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校对)第1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267

  焦仲卿看着雷铜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暗暗笑了:“雷家人才辈出,夏侯大人求贤若渴,雷家重现当年的盛况是指日可待。不过公方兄,恐怕你的机会不多啊。”
  雷铜一愣,有些不解地问道:“仲卿此话怎么讲?”
  焦仲卿让了让茶,思索了一会说道:“公方兄可能也听说关中战事将起,朝庭正在向关中调集大军,可惜庐江新取,又与江东隔江相对,所以夏侯大人虽然善战,却不在召集之列,要不然以公方兄的用兵能力,到了关中战场只怕很快就能拜将封侯。如今在庐江,不过是安抚境内,战事不多,雷家虽有三千之众,却没有公方兄的用武之地啊。”
  雷铜一下子就听出了焦仲卿的意思,搞了半天是新任太守在担心雷家的忠诚度,担心雷家强悍的实力,这本是雷家谈判的资本,却因为资本太厚实,让对方有些忌惮了。他低着头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仲卿可有妙计?”
  “妙计谈不上。”焦仲卿笑道:“不过我倒是为公方兄想好一个去处,还请公方兄参详。说起来庐江虽然属扬州郡,但因为和荆州接壤的原因,夏侯太守也归属镇南将军节制,而镇南将军准备西进益州,正为兵力不足发愁,如果公方兄到了镇南将军手下,立功的机会多的是,也许升迁得更快一些。”
  雷铜眉头一皱,想了想又笑了,这样好,雷家的实力虽然分开了,却没有受损。而且他也听说曹冲用兵很有一套,手下的降将也很受重用,象黄忠已经镇守江陵,魏延镇守夷陵,俨然是襄阳的两座门将,而投降之前魏延不过是个看城门的假司马,黄忠也不过是个中郎将,一年不到的时候,都做了将军,以自己的本事,估计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与其在这里被人防着,不如到那边去立功了。他拱手谢道:“仲卿果然妙计,受教受教,我回去和兄长商议一下,届时再来与大人商榷。”
  “好说好说。”焦仲卿微笑着拱手回礼。
  雷铜回山中大寨和雷绪一商量,很快就接受了焦仲卿的建议,领着一千最精锐的部曲出了山,向江夏郡的文聘递书要求到襄阳去向曹冲请降。文聘闻讯不敢怠慢,一面将雷铜迎进西陵城,一面快马报与曹冲,半个月之后,曹冲回了信,着文聘派兵将雷铜送往襄阳,同时派刘磐带着人马在汉水之上迎接。
  雷铜见到曹冲的时候,曹冲正恭恭敬敬的坐在一位老者面前受教,一见雷铜进来,躬身向老者告罪道:“先生辛苦了,今日就讲到这里吧,等过两天仲豫先生来了,我再请先生来。”
  那老者笑着站起身来:“将军太客气了,老朽受先生礼遇,衣食无忧,安心在书院里著书课徒,为将军讲几句书哪里算得上辛苦,更何况将军思虑缜密,老朽也是颇受启发呢,所谓教学相长,便是如此吧。将军事务繁忙,老朽还是等仲豫先生来了,再来叨扰。”
  曹冲客客气气的将老者送了出去,站在门口看着老者上了车远去,这才回过身来看着雷铜:“庐江雷公方?”
  “禀将军,正是属下。”雷铜见曹冲面色温和,心里的紧张去了些,连忙应道。
  “好一条汉子。”曹冲赞了一句,挥手请他坐下,向旁边一摆手笑道:“子巨将军你是知道的,我就不饶舌了,我为你介绍其他诸位,这位是九江蒋干蒋子翼,这位是襄阳庞统庞士元……”
  曹冲一边说着,一边向雷铜介绍,雷铜客气的和第一个人见礼,当介绍到袭肃时,雷铜有些吃惊,不是说要打益州的吗,怎么益州的将领倒坐在这里?而且这个家伙看样子还挺受优遇的,难道益州已经降了,那自己想立功的想法岂不是又落了空?
