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航海(校对)第2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2/313

  校尉咳嗽了一声,这才露出笑容,大声说道:“殿下有诏,诸君迎驾甚妥,每人赏爵三级,今晚大脯。”
  水手们静了一下,随即发出兴奋的狂吼声。
  站在船舱上正在观看发射震天雷的扭力弩炮的天子听到下面船舱里的欢呼声,笑道:“孙卿,你真是驭下有方啊,能在那里的地方做事,还能有这么好的心情,真是难得。”
  孙绍笑道:“是陛下的天恩让他们这么开心,臣相信,他们一定会把今天的情景永远铭刻在心。”
  “是吗?”天子手里托着一颗震天雷,沉默了片刻,才淡淡的说道:“其实,朕也没做什么。”
  “陛下,百姓所求并不高,只求一日三餐,长年劳作能够保证一家温饱,如果上位者还能把他们当人看,他们就已经非常满足了。象陛下这样降尊纡贵,不惮污秽的和他们近距离接触,他们会把这当成天大的恩赐。”
  “是啊。”天子轻轻的叹息了一声,欲言又止,显然心有所感。他掂了掂手里的震天雷,笑道:“能让朕亲眼看看这震天雷的威力吗?”
  孙绍点点头,示意弩手们将震天雷放入网兜,指引着天子将手放在弩机上,手持一根引火绳站到震天雷旁,笑着对天子说:“臣点燃震天雷后,在一息之内,陛下要扣动弩机,将此震天雷发射出去,要不然的话,只怕我们君臣十几人都要殒身报国了。”
  旁边的孙权等人一听,脸色顿时一变。张昭和顾雍连忙赶上前去,轻声劝阻天子不要和孙绍一起胡闹,万一有什么意外,那岂不是全部完蛋了?天子想了想,却坚决的摇了摇头,把张昭等人拨在一边,顾雍还好一点,他虽然沉着脸,声音却不大,张昭却火了,拉在天子面前,坚决不让他靠近弩机,一副你要过去可以,得从我身上踩过去的架势。
  天子看着须发贲张的张昭,忽然笑了:“张公,你是孙卿的老师,对他还没有信心吗?他虽然年轻,什么时候做出这样没把握的事情?”
  张昭愣了一下,还没反应过来,天子已经绕过他,走到弩机面前,伸手扣住了弩机,冲着孙绍一点头:“点火。”
  孙绍点点头,点燃了震天雷的引信。引信嗤的一声响,冒出一股青烟,飞快的燃烧着。张昭本想上去拉住天子,可是一看这场景,也不敢动了,万一干扰了天子的动作,这颗震天雷在船上炸了,那可真是悲剧了。
  大汉国最有权势的十几个人都把紧张的目光投向了天子。天子咬紧了牙,用力扳动了弩机。弩机发出“嗡”的一阵巨响,震天雷“嗖”的一声便飞了出去,在湛蓝的天空划出一道弧线,落到二百步外的大海,刚刚入水,就听一声闷响,水面上忽然冲起一道高高的水柱。虽然隔着老远,可是看起来还是十分惊人。
  孙绍愣了一下,冷汗直流,这他妈的也太悬了,这颗震天雷肯定是开花雷啊,而且火药填得真不少,真要是在船上炸了,那真是悲剧了。看来回去立刻得跟他们制定装药量标准,不由这么随意了。
  天子又惊又喜,看着远处的海面,连连点头。
  孙权等人面色复杂,他们不知道这一颗震天雷是意外,只当是每一颗都如此,一个个在心里掂量了一下各自和孙绍的实力差距,心不由得一阵阵的往下沉,看向孙绍的目光也多了几分畏惧。
  天子却是心中暗喜,不管怎么说,有孙绍这样有实力有忠心的臣子支撑着,洛阳虽小,却也能维持下去了,就算是曹操也不能不三思而后行。他看着寥阔的天空,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暗自在心里向天祷告了一番。
  最没有把握的蒸汽机和震天雷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孙绍十分满意,趁热打铁,请天子检阅了集结到长江口的一万多水师,他详细向天子等人讲述了水师减少数量,注重质量,发展大船、重装船,增加威力的水师发展方针,听得天子连连点头,孙权等人也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从孙绍的发展路线和眼前的水师规模可以看出,孙绍的目标一直在海上,他目前还没有进入长江和内河的打算,对他们来说,这算是个好消息。
  在和谐的气氛中,作为重头戏的水师检阅成功的落下了帐幕。当晚,天子在孙绍新送给他的楼船上举行庆功宴,酒过三巡,在观赏了具有异国风情的歌舞之后,孙绍起身,击了击掌,舞妓们鱼贯退下,给孙绍让出了空间。
  “陛下,臣有话要说。”孙绍欠了欠身。
