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校对)第2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2/249

  王妃在后面半天听不到月氏王说话,也藏不住了,只得咳嗽了一声,款款走了出来,解围道:“陈大人言重了,我们也不是说一定解决不了,不过,这件事确实有难度,还需要陈大人帮忙才行。”
  陈平心里发笑,脸上却很郑重,甚至有些生气:“王妃,既然如此,那你又何必那么说呢?田大人为了完成大王交待的任务,现在正日夜兼程的赶去和羌人交涉,说不定现在已经和一些部落在谈条件了。”
  “这么急?”王妃也不生气,反问了一句。
  “当然着急。”陈平沉下了脸,不快的说道:“大王可能不知道,去年夏天东柱国就平定了齐地。齐地是我西楚最大的丝帛出产地,产量要比关中和蜀地加起来还多。现在我西楚天下太平,今年的丝帛产量必然大增,我家大王为了让这些丝帛的商路畅通,亲自奔赴南海,寻找出海之路。他一直看重大王的信义,所以才派人先来和大王商议,没想到大王却……唉,都怪我,每次派人回去,都在他面前说大王是个讲信义的英雄,没想到这次……唉——”
  陈平唉声叹气,后悔不迭。月氏王和王妃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月氏王想了想,又说道:“我真是对不住陈大人了。陈大人这么把我当朋友,我却辜负了陈大人,真是过意不去。不过,陈大人,我也真心的对你说,羌人的实力太差,他们帮不了大人的。”
  “是啊,羌人的实力哪有我月氏强?我月氏都解决不了的事情,他们就更解决不了了。”王妃也帮腔道。
  “不然。”陈平一抬手,打断了王妃的话:“我们知道羌人的实力不如你们,所以给他们的条件不太一样。我们准备让他们少抽点税,差额部分,我们愿意用武器来补全。我西楚的武器冠绝天下,只要帮他们装备个三千人,就足以维持商路的畅通了。”
  月氏王和王妃一听这话,脸色立刻白了,羌人如果有三千装配了西楚兵器的人马,那简直是在月氏肋骨上插了一把刀啊,这如何使得?
  “万万不可。”两人不约而同的叫道。
  “为何不可?”陈平反问道。
  “陈大人,你有所不知。羌人贪利忘义,他们就算是得了你们的好处,也不会信守承诺的。”王妃情急之下,顾不得细想,连忙说道:“再说了,他们的实力太差,就算装备了三千人,又能坚持到几时?而大人如果愿意把这样的条件给我们,以我们月氏的实力,保证贵国商人的安全,那可是轻而易举啊。”
  “可是你们……”陈平欲言又止。
  “陈大人——”月氏王上前拉着陈平,将他按坐下到座位上,堆着笑说道:“大人,你我相交多年,还不知道我的脾气吗?要是大人早点这么说,我又何至于那么为难?这样吧,请大人立刻将田大人请回来,我们再商议商议,既不耽误贵国商人的行期,又不伤了我们的交情,你看如何?”
  陈平哭笑不得,他摆摆手,示意月氏王不要着急:“你说说看,你们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说句实在话,价钱可以商量,但是我西楚商人的安全,必须要保证。”
  “我也是这么想啊。”月氏王一拍大手:“你想啊,除了我月氏王,有谁敢负责这么重的担子。大人,这样吧,你看,这三千人的武器,能不能直接提供给我?”
  “武器嘛,可以后一步考虑。大王还是先说说抽税的事情吧。”陈平点点头,深表同意的说道:“说实话,我们也是认为月氏是最可靠的朋友,这才第一个跟你们接触。要不然的话,直接去羌人那里岂不是更近一些?要知道,蜀地的货物从羌人那里还要更方便一点呢。”
  月氏王陪着笑,没敢吭声,他知道蜀地和羌人靠得近,陈平这句话并不是空言。
  王妃见月氏王已经被陈平唬住了,不敢再提条件,只得亲自上阵。她给陈平斟了一杯酒,亲手送到陈平的面前,然后笑着说道:“多谢大人的信任,我月氏一定不会忘了大人的恩德。不过,我们当时说做不到,也并不是虚言。大人也知道的,西域的地方大,我们月氏虽然有十万人马,可是比起西楚来,还是相差甚远。现在既然大人愿意帮助我们,那我们就直说了。”
  陈平笑了:“王妃就请直言吧。”
  王妃尴尬的笑道:“第一,大人能否再增加一些武器,凑足五千人?”