  曹冲见雷铜有些诧异,便笑道:“公方远来辛苦,先休息两日吧。熟悉一下襄阳的情况,再做安排。”
  “诺!”雷铜不敢多说什么,他本来觉得自己带了一千精锐部曲,就算不能独当一面,至少也能有点实力,可一看到在汉水边来迎他的刘磐的人马,立刻凉了半截,自己这一千人如果稍有异动,只怕不消半个时辰,就会被刘磐击杀。而听刘磐的话,好象他这些人马在曹冲部下都不算最强的,曹冲手下战斗力最强悍的首先是二百虎士,然后是八百铁甲军和两千铁骑,他这些人只能算第三流的,和荆山军、新来的益州军一个档次。
  雷铜听到这句话,不免有些丧气,刘磐是第三流的,估计自己就是第四流了,他没想到曹冲手下居然这么强悍,怪不得他人虽不多,却战无不胜。他收起了当初的傲气,老老实实的听从了曹冲的安排,归到刘磐属下做了一个校尉,和那个袭肃做了同僚,每天随着刘磐一起在大营里训练,等待出征。
  他奇怪的是,襄阳正在紧张的秋收,农田里忙成了一片,可襄阳的军队却没有出去帮忙的意思,连大营都不准出去,每天的任务就是操练,一副大战即将来临的样子。在和刘磐熟悉了之后,他找机会问过刘磐,刘磐笑着说道:“镇南将军吩咐,我们不是农夫,我们只是保护农夫的,所以收庄稼不是我们的事,不让人来抢他们的庄稼才是我们的事。”
  雷铜半懂半不懂,茫然地点了点头。
  ※※※
  一辆马车缓缓地在汉水北岸停了下来,身体瘦弱的荀悦在侍女的挽扶下,缓慢的下了车,踏上了坚实的土地。他捏起拳头,轻轻地捶了捶有些酸胀的腰,慢慢的直起身来,眯着眼睛看着川流不息的汉水,轻轻的吁了一声:“终于到了。”
  “大人,你看,那边船来了。”左边一个侍女指着远处一只大船轻声叫道。
  荀悦抬起一只手遮住刺眼的阳光向远处看去,一只大船正起满了帆飞速驶来,一个女子被众人簇拥着站在船头,向着这边连连挥手。荀悦笑了,他回头招呼道:“好了,走吧,准备上船。”
  大船很快就靠了岸,荀文倩在仆人的搀扶下,跳上岸来,急步迎了上来,在荀悦面前款款拜倒:“侄女迎接来迟,还请从伯恕罪。夫君本当要亲自来迎,奈何秋收正紧,事务繁忙,只能在城中相候了。”
  荀悦哈哈一笑,摆了摆手:“起来吧,我一路上都看到了,整个南阳郡都在忙着秋收,襄阳岂能例外,来来来,我们上船再叙。”
  荀文倩连忙安排人将荀悦接上了船,到船舱中坐定。荀文倩亲手端上一杯茶来放在荀悦面前,掀开杯盖,一股药香扑鼻而来。荀悦有些不解地问道:“这是什么茶,味道怎么如此怪异?”
  荀文倩笑了笑:“夫君闻说从伯身体有恙,就特请张大师配了一副药茶,里面加了些补气提神的药材,对从伯的身体大有好处。他还怕从伯远途劳顿,特地让张大师安排了一个弟子随身侍候。小青,去请吉医匠过来给从伯诊诊脉。”
  荀小青应了一声,出舱叫进一个中年来人。那个中年人行了礼,坐在荀悦面前,微笑着说道:“吉平见过大人,为大人诊脉。”
  荀悦抚着胡须笑了,他满意地看了一眼荀文倩,伸手端起药茶呷了一口,这才伸出左手,荀小青连忙将他的衣袖向上挼了挼,露出他瘦得皮包骨的手臂。吉平伸手三指,搭上他的脉门,闭上眼睛,过了近三十息,才睁开眼睛松开手,又让荀悦张开嘴,看了舌苔,好好的检查了一番,这才笑道:“夫人放心,荀大人只是略有虚弱而已,有我吉平在,再加上将军为大人准备的五禽戏,别的不敢多说,大人再健健康健的活十年是没有问题的。”
  荀悦哈哈一笑:“五十亡而不为夭,我已经六十二岁了,不敢奢望再活十年,能有个一年半载的,和镇南将军讨论完了我的那些书,我就是没有遗憾了。”
  荀文倩微笑着嗔道:“从伯这是哪里话来,我大老远的将从伯请来,岂是讨论几本书就行的,你呀,一定要好好地活着。”她说着,向吉平点头示意,吉平行了礼,退了出去,紧跟着荀小青带着其他人也退了出去,舱中只剩下荀悦和荀文倩两个人。
