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校对)第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267

  一说起军事,曹彰立刻收起了笑容,他皱着眉头想了想,正色说道:“仓舒,从内心讲,我希望他能投降,哪怕不带军队过来,只有他一个人,父亲看在我的面子上,一定不会亏待了他。如果孙家内部真有这么大的出歧,对我们来说当然是可乘之机,上兵伐谋,以强大的兵力做后盾,逼得孙家内部出现更大的裂缝,让孙权独力难支,说不定真能逼使他投降做个富家翁,安乐侯。不过打仗的事不能只朝好事想,我担心这里面有诈,会不会是用诈降计来拖延时间,或者是让我们放松警惕吧?”
  曹冲见他还很冷静,心里总算放开了一些。“父亲如何看?”
  “父亲这两天心情不太好。”曹彰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许县陛下那里不太平,不少儒生还在为上个月日食的事叫唤,说应该遵循惯例,三公逊位以遵天命。”
  “郗公都摁不住?”曹冲不由得皱起了眉头,如果这点小事都摆不平的话,郗虑这御史大夫也做到头了,三公逊位,郗虑正是三公之一。
  “他抓了不少人进廷尉府,不过事情太大,他一时也控制不了局面。”曹彰见四周没人,压低了声音说道:“好象背后有弘家杨家的影子,郗公也不敢太过强硬。有人说郗公擅改师法,有辱师门,是儒家败类,不够资格做御史大夫,郑康成大师还派了人来谴责郗公,因此郗公很被动。”
  曹冲吃了一惊,一时以为许县那么很安静,没想到安静的水面下居然有这么多的事。汉代人很重师法,老师说的话一句都不能改,解释也不能变动,否则就是背叛,而背叛师门的人比背叛国家的人更加被人鄙夷,不可饶恕。在曹冲这种接受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现代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在大汉朝却是人人都觉得本应如此的正常。
  弘家杨家,世传欧阳尚书,跟袁家一样是四世三公,有名的经学世家,现任家主杨彪与曹操素来不合。建安元年曹操到洛阳见天子时,就因为见杨彪脸色不对,怕他对自己不利,可能在玩鸿门宴,赴宴赴了一半,装作上厕所跑了。从那时起,杨彪就称脚有病,不上朝十来年,专心在家里做学问。有他在后面找郗虑一点麻烦,可以说是信手拈来的事情。
  “父亲因此想早点结束这里的战事,回去坐镇邺城,怕离开太久了,子桓镇不住,邺城会出事。”曹彰见曹冲明白了,也不多话,话点到这里也就很清楚了。曹操因为担心后方不稳,必然会接受孙贲的投降,抓住机会来打击江东的士气。哪怕他是假投降,他也可以将计就计,吞并了孙贲的人马,将假投降变成真投降。争取把事态扩大,逼得孙权无法收拾,只能投降了事。
  “我知道了。”曹冲点了点头,两人沉默了一会,曹彰犹豫地说道:“我过来找你,就是想告诉你一声,想看看你的意见,父亲到时候一定会问你的看法,你也好有个准备。”
  “多谢兄长。”曹冲笑道,他当然知道曹彰的意思。他大概也知道自己被父亲训斥的事了,也知道自己一直对江东抱有较大的疑心和不信任,生怕自己到时候一言不慎,又惹恼了一心想江东投降的曹操,平白的失了欢心。如果自己失了欢心,那曹丕的机会就大了一分。自从杨沛到了邺城,邺城那边形势大好,知道的人都说这是杨沛功劳,但这份功劳只怕也要分曹丕一大块。坐镇后方,比起曹冲率两千骑兵追击刘备未果来,还要实在得多。
  “自家兄弟,谢什么谢。”曹彰见曹冲领悟到了自己的意思,这才笑道:“多来点实惠的,比如象这个扳指就不错。呵呵,我就收下了,以下有好东西还要给我留着啊。”
  “少不了你的。”曹冲笑道:“怎么,就急着走了?不去看他们切磋了?”
