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航海(校对)第1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8/313

  “就是就是,挂起来,让这些夷人知道我们白虎寨不是想来就来的。”木知秋拍着手叫道。
  “不行。”孙尚香摇摇头:“吓跑了他们,我们这一仗就白打了。”
  “什么?”严飞燕一时没会过意来:“把他们吓跑不就完了吗,还要再打?”
  “你懂什么。”孙尚香嘿嘿一声冷笑:“这么多苦力,吓跑了到哪儿找去?”
  “苦力?”严飞燕和雷子互相看看,不禁愕然,原来他们如临大敌,而孙绍根本没当一回事,在他的眼里,这一万多夷人只是苦力?
  “别想了,回去睡觉。”孙尚香不想再多说,生怕坏了孙绍的事,含糊说的两句便走了。严飞燕和雷子扶着寨墙,看着远处无奈的退去的夷人,嘴里有种说不出的苦涩。
  黑岸很奇怪,白虎寨后山鼓声震天,显然是瓦安发动了袭击,可是却没有看到火,而且寨子里很快又安静了下来,瓦安肯定是失败了,那他是逃了还是死了?白虎寨的反应太过淡定,让黑岸有些摸不着头脑。如果瓦安被俘或者死了,按说白虎寨一定会把他押到前面来,只要看到他人或者是首级,那么他们的最后一线希望就算是落空了,剩下的只有撤退一条路。现在瓦安下落不明,让黑岸有些摸不着头脑,难道只是打草惊蛇?
  黑岸连夜派人去后山寻找瓦安的踪迹,可惜瓦安的影子还没看到,更坏的消息却传来了,越王孙绍全军出动,一万多大军分成三路,将他们退出白虎寨一带的三条出口全部堵死,他们正全速向白虎寨靠近,在黑岸反应过来之前,孙绍将他们这一万人困在了这一片山林之中。
  一听到这个消息,夷人头人们顿时炸了锅,他们有的暴跳如雷,跺足大骂,有人面无表表情,可是转个不停的眼神却暴露了他们的慌张,有的手足无措,眼巴巴的看着别人,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依靠的对象。
  黑岸也懵了,过了好一阵子他才回过神来,怪不得埋伏在那条山谷里的人一直没有传来消息,原来孙绍兜了一个大圈子,把他们全给一网打尽了,白虎寨就是一个饵,一个诱得他们失去理智的饵,他们想来猎的,没想到自己才是别人的猎物。
  黑岸这时有些明白了,可是已经迟了,摆在他前面的有两条路,一条是尽快突围,一条是投降,对投降,他没兴趣,可是对突围,他也没信心。五百飞虎营已经打得他灰头土脸的,那一万多精锐会强悍到什么地步?他能撕开对方的包围圈逃出去吗?黑岸一点信心也没有。
  “我们上当了啊。”因狐忽然长叹一声。
  “什么?”黑岸一愣,随即走到因狐面前:“你刚才说什么?”
  “我们上瓦安的当了。”因狐一脸的颓色:“不瞒你说,我到金瓜山去过,我远远的看过越王一眼,也看到了他的那些大船,我听说,他们就是海神的潮水送来的。”
  黑岸心里咯噔一下,他想起当初那个疑问了,连忙拉住因狐详细打听了一下孙绍来的时间,一听之后,他气得面皮发紫,破口大骂。当初他就担心孙绍是受海神保佑的,是瓦安骗他,说孙绍的船被海神打破了好几只,不可能是海神保佑的人,肯定是在前两天来的,现在他是知道了,可是这已经迟了,他们白白死了上千人,而且失去了在第一时间依附孙绍的好机会。
  现在是投降,投降和依附的区别黑岸听别人说过,孙绍把臣服于他的人分成几等,主动依附的享受的待遇最好,打了之后再服的要差一些,而打了还不服的就惨了。
  夷人们乱成一团,七嘴八舌的争吵着,因狐后悔当时没有认清形势,及时向越王低头,跟着瓦安来攻打白虎寨,现在成了越王的敌人,不仅白死了几百人,还要面对越王的愤怒。附和他的人不少,矛头渐渐转到黑岸的头上,黑岸虽然很不高兴,可是面对这么多反对的声音,他也只能忍气吞声,人家跟着他是来发财的,而他现在不仅没能打下白虎寨,还损失了那么多人手,这个责任只能由他来担。
  就在夷人们吵成一团的时候,孙绍派来了使者,条件很简单,在一个时辰内投降,你们都是我越国的子民,我饶你们不死,赐给你们土地,让你们安居乐业,如果不投降,那我就不客气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就各怀心思的头人们都安静下来,把目光转向了黑岸,那眼神中自带了几分敌意,有意投降的和无意投降的渐渐分成了两派,谁也不肯让步。
  黑岸一声不吭,走出了树林,登高望远,远处在山谷中列阵的越国士卒让他大吃一惊,最后一丝斗志化为乌有,对方人比他多,武器比他强,他根本不可能是对手。
  投降吧,还能保住一条命,是不是能安居乐业的以后再说。他是海神看中的人,应该不会说谎吧。
  “头人——”
  黑岸一回头,怒视着惊慌失措的亲信,象一只困兽般的吼了一声:“又有什么事?”
