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航海(校对)第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313

  “一旦出兵荆州,和益州翻了脸,看起来我们全占了大江中下游,西面的大门安全了,可是,我们的战线也拉得太长了,到时候只怕会左右支绌,穷于应付,就更谈不上进取了。”
  孙绍长叹了一声,将杯中酒一饮而尽,走出船舱,迎风长啸。
  张承看着孙绍挺拔的背影,品味着孙绍刚才的话,忽然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他迟疑了一下,也走出船舱,和孙绍并肩而立,轻声问道:“奉先,你说我们这次出使,能行吗?”
  孙绍扭过头,严重的看着张承,看了半天,才一字一句的说道:“如果还想问鼎天下,就必须成。”
第八十一章
一夫横江
  张承虽然知道这次任务不寻常,可是他也没有看得太严重。在他看来,这次出使向关羽提亲,只是孙权在面对曹操的压力时要稳定西线的一个策略而已。实际上有大江天险,再加上曹军的水师实力和东吴相差甚远,江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危险。孙权之所以没有自信,和去年那场大战有莫大的关系——江东的君臣都被张辽打破了胆。
  大军压境,偏偏西线的主将鲁肃又病了,不管是谁都难免会精神紧张,如果能和关羽联姻,那么西线无忧,孙权就可以尽量的多调兵马赶到建邺作战,而且精神上又多了盟友,少了一个敌人,士气会有所提高。
  仅此而已。
  这便是张承的看法,所以他虽然希望这次出使能成功,但是也不是说非成功不可,就算不成,他觉得只是对他个人影响较大,但对战局不会有太大的影响。可是现在孙绍一分析,把这件事直接提高到统一天下的高度了,张承顿时觉得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
  与此同时,他也赞同孙绍的看法,吕蒙虽然战功赫,但是在眼界上,不仅和周瑜不能比,他和鲁肃都不能比。
  到底是武夫啊。张承暗自叹了口气,心情沉重。
  张承心情沉重了,孙绍心情就轻松了,自从发了那一次感慨之后,他再也不多说什么。他知道张承是聪明人,只要给他开个头,他自己会去想,自己是个半吊子,偶尔说一说还行,真要细说,自己那点先见之明大多是没有足够的证据的,历史偶然太多,以结果推测原因本身就是不合理的,更何况他根本不知道历史还是不是那个历史。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孙绍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读书上,除了向张承讨教疑难之外,他一直在埋头苦读,其认真程度连张承都十分钦佩。左氏春秋二十余万言,记载从隐公到哀公的十三世,一般人读经,也就是通章句,理文义,然后去探究其中的深文大义,可是孙绍却是下死功夫,每一卷都先背,文字背熟了,再一句一句的串讲。开始张承觉得这样没有必要,可是慢慢的他不这么想了,因为他发现在讲解的时候,孙绍不仅可以抛开书讨论,而且每提到一句,孙绍都能将他相似的地方信手拈来,请张承比较分析。张承在左传春秋上下了二十几年的功夫,当然不会被孙绍难住,可是他不得不承认,孙绍这种背书的办法看起来笨,实际上却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奉先,你的进步很快。”
  孙绍笑了笑:“我只是入门,充其量到了中庭,还没有登堂,更谈不上入室,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顿了顿,又问道:“仲嗣兄,我怎么觉得这春秋大义,和虚掩的门一样啊。”
  张承一愣,不知道孙绍怎么突然有这个比喻。
  “主人不在家,门掩着,挂着锁,却没有扣上。君子见了,自然知道主人不在,不可自入。可是小人见了,却直入其室,席卷其财而去。春秋大义,难道不是那把挂在门上的锁吗?”
  张承愕然,张口欲辩,却又觉得孙绍说的依稀有些道理,不知从何辩起。
  “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孙绍笑着又说了一句:“可是有汉以来,精通春秋的乱臣贼子也不少啊。王莽篡位,那么多的大儒劝进,他们那些圣人经义都学哪儿去了?”