  荀悦一边呷着茶,一边看着荀文倩,冷静的眼神中透出一股迷茫:“文倩,你把你在书信中言有未尽之处,细细道来,有什么样的机会可以让我的梦实现。”
第二十节
荀悦
  荀悦在襄阳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作为前任秘书监,作为荀家这一辈人中的杰出代表,他有足够的资格享受这些欢迎。虽然儒生的三立是把立言放在最后,可在务虚的时候,立言却是第一位的。荀悦以他的《汉纪》《申鉴》在襄阳的儒生中获得了极高的名誉,虽然绝大多数人根本没有看到这些文章,最多只是偶尔听过书名,或者知道其中很少的一些内容而已。这里面有荀家的声望,有荀悦自己的声望,当然也离不开曹冲的名望在后面的支持。
  襄阳的儒生大部分都很开心,只有蒋干不开心,因为他属于荀悦批评的三游之一,游说。荀悦在书里说,‘世有三游,德之贼也。一曰游侠,二曰游说,三曰游行’。他说蒋干这类的游说之士是‘饰辨辞,设诈谋,驰逐于天下,以要时势’。因此对蒋干没有什么好脸色,在曹冲为他举办的接风宴上,他故意装作没看见蒋干,从头到尾没跟他说一句话,搞得蒋干极端郁闷。
  曹冲对荀悦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但并不是说他就全盘接受荀悦的意见,他温和而坚决的反驳着荀悦的观点,依据的还是儒生的理想和事实之间的差距,对于荀悦那些解释,他不表示反对,也不表示认可,但荀悦很明显地看得出来,他有着自己的主张。
  “从伯,我总觉得,你这汉纪之中,有前后不相符之处,抑或是当时条件不允许,时间也太紧张,如今襄阳有纸,书院里有硕儒可以互相启发,有学生可以帮你缮抄,从伯何不安心住下,好好再润色一番。”在一次争论之后,曹冲为了避免把荀悦给气毛了,笑着提议道。
  “唉,要说当时的条件,确实是太紧张了些。”荀悦也知道要想说服曹冲非一日之功,既然曹冲缓和了口气,他当然也不好倔到底:“当时连纸笔都紧张,连个抄写的人都没有,只好用虎贲士里勉强能认识几个字的人,他们抄完了,我还得再校对一遍,想起来也确实是辛苦。”他一边说着,一边有些感慨的拍了拍腿,一副往事不堪回首的模样。
  “在那样的情况下,从伯能在两年之间写就三十万字的煌煌巨著,居功至伟。”曹冲笑着说道:“襄阳的条件要比许县强过百倍,又有书坊,从伯不妨就在这里住下,与宋仲子、綦母闿等人相参详,一定能把这本书写得更完善些,届时我再请陛下批准将这本书印行天下,让大汉的所有人都能听到从伯的高论。”
  “呵呵呵……”荀悦摆摆手,有意重复了一句曹冲的话:“你说得对,襄阳的条件确实要比许县好上百倍。”
  曹冲应声回道:“襄阳的条件是不错,可惜比起洛阳来就不如了,跟当年的长安比,更是差距太大,小子生得也晚,读了张平子(张衡)的两京赋,心向往之,不知当年的长安,当年的洛阳是何等的壮观。”
  荀悦看着曹冲,若有深意的点了点头,思索着说道:“我经过西鄂时去看了你为张平子重修的碑,你对他的文章又这么熟,看来确实是心向往之啊,那你觉得洛阳和长安哪一个更好?”
  曹冲哈哈一笑,摊摊手道:“从伯这句话可问着我了,我只是看他的文章,哪能想象出具体的情况。再者文章嘛,总有着为作者的倾向在其中,所谓各花入各眼,同样的长安城、洛阳城,可能在他眼中和在我眼中看来是不同的效果,更何况就是他自己也没有亲眼看到长安城,不过是道听途说罢了,再写成文章,相去何止千里。这个不好说,不好说。”
  荀悦露出一丝微笑:“那仅从文章里来看,你更向往哪一个?”
  曹冲沉思半晌,抬起头直视着荀悦说道:“虽然张平子说洛阳好,可我还是觉得长安好。”
  “哦……”荀悦皱起了眉头,想了想说道:“何以如此?”
