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航海(校对)第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313

  殷观含笑点头,他对张承的用意心知肚明,也不多说,拉着张承走到西厢房,里面已经备好了茶水,两人细谈。
  关羽高坐在堂上,看着孙绍跟着关平进了门,对站在一旁的赵累挥了挥手,赵累起身带着亲卫出去了。关羽抚着胡须,眯着丹凤眼,锁定了孙绍,一声不吭,强大的气势蓬然而出。
  孙绍拱手而立,却不看关羽一眼,而是看向站在关羽身后的关凤。关凤本来正盯着他,被他这么一看,想起昨晚的事情,颇有些不好意思,下意识的拉紧了前襟,耷拉下了眼皮。
  关羽沉默了半天,却见孙绍不为所动,嘴角微微挑起,反而笑得很轻松,不禁有些气馁。孙绍不愧为孙策之子,自己多年在战场上锤炼出的杀气对他居然一点作用也没有。
  “咄,小子,来。”关羽哼了一声,指了指面前的席位,摆足了谱:“予与尔言。”
  孙绍差点没笑出声来,不就是考论经学吗,有必要搞得象演戏似的这么正经吗,连说话都文乎乎的?他顿了顿,忽然笑了:“久闻关将军为当世英雄,豪迈过人,没想到……嘿嘿嘿……”说着,有些惋惜的摇了摇头。
  关羽也正在有些难受,他对这种之乎者也的说话也不习惯,只是他看那些文士要较量学问的时候,经常引用古人经典,而且总要做得谦谦有礼的样子。所以他虽然极不喜这套作派,但是为了先声夺人,还是有样学样的做了出来,没想到孙绍不仅不吃他这一套,反而语带讥笑,一副很不以为然的样子。关羽有些恼了,本来就有些红的脸更红了。
  “竖子,敢轻视关某?”
  孙绍也不理他,自顾自的坐在席上,整理着自己的衣摆,直到关羽要发飚了,才叹了口气说道:“孙绍不才,久闻将军威名,恨不能亲见尊颜。将军辱我江东之使,绍身为孙家子弟,不胜其忿,故斗胆前来搦将军虎须。昨天与令爱一战,方知我孙家子弟虽然不是犬子,但将军之女,却颇有将军之风,是名符其实的将门虎女。”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关羽听了孙绍这几句话,绷紧的脸顿时缓和了不少,他偏过头得意的看了一眼身后的女儿,微微点头:“你也不差,小小年纪,竟敢在关某门前叫阵,勇气可嘉。”
  孙绍蹬鼻子上脸,笑道:“多谢将军谬赞,孙绍资质愚笨,在江东子弟中不值一提,所以将军这犬子之称,还请收回。”
  关羽一怔,脸又沉了下来,不快的哼了一声。其实这件事是个误会,他说的原话是“吾女岂嫁权子”,没想到徐详被他当时的威势所逼,惊慌失措,误听成了“虎女岂嫁犬子”,但是这样的事情他又岂会解释?更何况现在孙绍还为了这句话打上门来了,不仅打败了关凤,还要跟他较量学问,非要逼着他把这句话收回去。纵使他欣赏孙绍的勇气,可是他又怎么肯收回。只是孙绍打败了他的儿子、女儿,如果再说他是犬子,那关平、关凤算什么?
  关羽气闷,无言以对。
  关凤也觉得孙绍的要求并不过份,这年头为了名声以命相搏的都正常,何况父亲把江东的子弟全给骂了,人家来讨回面子,也是理所当然,只是父亲的性子他也知道,纵使是误会,他也绝不肯解释的,就算她想解释,恐怕关羽也不允。她想了想,欠身施礼:“孙君误会了,我父亲说的犬子,非指孙君,孙君纵然胜了,也不能说我父亲就说错了。如果来的是公子登,他也能如孙君一般文才武艺,那关凤自会代父道歉。”
  孙绍眼睛一翻,无言以对。关凤虽然有些狡猾,却也说得过去。他想了想,笑道:“姑娘好口才,颇有吹枯嘘生之能,孙绍佩服。”
  “哼!”关羽松了一口气,暗自得意女儿的急智,又不满孙绍那双眼睛总在女儿身上逡巡,手指敲了敲桌面,提醒孙绍进入正题:“闻说你也学左传春秋?”
