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航海(校对)第1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6/313

  孙权的嘴角迅速的挑了挑,很快又叹了口气:“是我辜负了他的一份好意,这才闹得家丑外扬,被曹操、刘备笑话了去。”
  “越王也是如此说,他对这次事情搞得这么大非常后悔,希望吴越能化干戈为玉帛,不要再做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来,予魏蜀可趁之机。”
  “是啊,是啊。”孙权连连点头,又问了一些越国的事情以及孙氏宗室的情况,最后特别问了姑姑孙氏的身体,直到上气不接下气,这才吩咐徐夫人送孙嵩出来。孙嵩连称不敢当,孙权却说,孙嵩不仅是越国的宗正,更是他的兄长,理应如此。孙嵩推辞不过,只得受了。徐夫人把他送到门口,笑容满面的对孙嵩说:“请宗正大人转告我对越王殿下的致意。多亏了越王殿下,臣妾才能重回吴王宫。”
  孙嵩笑笑:“王后,吴越本是一家,越王殿下对吴王和太子以及王后的一片心意的确出乎至诚,希望王后在吴王身边,能够多安慰吴王,尽快把这件不愉快的事情揭过去,以后互相信任,通力合作。”
  徐夫人眉开眼笑,连连点头。孙嵩又送上大批财物以便她打点关系,徐夫人感激不尽的受了。
  孙嵩身份尊贵特殊,孙权把他安排在宫里住下,以示恩宠。
  “伏惟吴王殿下明鉴,今天下拢攘,百姓不安,先烈王起义兵,与诸侯共讨董卓,惜中道崩殂,桓王弱冠起兵于江东,赖贤臣良将共辅之,数年间定鼎江东……惟愿大王近贤臣、远小人,吴越共力,奖扶天子,立孙氏基业,为大汉良弼……顾陆朱张,皆吴之良臣也,愿大王亲之信之任之,吕壹……”吕壹忽然愣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孙绍给孙权的书札里居然会提到他,他迅速的扫了一下后面的几句话,顿时气得差点跳了起来,孙权见他面露怒气,有些不解的催促道:“怎么了,快念。”
  “喏。吕壹贪财忘义,张温恃才傲物,暨艳刚而无节,皆非贤良之臣,愿大王远之斥之……”
  孙权这才明白吕壹为什么念了一半就不念下去了,他扫了吕壹一眼,淡淡的说道:“你觉得这些有问题?还是他说得不对?”
  吕壹放下书札,“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泣声道:“臣虽然材力驽钝,要是对大王从不敢有不忠之心,越王殿下恶语中伤,臣……实在承受不起。”
  孙权笑了笑,抬手示意吕壹起来:“你当孤是任人欺瞒的傻瓜吗?孤自有分寸,尚不至于被他只言片语便乱了心志。好了,你且起来,继续念。”
  “大王圣明。”吕壹抽噎着站起身来,捧着书继续读下去。读到最后,他忽然灵光一闪,明白孙绍的意思了。孙绍这封书札劝孙权接受江东土著,实际上是捅着了孙权的伤心之处,而且有威逼之嫌,孙权肯定是不能接受的,同样,孙绍劝孙权不要信任他,也会被孙权看成是收买不成之后的打击报复。孙权不知道,吕壹却知道自己为孙绍出过多大力,以孙绍的性格,他怎么会这样对他呢?这其实是反其道而行之罢了。
  吕壹心里透亮,脸上却装得更象,泪珠儿在眼眶里打着转,要多委屈有多委屈。
  孙权仰着脸,看着青黑色的屋顶一声不吭,可是他粗重的鼻息却暴露了他此刻心中的愤怒。孙权给他写了一封亲笔信,以看似恭敬,实质居高临下的傲慢来劝他告他和江东的世家大族搞好关系,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得意和嚣张让孙权怒不可遏。
  然而,孙权除了愤怒之外,却又有一丝窃喜。
