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航海(校对)第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313

  周胤最后是被抬出孙府的,其他人虽然好些,但是脚步都有些漂浮,脸色酡红的小桥搂着孙绍的脖子,几乎将整个身子都挂在孙绍身上,步子扭得象麻花,嘴巴凑在孙绍的耳朵边上,吃吃的笑着:“竖……子,你……不老……实,你太……坏了!”
  三更完成,求推荐,求收藏,我都成祥林嫂了。
第十九章
长亭外
  阊门外长亭,长长的车队整装待发,大桥拉着小桥的手,泪水盈盈,满肚子的话竟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一想到她们姊妹可能就此永诀,这泪水就止不住的往下流。
  “姊姊,以后妹妹虽然不能常来陪你,可是阿满此次一病,因祸得福,竟似开了窍似的,有他陪着姊姊,想来以后的日子会好过些。姊姊且看开些,努力加餐。”小桥紧紧的拉着大桥的手,带着泪笑道:“人生无常,也许姊姊的好日子便是来了呢。”
  大桥轻轻的拍了拍小桥的手,浅浅笑道:“我知道了,你也要小心一些。人心艰险,兵凶战危,阿循立功心切,也要适可而止,总得平安才好。”
  “我理会得。”小桥点了点头,满意的看了一眼远处正与孙绍话别的周循。
  周循身穿月白色的长袍,微风拂动他的衣袖,飘飘欲飞,只是他的脸色有些憔悴,眼窝有些发黑,严重影响了他的神采。
  “大兄。”周循冲着孙绍拱拱手,苦笑一声:“远行在即,你能不能告诉我,那首曲子究竟是什么曲子?”
  神情从容的孙绍瞟了他一眼,乐了:“你就是因为这个搞成这样的?”
  周循点点头,一本正经的说道:“君子以不知为耻,我枉称精通音律,有如此妙音,我却一无所知,实在是不甘心。不瞒你说,这些天我向很多至交打听过了,就连张惠恕我都上门拜访过了,可惜连他也不知道。”
  张惠恕?孙绍愣了一下,好象没什么印象。不过听周循这口气,应该是个牛人,要不然周循不会这么郑重。他想了想,诚恳的对周循说:“阿循,不是我装老成,要教训你几句。你也是个大度的人,何必为了这点小事就搞成这样?你是带兵的,将来要你考虑的事情数不胜数,为了一只新曲,你就纠结成这样,以后岂不是要累死?丝竹者,功业之余娱情而已,为了一只曲子的知与不知,你如此放不下,岂不是违背了音律的本意?”
  周循一愣,如醍醐灌顶,顿时恍然大悟,立刻羞愧得满脸通红。他一向以父亲的形象为目标,克已修身,自以为已有小成,可是现在却发现,自己远没有父亲的大度,兄弟之间争强好胜,居然为了一只曲子累成这样,实在不应该。这个道理他并非不懂,以前他就是这么劝孙绍的,没想到今天孙绍反过来劝他了。
  “大兄,受教了。”周循诚恳的躬身一揖,直起身来的时候,眼睛里已经是神采奕奕,片刻之间仿佛就换了一个人似的。他向远处来给他送行的人看了一眼,忽然笑道:“大兄,有没有兴趣和吴郡的英俊结识一下?”