  “瓦……瓦安的首级。”亲信用力的咽了口唾沫,指着白虎寨的方向。黑岸抬头一看,白虎寨寨墙上站满了人,一个高高挑起的木杆上,挑着一颗首级,站得太远,黑岸根本看不清是不是瓦安,但是他从寨墙上欢欣舞鼓的气氛中得到了肯定的信息,这一定是瓦安,只有斩杀了瓦安,白虎寨的人才会这么开心。
  黑岸心头一痛,眼前有些发晕,他摇晃了两下,因狐赶了过来,一手扶住了黑岸,黑岸站稳了身子,刚要挤出个笑容表示谢意,忽然觉得腰间一痛,他诧异的低头一看,看到了因狐紧握着铜刀的大手,也许是太用力了,因狐那只手青筋鼓起,象是一条条吸饱了血的蚂蝗。
  “借你人头一用。”因狐冷笑一声,抽刀而退,鲜血从伤口中迸射出来。黑岸倒吸了一口凉气,还没站稳,背后又是一阵巨痛,紧接着,一柄铜斧电然而至,瞬间照亮了黑岸的眼睛。
  黑岸觉得自己飞了起来,轻盈的在空中转了个身,他看到了自己的十几个亲卫被因狐等人围在中间砍杀,看到了远处不动如山的越国大军,看到了白虎寨上高悬的瓦安首级。
  黑岸忽然觉得,越国大军和白虎寨仿佛组成了一只陶瓮,而他们,就是瓮中的腌鱼。
第三十五章
祸水外引
  “真丑。”孙绍拨弄了一下黑岸的首级,又是摇头又是咂嘴。因狐有些紧张,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孙绍看了他一眼,笑了:“因狐头人,识时务者为俊杰啊。”
  关朝立刻把孙绍的话翻译了过去,因狐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称“不敢”。他这句话说是的汉语,虽然说得很别扭,但是孙绍还是听懂了,他眼前一亮,转到因狐面前,笑容可掬的说道:“头人会说汉话?”
  因狐尴尬的搓着手,不好意思的瞟了孙绍一眼,结结巴巴的说了几句什么,那神情象极了初见公婆的小媳妇,这样的表情如果出现严飞燕或者木知秋这样的女孩儿的脸上,那当然赏心悦目,可是出现了因狐这种老头的脸上就让人反胃了。孙绍强忍着吐他一脸的欲望,转头看向翻译的关朝。
  关朝微笑着说:“因狐头人说,他只会简单的几句。”
  “知道几句就好。”孙绍呵呵一笑,又问跟着因狐进来请功的几个头人,“再问问他们,看有谁会说汉话的,告诉他们,会说汉话的站到前面来,本王有赏。”
  关朝把孙绍的话一翻译,那些头人们互相看了看,顿时激动起来,一个个的向前挤,七嘴八舌的说着他们以为的汉话,这一下就象是进了菜市场一样,热闹非凡,不过他们的汉话说得实在有些不忍卒听,但是孙绍还是笑嘻嘻的听着,最后赏了几个汉话说得象回事的——虽然他们也只知道几句而已。
  “诸位头人,你们以后都我是越国的子民,也就是我大汉的子民,所以,你们要想做官,要想发财,就要学会说我大汉的话,写我大汉的字,要不然的话,你讨价还价都不会啊,是不是?”