  “孙卿这么郑重,想来必然是要事。”天子乐呵呵的笑道。他今天的心情真的非常好,这次东海之行原本是被逼无奈,迫于孙绍和曹操的兵威,不敢不来,没想到来了之后收获之多出乎意料,不仅有了孙绍这样坚实的后盾,还得到了大批的财物,仅是孙绍送他的这艘四层楼船以及船上装的货物就价值不菲。别的不说,就是船舱里铺的被褥都是那种厚实暖和的天竺棉,比起丝絮填充的丝被来好多了。还有上百套棉衣,穿在身上也舒服得很。这样的东西,以前是天子想都不敢想的。更重要的是,有了孙绍的支持,想来孙权之流想赖帐的赋税也不敢再赖了。这个时候孙绍不管说什么,天子都想听,都愿意听。
  “陛下,诸君,绍有一个问题想问你们。”孙绍举着手里的酒杯,环顾四周,带着三分醉意的问道。“你们知道,这几年我最遗憾的是什么吗?”
  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孙绍想说什么,他这几年风生水起,混得这么好,还有遗憾?别是吃饱了肥肉冒油味,或者故意拿我们开涮吧?
  “我最遗憾的是,迟生了四十年。”孙绍竖起四根手指头,偏着脑袋,目光从众人脸上慢慢扫过:“有谁能记得,四十年前发生了什么事?”
  众人沉思不语,过了片刻,刘备抚着胡须,淡淡的说道:“四十年前,妖人张角煽动流民生事,天下大乱,我大汉从此连年征战不已,直到建安二十五年弭兵大会。”
  大家看看他,又看看孙绍,孙绍点点头:“蜀王到底是亲身经历过此事的,印象深刻。诸位,我这几年最遗憾的,就是迟生了四十年,经此一劫,大汉元气大伤,孝灵皇帝薨,董卓进京,再有洛阳之乱,诸侯混战,生灵涂炭四十年。诸位,我大汉六千万人,现在还剩下多少人?”
  孙绍忽然沉下了脸,提高了声音,充满了悲愤:“曹公有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可谓是字字是血。大家可以想想,我大汉如今还有多少人,总共加起来,不到千万,超过八成的人死于战阵之中,大家再想一想,哪一家没有人死在这场浩劫之中。”他握起了拳头,大声喝道:“我遗憾的是,这些人大多不是死在外族的手里,而是死在我们汉人自己的手里。到如今,我征服了夷洲,征服了扶南,却发现自己缺的是人。如果没有这场浩劫,我何至于用三万多人征讨扶南?”
  他猛的转过身,面对着曹彰:“我如果有曹公征荆州的十五万大军,此刻只怕已经拿下了天竺,哪里还有时间和诸位坐在这里叹兴亡,论成败。”
  大家都沉默了,各自想着心思,都有些难受,最难受的当然是天子。这场浩劫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皇家,黄巾起事,各地州牧、太守拥兵自重,成了后来诸侯混战的开机,朝庭对地方失控,董卓进京,居然闹得天翻地覆,行废立之事,又强行迁都,随后的一幕幕惨剧,其实根源都在中平元年的那场大乱,大汉从那一天起,已经踏入了不归路。一想到此,天子的眼眶就湿了。
  “我在此恳请诸位,不要再把目光瞄着洛阳,瞄着同为大汉人的同胞。不要再互相残杀了,六千万人剩下了不到千万,诸位,周边的四夷加起来都比我们多啊,如果再互相残杀下去,大汉的元气丧失殆尽,我担心这中原之地,迟早有一天会成为胡人的牧场,曾经骄傲的汉人,会成为胡人的奴隶,从高皇帝开始,由千千万万的同胞的血肉筑成的汉人脊梁,也将被胡人踩断。”
  孙绍一字一句的说着,想起历史上后来的五胡乱华,不由得有些动情,眼中溢出了晶莹的泪花,他用近乎哀求的语气冲着孙权、刘备和曹彰躬身行礼:“诸君都是当世英杰,雄迈绝伦,我想请诸位手下留情,为我汉人留一点血脉,不要再自相残杀,不要把锋利的战刀对着自己的族人。”
  三人沉默,曹彰首先放下了杯子,站起身来,从案上拿起象牙箸,用力折断,大声道:“我曹彰在此折箸起誓,此生此世,绝不主动在大汉境内向我族人挑起战事,若违此誓,有如此箸。”
  刘备和孙权互相看了一眼,脸上掠过一丝释然之色。他们是实力较差的两个,如果越和魏不主动挑起战事,对他们来说,这无吝于是一个大喜讯,怎么可能还有不愿意的。如果不趁着这个机会把这件事咬死,也许孙绍一翻脸,立马就和曹彰联手先灭了他们。
  他们没有多想,立刻站起身来,象是演示过的一样整齐的拿起象牙箸起誓。不过他们的力气和曹彰不能比,折断象牙箸并不容易,孙权正当壮年,还好一点,刘备却是已经六十多了,又生了几年病,体力早就不如以前,费了半天力气,憋红了脸,总算将一双象牙箸折断了。
  不过,谁也没有笑他。
  杨彪起身,走到天子面前,拜服在地,紧跟着,张昭等人也一起跪倒,齐声道:“天佑我大汉!”