  张承的脸变得十分难看,犹豫了片刻,开始引经据典的和孙绍辩论。论经义,孙绍肯定不是他的对手,三言两语就败下阵去,但是他不屈不挠,屡败屡战,不断的提出新的观点。旅途寂寞,张承倒也不反对有人跟他对阵,两人唇枪舌剑,说得兴高采烈,时而横眉怒目,时而相视而笑。
  “大人,前面有船。”站在舱外的曹根忽然叫道。
  张承和孙绍对视一眼,连忙出了舱。眼下还在江东的势力范围以内,应该不会有危险,可是现在水贼、山贼都很多,真要碰上打劫的也不是不可能。张承不敢怠慢,立刻吩咐戒备,五十名士卒迅速即位,操弓上箭,严阵以待。
  宽阔的江面上,一艘大楼船远远驶来,顺风顺水,速度极快。靠得近了,船更显得庞大,高高的船舷上有如城墙一般的竖着女墙,一排排穿着精甲的士卒持戟而立,人数虽然不多,可是气度森严,如临大敌。几架巨弩上着如长矛一般的铁箭,寒光闪闪的箭头直指孙绍他们所在的船。第三层的舱顶竖着一杆大旗,随风呼啸。
  “是横江将军。”张承笑了。
  孙绍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只见第三层船舱上,一个中年人凭栏而立,身后站着几个剽悍的武士,虽然离得远,看不清面目,可是那种威风却是扑面而来。
  “久闻鲁横江治兵有方,今日虽然仅见一斑,即可想见当然。”张承叹惜了一声,又有些好奇的说道:“只是他向来自负,不肯下人,今日何以亲自来迎?”
  孙绍笑了,打趣道:“仲嗣,依我之见,想必是志同道合之意吧。”
  张承略一思索,即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他笑着点点头:“想来也只有如此了。”
  两人说话之间,楼船已经慢慢停住,一个士卒大声叫道:“前面可是前往南郡的使者吗?”
  曹根大声应道:“正是使者。”他虽然平时不怎么说话,可是这一喊,却让孙绍吃了一惊,楼船上是顺风,他们是顶风,可是曹根的声音宏亮,中气十足,竟似不受风的影响一般,楼船上的人听得清清楚楚,随即伸出了长钩,将他们的入舫船拉到楼船旁,船舷上打开一扇门,一个文士模样的人笑脸相迎:“林直奉将军令,有请二位使者登船共话。”
  张承和孙绍上了楼船,随着林直上了三层,近距离的看到了鲁肃。一看之下,顿时腹诽了老罗两句,眼前这个鲁肃哪里是一个老好人,他虽然面带病容,可那双眼睛的杀气比吕蒙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大概有七尺五寸左右,在旁边几个彪形大汉的衬托下并不显得高大,但是那种带着三分傲气的神态,却无时不刻的在提醒孙绍,眼前这位不是什么老好人,这绝对是一个杀伐果断的猛人。
  “久不见张公,他身体可好?”鲁肃露出了一丝微笑,缓步迎上前来,拱手施礼。
  张承见鲁肃向他的父亲问候,十分意外,不敢怠慢,连忙上前施礼:“有劳将军挂念,家父身体安康。”
  鲁肃笑了笑,伸手引他们入席。甲板上摆了四只漆案,杯盘齐全,鲁肃入了主席,张承和孙绍入了客席,林直在一旁相陪。鲁肃看了孙绍一眼,微笑着说道:“校尉,我这里可没有新酒,只有用些许淡酒招待了,还请校尉莫要嫌弃。”
  孙绍欠身一笑:“君子之交,淡淡如水。能与横江一遇,得见将军尊颜,孙绍已欣然而醉矣,又何须烈酒哉?”
  鲁肃愣了一下,放声大笑:“校尉颇有乃父之风,豁达过人,见之令人开怀。”
第八十二章
治病救人
  鲁肃和张承把酒临风,畅谈天下形势。孙绍一直在旁边默默的听着。能听到鲁肃这样手握重兵的大将和张承这样的智士分析形势,是他难得的学习机会,要是不问清红皂白就大放厥词,那他真是天字第一号傻瓜了。
  也许和关羽联姻与鲁肃的一贯战略比较相符,鲁肃谈兴甚浓,有些话在孙绍听来已经有些超出了一个臣子所能讲的程度,但是鲁肃不以为然,张承也没有任何不快的表示,孙绍当然也只好揣着明白装糊涂,装没听出来。
  “去提亲是好事,但是却不是件易事。”鲁肃脸色有些潮红,也不知道是喝酒喝的,还是身体累的,他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叹了一声:“关羽文武兼备,诚为一代人杰,但是他生性护前(骄傲),又轻视士大夫,仲嗣此去,难度不小啊。”
  张承被孙绍提醒过之后,对困难已经有所准备,现在听鲁肃这么一说,他更不敢随意放过,立即放下酒杯,恳切的说道:“请将军教我。”
  鲁肃的嘴角挑了挑,不动声色的瞟了一眼孙绍,却见孙绍面沉如水的看着他,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既没有急迫之色,又显得用心倾听。鲁肃十分满意,却也没有太过注意,在他看来,这趟任务的主要责任在张承,孙绍只是一个副使,成与不成的,都与他无关。
  从鲁肃的内心来说,他是希望这次提亲能成的。上次他力主孙尚香和刘备婚姻,原本进行得不错,双方虽然时有争执,但总体上还是以和为主。只可惜后来刘备为取西蜀对盟友耍诈,惹怒了孙权,召回孙尚香准备对刘备动手,这次和亲无疾而终。这件事当然是刘备做得不对,但是刘备取了西蜀,双方力量已经发生了变化,刘备不再是那个仰人鼻息的左将军,而是益州之主,并且占据了长江上游,对江东来说,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这个时候都要转换观念,结盟刘备,共抗曹操,要不然,只会让曹操分而破之,坐收其利。
  “关羽虽然孤傲,但是他对刘备的忠心却是日月可见。再者,他身为大将,总领荆襄,也不能随便与我江东结亲,否则便有通敌之嫌。肃以为,成与不成,恐怕关键还不在关羽,在刘备。”
  张承笑了,他也想到了这个关窍,是以心有同感的点点头:“将军所言甚是,那我是不是应该先赴成都,拜见左将军?”