  “不看了,我那里事情多,下次等弟妹送好酒来的时候再叫我吧。”曹彰说着,起身告辞走了。
  曹冲也没有起身送他,独自在帐中坐了好久,想了又想,把绢制地图拿出来看了又看,推演江东可能的棋路,猜测他们投降的可信度。又把周不疑等人叫过来商量了半天,他们也都觉得江东的投降在情理之中,说不出太多的疑点,但不可不防。关键只在于曹冲怎么提醒曹操的问题,这个时候不能触了曹操的逆鳞,否则只怕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从曹冲的角度来说,是无论如何要提醒曹操防备江东的诈降,而从张松他们的角度来说,则是无论如何不能给曹操留下不好的印象,以免影响以后的夺嫡。张松上次话已经讲得很清楚,夺嫡在他们几个人看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已经不用再商量了。
  周不疑看着地图说道:“不管孙贲是真降还是假降,总不能他说投降就信了他,总要他表现出一点诚意才可。现在谈这些还为时过早,等正式派了人过来接洽,到时候再提出一些要求,让他慢慢进入我们的布置,假降也让他变成真降。比如我们可以要求他提供一些江东的情报,然后把其中符合的部分与我们自己了解到的相掺和,再传回江东,让江东怀疑他暗中有鬼,或者等他投降过来的时候,带着他的军队去打刘备,让他们互相咬,我们坐着看戏,到时候他是真降还是假降就一目了然了。”
  蒋干看了周不疑一眼,眼中全是警惕,似乎觉得这个平时话不怎么多的家伙原来这么阴险,这种事都想得出来,难怪公子对他那么器重。张松也点头道:“元直这话有道理,反正一句话,人到了曹营就得由我们说了算,真降假降到时候都由不得他了。”
  曹冲也觉得此计可行,做好了打算,等到曹操派人来叫他时,他胸有成竹的在曹操面前一说,曹操果然大喜,拍着曹冲的头说道:“你这想法好,公达和子初他们也是如此说,所谓将计就计,顺藤摸瓜。只要孙贲进了营,事情就不由他做主了。”
  见曹冲没有象往常转变抹角的提醒他要注意江东,曹操的心情好了很多,将许县发生的事跟曹冲讲了讲。曹冲事先已经从曹彰嘴中知道了事情的大概,现在又听曹操再一说,再加上看到驻兵许县的丞相长史王必传过来的消息,他心里更有数了。杨家也就是在背后提供了些炮弹,然后坐山观虎斗,看着郗虑被那么儒生搞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而前任尚书令荀彧、现任尚书令刘先、光禄勋蒯越、大鸿胪韩嵩等人都沉默不语,也不说支持那些儒生,也不说反对,反正就是要看郗虑的笑话。
  “刘始宗尚黄老之术,和郗鸿豫的本不是一路人。至于蒯异度、韩德高,他们虽然都是儒宗,却和郗鸿豫的师门争斗已久。”曹操见曹冲有些不解,但笑着解说道。
  “父亲是说,他们的分歧本不在日食本身,而在师法、学术不同。”曹冲觉得有些奇怪了,这学问不同至于到这个地步?