  孙绍得意忘形了,他被自己的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有些飘飘然了。那么,他以六千人留守钱唐的举动就显得可以理解了。
  孙绍用那种见不得人的手段,不仅抢走了人质,而且利用曹操和刘备趁火打劫的心理,硬生生的从他手里夺走了会稽和南海两个郡,在他这个吴王的脸上狠狠的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这样的耻辱他怎么能受得下去?只是孙权也清楚,这件事自己从一开始就被孙绍给骗了,他被孙绍的忍让蒙住了眼睛,以为自己捏住了孙绍的软肋,只要牢牢的控制住大桥和阿猘,就能把孙绍变成一个傀儡,把越国变成吴国实质上的属国,没想到孙绍在做足了表面功夫之后,施出了最有杀伤力的一招,不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而且狠狠的给了他一个教训。
  最开始的时候,孙权确实是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他原本以为自己稳操胜劵,两千匹战马算什么,他要把孙绍当成无偿劳动的贩马商人,要孙绍为他源源不断的提供战马,所以他没把孙绍的话放在眼里,也没有在意姑母孙氏的建议,直到他发现自己中了孙绍的诡计时,他才幡然醒悟,知道自己被孙绍狠狠的耍了一通。他不能接受,他不能理解,他病倒了。
  可是在病床上躺了几天之后,他从痛苦和屈辱中醒悟过来,孙绍就是希望他病倒,希望他病死,这样孙登才能继位,而孙登年纪还小,他无法掌握吴国,只能反过来依赖越国,越国才可以慢慢的吞并吴国。自己不能让孙绍如愿,他不能病,更不能死,当然也不能忍气吞声的咽下这口苦酒。
  他要报复,要把孙绍加与他的所以侮辱的伤害全部还给孙绍。
  孙权清楚的知道,孙绍是个阴险的人,要想报复他,不是轻易的发兵就能成功的,他要做的事情很多。攘外必须安内,而要对付孙绍,他不仅要发内,还要攘外——比如曹操和刘备。
  而现在首先一步,就是要把孙登的心从孙绍那边夺回来,他不能看着自己的儿子伙同敌人来对付自己。孙权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一旦明白了自己肩上的任务,他就变得斗志昂扬,充满了力量,如果不是为了瞒人耳目,特别是孙嵩等人的耳目,他早就精神抖擞的起来了。
  他现在需要一个机会,一个让孙登不再信任孙绍的机会。
  孙绍似乎送来了一个机会。
  孙权叫来了孙登,把孙绍的手书交给他,有气无力的说道,你给他回一封信,就说我感谢他的一片好意,另外,你们再商量一下,看看他建议的方案可行不可行。孙登没有多想,礼貌性的问了一下孙权的病体就走了。回到自己的官廨,他把诸葛瑾父子请来,把孙绍的信往他们面前一放。
  诸葛瑾一看,立刻就沉下了脸。孙登有些意外,说实在的,诸葛瑾他们来之前,他已经看过这封信了,觉得有些地方不对劲,可是就想不出来哪儿不对劲。现在一看诸葛瑾他们的脸色,他知道自己的预感是对的,这信里面有问题。
  “这是一个挑拨,这又是一个考验。”诸葛恪斩钉截铁的说道。
  “为什么这么说?”孙登不动声色的问道。
  “太子,你知道我吴国的朝庭和地方各郡守县令长中,有多少人是江东的世家大族吗?”诸葛恪脸色很难看,不等孙登回答,他举起一只手说道:“最近五年内,江东世家在县令以上的官员中的比例由以前的三成增长到了五成,而江东以外的官员全部加起来,现在不到三成,还有两成是孙氏宗亲。孙氏祖庙在富春,他们的心已经去了越国,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接下来的几年将会有大量的人转投越国,他们空出来的位置如果再被江东大族占据,那么吴国就真成了江东的吴国。”
  孙登明知故问道:“难道这样不好吗?”
