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校对)第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249

  就在他犹豫的当儿,楚军已经蜂拥而入,田锦江奋勇当先,带着亲卫营冲杀在最前面,直接和冯延柱对上了。冯延柱汗流满面,正在指挥着前军奋力抵抗,同时不停的向桓齮发出求援的信号,可是桓齮的中军一直没有反应,楚军就如切瓜砍菜一般的杀到了面前。这些楚军比起韩王成手下的人马更凶狠,战斗力更加强悍,以强悍著称的秦军遇到他们,也没能占得上风。这些人一个个身高体壮,手中的长剑、盾牌舞得跟风车一般,奇异的三角形小阵更是强悍无比,就像一口铁犁,将秦军的阵势翻开一道道缺口。阵前的那个楚将更是凶悍,吼声如雷,当者披靡,片刻间连进五步,就斩杀了三名秦军士兵。
  冯延柱的心慌了,他下意识的想逃,可是秦军的军法很严,阵前脱逃只有斩首一个下场,他又不敢以身试法,阵后面的桓齮亲军可盯着他们呢。他万般无奈,只得命令令旗兵再次发出求援的信号,自己拔出长剑,带着亲卫迎了上去。
  田锦江早就看到了冯延柱,他身上的精甲暴露了他的身份。一见冯延柱迎了上来,田锦江低吼了一声,有些兴奋过度,手中长剑狠狠的劈在对面一个秦军的肩上,将秦军劈杀的同时,长剑也磕在了盾牌上,喀嚓一声断为两截。一晃眼的功夫,两杆长戟就刺了过来。
  田锦江大喝一声,侧身让过一柄长戟,半截长剑狠狠的劈在那一柄戟杆上,上前一步,将断剑狠狠的捅在那名秦军的胸前,长剑已断,刺不破秦军的皮甲,只能将他推得倒退几步。田锦江反手一剑柄砸在那名秦军的脸上,打得他满脸开花,仰面栽倒,顺手冲着冯延柱扔出了断剑。
  断剑在空中翻着滚,洒出一路的血珠,呼啸着向冯延柱飞去。冯延柱身边的亲卫大惊,飞身上前,用盾牌护住了冯延柱,断剑狠狠的撞在盾牌上,弹了一下,不知道飞哪去了。趁着这个时间,田锦江已经夺过一柄戟,如一头发怒的雄狮般撞到了面前。
  长戟带着风声,从一名亲卫的腰间一划而过,冷森森的忽然出现在冯延柱的面前。
  “杀!”两名亲卫同时大喝,长剑电然而下,斩在戟胡上,长戟颤了颤,方向不变,狠狠的刺在冯延柱的大腿上,幸亏有精铁制成的战甲护住,冯延柱没有受伤,只是向后退了两步就稳住了身子,大腿上传来一阵钻心的疼痛。田锦江冷笑一声,长戟回抽,手腕一振,戟援象是长了眼睛似的啄在一名亲卫的脖子上,顿时鲜血迸现,那名亲卫扔了手中的长剑,捂着鲜血泉涌的脖子,往后便倒。田锦江长戟回带,又勾杀一名亲卫,直到这个时候,那名被他划破了肋间的亲卫才轰然倒地。
  冯延柱大惊失色,这名楚将转眼之间连杀三人,还击伤了自己,那柄长戟在他的手里简单是出神入化,接二连三的有人倒下,而他身后的楚军又如潮水般的涌来,眼看着就要将他淹没。
  冯延柱哀叹一声,挥起长剑扑了上去,冲着田锦江当头就劈。田锦江冷笑一声,长戟如电,冲着他的脖颈就刺了过来。冯延柱抬手用盾牌去架,却觉得一阵大力传来,站不稳脚步,向后连退三步。他这一退,亲卫们就急了,不顾自己的性命冲了上来,围着田锦江一阵乱砍。田锦江夷然不惧,在亲卫们的护卫下,如墙而进,很快就将几个已经乱了章法的秦军斩杀一尽,再次冲到了冯延柱的面前。鲜血淋漓的长戟,冲着冯延柱的胸膛就刺了过来。
  冯延柱目瞪口呆,无望的扔掉了长剑,闭上了眼睛。