  鲁肃见张承赞同他的意见,也笑了:“这件事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否则怎么能成?我们不去见左将军,难道要让关羽主动去向左将军提起不成?”
  张承笑笑,没有吭声。鲁肃有兵在手,他有底气指责孙权行事不妥,可是他张承没有。
  “不过,就算左将军应允了,最后还要征求关羽的同意。”鲁肃握起拳头,挡在嘴边轻轻的咳嗽了两声,沉思了片刻,又露出一些愁容:“关羽与刘备名为君臣,实有兄弟之义,而且关羽那个女儿确实也是个出类拔萃的奇女子,如果要让关羽把女儿嫁给公子,不仅关羽不愿意,只怕刘备也会不愿意。仲嗣此去,除了向刘备申明至尊的美意之外,还要寻求左将军身边的谋臣帮忙。”
  张承连忙躬身施礼:“请将军指点。”
  鲁肃微微的仰起头,看着万里无云的天空,浩荡的江风吹动他的头巾,吹得鬓边几绺头发随风乱舞,其中的一根银丝被太阳照得十分醒目,孙绍眯起了眼睛,十分感慨。鲁肃以一万兵驻守陆口,保护着江东的西大门,压力着实不小。
  “现在左将军身边有几个人,你必须注意。”鲁肃慢慢的说道:“扬武将军法正,多谋善断,多次随军出征,左将军对其言听计从。仲嗣如果能通过他向左将军进言,则此事可成。”
  张承点点头,用心的记住了这个名字。孙绍却有些惊讶,他以为鲁肃要说诸葛亮的,没想到却是说法正。法正是刘备的亲信,他也知道,但是其受宠程度还超过诸葛亮,却是他始料不及的。
  “法正以降,便是张飞。张飞和关羽一样,都是刘备最信得过的人,君臣之外,尚有兄弟之情。他如果赞同和亲,左将军多少也会考虑一二。”鲁肃不紧不慢的继续说道:“和关羽相比,张飞虽然粗暴,却敬重士大夫,仲嗣高才,应该不难接近他。”他看了一眼孙绍,又半开玩笑的说道:“张飞好酒,校尉如果送他两坛新酒,一定能事半功倍。”
  孙绍如梦初醒,一拍脑袋笑道:“将军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年少粗疏,倒真是没有想到这一层,我立刻派人去办。”
  鲁肃点点头,又接着说道:“此二人以外,就算是诸葛孔明了。孔明胸有谋略,见识过人,他应该会赞同此举,只是……”鲁肃明显的犹豫了一下,似乎有些担心:“他现在是军师将军,主掌左将军府事,对左将军也颇有影响。”
  张承也犹豫了一下,有些惭愧的说道:“将军所言甚是。只是承来时匆忙,思虑粗浅,倒没有想得这么多。如果早及此事,出发前当向诸葛瑾求一家书才是,只是现在……”
  张承出发之前没有想到这么多,他没有想过事情会这么复杂,现在鲁肃提醒他了,他确实有些后悔。其实说向诸葛瑾求书倒是其次的事情,因为诸葛瑾兄弟为人谨慎,孙权不点头,他是不会给诸葛亮写信的,张承这么说,真实用意是想请鲁肃写一封信给诸葛亮。当年孙刘联兵,鲁肃和诸葛亮结下了很深的交情。只是他怕鲁肃担心孙权的猜忌,所以不好直接提出请求。
  鲁肃却是闻弦知音,他抚着胡须笑了笑,挥挥手,让林直取来了笔墨和书简,沉思片刻,手书一封,交给张承:“我与孔明颇有些交情,你把这封书信带上,或许能有些作用。”
  张承感激不尽,连忙接了过来,仔细的看了一遍,然后交给身后的上官雪菲收好。
  宾主尽欢,林直代鲁肃将张承和孙绍送回船上,正要告辞,孙绍让人叫住了他,请他在外等候。张承正不解呢,却见孙绍取笔墨在手,摊开一片帛,熟练的在上面画了一个人盘腿而坐的图,然后用他那已经在建邺颇有几分名声的小楷在旁边写了几行字,这才双手递给张承。
  “仲嗣兄,我看鲁横江虽然气度过人,可是为国操劳,身体却是不佳。你将此坐忘法交给他,请他按此练习,假以时日,或许对他的身体有些好处。”
  张承接过来看了一下,眉头皱了一皱:“神仙家的坐忘术?”