  “大王英明,我等铭记在心,一定抓紧时间学习汉话,还话大王和诸位将军多多指教。”因狐卑微的行了个礼,一脸讨好的笑容。
  孙绍摆摆手:“这个自然,本王不会急于求成的。不瞒你们说,我准备建学,到时候就在这金瓜山下风景最好的地方建一个漂亮的学校,招收年龄合适的孩子入学,不仅要学习我大汉的话,写我大汉的字,还要学习我大汉的经典,只有这样,你们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大汉人,享受和我大汉子民一样的尊荣……”
  因狐等人明知孙绍这是取质,可是也没有办法,现在他们被孙绍围在中间,想跑都跑不掉,还有什么讨价还价的地方?孙绍要取质,也只能由他去了,最重要的是孙绍能不能信守诺言,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和白虎寨一样过上安居乐业的好日子。
  孙绍很快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他把头人们报上各自部落的人口进行汇总,然后按照族群大小分配土地,并依照白虎寨的方式赊欠给他们耕牛和农具,当然了,给他们的条件不能和给白虎寨的相比,但是也比头人们希望的要好得多。在满足了头人们的愿意之后,孙绍按部就班的从这些人中挑选了两千人,另组一军进行训练,在训练了半个月之后,由贺达带着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出去征讨那些还心存侥幸的部落。一方面给他们立功的机会,让他们有归属感,另一方面也要他们斩杀那些不服的夷人,把他们逼上不归路,断了他们逃亡的念头。
  经过几次战斗,夷人新军对贺达所部的战斗力心服口服,他们原本以为自己只是装备不如越王的军队,现在才发现,他们个人虽然勇武,但是要比整体战斗力,他们和越国的军队相差太远,就是给他们同样的武器,他们也不是越国军队的对手。
  两个月后,三十几个大大小小的部落迁出山林,在金瓜山附近定居下来,十几个砖窑忙得热火朝天,一排排房屋建了起来,夷人们在孙绍派出的人员指导下,开始对分到的土地进行垦荒,准备下一季的播种,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口粮问题,孙绍派出大批的商船来往于朱崖、南海、越郡和夷洲之间,运来了一船船的粮食和种子。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看到粮食源源不断的运来,夷人们疑惧不安的心慢慢的稳定下来,他们开始出自本心的听从孙绍的安排,有的去垦荒,有的去金瓜山淘金,孙绍开出了合理的工钱,夷人们干劲很高,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与此同时,金瓜山附近的集市也渐渐成型。随着第一批两千人的夷军训练完成,孙绍命令贺达、崔谦带着一千夷军沿着西岸向南征讨,查找适合建城的土地,向夷人们传达越王的旨意。在抚剿并用的手段下,越来越多的夷人随着商船赶到金瓜山觐见越王孙绍。
  ……
  天子刘协和皇后曹节相对而坐,摆在案上的是刚刚送到的越王征服夷洲报功表和一套崭新的《新山海经》第二卷。两岁不到的皇子刘兴不断的从乳母的怀中伸出手来去抓案上的书,刘协好奇的笑道:“怎么,兴儿喜欢看书?”
  曹节笑了笑:“他可不是喜欢看书,他是喜欢这上面的画儿。”她一边说,一边从书函里抽出一册,翻到一页有图的摊在刘兴面前,刘兴一看,顿时乐得手舞足蹈,咿咿呀呀的笑着,指着书上的小人儿给皇后看。曹节含着温和的笑容,连连点头。
  刘协看着这副天伦之乐的样子,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伏寿。伏寿陪着他度过了那几个最艰苦的时光,给他生了两个儿子,可是后来都死在了曹操的手里,要不是孙绍和关羽攻克许县,后来又提出弭兵大会的建议,现在的天子应该也是曹家的了吧?
  弭兵大会成功了,天下多了三个王,魏王、蜀王和吴王一直没什么动静,可是这个越王却很能折腾,去年和曹彰配合平定了辽东,今年更是独自出手,以几个月的时间平定了夷洲,也不知道他使了什么手段,那些冥顽不灵的夷人居然被他整得服服帖帖。虽然孙绍的奏表中说,这是大汉的德化,是天子的英明所致,可是刘协今年已经四十多岁了,他根本不相信这些浮而不实的话,他很好奇孙绍是怎么做到的。
  但是他现在更好奇的是,孙绍写的《新山海经》居然连不识字的小孩子都喜欢看,这可有点奇了。市面上有《新山海经》的第一卷,刘协也看过,不过他只是当消遣的,虽然现在属他直管的不过是三河地区,可是每天要看的奏章还是不少,刘协经常感到疲惫不堪,他就搞不明白,孙绍是怎么能在繁忙的政务之中抽出时间来写这《新山海经》的,这书虽然并不太厚,可是涉及的各种稀奇古怪的物产还真是多,上面不仅有文字解说,还要配上图,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总之一句话,刘协现在对孙绍充满了好奇。
  “陛下,丞相大人到了。”散骑常侍卢毓在殿门口轻声说道。
  刘协起身摸了一下刘兴的脑袋,刘兴的身体非常好,柔软光滑的头发象绸缎一样,让人心情舒畅。刘协步履轻快的出了大殿,丞相杨彪正拱着手站在殿门口,一看到刘协,这才脱了鞋,小步急趋到刘协面前,恭声道:“丞相臣彪拜见陛下。”
  “丞相,我不是赐你赞拜不名了吗?”刘协温和的责备道。
  “臣岂敢。”杨彪按照规矩行了礼,这才坐好,严肃的说道:“越王废乱礼制,不足取法,陛下不可信从,当下诏切责。这事虽然只是越国的事,但越国不还是我大汉的属国吗?”