  “也可以算是,也可以算不是。”曹操点点头又摇摇头:“真正为学术而争的,不会象他们这样,所谓坐而论道,真要为学术争,完全可以在太学里争个光明正大,几千太学生坐下来听他们讲,择善而从。他们说是学术分歧,其实是权利之争,眼下朝中以郑玄一派最为贵重,以前的今文派自然眼红,拖到今日才跳出来,已经算是晚的了。古文派一直不得势,以前是和今文派斗,如今两方倒联合起来和郗鸿豫斗了。可惜郑康成学问虽做得好,这里面的东西却看不清楚,反被人当了棍子使。”
  曹冲恍然大悟,搞了半天背后还有这些事。他也知道汉朝有什么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之争,一直以为就是大家崇尚的理念不同而已,做事还要精诚合作,争的都是道义,哪知道背后全是权利,心中对那些名人的尊崇不由得减了三分。
  “仓舒,你要记住,任何时候真正为学术而献身的人都是很少的,这样的人要尊重。”曹操叹了口气说道:“但是绝大部分人争的其实是权利,所谓学术不过是个幌子。在生死面前,一切都可以抛得开。伯喈先生当年要不是一时软弱,又怎么会落得如此下场?真是可悲可叹。”曹操说着,沉痛地叹了口气,话语中透出无尽的惋惜之情。
  曹冲不语,他听蔡琰说过当年的故事。蔡邕知道董卓不是什么好鸟,本不想去的,当时蔡琰尚在闺中,也极力劝他不要去。奈何蔡邕被董大胖子的一句“我力能族人”给吓住了,进了京,做了官,最后又因为一句叹息而被王允下了狱,最终将一世的清名毁尽,还落得个恶名。曹操就是想不明白,以蔡邕的见识,怎么会不知道董大胖子不是好鸟呢?你又不是没跑过,当年在泰山吴会一带躲了十几年,大不了再走一趟就是了,何况这次还有那么多人陪着你呢。
  “嗯咳,不提这事了。”曹操见曹冲不语,以为他是因为蔡琰是他的老师,不方便说,也就笑笑罢了,他和蔡邕也有师生之谊,这些事也只能父子之间谈谈,外人面前他也从来不说。
  “杨家的事你有什么好办法?”曹操笑着说道:“要不还按你上次对付司马仲达的办法,去把他们家的杨德祖征辟到丞相府里来?”
  曹冲一阵恶寒,这可不行,司马懿他存心想杀没杀成,这杨德祖他不可想杀,但按这办法去说不定真能给杀了。杨修虽然历史上也是死在曹操手上,但这不是时间还没到吗,总不能自己来了没救他一命,反而让他提前死了。
  “父亲取笑了。”曹冲笑了一声说道:“我听说杨德祖文学高明,不如由兄长子建修书去请,或许他们惺惺相惜,事情可成。”
  “子建?子建的文章我看尚嫌稚嫩,未必比得过子桓吧?”曹操有些不解地看了一眼曹冲,似乎觉得他眼光有点不同寻常。
  曹冲一愣,这才想起自己是按照以往的经验说的,而现在曹植的文名还未显,要说三曹,除了老曹之外,曹丕的文名要比曹植盛得多,只怕自己这个冒牌的天才凭着一篇盗来的序文,都要比曹植强些。他连忙笑道:“我将上巳文集给诸位先生看过,他们都说子建的文章虽然尚显稚嫩,却才气横溢,天赋极高,从格调上来说,要高于子桓兄长的。”
  “是吗?”曹操一听他如此说,倒也没有多说什么,点点头不置可否。
  曹冲一见差点露馅,不敢多说,又扯了几句闲话,就借口曹操事情多,告辞而去。
  没几日,孙贲又传来了消息,说他已经移营到了江东大营,目前正在游说孙朗。孙朗是孙坚的小儿子,不过是庶出,与孙权不是一个妈生的。孙朗见孙权将孙匡派到曹营为质,心中也很紧张,这些天有些怨言,传到孙权耳中,被孙权派人来斥责了一通,心里很不痛快,有可能被说动。
  曹操打定了主意,并不在乎他如何想法,只是催促孙贲尽快领军来降,并许下诺言,只要孙贲来降,征虏将军、豫章太守之外,他的都亭侯爵位可以提到乡侯或是县侯,而孙朗也必有厚赏。
  使者来回了几趟之后,孙贲终于传来了消息,他这几天正在准备,估计冬至前后会领兵来降,到时候还请丞相做好准备,提前给他在营中安全的位置留下营地。
第二十六节
赋诗
  曹冲一听这个日期就觉得后脑勺发凉,他知道赤壁的大火就是趁着冬至的东南风才烧起来的。如今黄盖虽然挂了,换了个孙贲还是冬至,当真这把火不烧是不甘心啊。他立即向曹操提出了疑问,曹操想了想笑道:“冬至一阳初生,有点东南风也是意料之中,我军水寨前有障,他来的时候恐怕不会那么顺利,你说的也有道理,我小心一点就是了。”
  曹冲见他虽然应了,却不是很放在心上,本想再劝,一见曹操满心欢喜的样子,只得把话又咽了回去。过几日就是冬至了,营中正在准备冬至的宴会,曹操这几日心情颇不错,反正还有几日,没必要让他恼火。更何况这些日子接触都很正常,确实也没看出孙贲有什么诈降的样子。不光是曹操渐渐的信了孙贲,就连曹彰也满心欢喜的在准备迎接他的岳父。
  曹冲看着满营的欢喜面孔沉默不语,他天天钻在刘琮的营帐里,看他捣鼓那个东西。在他看来,有了自己说的那些注意事项,刘琮应该很容易就做出来了。没想到刘琮不知是玩过头了,还是一心想做个极品出来,以不辜负他刘大木匠的名声,尽然整整搞了三天,最后才将一个漂亮到极点的东西交到曹冲手里。看着雕了花的镜筒,曹冲不敢相信地看着刘琮:“这都是你的手笔?”