  周循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文武双全,和吴郡的名流接触很多,而孙绍以前沉迷于练武,对文事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从不参加那些聚会,所以在士人之中并没有什么名声,也不认识什么人。周循临别之前想把他介绍给那些朋友,又怕他不愿意,故而先出言相询。
  如今的孙绍早已不是那个孙绍,也颇想结识一些文人雅士,以后的日子才过得有趣,听周循这么说,他笑道:“固我所愿也。”
  周循大笑,拉着孙绍的手大步走去,那些人正在等着和周循话别,一见他们走过来,连忙停下交谈,诧异的看向他们,周氏兄弟和他们相熟,这没什么奇怪的,但是孙绍却从来不和他们打交道,见孙绍也跟了过来,他们都有些不解。
  “惠恕君,你不是好奇那只新曲的作者吗?”周循朗声对站在最前面的一个年轻人笑道:“我把他给你请来了。这便是我的大兄,故讨逆将军之子,孙君讳绍者是也。”
  孙绍不熟悉这个年轻人,其实这个年轻人来头极大,他叫张温,字惠恕,二十四岁,是吴郡四大姓中张家的人,他的父亲张允以轻财重士名显州君,曾经做过孙权的东曹掾,前几年刚病死。他们兄弟三人,学问都不错,其中尤以张温最好,站在他后面的那个面目清秀的年轻人就是他的二弟张祗。张温是吴郡年轻一辈人中的翘楚,眼界极高,和周循一样自负,两人惺惺相惜,却又免不了有些少年意气,轻易不敢向对方示弱。上次周循听不出孙绍那只笛曲的来历,最后只好去向张温请教,可不曾想张温也不知道,两人呆坐了半晌,相视苦笑。
  一听说那只曲子是眼前这个有名的武夫孙绍的作品,不仅张温有些惊讶,以他为首的那些年轻才俊都吃了一惊,一时竟没有人上前与孙绍见礼。周循有些尴尬,生怕孙绍生气,连忙笑道:“大兄,这位便是吴郡张氏的家主张君,讳温,字惠恕,学问操行无一不佳,是为吴郡士子中的魁首,以后你们可要多亲近亲近。”
  孙绍微笑着拱拱手:“原来是张兄,久仰久仰。”
  张温已经回过神来,笑了笑,还了一礼:“岂敢岂敢。”两人都是虚情假意,一点诚意也没有,孙绍是对张温不太了解,但是张温对孙绍却了解得很,不过印象不好,在他看来孙绍就是一个武夫,不知道从哪儿学了一只曲子来难住了周循,冒充雅人来了。他用怀疑的眼光打量着孙绍,忽然笑道:“孙君大才,温是仰慕已久了,上次得蒙周君转述佳音,温如饮甘露,不觉自醉,一直想亲聆孙君一曲,今天大家在此为周君送行,不可无歌,孙君何不一放歌喉,以飨我等。”
  身后的年轻人已经听张温说过那只曲子的事情,也不太相信是眼前这个虽然长得俊朗,但从外形到谈吐都透着几份粗俗的武夫所作,对于这等附庸风雅的俗人,他们一向是不留情面的,一听张温的提议,他们当然举手赞成,七嘴八舌的请孙绍唱一曲为周循送行。
  周循苦笑了一声,却不好阻拦,只好转过脸看了一眼孙绍,轻声说道:“大兄,要不你就将就吹一曲吧?”
  孙绍扫视了一眼那些含笑不语,看似热情,却分明不含好意的年轻人,暗自发笑,他大度的拍拍周循的肩,朗声笑道:“张君言之有理,既然是送别,理当胡诌几句,为阿循壮壮行色。只是绍本是一武夫,骑得马,射得箭,这诗赋却非我所长。如果有不雅之处,还请诸位不要见笑。”他顿了顿,又说道:“万一哪位高明实在忍不住的,也请等我转过身去再笑,可否?”
  众人原本没有对他有什么太高的期望,只是逗逗趣而已,如今见他说得坦白风趣,不禁笑出声来,原本有些敌意的气氛也淡了许多,有人便笑道:“无妨,孙君但请自便,只要周君不介意,我等自然不敢置喙的。”
  “那孙绍先在此谢过了。”孙绍笑眯眯的一揖,然后抬起头来,想了想,清清嗓子,卷起袖子,做出一副准备放歌送行的模样。张温有些意外的看了谈笑风生的孙绍一眼,又看看周循。周循的脸上也有些诧异,他本想让孙绍把那首曲子再吹一遍,以应付一下场面的,但现在听孙绍这话,似乎并不想吹曲,倒要和众人一样吟诗作赋给他送行了。他本想拦着孙绍,可是见孙绍胸有成竹,又有些好奇,想听听孙绍又有什么惊人之举。
  说话之间,孙绍已经正了脸色,用手轻轻的打着拍子,柔声唱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第二十章
古道边
  孙绍刚唱了两句,张温和周循的脸色就变了。孙绍所唱的送别歌虽然并不复杂,而且长短杂用,非诗非赋,但是词句优美,意境恬淡自然,又和眼前送行的场景十分相衬,一时倒是贴切无比。再加上曲调舒缓,反复吟唱,更加显得情真意切,尤其是那句“今宵别梦寒”更是把依依不舍的心情表现得恰到好处。
  他们一时沉浸在这优美的旋律之中,竟然忘了置评,直到孙绍谦虚的连称“献丑”的时候,他们才回过神来。周循是既感慨,又为孙绍感到高兴,这只送别歌虽然不符合通常的格式,但是意境之美,却足以掩盖格式上的不足了。看看张温脸上似喜似惑的神情,他就知道,张温必然也是极喜欢这首歌的。只要张温点了头,以后就不会再有人说孙绍是一个武夫了。
  想到此,他顾不上去看孙绍,对着张温呵呵一笑:“惠恕,你看我大兄这送别歌还过得去吗?”