  “也好,也不好。”诸葛恪嘿嘿一声冷笑:“如果江东世家掌握了吴国的大权,那么吴国就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这一点当然是好的,可是,以后的国策都要有利于他们才能得到施行,要不然的话,大王将寸步难行。而一旦大王不能满足他们越来越大的欲望,那么他们很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脸色,太子,你别忘了,顾家、陆家现在就有人在越国,而朱家、张家和越王也有斩不断的姻缘。”
  孙登点点头,重用江东世家,就是进一步侵吞诸葛瑾这样外来户的利益,一方独大就会难以控制,他不可能对此没有警觉。而且他现在也明白了诸葛恪所说的考验的意思。孙权显然是看到了孙绍这个提议背后的杀伤力,他不表态,却让他看,如果他觉得可行,那孙权一定会让他以太子的身份来推行这件事,而等到矛盾爆发的时候,他就成了不可推卸的责任人。
第二十三章
红杏出墙
  “不可行?”孙权看着紧闭着嘴唇的孙登,反问了一句。
  “不可行。”孙登用力的点点头:“儿臣觉得,此策貌忠实奸,有置父王于尴尬之地的嫌疑。”
  “哦?”孙权诧异的坐起身来,抬手让孙登坐到他的身边,干瘦的大手在孙登的肩头拈起一根落发,递到谷利的手中,随即又轻轻的拍了拍,仿佛是为孙登掸去尘埃。孙登胸中涌过一阵感动,嘴动了动,随即又平静下来。
  他的神色变化全落在孙权的眼中,孙权淡淡的一笑:“你倒说说看,怎么个貌忠实奸,又怎么置我于尴尬之地。”
  “喏。”孙登恭敬的应了一声:“依儿臣之见,他这封书札,一定不仅仅是送给父王,还会以其他途径传到朱陆顾陆等人的耳中,如果父王依策而行,那么他们感激的不是父王,而是他越王,如果父王不依策而行,那么父王又必将成为诸家眼中吝于赏赐之人,诸家必然又会羡慕会稽诸家的待遇,而不顾君臣之义。是以不管父王如何处置,都将造成我吴国君臣离心。”
  孙权默不作声的点点头,看向孙登的眼光中充满了欣慰与赞赏,看得孙登心中一热,不由自主的挺起了胸膛。哪个做儿子的不希望得到父亲满意的眼神?孙登虽然经历了不少事,但毕竟还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年,他之所以恨孙权,就是因为孙权先抛弃了他,他努力的做事,实际上还是希望得到孙权的认可。如今,他得到了这一切,又怎么能不让他觉得骄傲。
  “子高,你没有被他蒙蔽,我十分高兴。子高,我不如他,可是我希望你能超过他。”
  “父王……”孙登有些激动的点点头,带了些鼻音。突然之间,他觉得有些愧疚,自己居然被孙绍蒙蔽了,与自己的生身父亲为敌,这是多少愚蠢的举动啊。
  “那么你觉得我们当如何处理这件事才好?”孙权不动声色的问道,他一直在问孙登的处理办法,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失败者,很容易的激起了孙登争强好胜、保护弱者的少年心性。一旦孙登认为他是个被害者,那么孙绍以前所做的一切影响就会慢慢减弱,甚至变成另外一种反作用。
  只是孙权觉得有些悲哀,身为吴王,多少英雄豪杰败在他的手下,即使是曹操、刘备这样的人物都不能把他怎么样,到头来,自己居然还要把这种手段用在儿子的身上,原因只是孙绍曾经很随意的一些举动。他忽然有些担心,自己处心积虑的这些准备,会不会到时候又被孙绍轻易的破解了,然后再反戈一击,把自己推入更深的陷阱?
  一时之间,孙权不自信起来,呆呆的出神。好在孙登只顾叙述自己的谋划,没有注意到这些。
  “儿臣以为,可将此策交与众臣商议,一来可试探他们的心意,二来也可将他的险恶用心公布于众,我江东人才济济,必不乏远见卓识之人,如果众臣议论认为不可,那自然无须父王承担非议,如果众臣认为可行,那亦可斟酌而行,互相权衡,不至于失控。如此一来,成与不成,皆无损于父王之圣明,反而可以大开言路,借以鉴别江东人心。”
  “很好。”孙权十分满意的拍拍孙登的肩膀:“子高,你真的长大的了。”
  “父王,这是诸葛瑾父子的主意,儿臣只是转述而已。”孙登连忙向后退了一步,躬身答道。
  “有功而不居,有人主之相。”孙权连连点头,嘴角露出一丝笑容,看来把诸葛瑾这对父子放在孙登的身边还是对的。他一开始就料到诸葛瑾父子不会同意这个方案——很显然,这个方案对淮泗籍臣子非常不利。“诸葛瑾教导有方,我十分高兴。子高,让你做你的少傅怎么样?”