  “投降了!投降了!”忽然,一阵惊呼声从后面传来,冯延柱如闻纶音,倾耳细听,果然听到了停止战斗的低沉鼓声。他睁开眼睛,却看到那名楚将嘴角挂着不屑的微笑,长戟还指着他的鼻端,一滴滴血珠从戟尖垂下来,滴到他的脸上,热乎乎的。
  “投降吧,你还能捡一条命。”田锦江单手握着长戟,盯着冯延柱的眼睛,只要冯延柱有一丝异动,那柄长戟就能刺穿他的面门。冯延柱愣了一刻,旁边所剩无已的亲卫急忙提醒道:“大人,中军已经下令投降了。”
  “投降了?”冯延柱喃喃说道,在亲卫的搀扶下摇摇晃晃的站了起来,回头一看,中军果然已经竖起了白旗。他如释重负,汗如浆出,手一软,长剑当啷一声落地,两条腿都软了。
  陈恢站在共尉面前,恭敬而不失礼节:“我家大人愿意向君侯投降,请君侯恩准。”
  共尉点点头,从战车上跳下来,双手接过陈恢奉上来的长剑。这口剑黑色的剑鞘上面描着虎纹,有些地方的漆已经被磨掉了,显然跟着主人已经很久了。
  “桓大人何在?”共尉客客气气的问道,顺手将长剑交给军师张良,张良看了一眼,又交给田伦。陈恢见共尉并无倨傲之色,心里稍微放松了一些,躬身答道:“我家大人在中军静候君侯处置。”
  “哦。”共尉应了一声,征询的看了一眼张良,张良笑容满面,连连点头:“请你们大人来我军中相见吧,这样也好早点收拾战场,进驻宛城。”
  “君侯。”陈恢犹豫了一下,抬起头看了一眼共尉,又很快垂下了眼睑。“能否借一步说话?”
  共尉有些奇怪的看着陈恢,不知道他想说些什么。他笑了笑:“怎么?有什么话不能当面说的?”
  陈恢欲言又止,抬腿想要迈步上前,身子刚动了一下,一柄长剑已经刺到了他的面前,虞期沉声喝道:“站在原处,否则一剑杀了你。”
  陈恢脸色煞白,这个人的剑太快了,他连他怎么拔的剑都没看到,长剑就到了他的面前。
  “无妨。”共尉打量了一下陈恢,伸手推开虞期的剑:“你莫非有什么话要对我一个人说?”
  “正是。”陈恢抹了抹额头的冷汗,小心的向前迈了两步,附在共尉耳边轻声说道:“我家大人有个不情之请……”
  共尉听了,哈哈大笑,连声说道:“无妨,无妨,我应了,请你家大人前来相会吧。”
  陈恢大喜,转身匆匆离去。张良看了共尉一眼,有些莫名其妙。共尉轻声说:“桓齮不想走漏消息,怕在咸阳的家人受到牵连,希望我们不要把他投降的消息传递出去,只说是他阵亡了。作为回报,他愿意把宛城献给我们。”
  “可信吗?”张良抚着胡须,有些怀疑的说:“桓齮可是秦军的老将了,他怎么会投降?”
  “可不可信都无所谓,他真要骗我们,他能有什么好处?”共尉不以为然的摇摇头:“他如果是真的,我军就少费点力,如果是假的,我军就是强攻宛城也能拿下。”
  张良笑了,这是事实,桓齮是不是说谎并不重要,很快就能有结果。
  得到共尉答复的桓齮很快来到了共尉的大帐中,满面羞惭的站在那里,一想到自己一个征战多年的名将要跪在一个年轻的叛军将领投降,他的老脸就烧得发烫。正在犹豫着是不是要跪下,共尉大步迎了上来,一把托住了他:“老将军,来得何期迟也,尉等候老将军多时了。”
  桓齮趁势就站住了身子,低着头,含含糊糊的说道:“败军之将,如果敢劳君侯久候。”
  共尉大笑:“若非共尉人多势众,恐怕今日共尉就要求老将军饶命了。老将军,不要客气了,来,快请入座,共尉有事想要向老将军求教呢。”
  桓齮见共尉不以胜者自居,反而十分客气,心里的羞愧总算轻了些。共尉请他喝了两杯酒,等他情绪平静了,这才恳切的问道:“老将军,敢问贵军之中,有多少是真正的关中子弟?”