  “正是。”孙绍知道张承是正宗的儒生,对神仙家的这些并不相信,但是他却胸有成竹,要知道鲁肃现在这样子并不是因为生病或者伤痛,而是劳累所致,静坐对他应该有效,纵使不能长生,但延缓几年寿命应该没问题的。鲁肃倾向于联刘抗曹,而吕蒙则不然,一旦鲁肃死了,由吕蒙接手西线的防务,那么联刘抗曹的战略必然会变,自己既然来了,当然希望能让鲁肃多活几天。他见张承不以为然,连忙又加上一句:“这是我从葛仙翁处得来,亲身试验过,颇有奇效。”
  张承听了,倒不敢全盘否定,一来葛仙翁的名头确实响,二来孙绍既然说亲身试验过,可能就真的有用了。他和孙绍的想法一样,鲁肃能多活几年是有好处的。他看了一眼孙绍,似笑非笑的说道:“既然如此,奉先何不自已交给横江将军,偏要由我出面?”
  孙绍也不隐瞒,很坦然的笑了:“你也不是不知道我的处境,眼下保命为要,结交重将这样的事情我是不敢做的。要不是横江将军关系到我江东的大政方针,我也不会去惹这个麻烦。”
  张承略有所思,拿着帛书走了出去,依着孙绍的话对林直说了。林直一听是葛玄所传的坐忘法,大喜过望,连忙谢过,喜滋滋的捧着帛书去了。
  看着林直的背影,张承笑着摇摇头,又钻回了船舱,手书一封,让人送往建邺。他现在要去成都,必须先向孙权备案,以免将来说不清。与此同时,他把鲁肃给诸葛亮写信的事也说了一遍,简述了信的内容,好让孙权得知。与同时,孙绍也写好了让人送酒来的书信,一并交与一个士卒送回建邺。
第八十三章
挑战
  襄阳太守府。
  关羽负手站在廊下,颌下一部美髯在阳光下发出绸缎一般的柔光。一对细长的丹凤眼,看着正在庭中较量武艺的一对儿女。年方十七七的关凤手持战刀,步步紧逼,刀法凌厉,杀得关平汗流浃背,招架不住,一步步的直向后退,很快就被逼到墙边,无路可退。关平双手握刀,勉强架住关凤劈来的战刀,苦笑一声:“妹子,你不要这么拼命好不好?”
  “竖子,艺不如人,还有脸说话,难道战场之上,还要向对手求饶不成?”关羽不快的哼了一声,瞪起眼睛就要骂人。关平满脸通红,又无可奈何,只得讪讪的收了刀,站在一旁。关凤微微喘息着,白皙的脸上透着健康的红润,她将刀交到旁边的士卒手中,走到关羽面前一拱手:“父亲,兄长最近很用功,进步十分明显,父亲当予夸奖才是,何必责之太深呢。”
  “还夸他?”关羽又好气又好笑,可是心爱的女儿求情,他也不愿意回了面子,只是瞟了一眼关平道:“而立之人的人了,战场上也厮杀了这么多年,刀法却依然平平,真是人如其名。”
  关平尴尬的擦擦汗,陪着笑说道:“这么说,倒不能怪我了,父亲给我起名为平,我自然平平,给妹子起名为凤,当然是人中龙凤了。”
  关羽没好气的瞪了他一眼:“滚吧,自己没出息,反倒怪起老子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