  孙登非常高兴,诸葛瑾父子是他的亲信,赏了诸葛瑾做太子少傅,那等于增强他的实力。
  “诸葛恪有才,可惜太年轻了,等再过几年让他出去历炼历炼吧。”孙权捻着胡须,频频点头:“子高,你要多留意人才,闻说步骘的两个儿子都不错,你有机会与他们多接触接触。”
  孙登心领神会,知道说步骘的儿子是虚,让他和步骘打好交道是实。步骘和诸葛瑾一样是淮泗籍,在交州立功之后,现在手中有一万多精兵,驻在荆交之界,步夫人又没有儿子,这是一股很值得拉拢的势力。更重要的是,孙权让他和步骘结交,这纯粹是为他打算,可以认为孙权在为他接位铺平道路。
  孙登高高兴兴的走了。他把孙权的意思告诉诸葛瑾父子,诸葛瑾父子也十分高兴,很明显,孙权为了防止江东世家坐大,开始重用他们这些淮泗籍的外来户了。
  孙权委托孙登召集群臣,公布了孙绍的书札,群臣各怀心事,议论纷纷,但是处在风口浪尖的顾家、陆家都不好吭声,相反,他们只能避嫌,而朱家和张家也不好多说什么,特别是张温,他被孙绍点名批评,这个时候更不好说什么。当然了,以他的聪明,对孙绍的用意是心知肚明,根本不激动,而是很安静的等待着孙权的结果。
  就在此时,他见到了诸葛均。
  张温出使蜀国的时候,和诸葛亮一见如故,用他的话说,蜀国如果还有人能称为能臣的话,那诸葛亮肯定是排在第一位。这句话其实有意无意的把刘备和关羽都得罪了,因为现在最得刘备信任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关羽。关羽身为蜀国大将军,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诸葛亮虽然是丞相,可是他在座次还在关羽之下。张温后来面见刘备时,又有意无意提到了关羽和孙绍联手,在南阳破军斩将的英雄事迹,之后刘备犹豫了很久,做出了一个决定,让太子刘禅迎娶前将军张飞的女儿。
  关羽虽然神经大条,但对这个举动的含义还是看得懂的,他不好责怪刘备,但是却因此和诸葛亮的关系变得更恶劣,在他看来,这是诸葛亮通过张温来影响刘备。这个举动只能让诸葛亮和张温的关系更加密切,所以这次诸葛均奉命去越国,经过建邺的时候,特地来拜访张温,而他的亲生兄长诸葛瑾还在其后。
  张温和诸葛均一见面就十分亲热。等诸葛均说明来意,张温很好奇:“你们蜀国和越国有合作?”
  “是啊。”诸葛均笑道:“越王有一个计划,要研发一个威力很强大的机械,他的人手不足,所以要和我蜀中联手,他们出钱出地,我们出一部分人和钱,成功之后,按投入的多少分红。”他顿了顿,又道:“我们收到消息,好象魏国也接到了邀请,正在遴选人才,不日送往越国。怎么,吴国没有接到邀请?”
  张温摇了摇头,心道前一段时间孙家叔侄差点打起来,怎么可能有这个合作。不过,魏蜀都派出人员,而吴国如果置身事外,将来的分红且不说,这让外人看出孙家叔侄不合却是件非常不好的事情。上次孙家叔侄翻脸,曹操、刘备都陈边兵境,其险恶用意不言而喻,有了第一次,焉知不会有第二次?
  “是个什么样的机械?居然能让你们蜀魏两国趋之若骛?”