  桓齮一听,立刻紧张的直起身子,抬着头看着共尉:“君侯莫非……”
第二章
风云变幻
第二十节
转战颍川
  共尉朗声大笑,连连摇手:“大人担心了,杀俘不祥的道理,我还是知道的。”
  桓齮这才松了口气,重新放松了身体,坐回脚后跟上。如果共尉真打算把他手下的关中子弟斩杀的话,他也不打算活,干脆一起死了算了。
  “关中子弟并不多,只有两千人左右,这一战过后,恐怕又要损伤一些。”桓齮叹了口气,“真正的关中子弟大部分都在章大人的手下,如果……唉,不提也罢。”
  共尉有些想笑。难道桓齮以为这一万人全是关中子弟的话,他就能打赢?可是看看桓齮花白的须发,想到这个征战了一生的名将最后要向自己投降,估计心里肯定不好受,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他举起杯子默默的呷了一口酒,等桓齮回过神来,才说到了正题。
  “老将军,我知道秦法严酷,如果关中子弟投降的话,官府会诛杀他们的家人。”共尉正色说道:“如果现在就把关中子弟编入我军作战,只怕对老将军也好,对士卒也好,都有些不便。”
  桓齮连连点头,他也在担心这个问题呢,如果他带着秦军投降的消息传到咸阳,他的家人就死定了。当然了,他决定投降的时候就有这个心理准备,可是如果有机会能迟一点把消息传回去,家人如果能多活两天,他也是求之不得的。一听共尉这么说,他心中的希望又升了起来,希冀的看着共尉,希望他能找到两全齐美的好办法。
  “我想与老将军商量一下,对外宣称老将军所部已经全部战死,无一生还。不知老将军意下如何?”共尉很诚恳的看着桓齮:“只是这样对老将军的名声有损。”
  桓齮大喜,连忙放下酒杯,欠身一揖:“桓某败军之将,哪里还有什么名声可言。君侯思谋周密,能为我及关中子弟着想,我感激不尽,代关中子弟谢过君侯的大恩。”
  共尉也松了一口气,连忙还礼,然后接着说:“既然老将军没有异议,我想请老将军暂时屈就我的军谋,至于那两千关中子弟……”共尉顿了顿,桓齮又紧张起来,虽然共尉说不会诛杀他们,可是他又要算怎么处理呢?“我想依照董翳部的处置方法,让他暂时到东海去暂避一时,避免与秦军接触,走漏消息,等天下平定之后再回家乡吧。”
  “董翳部?”桓齮大吃一惊,董翳不是全军尽墨,无一生还吗?
  “董都尉现在在东海,和他在一起的还有数千关中子弟。”共尉微微一笑,将董翳的事情给桓齮讲了。桓齮觉得不可思议,连连摇头,同时又为共尉的处理十分感激,能为俘虏想这么多,共尉也算是仁义至尽了。陈恢却有些犹豫,共尉的办法看起来是为桓齮着想,为关中秦军着想,可是这么一来,他也就把桓齮和他的旧部分开了,关中子弟去了东海,而那些南阳本地的人当然也不会听桓齮的,共尉就是楚人,他要消化掉这些原本是楚人的秦军,可以说是手到擒来。转眼之间,桓齮就成了光杆一个,这是不是有些不妥?