  曹冲笑道:“夫子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我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长安略显野,洛阳略显史,两相比较,我更喜欢长安一些。”他站起身来,走到荀悦面前:“我是带兵打仗的,比起单纯的道德说教,我更相信综合实力。都说兵者凶器,可是没有这凶器又如何能平定天下,解民于水火之中,空谈道德不过是浪费时光,高祖皇帝起于草莽,凭的是三尺剑定天下,光武皇帝中兴,凭的也是云台众将的赫赫武功。天子要想如从伯所愿再次中兴大汉,只怕还得如此。”
  荀悦不悦的沉下了脸:“此话差矣,光武皇帝中兴,凭的是天意,大汉基业有数百年的德行为基,岂是那帮乱臣贼子可以倾覆的?你这说法,也太过轻率简单了。”
  曹冲呵呵一笑,朝着荀悦拱了拱手:“从伯息怒。敢问所谓天意,就是‘刘秀发兵捕不道’吗?那‘代汉者当途高’又如何解释?中平以来,各地均报有黄龙现,难道说天意真要弃汉不成?既然如此,从伯再提大汉中兴,岂不是不合时宜,逆天而行?”
  “这……”荀悦被他气得语噎,脸都白了。
  “从伯,你别气,说实话吧,我根本不信这些所谓的内学。光武皇帝搞谶讳那一套,自己是得了利,却也将利器授与了人,如今人心不定,经学乱成一团,何尝与谶讳无关。”曹冲呵呵一笑:“我与从伯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
  荀悦不信谶讳,他在汉纪和申鉴里都严厉批评了这种思想,不过在汉纪里因为要树立光武帝刘秀中兴之主的光辉形象,他没有能直接说谶讳是胡说,只是隐讳的表达了这个意思。如今听曹冲这么直截了当的一说,他一方面觉得这小子有些太直白,一方面倒也有些心有戚戚焉,然后又有些担心,一个根本不信天命的强人,如果走上邪道,只怕为祸更甚,难怪文倩要急急忙忙的请他南下。
  “天意深远,天下之大,又岂是我们这些凡人能够猜测的。我们对天道都还没有了解,又何能以天道来解释人心。”曹冲拱手施礼:“小子妄言,有得罪之处还请从伯海涵,天色不早了,从伯身体尚未复原,还是早些歇着吧,过些天我再来请教。”
  荀悦点点头,欠了欠身表示不送,曹冲呵呵一笑,又施了一礼,拉着荀文倩的手出了门,上了马车就张着大嘴打了个哈欠:“唉呀,真有些累了,大双,快来帮我捏捏。”
  荀文倩冲着大双摆了摆手,自已坐到曹冲的身后,伸手给他捏肩捶背,一边捏一边笑道:“夫君,从伯今天大概又要睡不着了。”
  “是啊,我也正愁这个事,年纪大的人本来就不容易睡,再这么争论一晚,只怕他又要失眠了。”曹冲打着哈欠说道:“以后我们还是白天来吧,这晚上讨论太累人了。”
  “白天?白天你有空吗?”荀文倩笑着说道:“秋收已毕,一方面要收赋,一方面还要出征,还得关注着关中的动向,你白天哪有空,过些天就得去房陵了吧?”
  “嗯。”曹冲应了一声,“秋收完了,我自然要出发了。这里就交给你和士元了。从伯的身体还不好,别让他太累着,让人带着他在襄阳附近多转转,看看襄阳的情况,对他想问题有好处。一个人总是闷在家里想,没什么用的。”
  荀文倩扑哧一声笑了:“听你这意思,好象从伯还要向你请教才对啊。”
  “嘻嘻嘻……你别看他学问大,有些事情,他还真要向我请教。”曹冲老实不客气地笑道:“夫人,你知道吧,儒家经典不过是圣人糟粕,研究得再透,也不过是做个硕儒,寻章摘句的雕虫而已,离体悟大道还有十万八千里。我觉得最接近夫子的思想的不过是论语而已。搞透了论语,夫子的心思也就基本掌握了,其他的东西,不看也罢。从伯抛弃了慈明叔祖(荀爽)遍注五经的求索之道,改从史书求证,这是个进步,只是这样还远远不够。”
  “那你说要从哪里去求证大道才够?”荀文倩撇了撇嘴,有些不高兴地说道。