  张温苦笑了一声,连连摇头,转身对孙绍施了一礼:“孙君,敢问这首歌是你自作,还是……”
  “哈哈哈……”孙绍大笑,摇着头说:“我一介武夫,哪里会作什么歌,也忘了是从哪儿听来的,只是觉得还算能听,便记住了。张君高明,就不必把这种野曲子太放在心上了。绍勉为其难,总算应付过去了,下面还请诸位高歌吧,我在一旁洗耳恭听便是。”
  听孙绍说听来的,张温松了一口气,但是越发激起了他的好胜之心,自己身为吴郡名士之一,总不能比一个武夫随便听来的曲子给比了下去,总得做一首更好听的才行。可是他越是这么想,越觉得为难,孙绍唱的那首歌虽然并不复杂,但是用词遣句也好,旋律也好,都堪称完美,争切之间,他又哪里做得出更好的来?他求助的回头看了看其他人,希望有人跳出来先撑撑场子,也好让他有个思考的时间,但其他人也和他一样,被这首看似普通却又妙手天成的曲子给镇住了,谁也不愿这个时候跳出来,紧跟其后丢人现眼。
  张温无奈,只得勉强唱了几句自认为还不错的诗赋,只是越想越没底气,声音也有些干涩,远没有平常的圆润清澈,越着急越慌乱,最后连调子都找不着了,只得尴尬的退了下去。有张温失手在前,其他人就更没底气了,原本应该是青年才俊们显示才艺的送别最后只得草草收场。
  孙绍心中得意,脸上却平静得很,在开始唱之前,他就估计到了这个结果。开玩笑,号称二十世纪第一才子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当年风靡一时,镇你们这些眼高于底的家伙还不是小菜一碟?他见场面越来越尴尬,便告了个罪,拉着周胤退到车旁,从车上取下一坛酒塞给周胤。周胤一看,顿时两眼放光,搂在怀里怎么也不肯放:“大兄,你真是个可人,怎么知道我念念不忘的就是这酒?”
  孙绍撇撇嘴,伸手敲了一下周胤的额头,板着脸喝道:“阿胤,送酒给你,是给你留个念想,你以后可不要再这么贪杯了。你还年轻,酗酒不是个好习惯,会伤身体的。再者,酒能乱性,你要以后有所成就,不给你的父兄丢人现眼,还是控制一下自己。”
  周胤脸一红,连连点头。那天在孙府喝酒,第一次喝这种烈酒,他喝得烂醉如泥,最后被人抬上了车,夜里又吐了一场,把屋子里搞得一塌糊涂,可谓是丢人丢到家了。好在当时全是自家人,并没有外人知晓,尽管如此,他第二天还是被小桥狠狠责骂了一通。当然了,他并不知道,其实那天小桥也喝高了,只不过他当时已经人事不醒,不知道而已。要离开吴县,他别的不留恋,留恋的只是这如火一般的烈酒,现在孙绍主动送他一坛酒,可谓是正中下怀,怎么看孙绍怎么顺眼。
  “大兄放心,我一定把你的话记下心里。”周胤一本正经的举手发誓,“我以后再也不会醉成那样了。”
  “这样才好。”孙绍拉下他的手,笑道:“不光要记在心里,还要落实到行动上,听其言,观其行,言行合一,方为君子。”
  “那是那是。”周胤眉开眼笑的连连点头。
  “这里还有一坛酒。”孙绍拿出另外一坛酒,坛子与众不同,是比较少见的青瓷坛。周胤一见,喜得眉梢直抖,心道这坛子就漂亮,大概酒也更好,连忙去接了,抱在怀中,闭上眼睛,享受的深吸了一口气。孙绍等他享受完了,这才说道:“阿胤,这坛酒不是喝的,是救命的。”
  “不能喝?救命?”周胤一下子把眼睛睁得大大的。
  “不错。”孙绍抚摸着青瓷酒坛,有些感慨,这是他到这个世上来搞的第一个有用的东西:“这里虽然也是酒,可是其性之烈,已经非人可以承受。我把他送给你,是因为你们兄弟将来上了战场,难免会受伤,到时候就用得上这些了。你用这酒清洗一切与你的伤口接触的东西,包括手术的器具、包伤口用的布,清洗伤口,或许伤好得快些。”