  陈平没有立刻回答,只是皱了皱眉,接着示意王妃道:“王妃请继续说。”
  王妃有些紧张的看着陈平,小心翼翼的说道:“另外,我们要派遣人马巡逻这么大的地方,长期以往,这费用确实也难以承担,大人能否在税收上,再增加一些。”
  陈平眼神闪烁着,思索了片刻,然后咳了一声。盯着他看的月氏王和王妃不由自主的屏住了呼吸,身子不经意的颤了一下。
  “武器的事情,增加一些,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这多出来的费用,可能大王要承担一些。”陈平慢条斯理的说道:“如果大王愿意,我可以向咸阳申请一下试试看。大王想必也清楚,我西楚的兵器管制甚严,除了百姓们私人佩带之外,军用的武器一向是禁止出关的。”
  月氏王连连点头:“我明白,我明白。”到现在为止,他的王宫里除了一口作为礼物赠送的长剑之外,其他的几只西楚武器都是从西楚商人手中高价收购来的,凭这些零星的购买,他根本不可能批量装备,这才要趁着这次机会向西楚索要的。只要能装备五千精锐,他愿意多花点钱。
  “多谢大人,如果可以的话,能不能从税里面扣除?”
  “这个我说了不算,要交给咸阳做决定。”陈平从容说道:“不过,我估计应该问题不大。”
  “那就好,那就好。”月氏王欣喜莫名。
  “至于税收的比例,不如大王一起说出来,我一并向咸阳汇报吧。”陈平伸出手,拦住了刚刚张开嘴的月氏王:“大王千万不要说一个太离谱的价格,要不然我可没法交待。”
  月氏王一句话被陈平堵在喉咙里,十分难受,他看了看王妃,两人躲到一旁轻声商议了片刻,最后对陈平说:“再加一倍,两成,如何?”
  陈平皱了皱眉,似乎有些不太满意:“大王,你可要知道,今年如果丰收的话,我西楚经由月氏前往西域诸国的货物量,可是两倍于前啊,你这两成,是不是……”
  “那大人看,咸阳能给出多少底线?”王妃拦住了刚准备降价的月氏王,笑嘻嘻的看着陈平:“大人放心,我们一定不会忘了大人的恩情的。”
  陈平看了一眼王妃,似乎心领神会,伸出一只手指,然后又伸出三根手指:“一成三,我有把握咸阳能同意,再多,我就说不准了。”
  王妃低头估计了一下,又有些不太确信的说道:“大人肯定今年的货物量能两倍于前吗?”
  陈平哈哈一笑,重重的点点头:“我陈平就是大梁人,对齐地的丝织业知之甚详。齐鲁号称衣被天下,这难道是说了玩的吗?王妃就放心好了,如有闪失,唯我陈平是问。”
  王妃见陈平说得这么肯定,也放了心:“既然大人这么说,那我们就拜托大人了。还请大人立刻召回田大人,不要在羌人身上白费心思了。”说着,她冲着陈平嫣然一笑:“请大人稍坐,我这就去安排酒宴,酬谢大人。”
  “多谢王妃。”陈平连连致谢。
  月氏王见生意达成,十分快慰,陪着陈平东拉西扯起来。陈平见多识广,妙语如珠,很快就掌握了主动。不经意之间,他提起了共尉对匈奴人的贪婪的厌恶。月氏王对匈奴人也不太满意,他接上去说道:“如果西楚王下次要教训匈奴狗,我可以助你们一臂之力。”
  陈平正中下怀,他哈哈一笑:“我们两家如果联手,那匈奴人就没几天好日子过了。”
第三章
楚风浩荡
第三节
各言其志
  七月的渤海湾,草木繁盛,绿树成荫,在夏日里别有一番清凉。
  芝罘山码头,几十艘高大的楼船以停靠在码头的主舰为中心围成半个圈,方圆五百步以内,除了水师的战船以外,绝无其他船只。轻柔的海风吹得水面上波光粼粼,浮光跃金,刚刚升起的朝阳明亮而不刺眼,照得共尉等人心情无比畅快。
  共尉负着手,昂首挺胸的站在临海伸出的一块巨石上,看着远处的水天一线,轻轻的吁了一口气。连着三个月多的巡视,虽然说大开眼界,却也着实让人有些累了。今天来到齐地,眼前有如此良辰美景,正好可以休息一下,缓缓精神。
  项羽、韩成等人在他身后大约三四步的地方,看着眼前的美景,也觉得心旷神怡,不由得都露出了舒心的笑容。这几个月跟在共尉后面巡视,可谓是辛苦之极。出武关,过大江,沿湘水经灵渠而入漓水,直到南海郡治番禺城,在番禺短暂的停留之后,他又乘水师的楼船沿着海边向西走了二百里,然后沿着海岸线返回,一直向东行驶。每到一郡,他都要下来走一走,由沿途的官员陪着到处看一看,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详细到各郡的户口、民生,有时还要微行走访,白天巡视,晚上听取官员的汇报。看完一地,又坐船赶往下一地,忙得不亦乐乎,每天都要到半夜才睡。