  “当然,我把自己关在大帐里三天,连吃饭都是专人送到门口,这上面每一刀都是我搞的,没有第二个人经过手,你是大汉国见过这千里眼的第二个人。而我……”刘琮得意的指了指自己的鼻子:“是第一个!”
  曹冲看着他那得意的样子,禁不住笑出声来,然后捏起了鼻子用一种很怪异的目光看着刘琮:“你是不是这三天连大小解都在营帐里?”
  “是啊,你怎么知道的?”刘琮摆出一副“你连这猜得到,我真的很佩服”的神情。
  “还用想?就你这一身臭味就知道了。”曹冲将臭气轰天的刘琮推了出去:“赶紧去洗洗再来说话,臭死人了,你还让不让我呆着啊。”刘琮举起袖子自己闻了闻,觉得没有什么异常的,不过看曹冲那样,再想想自己这三天过的日子,估计味道确实有点大。他也不多说什么了,自己出去让人烧水洗澡去了。等他洗完了回来,曹冲已经让人摆好了酒席,准备为他庆功了。
  “有了这东西,江东要搞鬼又难了一成。”曹冲举起杯对刘琮说道:“第一批船已经装完,你先回去休息一阵子再说。事情多的是,身体要紧。再说我把你留的时间太长了,只怕大玉儿又要收拾你了。”
  “不会的,呵呵。”刘琮笑道:“她现在对我可好着呢,成天侍候着,怕我冷怕我热的,这次本来要跟着来,我怕她烦,没让她来。以前吧,她不理我,我盼着她跟我说话,现在她倒是理我了,我又嫌她话太多了。”刘琮自我解嘲的边说边摇着头,眼中透出的却全是得意。
  曹冲笑了一声,没有说什么。想起初见刘琮时他一副畏畏缩缩的衰样,再看看他现在满面红光,精神抖擞的神气,他不由得感慨人还是要有机会的,放错了地方的金子连土坷垃都不如,放对了地方的一块凡铁都会发出他应有的光芒。
  “过两天就是冬至了,你回襄阳一趟吧。”曹冲说道:“正好我有些东西让你带回去,另外有封信带给志清(曹馥)。”刘琮没有问为什么,他只是顺从地点点头,举起杯来一饮而尽。
  冬至来了,曹营里办了一个大宴会,天刚擦黑,文武官员们就聚到了中军大帐。曹冲没那么早去,他从下午开始就上了乌林峰,站在峰顶眺望长江对岸的江东大营。通过望远镜,他能隐约分辨出周瑜的中营大帐。他有时候甚至有一种荒谬的感觉,自己是真的在和那个“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公瑾对阵,并将他打得守营不出吗?这可是自己心目的的偶像啊。
  “仓舒,果然你就在这儿,还真被大双说中了。”当明月从江中升起的时候,曹彰气喘吁吁的爬上峰来,叉着腰边喘气道:“快点,营中的宴会都开始半天了,你也没来。父亲担心你,让我来找你。”
  “宴会已经开始了?”曹冲坐在那里,无动于衷地说道。
  “当然开始了,就等你了,王仲宣都赋完诗了,我们这些人又不会作什么诗,被他们欺负惨了,就等着你这个文武全才去帮忙呢,快点,再不去叔权要被他们灌趴下了。”曹彰一边说着,一边拉起曹冲就走。曹冲将望远镜收进囊中,一边走一边笑道:“叔权又得罪谁了,要灌他酒。”
  “他把丞相府的人都得罪光了。”曹彰笑着,拉着曹冲一路飞奔,跑得后面跟着的张松和蒋干上气不接下气。到了曹冲自己的大营,大双和小双连忙将准备好的新衣服给他换上,这才由许仪和典满护卫着,黄忠和魏延各带了几个侍卫,一起去参加宴会。
