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航海(校对)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313

  “我哪有那么高的境界?”孙绍自失的一笑:“我是惹不起,就躲着罢了。夷洲孤悬海外,天高皇帝远,我去占山为王,总比在这儿受人猜忌好吧。”他顿了顿,又抬起头看着沈玄:“不瞒你说,我这次暴得大名,总觉得不是好事,心里有些不安的感觉,曹公多智,这次表现得好象有些太过垂青了,有些事出反常。”
  沈玄翘起了嘴角,却避而不答:“孙君,玄斗胆问一句,如果躲不开呢?”
  孙绍眼神闪烁的打量着沈玄,嘴角扭了一下:“天下广大,不至于无我立锥之地吧?”
  沈玄眉头一皱:“你真的甘心浮于海上?”
  “默之,海上之大,海外之广,恐怕不是你能想象的。”孙绍嘿嘿的笑了,他站起身,走到舱外,扶着栏杆,看着万里无云的天空,目光中自有几分神往。沈玄站在他的身后,目光炯炯的看着他,显然不得到最后答案,他是不肯罢休。孙绍挥起手臂,对着远处的海虚虚的划了一个圈,豪气干云的笑道:“默之,你信不信,如果我们能同心协力,最后的成就可能不下于高皇帝。”
  沈玄眉毛一挑,顿时心动了。高皇帝刘邦由一个庶民起家,几年间破楚立汉,创立了大汉四百多年的基业,万里河山,孙绍这么说,显然并不甘心于浮舟海上。你可以理解成他要自已打一片江山,也可以理解成他要一统天下,成为大汉这片土地新的主人。而在沈玄看来,这后面一个志向显然更实际一点,作为他们这个层次的人,孙绍的意思已经表达得很明显了。
  片刻之间,他就做出了选择:“那沈玄就要附少主的骥尾了。”
  “有默之相助,何事不成?”孙绍转过头,含笑看着沈玄。
  两人相视而笑。
  第二天,孙绍的十只船鱼贯驶出水寨,张觊修复一新的船队紧随其后,越海亲自将孙绍送出水门,依依惜别。董奉昨天晚上和孙绍长谈了一夜,眼下虽然十分疲惫,精神却有些亢奋,他有些遗憾的对孙绍说道:“孙君,待我这里事了,随即赶往交州,届时再向孙君请益。”
  孙绍哈哈一笑:“君异,你这可折杀我了,我只是道听途说而已,又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哪里哪当得上请益这二字。你安心在这里治病,我在交州应该有一段时间呢,你也不用太着急。西夷的医匠也是时常有的,见面的机会多的是。”
  “但愿如此。”董奉连连点头。
  孙绍转向越海,很客气的说道:“越将军,这次承将军指点水战之法,绍十分感激,无以为报,待我从交州返回时,再与将军痛饮。”
  “不敢,有夫人在此,越海岂敢托大。”越海也客气的说道。他本来挺自负的,可是后来发现关凤也精于水战,虽然未必比他高明多少,但是也足以让他吃惊不小了。而孙绍虽然不通水战,但是他领悟的能力过人,常有一针见血的卓越见识,假以时日,他在水战上的成就一定不会弱于他越海。越海虽然傲气,却佩服有本事的人,并不敢因此小瞧了孙绍。
  话别之后,孙绍回到自己的座船上,扬帆起航。越海看着渐渐远去的帆影,有些遗憾的咂了咂嘴:“真是可惜,如此少年英雄,却不能征战沙场,只能去做个商人才能自存。唉,不知道这是我江东之幸,还是江东不幸。”
  都尉李浓也有些惋惜的点了点头:“是啊,如今孙校尉在江东名头这么响,有颇多计谋,如果能在前线,何至于让曹军如此嚣张。前线紧张,这么好的人才却只能闲置,至尊未免……”
  他的话还没说完,越海便冷冷的横了他一眼,把他后面的话吓得又咽了回去,缩了缩脖子,道了一声“我去巡逻”,便匆匆的走了。
  “少主,我在军中听到一些传言。”
  “什么传言?”正和葛衡摆弄船模的孙绍头都没抬,随口问了一句。
  “濡须的战事不顺利。”沈玄自己找了个位置坐下,一边看着葛衡摆弄,一边说道:“虽然听得不真切,可是大致情况却不差。曹军好象发明了一种很厉害的武器,能够在水中直接攻击濡须坞,坞中的守军伤亡惨重,水军损失也不小,昨天军令刚到船厂,要调集大量的战船。”他顿了顿,又说道:“好象还死了一员重将,士气受损很严重。”
  “有这事?”孙绍吃惊的抬起头:“谁战死了?”