  周胤听了这话,眼神立刻变得复杂起来,既有些感激,又有些感伤。作战时受伤是难免的,而受伤之后,有不少人的伤其实并不重,但是伤口溃烂,久久不愈,却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他的父亲周瑜就是在江陵之战时受的伤,反反复复,一直拖了一年多,最后英年早逝。这个记忆对周胤来说太沉痛了,现在孙绍说这个能解决这个问题,他又如何能不掉以轻心。
  “多谢大兄,我一定把这酒当性命一样看重。”周胤抱着酒坛,恭恭敬敬的给孙绍行了一礼。
  孙绍叹了口气,拍拍周胤的背,又走到小桥的车旁,招手让帅增提过来一个食盒,他把食盒放在车上,笑着对一直看着他不说话的周玉说道:“小玉儿,你们要走了,大兄没什么送你的,这是阿母常喝的粥和一些点心,你们带着,路途遥远,要是饿了,也可以挡挡饥。”
  周玉接过食盒,掀开盖子看了一下,见上面一层是几样精致的点心,虽然还没吃到嘴里,但是闻着淡淡的清香,看着漂亮的外形,就已经让人馋涎欲滴了。她盖好食盒,小心的放到身侧,强笑了笑道:“大兄,此去一别,也不知道哪一年再能相见。大兄,以前玉儿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大兄不要放在心上。”
  “哈哈哈……”孙绍伸手掐了一下周玉的脸颊,乐了:“大兄会和你这么一个孩子计较吗?”
  见孙绍伸手的时候,周玉下意识的想躲闪,可是身子只是动了一动,又没有闪开,任由孙绍在她粉嫩的脸上掐了一下,然后红着脸扭扭捏捏的说道:“大兄,我今年都十二了,不是小孩子了。”
  “十二就不是小孩子了?”孙绍感到有些好笑,故意放肆的打量着周玉,然后戏谑的笑道:“嗯,我知道了,小玉儿想嫁人了。”
  “咄。”周玉被他说得羞不自胜,转过脸去,放下车帘,不是他了。孙绍哈哈一笑,转身看着含笑不语的小桥:“姨母,一不小心又惹妹妹生气了。”
  “无妨。”小桥淡淡一笑,回头看看大桥:“姊姊,我真是有些羡慕你呢,有阿满酿的新酒,又有可口的菜肴,还有滋补的粥,能把人的馋虫给勾出来。”
  大桥白了她一眼:“那你不走就是了,阿满做的,都有你的一份。”
  小桥咯咯一笑,摇着头:“姊姊,我也想啊,可是……”她叹了口气,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人生事,十有八九不如意,又岂是我想不去就能不去的?姊姊,莫使韶华空度,且放下些吧。”
  “妹妹也是。”大桥也叹了口气,推推小桥:“阿循他们也快结束了,你们还是早些起程吧,此去建邺,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你也不要太苦了自己。”
  “多谢姊姊。”小桥再次向大桥行了一礼,眼中刚揩净的泪又禁不住涌了出来,她低着头,匆匆的上了车。周循兄弟过来行了礼,挥手告别,长长的车队在告别声中缓缓起动,向远处驶去。
  大桥伫立良久,面色凄切,今日一别,也不知道哪一天才有机会再见。孙绍却没有这种伤感,他只是觉得原本不多的朋友忽然少了几个,以后不知道找谁去吹牛,不免有些寂寞。
  等车队消失在天际,他把大桥扶上了车,正准备回程的时候,张温忽然来到他的车前,很客气的笑道:“孙君,过几日我等有一个流觞之会,不知孙君可有兴趣前来一聚?”