  “天估我大汉!”天子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他走下座位,将同样泪流满面的杨彪等人一一扶起,最后端着酒杯来到孙绍和曹彰面前,躬身施了一礼。孙绍和曹彰连忙避开,口称不敢。天子却拉着他们,眼中含着热泪:“协不德,忝居天子之位,险丧我大汉。前有曹公,今有孙卿,扶大汉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于我大汉有再造之恩。协敢以此酒,谢二君大恩。”
  孙绍看了一眼曹彰,还在犹豫,曹彰却慨然道:“陛下言重,臣等既为汉臣,理当为大汉效命。然陛上言已及此,昔年圣人责子路不受谢,臣也不敢谦让,成私德而伤大义。臣不才,愿与孙君共勉。”
  孙绍见众人眼巴巴的看着自己,知道他们虽然心思各异,但大部分人都能接受他不要再内战的思想,倒也有些兴奋,且不管以后会不会有变顾,此时此刻,便足慰平生。他和曹彰心领神会的看了一眼,向天子行了一礼,大声道:“臣等受赐。”说完,将酒一饮而尽。
  众人再次恭贺天子,然后兴高采烈的笑了起来,仿佛完成了一件大事。杨彪欢喜得有些忘乎所以,端着酒杯,先敬天子,再敬孙绍等四人,然后意犹未尽,又和顾雍等人痛饮一场,直到酩酊大醉。
第九十六章
忠奸莫辨
  杨彪半夜醒来,头痛欲裂,身子刚刚动了一下,却觉得浑身无力,四肢酸软,口中干渴之极。他轻轻的唤了一声:“水来。”
  “杨公醒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紧接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了过来,天子端着一杯茶,出现在杨彪面前。杨彪吓了一跳,翻身就要坐起来,却被天子摁住了。
  “杨公,你宿醉力疲,不要起来了,就这么躺着吧。”天子微笑着把茶塞到杨虝的手里:“孙卿来看过杨公,见杨公还没醒,说了两句话便走了,留下了这醒酒茶,说是葛仙翁的方子,颇有奇效。”
  天子絮絮叨叨的,眼神中充满了轻松的笑容,看得出来,他的心情非常不错。杨彪想到孙绍趁阅兵之威逼迫曹彰等人立誓不挑起内战的那一幕,也止不住眼眶有些湿润。
  “陛下,我大汉又有几年太平日子了。”杨彪哽咽道:“老臣便是此刻甩手而去,也能安心的去见先帝了。”
  天子笑着点点头,偏起一条腿,坐在榻边,手拉着杨彪宽厚的手掌,轻轻的拍了拍:“杨公,莫要急着去见我的父皇,我还有一些不解的事情,想请杨公参谋。”
  杨彪迎着天子的眼神,微微的点了点头。天子在担心什么,他心里一清二楚,因为他也一直在考虑同样的事情。虽说弭兵大会之后天子便脱离了曹操的控制,但是洛阳的实力最弱,天子的担心并没有因此减轻几分。西征之事无疾而终,贾诩因此郁郁辞世,天子的心里更紧张了,他生怕一不小心便会重起战事。这次吴蜀纷争,做为天子,他不敢出面调停,生怕出了头也没人听,结果大失颜面。然而他又知道,不出面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无能,结果也好不到哪儿去,在这种两难的情况面前,一切智谋都没有用武之地,如果不是孙绍出人意料的举动,现在会发展成什么样子,真是难以预料。
  “杨公,你说孙卿……他为什么这么忠心?”天子脸上的笑容淡了一些,迷茫的神色浮现出来,他想了想,随即又解释:“曹操是老臣,刘备还是皇亲,他们都没有把朝庭放在眼里,孙权有异心,也是不言而喻的。孙绍没有享受过我大汉的恩惠,为什么他反而成了最忠心的臣子?”