  陈恢想要提醒桓齮,却见桓齮瞟了他一眼,示意他不要多说了。陈恢想了想,事已至此,也确实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光杆就光杆吧,总比丢了命强,再说桓齮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保住家人的性命,其他的都不在他的考虑之列了。
  共尉见桓齮应了,心下大喜,随即又与桓齮商量了整编的事宜,接着又由桓齮手书命令,让陈恢进宛城召宛城的守将出降。宛城的守将见楚军在城南与桓齮大战,知道凶多吉少,正担心楚军收拾了桓齮之后要来夺城呢,见了陈恢,知道桓齮已经降了,这才长出了一口气,痛痛快快的献出了宛城。
  第三天,共尉进驻宛城。看着宛城坚固的城防和齐全的设施,他有些庆幸,如果桓齮抢先一步回到宛城的话,凭他现在的人马,根本不可能攻破宛城。
  拿下宛城之后,共尉在桓齮的协助下,将南阳郡的人马重新组合,各县城的守令都没有动,只是任命赵青为南阳郡守,带着他原本的一万人,再加上了原属秦军的南阳本地人约八千多人,坐镇宛城,统辖南阳全郡,而南阳郡的郡兵被他抽调出一万多人补充到各营随军征战,这样一替换,南阳的局面就紧紧的控制在赵青的手中。
  赵青因为跟着张良来复国,失去了升官的机会,心里一直不太舒服,现在由一个校尉一跃成为南阳郡守,心中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自然是快尉已极。他在共尉面前拍着胸脯保证,一定替共尉守好南阳,保证粮草、辎重源源不断运到军中。共尉乐了,当着众人的面对红光满面的赵青说:“南阳虽然是大郡,可是也要适可而止,不可竭泽而渔。另外,你的眼光不能仅仅局限在北面,还要注意探查汉江以南的南郡的情况,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争取早日拿下南郡。南郡是我楚国的故地,江陵城更是我楚国的故都,能够夺回江陵城,能够振奋我楚军的士气,其作用不下于当初夺回陈县。”
  赵青意气风发,大声应诺。
  在南阳休养了两天之后,共尉带着大军返回颍川郡。韩王成得知共尉拿下了南阳郡,大喜过望,亲自带着人马迎上了上来,一见到共尉,看着那连绵不绝、士气高昂的人马,看着那一车车满载的粮草、辎重,韩王成乐得嘴都合不拢了,冲着共尉连连拱手:“君侯神勇,果然是马到成功啊。”
  “大王过奖。”共尉谦虚的还礼,拉着韩王成进了大帐,这才郑重地将桓齮介绍给他:“大王,这位就是桓齮桓将军。”
  韩王成和桓齮打过不少仗,也远远的看过他,却是第一次和桓齮面对面,看着这个方面大口,相貌威猛的老者,想到在他手下吃了那么多的亏,以至于复国之梦一直没能实现,韩王成的心里五味杂陈,颇不是滋味,不过他毕竟是见过世面的,稍一愣神之后,就上前拱手施礼:“桓将军,久闻威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桓齮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深施一礼:“桓齮惭愧,以前多有得罪,还请大王海涵。”
  韩王成听了这话,心里才舒服了些,你再厉害,现在不也是个降将吗?他爽朗的一笑,闲扯了几句,转向共尉说:“君侯,如今南阳已定,后顾之忧已无,是时机进逼三川了吧?”
  共尉见他一副心急火燎的样子,禁不住乐了。他请韩王成入座,桓齮、张良、韩(王)信、周叔围成一圈坐下,又吩咐陈恢和田伦取出地图铺在案上,这才说道:“不瞒大王说,我在来的路上,已经和子房先生、桓将军他们商量过这件事。三川郡是入关中的要道,洛阳城地势险要,城防坚固,三川守李由手下有两万多秦军,以我军的实力想要拿下洛阳,目前还太不可能。大王想必也知道,假王吴叔曾经带着十几万大军围攻洛阳数月,也没有能得手。”
  韩王成脸上的笑容慢慢的淡了,看着共尉一言不发。吴广打洛阳的事情他当然知道,共尉说的也不全是虚话,可是难打就不打了?他看了一眼张良,张良似乎知道他要看他,眼光正好迎了上来,示意他稍安勿躁。韩王成见张良如此平静,心里的不安也淡了些。
  “所以,我们打算暂时不攻洛阳城,保持对洛阳的压力即可。在此期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收复颍川全郡,重建韩国,然后切断洛阳和大梁之间的联系,攻取大梁,再建魏国。”