第二十一章
伤自尊
  “那个年青人是谁?”大桥瞥了一眼张温的背影,不解的问道。孙绍以前从不和这类人打交道,周循领着他和那些人见面的时候,大桥便有些担心他跟他们合不来,后面见孙绍好象唱了一曲,以后的情形便有些尴尬,以为孙绍又旧态复萌,与那些人有了龌龊。
  “听阿循说,叫张温,是张家的家主……”孙绍轻描淡写的说道。
  “张惠恕?他找你干什么?”孙绍的话还没有说完,大桥就惊叫了一声,声音有些高,很有那种粉丝见到了偶像时的激动。孙绍被她的嗓音吓了一跳,上下打量了一眼:“张惠恕怎么了?阿母认识他?”
  大桥也觉得自己有些失态,忙摇头道:“我不认识他,但是听阿循经常说起。阿循对他很佩服,说他人聪明,学问好,操行亦佳,是年青一辈中的佼佼者。张家又是吴郡有名的大族,将来他的前途不可限量。”
  孙绍有些惊讶,周循虽然看起来是个谦谦君子,但他知道,周循是个傲在骨子里的人,如果说他对这个张温评价这么高的话,那这人肯定有真本事。他想了想,又问道:“朱张顾陆是吴郡四大姓,他既然是张家的,那和我那分属其他三个家族的姊夫相比如何?”
  大桥“嗤”的笑了一声,颇有些不屑的味道。孙绍更好奇了,也不上自己的车,挤上了大桥的车,紧挨着大桥并肩坐在一起,大桥皱了皱眉,觉得有些不妥,孙绍虽然是她的养子,但是现在已经成年了,不能再象小时一样百无禁忌,可是孙绍难得摆出一副要请教的样子,她倒不好打击他的积极性,只好向旁边挪了挪,免得两人挤得太紧,接触太亲密。
  “你三个姊夫嘛,也就你大姊夫能和他相提并论,其他两个不提也罢。”
  孙绍更好奇了,他的大姊夫叫顾邵,是顾雍的长子,现在是豫章太守,在吴郡的名头很响,号称是识人才的伯乐,就是和月旦评许劭那样善于点评人才的大腕,哪怕你今天藉藉无名,只要顾邵看中了你,给一个不错的评语,你的身价立马就涨,比前世那些股评家还牛逼。他的二姊夫叫朱纪,是吴郡太守朱治的次子,现在是骑都尉,名声倒是一般,大桥说他不如顾邵,孙绍倒也没有什么异议,但是他对大桥把三姊夫不看在眼里,却有些不以为然。原因无他,他的三姊夫就是三国中后期最耀眼的明星——陆逊。孙绍前世对陆逊十分敬佩,这一世还为自己成了陆逊的小舅子沾沾自喜了一把,现在大桥却说陆逊不如顾邵,他觉得十分意外,顾邵很牛吗?他前世怎么没听说过他?
  “陆伯言?”大桥听了孙绍的话,摇摇头道:“阿满,看来你对士林中的事情还是了解得太少了,虽说陆伯言现在是至尊的亲近,但是他在士林中的名声并不好,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才干并不是第一流的,另一方面也与他和孙家结亲有些干系。”她瞟了孙绍一眼,犹豫了一下说道:“你难道忘了陆家上百口被你父亲困死在庐江的事?”
  孙绍皱了皱眉,这件事他当然知道,但是这和陆逊的名声有什么关系?与孙家结亲的又不是陆逊一个,那顾邵和朱纪为什么不受影响?哦,对了,顾家、朱家和孙家没仇的,结亲只是纯粹的政治婚姻,而陆逊与孙家结亲,却等于为了荣华富贵,向仇人低头了。
  这么说来,陆逊心里肯定很憋屈。孙绍咧了咧嘴,想笑又没笑出来,有这样的背景,只怕三姊的日子不会舒心。
  大桥见孙绍脸色不好,也没有再说下去,接着说道:“张惠恕在士林中的影响很大,你最好还是不要和他发生冲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31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