  “正是。”孙绍连忙从关凤的俏脸上挪开眼神,笑道:“其实,我学左传春秋,与将军还有几分关系。”
  “哦?”关羽大惑不解,你学什么经,跟我有什么关系啊。
  “绍不才,一直以将军为楷模,闻说将军读左传春秋,故而千方百计求入张公门下。”孙绍的嘴甜得象是抹了蜜,好一顿吹捧,偏偏他又说得十分真诚,让人丝毫不能起怀疑之心。关羽一向自大,就喜欢有人崇拜他,现在来了一个超级粉丝,当然求之不得,听得眉开眼笑,关凤虽然听出了其中的猫腻,却也不点破,看着孙绍献殷勤。
  “绍性虽劣,为学也晚,却闻贤者有云,丈夫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孙绍说得眉毛色舞,不经意之间把话题引到了真正想说的话上来了。“将军文通春秋,武冠当世,诚为大丈夫,只是功业不显,是以前来送将军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关羽抚着胡须,沉默不语。昨天殷观和潘濬已经把这桩婚事的利害关系和他讲清楚了,现在再被孙绍一捧一架,他更觉得自己应该答应这桩婚事了,否则自己这个当世英雄能有什么战绩?细想起来,这一生好象败仗打了不少,提得上嘴有功劳却一件也无。去年听到张辽在合肥大破孙权之后,他就十分的遗憾,当年自己还略胜张辽一筹,可是现在的功业自己却比张辽差远了。
  孙绍见关羽不说话,知道自己已经成功的挑起了关羽的名利心,不用再多嘴,立刻话题一转:“绍学春秋日浅,颇有几分不解之处,还望将军指点当面。”
  “指点不敢,我们共切磋之。”关羽不知不觉的已经放弃了和孙绍较量一番的想法,象对自己的女儿一样和蔼。
  “仲嗣,孙校尉颇有几分能耐。”殷观轻轻放下手中的茶杯,看了一眼内庭的方向笑道:“能和关将军说这么久而没有被轰出来的求亲使者,他是第一个。”
  张承瞟了一眼殷观,沉吟了片刻:“那孔休以为,这件亲事能成吗?”
  殷观似笑非笑,伸出手翻了一翻:“成与不成,皆在仲嗣覆掌之间。”
  张承眼珠一转,没有说话,似乎有些为难。殷观也不说话,只是侧耳倾听内庭的声音,嘴角露出了微笑。内庭不仅没有听到关羽常有的咆哮,反而听得朗朗的笑声,看来宾主尽欢,事态正在朝好的方向发展。他看了一眼张承,有些不解,照理说亲事有望,身为使者的张承应该高兴才对,为何他却脸有难色?难道他担心孙绍这个副使说动了关羽,对他这个正使不利吗?
第八十八章
狂妄的法正
  张承一手支着头,随着马车摇晃着身体,眼睛看着前方,一声不吭。孙绍卧在车里,呼吸平稳,神色安静。
  “奉先。”张承轻轻的叫了一声。
  “嗯。”孙绍轻轻的应了一声。
  “你真的准备这样过一生吗?”张承直起了身子,转过头,眼睛眨也不眨的盯着孙绍的眼睛。孙绍的眼皮一颤,慢慢的睁开了眼,看着张承,嘴角挑起一抹笑容:“仲嗣兄在担心什么?”
  张承的眼角一跳,他确实是在担心。他精通音律,昨天夜里虽然喝多了酒,可是一听孙绍的那首笛曲,他就听出了那是变调的《凤求凰》,心中顿时多了几分警惕——好在他还不知道孙绍翻墙去见了关凤,要不然的话就不仅仅是警惕了。原本他很感激孙绍推荐他担任使者,可是现在看起来,这一路的事情颇有些不对劲了。孙绍在关羽的太守府前闹那么一出,好象并不是随意而为,他是有备而来。如果真是如此,那他把葛玄的坐忘术传给鲁肃,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了。
  而以孙绍的身份去结交鲁肃这样的重将,是十分危险的,现在孙绍还想和关羽结亲,那就更是诛心之举了,他张承可不愿意趟这场混水。做不成官虽然可惜,可是跟着孙绍造反,把全家性命都投进去,这个代价太大了。至少在他看来,孙绍是一点机会也没有。
  “奉先,有些话,我想听你个准话。”张承很慎重的说道。
  “你说。”孙绍漫不经心的点点头。
  “你是不是对关凤有心?”
  “嗯。”孙绍毫无遮掩的意思,坦然的点点头。
  张承眯起了眼睛,恼怒的瞪着孙绍,语气十分不快:“你是什么时候有这个心思的?”