  赞拜不名指的就是臣子拜见天子时,可以不称名,比如说一般情况下杨彪在报出官职后,要加“臣彪”这两个字,天子赏他赞拜不名之后,他就只需要说“臣”就可以,而不需要报名,在汉代,名是贱称,所以当面称对方的名字,除了位尊者和长辈,一般都是不允许的,哪怕是称对方长辈的名也不行。天子当然可以称臣下的名字,但是如果为了表示尊敬,他也可以不称其名,而称其官职,或者是用别的尊称。对于臣子来说,这就是莫大的荣誉了。天子为了表彰杨彪的功劳,赐他赞拜不名,可是杨彪却不肯接受这样的殊荣,一直还是报名。
  “呵呵……”刘协笑了,心道这越国虽然是大汉的属国,可是我真能管他吗?别说他离我那么远,你看离我比较近的几个王哪个把我的诏书当回事的?也就这个不懂规矩的越王了,偶尔的还能给我进点贡物,上个表章。“丞相,越王平定夷洲了,这是刚刚收到的表。”
  杨彪接过表,仔细的看了一遍,几乎全白的眉毛皱了一下:“这么快?他去夷洲才半年吧?”
  “嗯,除去路上的时间,大概也就是五个月的时间。”刘协叹了一声,“去年两个月平定辽东,今年五个月平定夷洲,这个越王,总是能给人惊喜啊。”
  杨彪翻看了附在表后的贡物清单,嘴一撇,语气中带了些高兴,又有些羡慕:“他又发财了啊。”
  刘协笑着点点头:“我希望他能发财,他发了财,我这个天子才做得不太难看,这新年马上又要到了,我正愁着赏赐从哪儿着落呢,可巧他就送了一船夷洲的方物来。”
  杨彪感慨的点点头。如今这天下四王,也就是越王孙绍眼里有天子,每次发了财,都能想到给天子送点,天子现在只有司隶的赋税,朝庭里却是三公九卿齐全,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虽然杨彪带着自请减俸,但还是入不敷出。每次向魏王、蜀王和吴王开口,他们要么是敷衍了事,象打发叫花子似的随便给两个,要么就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陛下,臣听说吴王正在整顿吏治。”杨彪犹豫了一会,掂了掂手中的表,若有所思:“越王在这个时候献上这么多的方物,会不会是希望陛下有所表示?”
  “怎么,他们这对叔侄还在斗?”刘协嘴一歪,似笑非笑的说道。他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人都喜欢内斗呢?孙家叔侄明争暗斗,曹家兄弟为了世子之位争得不亦乐乎,相对来说也就是蜀国好一点,不过听说蜀国的大将军关羽和丞相诸葛亮也不合,为了能够和关羽抗衡,诸葛亮正在自请南征。
  “臣听说,上次建邺出现劫匪是孙绍所为,是他贼喊抓贼,骗走了人质,又反过来从孙权手里要走了南海和会稽。”
  “有这事?”刘协很好奇,他想了想,不由得点点头道:“依我看大概是孙权的遮羞之作吧,他不好意思承认自己的宫里被劫匪来去自如,所以说是孙绍派的人。”
  “很难说。”杨彪笑道:“不过,臣倒是倾向于这件事的确是孙绍所为,他诡计多端,这种先礼后兵的损招,比较象他的手法。”
  刘协歪着头想了想,扑哧一声笑了:“就算是吧,那也不能怪他,是孙权自己不知趣。两千匹战马不要,非要扣着孙绍的儿子,何苦呢,平白被孙绍要走了两个郡,这才叫偷鸡不成蚀把米。不过,他整顿吏治顺利吗?什么时候才能安定国内,然后和孙绍开战?”