  “不清楚是谁。”沈玄摇摇头,看起来有些幸灾乐祸:“总之应该是一个重将,我看越将军他们闪烁其辞的,好象不想让别人知道,想来不会是无名之辈吧。”
  孙绍直起了腰,心情有些复杂。沈玄不清楚,他却猜到了几分,刘晔肯定是把霹雳车装上了战船,对濡须坞和江东的战船进行远程攻击。江东的战船胜在水手熟练,经验丰富,但是作战手段并没有太多先进的地方,除了接舷肉搏战之外,就是利用弓弩进行远程攻击,遇上装备了霹雳车的青徐水师,他们肯定要吃亏。而一旦曹军的战场在水战中占据了优势,那么不仅濡须坞吃紧,甚至有可能危及到江东。江东水军如果全线溃败,那曹操这次真有可能顺利强渡大江。
  算起来,这个命令应该是五六天前的事情了。根据曹军需要准备的时间来看,江东目前应该还没有到没法支撑的地步,孙权大量调集战船,可能就是看到了这个危险,这才准备以量取胜。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士气的低落,一名重将战死,并不是件小事。
  是不是有些弄巧成拙了?最后便宜了曹操?孙绍虽然比较喜欢曹操,可是真要让曹操吞并了江东,显然不是他愿意接受的结果。
  “少主?”沈玄见孙绍眼神复杂的沉默着,以为他担心江东的战事,便轻声提醒道。
  “默之,你看……这次曹军可能过江吗?”
  沈玄笑了笑,连连摇头:“可能性是有,但是不大。前一段时间水浅,青徐水师的劣势并不明显,现在已经是暮春了,只要再坚持十来天,水势大涨,水面也会变得更宽,青徐水师就会抵挡不住江东水师的攻击,曹操必然会退。”
  “你有把握吗?”孙绍强笑了笑。
  “有把握。”沈玄点点头,孙绍刚放了点心,随即又被他后面的一句话说得紧张起来:“按照以前的战事来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意外。”
  以前的战事?你知道什么叫武器的批判?一件新式武器突然出现在战场上,将会对双方的实力平衡产生多大的影响?曹操为什么过不了江?不是他的实力不如江东,而是青徐水师不是江东水师的对手,所以他强大的整体实力才无法发挥,一旦青徐水师在水战中占了上风,不要太多,只要遏制住江东水师,能够保证曹军渡江,那么长江天险就成了一句空话,曹军强大的步骑就会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威力,给予江东重重一击。
  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对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还是严重的估计不足。
  孙绍压住了“呯呯”乱跳的心脏,看着沉默不语的葛衡,强笑道:“思真,你怎么看?”
  葛衡抚摸着手中的船模,遗憾的叹了口气:“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找到能和霹雳车抗衡的远程武器,少主所说的那种投石机,我还在试验之中,有些关键的地方还没想透。如果……如果现在有霹雳车的图纸,那就方便多了。”
  孙绍后悔不已,书到用时方恨少啊。他在前世的电影中看过投石机,但是只知道一个大概形状,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有些具体的构件,却需要葛衡来补充。葛衡虽然精于机械,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什么时候能付诸使用,还是个未知数。
  濡须坞大营,气氛压抑,十几个文臣武将神色紧张,一声不吭的坐在下面,目光全聚集在孙权的脸上。孙权双手撑着书案,禁不住的微微颤抖,面前一份战报上,一个个数字触目惊心。
  不过七天的攻击,江东的战船损失了两成,直接击沉的就近十艘,数百将士丧身鱼腹。原本以为固若金汤的濡须坞损失更大,不会坞壁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被砸死了近百士卒,更重要的是,漫天飞舞的巨石给士气带了沉重的打击,原本由甘宁和孙绍带起的士气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一看到曹军的战旗,从将军到士卒都有一种发自心底的寒意。