  他年轻,又长年练武,身体好,哪怕再累,上了船就可以睡得象猪一样,可是把跟着出行的几个人都给累得不轻。韩成年纪大了,平时又不怎么运动,这一趟跑下来,原本就瘦的老头更瘦了。臧荼、田荣也累,但是他们毕竟打过仗,身体底子好,倒还勉强支撑得住,情况最好的,要数项羽和司马卬,他们都是武将出身,这么赶路倒不在话下,可是晕船却把他们折腾得够呛。在海上走,难免会遇到风浪,虽然遇到大些的风浪时都会靠港暂避,但就算是平时的那些风浪,也让没有坐过大船的项羽和司马卬吐得七荤八素,连黄胆水都快吐出来了。
  但是他们又不能说,共尉精神抖擞,他们也只能舍命陪君子,硬撑到底。
  到了齐地,跟着就要回咸阳了,一想到不用再在海上颠箥,对大海已经产生了恐惧症的几个人这才露出了笑容,也有心情欣赏海上的美景了。
  “韩公,脚踏实地的感觉是不是很好?”共尉回过头,看着瘦削的脸上露出平静笑容的韩成笑道。韩成赏景赏得入神,一时竟没有注意共尉,直到身边的田荣提醒他,他才回过神来,连忙说道:“不敢有瞒大王,臣这头现在总算是不天旋地转了。”
  “哈哈哈……”共尉大笑,韩成等人也跟着笑了起来。这几个月形影不离,他们已经习惯了共尉的随和,虽然有君臣之分,可是共尉对他们几个都很客气,项羽是他的兄长,共尉还是和以前一样,开口兄长,闭口兄长的,就是在接见各地臣子的时候,他也是称他为项侯。臧荼是他的长辈,田荣、韩成都比他年长,和他的父亲共敖差不多,他都尊称为公,从来不直呼其名。就连司马卬,他也只叫他殷侯,而不叫他的名字。这一点让这五个十万户侯十分感激。
  “韩公,要习惯大海,喜爱大海啊——大海有宝啊。”
  韩成微微一笑:“臣现在有大王赏的十万户,衣食无忧,不需要什么宝了。”
  “韩公淡泊。”共尉赞了一句:“宁静致远,淡泊明志,韩公的境界,非常人可及。”
  韩成脸一红,摇摇头说道:“大王谬赞了,臣只是人老了,没有了雄心壮志而已,可不是什么境界。臣本是一亡国公子,承大王天恩,现在能保有祖宗宗庙,四时牺牲不绝,又能读书养气,修身养性,以前只能在梦里想想的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臣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人若无求,自然淡泊了。势使之然尔,本非强求得来。”
  共尉赞赏的看着韩成。韩成这个人好处就是读书多,看得开,虽然开始有些不甘心,可是很快就认清了形势,安安稳稳的在咸阳做起了学问。平时也不惹事,和人相处也十分温和,大家对他印象都很好。这次出巡,他就象一个榜样,无声的向刚投降不久的田荣和项羽表露着他对现状的满意,抚平他们心中的不甘。共尉很需要这样的一个榜样,所以他对韩成也特别尊敬。
  “韩公,最后做什么学问?”共尉走到韩信准备好的石桌旁坐下,招手示意项羽等人入座:“诸位,今天我们不谈政务,说说闲话。就眼前的美景,说说各位的心愿,言者无罪,畅所欲言。”
  项羽等人笑着入了座,旁边有郎官川流不息的送上来美酒、佳肴,东柱国韩国自从共尉进入他的辖区以来,就一直跟在左右,准备了不少齐地的特产。
  “韩信。”
  “臣在。”正在忙着指挥的韩信应声答道。
  “你不要忙了,这些事交给他们办就行了。”共尉招招手,让韩信也坐下,韩信应了一声,自已取过一张席来,坐在共尉的身边。
  “臣哪里做什么学问。”韩成笑着摇摇头:“臣只是胡乱看着书,解解闷而已。另外呢,混在西楚那些年轻人里,臣会有不知老之将至的感觉,至于学问,实在是提不上嘴的。”
  众人都笑了,坐在他身边的田荣伸手拍拍韩成的手臂,逗笑道:“韩公,你这也太谦虚了。我那不成器的儿子对你可是敬佩有加呢,说太学里的老师,就你韩公最有君子之风了。还说太学之中,以你韩公研易最为中肯,不偏不倚,阴阳调和,不固守一家,又能融会贯通,言之成理。”
  “田公,你也来取笑我?”韩成摆摆手,含笑说道:“夫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韩成有幸,能在五十开始静心研易,略有心得,但要说融会贯通,那可差得太远了。”
  共尉接上去说道:“韩公太谦虚了,我听几位说易的老师说过,韩公的易学颇有独到之处。你的子侄辈之中,也颇有好易者。依我看,韩家以后大概是能以易学传家的。”
  韩成连连谦虚,自称不敢。
  共尉接着说道:“易学研究的是天道,天道广大,夫子尚不敢轻言得其中三昧,韩公自抑,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夫子一生颠沛,又抱着救世的鸿愿,不能专心学问,只有到了晚年,才能专心著书,实在可惜。韩公要比夫子年轻得多,如果能潜心学问,焉知不能有成?”