  “开战?”杨彪摇摇头:“依我看,他大概没有这机会了。”
  “为何?”刘协很好奇,他向杨彪凑了凑,正好太尉贾诩从外面走了进来,只好又坐正了身体,接受贾诩的跪拜,然后连忙招呼贾诩坐下,把刚才和杨彪说的话简略的对贾诩说了一下,征询贾诩的意见。贾诩笑了:“越王征伐海外,就是想向世人表明他没有和孙权争斗之心,这和之前用两千匹战马向孙权换回人质的做法如出一辙。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孙权还要向越国挑衅,那么世人会认为曲直何在?”
  “当然是说孙权不识大体了。”刘协会意的连连点头,又有些好奇的说道:“那他这次又能出什么样的招数击败孙权呢?不管怎么说,越国的实力还是不如吴国啊。”
  “依臣看,越国的实力未必不如吴国。”贾诩抬起头,看了一眼殿角的座钟:“越国虽然人口土地不如吴国,可是越国比吴国富有,他有辽阔的海疆,甚至连地都不用种,吴国呢?再说了,越国陆战不利,则可以入海,吴国有和越国在海上争雄的实力吗?没有!侯官和番禺两个船厂已经落入越王的手中,仅凭豫章船厂,孙权如何能和孙绍争锋?真要打起来,恐怕他会四面受敌、疲于应付的。”
  “太尉所言甚是。”杨彪赞同的点点头:“孙权为了能和孙绍一战,所以才整顿吏治,因为能控制住江东的局面,把和孙绍有关的顾陆排挤开来,但是,顾陆是吴郡四族,他们和朱张的关系之密切,有如盘根之树。现在主持吏治整顿的就是张家的张温,他的三弟娶的就是陆家的女儿,他的妹妹嫁的是顾邵之子顾承,顾承可是陆家的外甥,他能帮助孙权排斥陆家、顾家?”杨彪摇了摇头,沉默了片刻,忽然叹了一口气道:“臣觉得,孙权是积薪玩火啊。”
  刘协一时没听明白,沉默了片刻,这才理解了杨彪的意思。孙权明知道张温和顾陆两家的关系非常近,却还是让张温来主持吏治整顿,很可能就是欲取先予。整顿吏治总是要得罪人的,不得罪人就没法做事。张温得罪了人,那些利益受到侵害的人必然要反扑,孙权可以趁势把责任推到张温头上,而一旦要解决张温,那么和张家关系密切的顾家、陆家就难逃一劫,可谓是一石三鸟。
  看懂了里面的玄机,刘协却没有一点高兴的意思,虽然四十年的人生已经看惯了这种尔虞我诈,可是他还是觉得悲哀,为什么要这么处心积虑的生活呢?刘协这两年已经接受了自己的角色,并且喜欢上了这种生活,地方小,管的人少,也没有太多的利益可争,大家相安无事,多好啊。
  “这么说,这份贡物他要换些什么呢?”刘协忽然觉得有些意兴阑珊,提不起劲来。
  贾诩和杨彪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摇了摇头,仅仅两年的时间,天子的心态就发生了变化,以前那么困难的时候,他都没有忘了自己肩上的责任,而现在不过过了两年安生的日子,他就开始习惯于这种平淡的生活了,曾几何时的雄心壮志在不知不觉之间消失了。
  这是好事还是坏事?贾诩也好,杨彪也好,他们都说不清楚,但是作为三公,他们有责任提醒天子潜在的危机——现在的安稳日子不可能长久。天子的安稳有赖于四王的相互制衡,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那么天子的安稳日子也就到头了。当初杨彪伙同孙绍诱使魏吴蜀三家表明要向外征伐,也有这个目的在其中。两年过去了,真正致力于对外征伐的却只有孙绍一个,当初信誓旦旦的三家现在谁也没有动静。
  “陛下,越王征服夷洲是真正的开疆拓土,这样的大功如果不赏,只怕会让将士们心冷。”贾诩慢吞吞的说道:“一旦将士们无心对外征伐,只怕……”
  “只怕内乱又起。”杨彪摇头叹惜:“孙绍年轻,正是血气方刚的时候,如果不对外征伐,大概又会生出是非,依臣看,现在这样挺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8/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