  而这不过是刚刚开始,孙权很清楚,曹军对这种新战法并不熟悉,特别是前几天,他们打出来的巨石命中率极低,大部分都落到了江里,对江东水师的威胁并不大,如果不是偏将军凌统不幸被砸中座船而死,江东士卒根本不会把曹军的攻击当回事,可是从第三天开始,他敏感的发现了这种新式战法的厉害,曹军在初步熟悉了改装到战船上的霹雳车之后,准头有了明显的起色,江东的伤亡开始猛增。
  好象是谁说过,把霹雳车装到战船上将是一场噩梦?孙绍的眼皮直跳,好半天才想起一个已经淡漠的名字,是孙绍。他从曹营回来的时候,就提醒过自己。孙权不禁咬紧了牙齿,痛恨不已,自己当时只当个笑话听了,根本没有想到这种可能,没想到现在居然变成了现实。
  一想到孙绍,孙权的眼皮就跳得更厉害,这两天士气低落,有些人又悄悄的提起了孙绍,说孙绍这员勇将离开军营去经商,实在是江东的损失,在他们的话里,好象孙绍如果在这里,就能克制曹军的新武器一样。孙权当然对这种荒诞之词嗤之以鼻,但他却不能对士气的动摇视而不见,这个时候如果军心摇动,那他的厄运就远远没有尽头。
  “诸君对当前的战事,可有什么良策?”孙权强行把孙绍这个名字从脑海里赶了出去,抬起头镇静的看着诸臣,脸上露出一丝淡定的笑容:“我看诸君这副模样,倒是想起了建安十三年的时候,那时的情景真是历历在目啊。只是可惜,子敬虽在,公瑾却是英魂已逝了。”
  众人面面相觑,都有些尴尬,这个时候夸周瑜和鲁肃,不等于说他们无能吗?可是奇怪的是,听了孙权这句话,他们虽然觉得有些不是滋味,心里的紧张却在不经意之间淡了许多。是啊,眼前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还能比建安十三年严重吗?那一次曹操不战而定荆州,又掌握了荆州水师,号称八十万大军,即将顺江而下,比起现在的情况可严重多了。
  “公绩(凌统)战殁,孤十分哀痛,诸君想必也是如此,但那只是意外,天不佑善人,诸君不要被这个意外吓住了。”孙权眼睛一红,吸了吸鼻子,有些唏嘘,过了一会,又笑道:“这两天水涨得很快,臧霸他们快坐不稳船了,诸君要做好战斗的准备。”
  “喏。”甘宁等武将立刻轰然应喏。甘宁拍着胸脯,大声说道:“至尊莫要担心,曹军的霹雳车虽然威力很大,但是对付不动的目标还行,对付快速移动的战船却是不如人意的。臣以为,只要我们充分发挥我军高超的操舟技术,快速行动,一定能让这些霹雳车变成无用之物。”
  “那岂不是只能使用行动迅速的走舸、先登之类的小船?”张昭忽然插嘴说道:“这样的小船,即使接近了曹军,又能起多大的作用?曹军的霹雳车大部分都是装在楼船上,以下攻上,以小攻大,恐怕未必能见效吧?”
  甘宁语噎,怏怏的退回了席位。张昭说得没错,曹军都是大船,以小船攻大船,确实是吃亏不小。他一回到位置上,刚刚变得轻松一些的气氛立刻又严肃起来。孙权有些不快的看着张昭,淡淡的说道:“以军师所言,该当如何?”
  张昭站起身来,没有说话,先整理了一下衣带,然后才正色说道:“臣以为,当先与曹军谈判,借以拖延时间,然后立刻调鲁肃、陆逊、孙皎等部来援。”
  孙权原本对张昭不以为然,可是听了他这话,却不由得连连点头。江东的精兵现在大部分都集中在濡须了,剩下的也就是屯在陆口的鲁肃部,屯在夏口的孙皎部,和屯在芜湖的陆逊部,这三部分人马都有不小的实力,特别是陆逊部,离此只有百十里,旦夕可至。可是孙权又有些担心,陆逊现在有一万多精兵,如果这次再立了功,那么他的实力将进一步壮大,到时候还控制得住吗?
  滕耽看出了孙权的犹豫,立刻起身到:“臣以为,张公之策可行。然陆逊部要镇抚山越,孙皎部要防备关羽,皆不可轻动,还是紧急调鲁肃东下为宜。”
  “诸君以为如何?”孙权扫了一眼众人,众人心领神会,七嘴八舌的表示支持。孙权十分满意,眼光转了几圈,最后落到顾雍的身上:“顾公有何高见?”
  顾雍抚着胡须,微微的欠了欠身:“臣以为张公所言甚善,然,除此之处,尚需尽快找出能对付曹军的利器,否则纵使横江将军到,也难以扭转战局。”
  “那……顾公有何人可以推荐?”
  顾雍看了一眼张昭,微微一笑:“至尊难道忘了张公从子张奋张文敬了吗?”