  “这个……我也不太清楚。”诸葛均假笑着摇摇头,如果吴国也派人参加了,他当然可以透一点消息,吴国没参加,他就没有这个兴趣了。本来孙绍是邀请他的嫂嫂去的,诸葛亮认为妇道人家出门不方便,这才改派他来。据嫂嫂说,这个机械难度很大,但是如果真能研制成功,那么影响也将非常巨大,值得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
  张温明知诸葛均在说谎,也不好再问,他岔开了话题,说到了诸葛亮研制的千里眼。诸葛均是老实人,他很实在的说,诸葛亮研制的千里眼是受孙绍的启发,而且孙绍现在研制的千里眼比诸葛亮研制的要好很多。从各个渠道综合的消息来看,在未来几年内,越国在这些方面仍将保持相当的优势,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诸葛亮才建议刘备和孙绍合作,派出他们这些人参与这个机械的研发。
  张温没有吭声,越国给孙权送钟的事情他是知道的,虽然没有亲眼目睹那座钟,但是他听人说了,这钟的计时比漏壶和沙漏什么的都要准很多,里面的机构很复杂,孙权派尚方令研究了很久,还是没搞明白这里面的道理。
  “你去见见你的兄长,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张温对诸葛均说。
  诸葛均同意了,就是张温不关照他,他也要对诸葛瑾说的。来之前,诸葛亮就和他说了,这件事不仅关系到利益,更关系到名声,由诸葛瑾出面把这个消息通报给孙权,会让诸葛瑾在孙权心目中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诸葛瑾听到这个消息后,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含义,他立刻找了个机会把这件事告诉了孙登,然后再由孙登转告给孙权。孙权一边恨得牙痒痒,一边若无其事的说,既然有这么回事,你就和越王孙绍商量商量,看看我们吴国是不是也能加入进去,如果可以的话,就近派一批工匠送过去吧。
  孙登当即照办,与正在吴国出使的宗正孙嵩和长乐卫尉周胤商讨了此事。孙嵩承认,确实有这么回事,但是之所以没有邀请吴国,是因为那段时间正好双方交恶,剑拔弩张的,根本没有合作的可能。孙登也没说什么,只是表示了希望加入合作的意愿。孙嵩答应回去请示一下,不过越王出海征伐了,可能一时半会的不会有答复,吴国可以先选拔人员,一有回复便参加。孙嵩最后又安慰孙登说,这件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你从他调集这么多人手就可以知道难度有多大,就算再等半年也不迟。不管怎么说,一笔写不出两个孙字,吴越终究还是一家嘛。
  孙登笑笑。
  然后周胤很快就让他笑不出来了,他告诉孙登,周玉病了,病得很重,一时半会的这亲大概是结不成了。
  孙登急了。自从五年前在孙绍府中看过一眼周玉,他就被周玉吸引住了,那时候还不懂什么男女之情,他只是喜欢周玉,喜欢听周玉谈些书上读来的故事,喜欢周玉论说诗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周玉的感情慢慢起了变化,由纯粹的喜欢变成了希望占有。他一直盼着自己能快一点长大,能早点行冠礼,能够早点迎娶周玉,这好容易提上了日程,怎么周玉又病了?
  面对孙登的追问,周胤吱吱唔唔的顾左右而言他,孙登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把焦急藏在心里,回去向孙权汇报和孙嵩讨论的结果。孙权从他的神色中看出了端倪,盘问了一下,神不守舍的孙登没几句就露了破绽,孙权眼珠一转,随即有了主意,他对孙登说,我让人去问问,你先不要急。
  没几天,孙权派去打听的人有了回音,据说,这件事和越王孙绍有关,证据是一本已经磨烂的手抄书,内容并不新鲜,和最近市面上卖得很火的《新山海经》基本相同,区别是这本书是写本,插图也是手绘的。从这本书的磨损程度来看,周玉对这本书是非常的喜爱,甚至到了形影不离的程度。
  孙权认得这书上的字,孙登也认得,他们父子恼怒不已。孙登恼怒的是,他视之为恩人的大兄居然要抢他看中的女人,而孙权更恼怒的是,孙绍不仅要抢他儿子的女人,还对他觊觎的小桥不敬,证据就是最后一页的那首非诗非词的短文,谁是断肠人?当然是孙绍了,当时他就在海南,可不就是天涯海角。
  要说这人真是会联想,孙权由那首天净沙联想到小桥,很快又由小桥联想到大桥,更加的怒不可遏,大桥宁愿死,也不肯顺从他,为了孙绍,她见过他几次,后来孙绍安全了,她又恢复了那一副冷若冰霜的模样。
  “你还想娶她吗?”孙权压制着心里的怒火,平静的对孙登说。
  孙登咬着牙点点头:“娶!”
  孙权很诧异,他盯着孙登看了半天:“子高,她这病可病得古怪啊,我看她的心里恐怕没有你。你可看好了,这本书可是在我为你向周家提亲之后的事情……”
  “我要娶她。”孙登咬紧了牙关,眼中露出怨毒的光:“他总不能事事如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6/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