  韩成眉毛一颤,隐约有些明白了共尉的意思。他拱手说道:“臣有幸,得遇大王,能以残年为学,比起夫子来,臣何其幸也。虽然臣天资愚钝,也不敢画地不前,自当努力,不负大王之恩。”
  共尉看着韩成,微微一笑,连连摇头:“韩公,你这可就说错了。做学问,是人间伟业,我大楚只有多出一些博古通今的大学者,才有不断发展的后劲,又岂是什么恩可以相提并论的?为工为农,为商为学,都是不可缺少的大事,而学问更是不可或缺,了解天道,进而掌握天道,顺天而行,是多么重要的事情。”他转过身,指了指海面上火红的太阳:“中原以农立国,敬授农时,立民之本,这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啊。而这,不过是天道中的一隅而已,岂可等而视之?”
  共尉似乎有所感慨,长叹了一声,又接着说道:“书是古人研究的心得,当然不能不看,可是,也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到书上。孟子说得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死读书,不如不读书。要知道,我们和古人面对的是同样一个世界,如果只是研究古人的只言片语,却忘了抬起头看看这片实实在在的天地,那岂不是画地为牢了?”
  共尉喝了口酒,指了指头顶的天空,侃侃而谈:“既然是天道,更多的注意力就应该是我们头顶的这片天,而不仅仅是古籍。韩公,你应该多和太史们走动走动啊。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其实古人也只是看到了天道的一角而已,更多的真相,还等着韩公这样有志于学的人去探索。”
  韩成见共尉说得这么重要,倒有些出乎意料,他研究易学,正如他自己所说,不过是消磨时间罢了,从来没有想过靠这个吃饭——他根本不愁吃饭的事。可是现在听共尉一说,他的眼前仿佛开了一扇窗,依稀透出些亮光来,透过这一线光,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一个足以让他消磨几辈子时光、留名青史的新世界。
  “大王之言,振聋发聩,一语惊醒梦中人。”韩成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臣领教了,回去之后,一定重头再来,细细的研究这门学问。”
  “哈哈哈……”共尉大笑:“如果韩公一族能有所发现,那这十万户食邑可就太值了。”
  田荣和臧荼等人一听,恍然惊醒。共尉说是跟他们闲谈,其实哪里是闲谈,他在对他们提出要求呢,十万户的食邑可不是白给的,你们总得做出点贡献出来。因为怕他们有异心,所以兵权、政权都会控制得很严,不会轻易让他们接触。除了做官和打仗,那他们能干什么呢?天天混吃等死?那显然不是共尉所希望的,他需要他们在别的地方为这个帝国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对得起这十万户。
  韩成可以研究学问,那他们能干什么?他们面面相觑,一时之间,都不说话了。项羽更是皱起了眉头,他实在想不出来,自己除了打仗还能干些什么,象韩成一样去研究学问?那还不如杀了他呢。司马卬半眯着眼睛,轻轻的摇晃着身子,似乎很惬意,可是他不时抽动的眼角,也暴露了他心中的不安。他们这五个十万户侯里,韩成、田荣是六国之后,项羽是东楚王,臧荼是燕王,实力或资历都够得上这十万户,唯独他这个殷王实力太少,和这个十万户比起来,显然最不够份。
  自己做点什么好呢?司马卬有些挠头了。
  “大王说得对。”沉思的臧荼放下酒杯,咳嗽了一声,缓缓的开口道:“有大王封的这十万户,子子孙孙都可以衣食无忧,这本是好事,是大王对我们这些臣子的恩赐。可是老子说得好,福兮祸所伏,如果不注意,这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蓟侯也好老子之道?”共尉看着臧荼,露出一丝微笑,鼓励他接着说下去。臧荼的话已经基本接近他的本意了:“趁着大家有空,不如听听蓟侯的高见。”
  “臣哪里有什么高见啊。”臧荼见共尉的脸色不错,知道自己的话暗合了共尉的意思,心中更坦然了些,又接着说道:“臣是一介武夫,没读过多少书,可是呢,臣多少也听过一些故事,知道豪门出败子这个道理,还经常听人说,君子之泽,三世而斩。臣就经常想啊,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臣现在有些明白了,其实就是闲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2/2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