  杨彪眼神一闪,没有立刻回答天子的疑问,他将茶杯凑到嘴边,闻着带着药味的茶香,浅浅的呷了一口,品了品,才说道:“董卓乱政,山东诸侯起义兵反董,袁绍为盟主,然则诸军唯饮酒高会,不思进取,勇于进兵者只有两人,一是当时只是一个行奋威将军的曹操,一个是当时只是领长沙太守的孙坚。如今天下四王,曹操为其一,孙家占其二,另一个刘备虽是皇叔,可是,他那个皇亲比起当年的刘虞、刘表、刘焉等人来,根本不值一提。陛下,为什么会是这样?”
  天子皱了皱眉,不明其意,杨彪不仅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反过来问了他一个问题,让他十分不解。可是他知道,杨彪既然这么问,肯定有他的用意。他仔细的想了想,摇摇头道:“我一时还真是想不明白。就算是我大汉气数将近,似乎也临不到这四个人为王,就算袁家兄弟无能,但除了袁家,似乎也轮不到这四个人。比如你弘家杨家,就比他们更有资格。”
  杨彪笑了笑,没有吭声。此时此刻,一个天子,一个老臣,居然很自然的谈起了这样突兀的话题,却又显得十分自然,谁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其实汉朝信奉五德说,从来就不相信哪一个王朝可以永远传承下去,就连天子自己也相信刘家的江山迟早会有一天被另外一个姓取代,只是时间问题,特别是天灾人祸四起的时候,从天子到大臣,都有这样的想法,尽管在镇压反叛上他们从来不遗余力,但对五德说的信仰却并无疑问。从汉朝建立到现在四百余年,说刘家天禄已终,应该让出天下的言论就一直没有断过,天子听了,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对,汉哀帝害爱董贤,甚至要把帝位传给董贤,当时的大臣也只是说董贤是个佞臣,也没有说这让位之说是大逆不道。
  弘家杨家作为与袁家并称大汉两大家族的著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比曹操这种阉丑之后,刘备、孙权、孙绍这样的小吏之后更有资格成为土德的代言人。
  “我杨姓出于姬姓,亦属火德,本当助炎汉,如何能代汉?”杨虝轻飘飘的带过了这个话题,回到正题上:“其实,就算我杨家有这个野心,也不会比袁家强。袁家在经营了四五代人,连曹操、孙坚都是他们的属下,最后又如何?还不是烟消云散,梦醒人亡?袁术死于淮南,袁绍死于河北,哪曾有什么好下场。”
  “那又是为什么?”天子更加不解了。
  “袁杨这样的经学世家,学问上也许很精深,可是在行动上,绝对不是曹操、孙坚、刘备这样的对手。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杨彪端着手中的杯子,眼神有些飘忽的看着帷顶,似乎在自言自语:“陛下,你不觉得孙绍现在的所作所为,和先帝当年的所作所为很象吗?如果早三十年,孙绍这样的人根本就是不学无术的无行之人。如果没有好的家世,他只怕很难走上仕途。”
  天子眼神一闪,忽然明白了一些什么。他默默的点了点头。
  “光武皇帝提倡忠孝人伦、道德文章,本不是坏事,只是做得过了,便适得其反。纵观大汉后二百年,比起前二百年,功业相差何止千里?哀平之际,道德沦丧,天下士绅为王莽张目,桓灵之际,道德楷模层出不穷,可是他们给大汉带来的同样是深重的灾难。讲功利,亡国,讲道德,亦险些亡国,这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啊。”
  “那……究竟应该怎么办?”天子也糊涂了。
  “陛下何不看看孙绍的所作所为。”杨彪轻声笑了,他拨弄了一下手中的杯盖,发出清脆的撞击声:“他不就虚名,而取实利,重工兴商,却又不唯利是图,胸中自有大义,较之曹操又进一筹,所以,他才能在短短的几年内就一跃成为大汉最强大的王国,才能成为陛下最有力的支柱。”
  “可惜啊,如果他生在先帝之时,也许会成为一代名臣。”