  宴会现场气氛十分热闹,几个大才子已经赋完诗,曹操手持长槊,站在高台栏杆边,面对下面如林的将士和连锦起伏的营帐,面对着远处灯火璀璨的水军大营,静静地站了半晌,等到所有人静了下来,才用他那富有磁性的浑厚嗓音低吟了四句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冲正走到台边,听到曹操吟了这两句,不由得一怔,停住脚步向曹操看去。只见曹操满面通红,象是喝多了,又象是心情激动难抑。他双手一振,手中长槊发出嗡嗡的声响,在每个人的耳边激起一阵杀气。正当大家一下惊醒时,他又慢慢吟道:“慨当以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他念到此,回过身来,扫视了一眼正凝神细听的众人,仿佛在等他们的回答。众人都低着头,没有一个看着他,都在想着诗中含义。何枝可依,这是丞相大人在想他的后路了,目前态势相当不错,江东一战失了主将,二战又是大败而回,被逼送来了质子,军心又不稳,一直未能找到克制己方的有效途径,这仗怎么看也是怎么赢了。江东孙权一投降,刘备是惊弓之鸟,无处可去,益州又送来了诚意,这天下,看着就要定了。丞相大功将成,想要找后路了吗?
  可是谁又知道丞相在想什么?他这个问题如何回答才比较妥当?所有的人都在心里暗自的问自己,他们低着头看着案上的山珍海味,看着美酒佳肴,却视而不见,都在暗自揣摩着丞相的心思,揣摩着其他人的心思,想着自己该如何表示。
  偌大的宴会静得能听到帐外北风呼啸的声音,能听到众人所佩的玉佩发出的清脆声响。
  曹操看了看沉默不语的众人,又看了看立在台边的曹冲,脸上露出神秘莫测的笑容,当的一声将手中的长槊杵在地上,长槊的尾端刺进土中足有两寸,发出一声闷响。曹操看着惊讶地抬起头来的众人,缓缓吟出了最后四句:“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好,丞相大人志在高远,非我等可以想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天下唯有丞相可以当得此句。”王粲第一个站起身来大声赞道:“我大汉中平以来,诸侯纷争,称王称霸者屡见不鲜,先有董卓弄权,后在诸侯割据,就连刘备、孙权这样的人都敢称霸一方,唯有丞相大人,以绝世之才,奋天生神武,扫荡乾坤,一清宇内,立此不世之功,诚为我大汉不可多得的中流砥柱,撑天栋梁。若无丞相,便无今日的大汉。诸位,当为丞相此忧国忧民之诗举杯,为丞相大人寿,愿丞相大人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众人一听王粲这么说,虽然觉得有些马屁过分,但大体还是符合事实的。一个个都举起杯来,大声叫着“为丞相寿”,一饮而尽,还有的就开始对着曹操刚刚那首诗评头论足,反正你说这句好,他说那句好,说来说去就是每句都好,都体现了丞相大人的高尚情怀。
  要说这首诗,确实也当得起这些人的夸赞。曹操志满意得的心态在诗中体现无余,一副天下大事已定,以后就可以悠游山林、颐养天年的架式。他去颐养天年当年没人相信,但几乎所有的人都被他的豪情感动,觉得这一仗很快就要结束,天下很快就能一统,太平日子马上就要来了,将军们可以解甲归田,文士们可以坐而论道。
  曹冲看着畅想着美好未来的文武百官,心中苦笑,脸上却不得不装出一副余心有戚戚焉的样子,上前告了罪,敬了一圈酒,就想躲到台下的小将堆里去,却被曹操一把拉住了。
  曹操心情颇为舒畅,见曹冲应付式的喝了一点就要跑,有些不乐意地说道:“仓舒,何以来得如此之迟啊?这里这么多人都在等你,你这么做可有些失礼。”
  “父亲教训得是。”曹冲陪笑道:“儿子也正后悔此事,不过幸好还能赶得及听父亲的新诗。”
  “原来你还知道。”曹操故意板着一张脸道:“既然来迟了,看在你年幼的份上,就不罚你酒了,罚你做诗一首,请各位俊才指教。诸位看如何?”