  “昨天。”孙绍脸不红,心不跳,看不出一点虚伪的样子。“以前听姑姑说过她,可是我不相信这世上有这样的女子,昨天一看到她,我信了,所以,心动了。”他坐起身子,整理了一下衣服,这才转过头看着张承,反问道:“有什么问题吗?”
  张承有些搞不清孙绍是真是假,从他的脸色看,好象不象说谎,大汉虽然讲究礼,但是男女一见钟情的事情也并不罕见。孙绍和关凤年龄相当,又都是文武双全的才子佳人,说起来是比孙登要更适合关凤,从刚才关羽看孙绍的眼神可以看得出,一向眼高于顶的关羽对孙绍也颇有几分欣赏之意。张承考虑了半天,觉得如果真想孙刘联盟的话,让孙绍和关凤成亲或许更有可能一点,毕竟孙登太小了,就算关羽答应了,也难保有敷衍之意。
  “奉先,我不反对你和关凤的事情,相反,我觉得对江东来说,这也许是件好事。”张承斟字酌句的说道,“不过,我要提醒你,这件事有不少的难度,且不说至尊会作如何想,就算至尊答应了,那你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孙绍没有回答他,而是挠了挠发梢,靠在车壁上,从窗缝里看着外面萧索的草木,过了好一会儿,才淡淡的说道:“不就是不让带兵嘛?我就算不娶关凤,那也带不了兵。”他说着,又转过身来,有些心不在焉的说道:“仲嗣兄,你该怎么汇报就怎么汇报,反正也没有必要瞒着。我这么大了,喜欢一个女人也是正常的,至于最后结果如何,不在我的考虑之列。”
  张承苦笑着连连摇头,他觉得孙绍也蛮可怜的,明明一身好本事,可是却没有施展的空间,还要处处防着被人猜忌,到了这个年龄,孙权这个叔叔也没有替他张罗婚事,现在看上一个人了,偏偏又是盟友重将的女儿,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可能。
  “奉先。”张承放缓了口气,好言相劝:“我只是想提醒你,关羽的身份很敏感,如果你和关凤成亲,那不仅至尊要防范你,就算至尊不防范你,其他人也要提醒至尊。你就真的一点出头之地也没有了。”
  孙绍转过头,打量着张承,似乎不太相信他的话,过了一会,他忽然笑了:“那你可说错了,我本来就没想什么出头,我就想着安安稳稳的做我的公族,如果至尊能问鼎天下,我说不准还能捞一个王位,既不用辛苦,也不用拼命,我何乐而不为?”
  张承愕然,他不敢相信孙绍的话,难道孙绍是借此向孙权表示他真的没有野心,真的想做一个安乐翁?他不敢做这个判断,当然也不敢立刻向孙权报告,毕竟这只是孙绍单方面的想法,关羽如何想还是未知数,这门亲事牵扯到的关系太多,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
  不过,如果孙绍这些话是真的,那么他和孙绍来往就没有危险了。相反,因为孙绍不需要功劳,那么所有的功劳就都是他的,孙绍只是白出力。照这么说,孙绍经由他的手送给鲁肃坐忘术便也解释得通了。
  但愿如此。
  后面的十几天的路程一如既往的平静,张承和孙绍谁也不再提那件事,他们除了讨论左传春秋,就是说些闲话。孙绍还是那么用功,一副要当春秋博士的姿态,每天向张承请益。除此之外,他又向张承请教汉书,张承也乐得有个听众,便趁着空闲给孙绍开讲。
  十二月初,他们到达成都。
  成都和建邺一样,气氛很紧张,到处可见全副武装的成队士卒,百姓匆匆而过,即使是停下来说话也是寥寥几句,张承和孙绍互相看了一眼,心中暗喜。这说明巴郡的战事吃紧,刘备有些焦头烂额了,提亲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按照鲁肃的指点,张承和孙绍带着厚礼先去拜访法正。
  法正中等身材,面容消瘦,两只细长的眼睛,看人的时候眉毛总是不停的抖动,鼻翼两侧的沟纹又深又长,使整张脸看起来十分傲气。他站在台阶上,居高临下的看着张承和孙绍,嘴角一挑:“原来是彭城张昭之子啊,果然是一表人材。”
  孙绍站在张承身后,明显感到了张承的身子僵了一下,随即又放松了下来。张承朗声笑道:“承不过空有一张皮囊,博一些虚名,如何能和将军相比。将军辅佐左将军,安定益州,内为谋主,外统都畿,声名远播,威震天下,承望尘莫及啊。”
