破秦军,威镇天下,可是他一朝弑义帝自立,则天下弃之。如今刘修亦然,他是起于天子之宠,焉知不会败于天子之弃?”
  袁绍终于抬起了头,“那你说,我们该怎么做?”
  郭图险些喜极而泣,他低下头,用衣袖拭了一下眼角,稳定了一下情绪,这才重新抬起头:“汉高祖得天下,守关中的萧何功第一。主公如果想坚持下去,幽州就是主公的关中。主公,冀州南有大河,西有太行,东有大海,只有北方可退。两万胡骑丧于刘修之手,他与鲜卑人、乌桓人的仇怨已结。主公何不借此机会,与鲜卑、乌桓人结盟,共抗刘修?”
  袁绍缓缓点头。
  郭图又道:“从这一次战局来看,我军一进兖州,曹操就出兵东郡,其意在切断浮桥,断我归路。如果不是田丰意外夺得濮阳,胜负早已不言自明。其后,刘修尚未开战,即命甘宁水师入黄河,用意依然是先断我归路,只是苍天不佑,他的诡计接连失败。依臣之见,他在攻冀州之前,一定会先断主公退路,然后四面合围。主公,现在他被兖州的疫情所困,我们却不能失去这个大好机会啊。全面掌握冀州,才是当务之急。”
  袁绍眼神一紧,思索片刻:“那由谁去幽州更合适?”
  “主公贵体有恙,此时不宜在邺城。而与鲜卑人、乌桓人结盟的事关系到全局,非常人所能担任,需得主公自行。依臣之见,主公不如将邺城交予长公子,自赴幽州。将来后方稳固,主公的身体大好,再来与刘修争一长短不迟。”
  袁绍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郭图的意思。冀州虽然还在手,但是没有幽州,冀州根本守不住。这里交给袁谭,而自己去幽州,冀州如果丢了,是袁谭的责任,他还是安全的。如果冀州侥幸还在手中,他同样可以卷土重来。
  好一个冠冕堂皇的逃跑之计,也只有深谙他心思的郭图才能想得出来这么周全的计策。
第681章
子弟兵
  一辆辆大车排成长长的队伍,在犍牛的拉动下,沿着宽阔的官道向前。拉车的民夫们戴着斗笠,敞着怀,穿着牛鼻裈,大脚板踩着干燥的黄土,啪啪作响。一颗颗汗珠从黝黑的脸膛上滚落尘埃,将风尘仆仆的脸上冲得黄一道、灰一道的。
  “大家再加把劲,到了前面的驿亭,大伙儿停下来喘口气,喝口水。”二十多数的南阳东武亭亭长李安一边走一边大声的鼓着劲:“早些把这些药物送到山阳,就能多救几个人的命,这可是积德的好事儿啊。”
  “我说李亭长,你就是不说,我们也知道啦。”头发花白的牛老汉一边牵着牛大踏步的前进,一边朗声笑道:“兖州、荆州,都是咱大汉的百姓,兖州遭了灾,咱荆州人不能看着不管。你李亭长是个读书人,都跟着咱们吃苦,咱哪能偷懒哪。你放心,今天天黑之前,再走十里路不成问题,肯定能赶到山阳。”
  “牛爷,这次真是多亏你老了,要不我一个不懂事的后生哪能做得这么好。”李安赶到牛老汉身边,挽起牵绳搭在自己肩上,一边走一边笑道:“牛爷,我这次立了功,升了职,可得好好请你老喝一杯。”
  “好小子,那是你努力得来的,谢什么谢。你那点俸禄也不多,攒着给女人和儿子买点好吃的吧。你那儿子可讨人疼得很,就是有些瘦。”
  “哈哈哈……没事没事,瘦点才精神。”李安爽朗的笑着,心里却美滋滋的。他是一个小小的亭长,俸禄仅靠一家三口生活。比起那些进了工坊的好友来,他的收入并不高,老婆也说过几次,劝他不要做这个事既烦,收入也不高的亭长了,去工学院读两年书,到工坊里做个技师,凭他的聪明,两三年时间就能挣到四百石的俸禄,不比这亭长强?骠骑将军什么都好,就是对官员们控制得非常严,不仅对贪污抓得特别紧,升职还特别慢,搞得现在好多人都不愿意做官了。
  不过李安相信,这只是矫枉过正的一个权宜之计,骠骑将军迟早会调整下层官吏的俸禄的。他这么做无非是不想让那些世家大族把注意力全放在官场上,以至于把握一地的权力,绝不是要逼得所有的官吏都辞职不干。这一次兖州大疫,骠骑将军为了鼓励荆州、扬州的百姓运送粮食和药物入兖州,许诺对调配工作做得好的一批县属官吏优先进行工作调整,在考核上予以优待,没有岗位安排的,也可以赏一笔钱。他相信,这就是骠骑将军即将对荆州下层官吏俸禄进行调整的前奏。
  李安精神百倍,带领着他治下的百姓跟着大队一路向前。只要再赶十里路,他们就可以到达目标地——山阳县,交接了这些粮食和药物之后,他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一大半,接下来,他只要把这些百姓安全的带回家,就大功告成了。等待他的可能是升职,也可能是增俸,至少也能领到一笔丰厚的奖金。
  “嘿,你们是南阳人吗?”正在中央驰道上匆匆而过的几个骑士忽然勒住了战马,大声叫道。李安连忙应道:“正是,我们是南阳雉县东武亭的,我是亭长李安,将军是……”
  “哈哈哈,怪不得我听你们的声音这么亲切。”为首的骑士翻身下马,大步走了过来,用手中的马鞭一拍胸口:“我叫魏延,是义阳人。”
  李安羡慕的看着魏延肩上的徽章:“阁下真是年少有为,这么年轻就做了都尉啦。”
  “没什么没什么,这一次升职的多了去了。”魏延挥挥手,“你们也不错。我听说了,这次救灾,南阳的表现最好,反应最及时,民夫组织也是最好的。陛下和骠骑将军都非常满意,估摸着要给你们奖赏呢。”他看看身边那些兴高采烈的老乡,大声叫道:“乡党们,黄将军命我前来迎接诸位,他在前面准备好了酒水,要款待乡党呢。”
  有人大声叫了起来:“哪个黄将军,是西陵城下首功的黄汉升将军吗?”
  “可不是他,还能是哪个。”魏延大笑道:“我们在外征战半年了,一直没机会轮休,这次能看到乡党,听到乡音,心里开心啊。我们打仗为了什么?不就是希望看到乡党们能开开心心的过日子吗?乡党们,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啊?”
  “好,好着呢。”牛老汉声音宏亮,乐得胡子直翘:“骠骑将军的什么新政,可让我们占了便宜啦,现在家家有地,农闲时还能去做工,今年的收成比去年好一倍还拐弯呢。”
  “这么好?”魏延诧异的睁起了眼睛。
  “那还用说。”旁边有人叫道:“咱庄稼人有的是力气,只在有地,哪能饿着肚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1/5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