第二十二章
投降
  张昭的侄子张奋,字文敬,不喜欢读书,却喜欢制作各种机械,他曾经造过攻城大车,因此被步骘推荐给孙权。孙权想让他带兵打仗,可是张昭不喜欢,他觉得年轻人不好好读书,太早带兵打仗对将来的发展不利,因此不准他去,说你年纪还小,应该好好读书之类的。结果不喜欢读书的张奋却拿古人为例反驳张昭,说我比童汪和子奇大好几岁呢,早就应该出去做事了,把张昭气得眼睛直翻,到现在都不愿意理他。
  现在听到顾雍提到张奋,张昭虽然有些不快,却也知道眼下这个节骨眼上,书读得再好也没用,能造出一个霹雳车来才是关键,张奋虽然不能造霹雳车,但总对这方面有研究,当下也没吭气,佯装没听到。
  孙权看到张昭吃瘪,心里就有些高兴,脸上却不表现出来。他立刻安排人去征调张奋——因为怕见张昭,张奋主动要求离得远一点,在广陵太守孙韶手下任职。众人退去之后,他又把徐详找来,面授机宜,让他到曹营去请降,不管曹操开出什么条件,先喘口气再说。
  徐详领命而去。
  曹操正在和刘晔、杨修等人评价战果,经过几天的熟悉,操作霹雳车的士卒渐渐开始适应了战船的颠簸,准头有所提升,战果也开始显著起来,但是这个提升其实是有限的,十能中一也就了不得了,最后还是要靠数量取胜,对固定靶濡须坞还好一点,对移动靶战船的效果就差强人意了。因此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准备了几天的石弹消耗的速度惊人,打得正开心的臧霸和孙观已经多次告急,再不补充的话,这霹雳车就成摆设了。
  “准备的石块还能打几天?”曹操抚着胡须,精神很振奋,不仅因为战事顺利,更因为他刚刚得到消息,孙绍给的药方经过随军的医匠检查之后,说虽然其中有乌头,要等人试过药之后,确保无误才敢给他服用,但是从整个方子合理的配伍来看,应该是出于高人之手。一直困扰他的头风有了解决办法,他的心情好多了。
  “最多还有一天。”刘晔道:“在战船上操作,要比在平地上难多了,命中率很低。”
  “嗯。”曹操点点头,心有同感,他昨天登上战船到江中去看了一下,霹雳车打得是热闹,但是声势远比战果好。他想了想:“明天集中攻击濡须坞,拿下濡须坞之后,把霹雳车装到坞上去。”
  刘晔略作思索,点头笑道:“殿下好计,如此一来,我军的辎重运输都要方便许多了。”他犹豫了片刻,又说道:“只是这几天水势渐涨,我军的劣势越来越明显,纵有霹雳车相助,恐怕也很难取得现在的优势了。”
  “能取得这样的战果,已经不错了。”曹操不以为然,“不要给他们喘息的机会,要打得他们没时间停下来思量对策。让元让安排人去伐木,去采石,能打一天,就打一天。”他看了刘晔一眼,有些遗憾的说道:“这次不能犹豫,以免重蹈汉中故事。子扬,现在想想,当时没听你的,还是胆子太小了。”
  刘晔心领神会。曹操说的汉中故事,指的就是当年拿下汉中之后,没有趁势取巴蜀,结果错失良机,被刘备在益州站稳了脚根。曹操当着他的面说这句话,等于承认了错误,给了他足够的面子,他当然也要给曹操留几分面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殿下当时未取巴蜀,也是从全局出发,未尝为错。”
  “嘿嘿嘿,子扬何必替孤遮羞,错便是错了。”曹操无奈的摇头,沉默了片刻,又转过头对杨修道:“孙绍到了何处?”
  “按照时日计算,应该快到交州了。”
  “唉——”曹操长叹一声,脸色有些黯然,语义双关的说道:“祸在萧墙之内,果然啊。”
  杨修沉默不语。
  “丞相,江东请降的使者来了。”辛毗快步走进来,轻声说道。
  曹操一听,顿时眼神一闪,变得精神起来,他含笑看着同样面带喜色的刘晔和杨修,哈哈一笑:“孙仲谋果然支撑不住了。”
  “贺喜殿下。”刘晔和杨修异口同声的说道。
  “让使者进来。”曹操直起了腰,挥挥手,霸气十足。时间不长,徐详恭敬的走进大帐,低头行礼:“车骑将军府校尉徐详,奉车骑将军命,拜见丞相大人,魏王殿下。”
  “车骑将军?”曹操哼了一声:“孙权和刘备自相表任,朝庭什么时候承认过了?”
  徐详不卑不亢:“表的确是上了的,只是盗贼横行,中原不宁,恐怕陛下未收到表章也是可能的。自从董卓之乱以来,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我家将军只是依例行事罢了。”
  “依例行事,你依的什么例啊?”曹操一甩手,不屑一顾:“孤奉天子之命,率王师征讨不服,先服者赏,后服者诛,焉有他途?”
  徐详一声不吭,面色沉静的等曹操说完了,这才笑道:“天下大乱,诸侯四起,忠臣志士,无不含泪以报效国家。丞相大人起兵讨董,东征西讨,平定中原,位至丞相,爵至魏王,诚天下所望。我家将军承父兄遗志,为汉家镇守江东,从中平以来,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疏忽,爵以赏功,位以赏能,以我家将军之功能,为一车骑将军,又有何不可?”
  徐详这番话说得柔中带刚,先用话堵住了曹操的嘴,你能当魏王,我家将军为什么不能当车骑将军?大家都不是什么好人,不要拿这些提不上嘴的理由来说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