  众人一听曹操这个提议,知道这是丞相大人要给曹冲露脸的机会了,哪有说不好的道理,一个个抚掌欢笑,有参加过上巳节的就说了:“公子上次上巳写了一篇序文,才情不凡,这次更当作诗一首,以庆佳节。”没有参加过上巳节的也叫道:“我等无眼福,未能见到公子立马成文,今日有耳福,请公子作诗一首。”
  曹操呵呵大笑,将手中的长槊交给身边的卫士,拉着曹冲走到主席,将他摁在书案前。曹冲见那架势,知道今天不作诗是跑不过去了。他苦笑了一声,端起案前的酒来呷了两口,眼珠骨辘辘乱转,在自己的记忆中以超快的速度狂搜能够应景的诗文。想来想去,倒是找到一首主席写的七律,与眼前的情景倒有些符,只是他印象中现在的诗要么是四言的古诗,要么是五言的新诗,这七言的是不是能被人接受,他实在没能把握。不过眼前的事也顾不得了,先抛出来再说吧,说不定自己又成了七言律诗的开山鼻祖呢。
  他坐下来略一思索,提起笔来在铺好的纸上笔走龙蛇,不大一会儿就写成,双手托着恭恭敬敬的递到曹操面前。曹操接过纸来一看,先是一愣,看着曹冲说道:“子桓跟你通信了?怎么他新创的七言你也知道了?”
  曹冲心中一阵丧气,又是一阵轻松,原来曹丕已经开创了七言啊,这下好了,自己这首盗版不至于太突兀了。他连忙点头说道:“兄长有信来,确实提及过。”
  曹操笑了,回过头看了看诗,轻声念了两句“荆山风雨起苍茫,百万雄师过大江,好,好,有气势,来,仲宣,你来看看仓舒这诗如何,不妥之外帮他改一改,再念给诸位听听。”
  王粲连忙小跑着赶了过来。他最近有些躲着曹冲,就因为前些日子在襄阳时,每天早晚两趟,曹冲准时到他房里来看着他吃药,直逼着他把张仲景开的十来副药一滴不差的喝完,张仲景亲口确认病根已除之后,才算是放过了他。一天两顿药,喝得王粲看到曹冲就觉得嘴里发苦,从此有意无意的开始躲着他,好象一遇到曹冲就要喝药似的。
  王粲接过曹操手中的诗稿看了一眼,眼前一亮,不由自主的轻声吟了一遍,又从头看了一遍,然后苦了脸对曹操说道:“丞相大人,这个任务只怕我无法完成,这首诗,粲以为一个字都动不得。”
  “仲宣,小孩子不能这么夸的。”曹操眼中全是笑意,却故意不高兴地说道。
  “既如此,粲将此诗念给诸位听一听,请诸位看看粲此语是不是言过其实。”王粲凑趣的苦着脸,回过身对着众人,将曹冲的盗版诗念了一遍。大家一听开始两句,便是一震,再听到后面的几句,一个个惊得坐了身子,面面相觑,不也置信的相互看了看,紧接着就将目光集中到了一旁略有些局促的曹冲身上。
  “好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夏侯称第一个从小将堆里跳将出来,抢到曹冲面前拍了曹冲一掌笑道:“仓舒,你这首比他们那一堆都要好啊,好诗,好诗,我就说嘛,只要你一来,那准是一鹰入林,百鸟无声。子文,正清,你看我说的如何?”
  “正是,正是。”曹彰碍于面子,不好自家人夸自家人,张泉和张虎他们却不管这些,大声地叫起好来,将刚才受的那些窝囊气全还给了那些文人。
  “诸位,可有一字改得?”王粲不理那些武将,转向那些文人说道。
  “改不得,一字也改不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