  “不会的。”杨彪摇摇头:“如果生在那个时候,他只会成为一个为正人君子所不耻的匹夫。”
  天子笑了笑,他也知道自己这个想法很不靠谱。他沉默了片刻,见杨彪气息粗重,脸色潮红,神情疲惫,把刚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笑着说:“杨公累了,好好休息吧,有什么话,我们回了洛阳再说。”
  “不,陛下,老臣有话要说。”杨彪伸手拉住天子的衣袖,无力的摇摇头:“老臣已经八十有四了,老臣也不知道天还能不能见到陛下。陛下,请容老臣把话说完。”
  天子诧异的看着杨彪,见杨彪的脸上泛出一阵不祥的红,顿时大吃一惊,他起身就要叫太医,却被杨彪拉住了。杨彪摇摇头:“陛下,无妨,老臣虽然无力,可是还没到那个地步。陛下请宽坐,容老臣细言。”
  天子愣了一下,忍不住双目含泪,他忽然之间觉得,也许这是杨彪最后的话了,不敢怠慢,恭敬的跪坐在杨彪面前,凝神恭听。
  “孙绍心中有大汉,他以我大汉为荣,可是他爱护的是大汉上千万的子民,他不希望任何人伤害他们。”杨彪喘了两口气,双目炯炯有神的看着天子:“陛下是天子,天下人都是陛下的子民,爱民如子,本是陛下的天性,陛下要想让大汉之火延续下去,一定不能忘了这句话。这样的教训已经够沉痛了,千万不要再来一次。否则的话,今日的忠臣孙绍,明日便是覆灭大汉的急先锋。”
  天子愕然失色,怔怔的看着杨彪。杨彪咬着牙,屏息盯着他的眼睛,直到天子失魂落魄的点点头,才松了一口气,喘了两声,才又接着说道:“陛下,老子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众人皆云此言治国之易也。然,老臣从政六十年,从未见治政有易事,临老方晤,此言治国之极难也。小鲜入釜,火大则易焦,火小则不熟,味重则掩鱼之鲜,味淡则难去鱼之腥,何尝为易啊。”
  天子忍不住吞声饮泣,他知道杨彪这是告诫他不要轻举妄动,不要想着轻易就能恢复大汉的荣光,不要奢望很容易的除掉四王,他们已经羽翼丰满,现在又相处甚好,想要逐个击破无异于痴人说梦。一旦不慎,反而会招来大祸。他知道杨彪所言字字一针见血,因此连连点头,并无反驳之意。
  “慎之,慎之。”杨彪长长的吐了一口气:“陛下,老臣想过几天安闲的日子,请辞丞相之职。”
  “啊?”天子抬起头,犹豫了片刻才问道:“那……谁当继之?”
  “顾雍。”杨彪的眼神开始发散:“顾雍是最合适的人选,大将军,丞相,太尉,都和孙绍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有他们在朝中辅佐陛下,越国一定能成为陛下最可靠的属国。只要有越国在,大汉就不会有危险。”
  “让我儿杨修去越国为官。”杨彪的声音变得飘忽起来:“把四王之誓传到各郡县,和越国保持全面的沟通,大汉……大汉一定……一定会再次中兴……”
  天子痛哭失声,连连点头。
  杨彪的脸上露出了安祥的笑容,慢慢的闭上了眼睛,大手从天子手中缓缓的滑落。
  共和五年正月十五夜,丞相杨彪薨于东海,享年八十四岁。
  孙绍等人听到噩耗,都十分惊讶,赶到天子座船上向杨彪的遗体告别。在杨彪的遗体前,天子用沉痛的心情转述了杨彪的部分遗言,孙绍等人相约起誓,一定精诚合作,共扶大汉。很快,天子命令顾雍为丞相,主持杨彪的丧事,同时发出六百里加急,让汉中的杨修前来扶灵,先把杨彪迎回洛阳办丧事,然后再扶柩回弘农安葬。
  接下来的谈判有些沉闷,虽然大家各怀心思,但是杨彪的去世还是让每个人都觉得惋惜,他们一边讨价还价,商量四国之间的合作,一边向天子上书,请求追封杨彪,赠谥。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天子追封杨彪为华阴侯,谥曰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2/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