  “道法自然,与其隔着圣人经典去猜测天道,为什么不直接去体量天道。”曹冲抬起手指着车窗外皎洁的月亮:“道不远人,上到日月之行,下到吃饭喝水,其中都蕴含着大道的基本道理,眼界越宽,思维才会越开阔,总是闷在圣人经典里,怎么能跳出圣人的框架,去体悟真正的大道。所谓法乎上得乎中,法乎中得乎下,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且,你就是言伪而辩。”荀文倩扑哧一声笑了,抬起手轻轻的拍了一下曹冲的肩:“说得云里雾里的,其实什么也没说。”
  “呵呵呵……”曹冲笑了,他也不反驳,只是看着明亮的月色沉思不语。荀悦来了,他和曹冲的想法有些相近之处,不过差异更多,两人总是说不到一起去,争论的时候总比和谐的时候多。荀悦的辈分又高,他不好象和荀文倩论说时一样直白,总不可避免的要礼让些,这让他说话的时候不得不小心翼翼,象今天那几句有关天道的话,就是麻着胆子说出来的,一说就闪,让他自己去想吧。
  不过这样也不是个事,迟早还得面对,更何况比起那些儒生来,荀悦的思想已经是很开通的了,他在书里明确提出了对君权要进行限制的观点,对于这样一本写给皇帝看的书里,能这么说简直是大逆不道的,估计许县的天子要不是自己实在没有力量,就凭这句话就要砍了他。现在曹冲已经开始有些怀疑天子当初把汉纪赏给他看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了,难道就是因为书里虽然有不少听起来不太入耳的话,但最终还是维护了汉家政权的神圣性?
  荀家,一个让人不可忽视的家族,一个叛逆和忠诚混杂在一起的家族。
  “夫君,你说天道真的可以搞清楚吗?”荀文倩想着被很多人解释得无所适从的天道,忽然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曹冲没有应她,荀文倩有些意外的看了他一眼,见他已经睡着了,轻轻的打起了鼾声。荀文倩轻轻地叹了口气,停住了手,将曹冲搂在自己的怀里。
  “公子太累了,白天要练兵,晚上还要听讲,这些天都瘦了一圈了。”大双心疼地说道。
  荀文倩看了她一眼,没有应和,只是冲着旁边努了努嘴,大双会意的将旁边的小柜打开,取出一床薄被,轻轻地盖在曹冲和荀文倩身上。荀文倩抱着曹冲,跟着马车摇晃着,眼睛不由自主的瞟向了天空的明月。
  ※※※
  十一月,襄阳秋收完成,满载着粮食的车队在官道上连绵不绝的向北走去,不时有其他车队加入其中,车夫们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互相打着招呼,打听着各自的收成,声音高得生怕别人听不清,被秋阳晒得黝黑的脸上挂着喜悦的笑容。
  杨仪坐在车里,听着外面车夫们高声的谈笑,无声的露出一丝笑容,坐在他身旁的蒯景笑道:“威公,今年你们杨家的收成不错吧。”
  杨仪转过头瞟了一眼蒯景:“你们蒯家也不错吧,这次随队带给蒯大人几十车的货物,装得车都直晃当,你也不怕车散了架。”
  蒯景笑道:“那还不是你这个家伙太抠门,一个五铢钱都不肯让,连车夫的伙食都跟我算得清清楚楚的,我当然要充分利用了,不然岂不是亏了。我说威公,你这么会算计,难怪刘大人推荐你做上计吏,这次去许县和邺城,怎么得也能捞个一官半职吧。”
  “我才不呆在那儿呢,我要回襄阳来,还跟着刘大人做事。”杨仪不屑地笑道。
  “呵呵,看来你是对刘大人心服口服了。”蒯景打趣道:“我还是第一次看到目中无人的杨威公这么客气地说话呢。”
  “你要有刘大人的计算之学,我也服你。”杨仪斜着眼睛看着蒯景,蒯景连连摇手:“算了吧,我能有刘大人的计算之学,这上计吏的差事也临不到你了,我直接任了,也省得跟着占点便宜都沾不到。”
  杨仪没有再理他,他从心里有些看不起蒯家,也许是蒯褀那一辈人太聪明了,把下辈人的智慧都提前用掉了,这一辈的蒯祺做个房陵长,差点被山民给杀了,眼前的这个蒯景,也仅仅是个中人,要想重现蒯家的盛况,恐怕有些不可能了。自己杨家超过他们蒯家,也许就在这几年之内的事情,可惜兄长死得早,要不然他一定能和庞统一样受到曹冲的重用,杨家现在就能超过蒯家,一跃而成为襄阳的大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