  法正的眼角抽动了一下,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随即又将目光看向孙绍,笑意更甚:“孙校尉好身手,在关将军面前叫了阵,居然毫发无损,闻所未闻啊。”
  孙绍笑了笑:“绍不过是匹夫之勇,关将军有爱护后辈之意,不为已甚,故使绍成此虚名,焉能入得将军法眼。”
  法正呵呵的笑了两声,转身进了大堂坐下,这才挥挥手,示意张承和孙绍入座,他沉默了片刻,又瞥了张承一眼:“你的来意,关将军已经派人通报与主公了。说实在的,你们这个主意……呵呵……有点矬。”
  张承脸上有些搁不住了。只知道法正狂妄,却没想到法正狂妄到这个地步,当着面就说江东的主意矬,这和扇了他一个耳光一样难受。但是他却不动声色,躬身施礼:“还请将军指教。”
  法正见张承依然恭敬有加,十分受用,语气缓和了不少。他一面拨弄着案上的书简,一面说道:“江东欲与我益州和好,这本是好事,只是孙夫人之事在前,我家主公不得不多加思量。再者,关将军都督荆州军事,是外放的重将,纵使主公信任于他,可是他又如何能不避嫌?你们与他联姻,他要是不拒绝,那才是怪事呢。”
  张承连忙解释:“将军指点的是,是我江东疏忽了。不过,我家将军愿与左将军重归于好,却是真心实意的。闻说将军深得左将军信任,言听计从,还请将军看在共靖国难的份上,多多美言,促成此事。”
  法正瞟了一眼案上那副丰厚的礼单,傲然说道:“这点你放心,法正虽然不才,却还识得大体。刘孙之间虽有龃龉,但既为盟友,理当求同存异,共商大计。我马上就去入府去见左将军,你们就等着召见吧。”
  “多谢将军。”
第八十九章
别有用心
  军师将军诸葛亮打开鲁肃的亲笔信,仔细的看了一遍,然后慢慢的收了起来,笑道:“鲁子敬身体可好?”
  张承摇摇头,苦笑一声:“不瞒将军,横江将军劳累过度,身体不佳。”
  诸葛亮脸上的笑容僵了一下,有些惭愧的叹了口气。鲁肃才四十多岁,就累成这个样子,不仅仅是因为他肩上的担子重,还跟他的心理压力大有莫大的关系。当初是鲁肃力主和刘备联盟的,结果刘备不仅借了荆州不还,而且因此和孙权大打出手,鲁肃这个始作俑者肯定会难做人。现在江东名义上鲁肃是最有威望的重将,但是这几年吕蒙、蒋钦等人受到孙权的大力栽培,取鲁肃而代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鲁肃的地位岌岌可危,其压力可想而知。
  真是愧对老友。
  “不过,如果亲事一成,双方再次结盟,那横江将军或许可以安心的休养一阵。”张承借势说道:“将军掌左将军府事,必然知道眼下的情况,左将军要夺巴郡,要取汉中,我家将军也要与曹操周旋,双方如果能同舟共济,则荆州方向安然无事,必能并力破曹。”
  诸葛亮摆摆手:“这件事无须仲嗣多说,左将军也是明白的,我相信他会做出正确的处置。只希望这次你们不要再做出孙夫人那样的事情来。”诸葛亮有些担心的看着张承:“关将军爱女心切,纵使为了大局出发,他愿意听从左将军的安排,将女儿嫁到江东,如果在那里受了气,恐怕这件亲事就不是好事,而是坏事了。”
  张承连忙点头:“这一点请将军放心,一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诸葛亮叹了口气:“但愿如此才好。”他顿了顿,又说道:“其实,左将军帐下除了关将军之女以外,还有不少合适的女子,万一事有不谐,你们不妨再做商量,谁家的女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的诚意。”
  一直跟在后面听着的孙绍暗自发笑,他从诸葛亮的话里听出了不确定因素,好象诸葛亮对这桩亲事也不看好,难道是他担心关羽连刘备的话也不听?
  诸葛亮见孙绍脸上闪过一抹笑容,随即又消失得无影无踪,眉头不经意的皱了皱。“孙校尉可有什么高见?”
  孙绍微微一笑:“绍性粗劣,哪有什么高见,此事还要仰仗将军玉成才是。”他挥挥手,让人将两坛新酒送了进来,摆在诸葛亮面前的书案上,笑道:“这两坛酒是吴中新出的酒,本来是想送给张翼德将军的,奈何他正在巴郡作战,不能当面亲呈,劳烦将军转交。”
  诸葛亮看着面前的两坛酒,笑了:“闻说孙校尉在吴中卖酒,莫非就是这样的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