  韩王成的心猛地跳了起来,拿下了颍川郡,虽然还没有夺回韩国所有的故地,可是却能夺回阳翟、新郑,这两个城都是韩国的旧都,夺回任何一个,他这个韩王也就可以正式即位,韩国也就算复国了。他再一次的看向张良,张良虽然早就知道这个计划,可是再一次听到,眼中还是充满了喜悦。
  “多谢君侯。”韩王成情不自禁的一躬到底。正在指着地图讲述计划的共尉吃了一惊,连忙侧身让开,匆忙还礼:“大王多礼了,韩楚是盟国,这一切都是应当的,何必行此大礼。”
  韩王成激动得有些不知所以,张良过来劝了又劝,总算把他劝住了。等他平静下来,重新开始商议相关事宜。这段时间韩王成在颍川招兵买马,又聚集起几千人,也搜集了一些粮草,如今共尉全夺取颍川全郡,他自然是奋勇当先,积极的为早日拿下颍川献计献策。
  气氛顿时热烈起来。
  韩王成、韩(王)信、张良三个人因为要恢复故国,所以积极性特别高,周叔虽是个魏人,可是他知道,只要颍川郡一定,共尉下一步就会移兵东向,攻取魏地,恢复魏国,所以他也很兴奋。在阳城外引诱桓齮埋伏时,他虽然只带了五千人,可是行军极有章法,桓齮派出去的人马追了他两三天,却连他的一根毛都没摸着,要不是追击的将领谨慎,还差点被周叔给吃掉。桓齮投降之后,对周叔赞不绝口,共尉本来就对周叔印象不错,这样一来就更重视他了,升他为别部司马,又增加了他的部下,达到一万人。别部司马虽然还是司马,但是可以独领一军,比起普通的司马来,实际权力大得多,不仅超过了共尉手下的周贲等旧将,隐隐的还超过了韩(王)信。
  作为一个不受魏豹看重的魏将,却能受到共尉如此重视,周叔对共尉感激不已。
第二章
风云变幻
第二十一节
何必当初
  “颍川并不难取,关键在于难守。”周叔不卑不亢,语调平缓的说:“以我联军目前的兵力,夺取颍川不是什么难事。属下愚计,李由得知我军北上,他一定会收缩兵力,以固守洛阳、巩县、成皋,前锋的位置,大概会在缑氏、京县一带,重点守护敖仓。等待北方战事胜负已定,再图后举。”
  众人都点头表示同意。目前联军有近五万之众,李由肯定会退出颍川,固守洛阳,特别是敖仓。敖仓和南阳的宛城一样,是国家级的大粮库,章邯大军的粮食,包括现在在赵地作战的长城兵团的军粮,都要由敖仓供应,敖仓的安危直接关系到秦军四五十万大军的军粮,李由肯定不敢掉以轻心。
  换句话说,收复了南阳之后,拿下颍川、重建韩国已经不是什么大难事了,难处在于颍川地势平缓,无险可守,建起来容易,再丢也容易,一旦秦军缓过手来,比如章邯派大军南下的话,那么韩国又首当其冲,很难保得安全。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拿下颍川,更重要的是击败李由,夺取敖仓。”周叔探身过去点了点敖仓的位置,舔了舔有些偏厚的嘴唇,接着说:“攻取了敖仓,我们的军粮问题就能解决,而秦军的军粮供应就会出问题,武信君击败章邯才有可能。只有击败了章邯,韩魏才算是真正安全了。”
  “可是,敖仓是山东的粮仓重地,秦军有重兵把守,恐怕不是那么好夺的。”韩(王)信皱着眉着,抹着那一摘髭须沉吟道:“我好象听桓将军说过,敖仓的守将是杨熊吧?”
  桓齮点点头:“不错,是杨熊。”他停了一会,又说:“此人虽然功名不显,但是作战经验丰富,手下有近万的守卒,不是个好相与的角色。君侯要小心他。”
  “杨熊倒还在其次。”韩(王)信接着说:“更重要的是,我军要想攻击敖仓,就先要攻克京县、荥阳,就算是攻克了京县、荥阳,能够抵达敖仓,我们已经孤军深入,暴露在李由的兵锋之下了。万一被李由切断了后路,而章邯又掉头南下,我们就……危险,很危险!”
  “那以韩君之见呢?”共尉十分意外,在来的路上都是商量好的,拿下颍川之后就进逼敖仓,韩(王)信怎么突然变卦了?他心里有疑惑,却没有声张,只是不动声色的看着韩(王)信。
  “我觉得,暂时还是不要攻打敖仓,敖仓的军粮虽然诱人,可是难度也太大了。我韩国的西北和洛阳之间是太室山,夺取了颍川之后,派一支人马进驻太室山,如果能相机夺取轘辕关的话,我们就等于卡住了李由的脖子,他要想攻击颍川可就没那么容易了,实在不行,我们也可以守住阳城,护住西北。我们的重点应该是经营大梁,韩魏联成一片,再有楚国做后援,不仅可以两面夹击荥阳、敖仓,而且纵使秦军南下,也可抵挡得一阵。”
  众人不语,各自看着地图考虑韩(王)信的提议,他这个方法虽然有些保守,但是很稳妥,拿下了大梁,就从东南两个方向堵住了秦军。但是这样一来,韩魏分兵驻守各自的领地,联盟之势就复存在了。韩(王)信这个提议,等于变相的提出要解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24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