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三国(校对)第2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1/303

  作为一个皇帝,刘辩出行很简朴,甚至有些简陋。他只带了二十名禁卫郎官,既没有前呼后拥的仪仗,也没有连绵数里的车驾,一律乘马而行。为了避免引人注意,他甚至连驳兽都没有带。当他在鹄鸣山前下马的时候,张鲁愣是没注意到天子已经到了他面前。
  好在艾和与刘辩很熟,连忙提醒张鲁。张鲁看着快步走来的年轻人,大吃一惊,看着艾和,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真?”
  “当真。”艾和笑道,“陛下节俭是出了名的,你别忘了,他远赴玄冥海时,身边也只有一名侍妾。”
  张鲁还想再问,刘辩已经到了跟前,他连忙上前,躬身施礼。
  “臣不识陛下尊颜,有失远迎,死罪死罪。”
  刘辩哈哈大笑:“好了,朕来此是为了求仙问道,就不用那么多世俗礼节了。张天师,能否为朕介绍一下这仙山的风光,引朕瞻仰一下天师的仙踪。”
  “臣荣幸之至。”张鲁松了一口气,殷勤的引着刘辩上山。刘辩对艾和招了招手,示意他走近一点。“朕在玄冥海时,悟出了一套引导术,也不知道是不是所谓的先天十三势。不知天师道可有通晓先天十三势的高人,与朕切磋切磋?”
  艾和苦笑一声:“陛下,自然张天师伉俪之后,天师道就没有人真正学全十三势。不过,嗣师夫人仙游前,留下了十三势的图谱,现在就保存在系师手中,届时陛下可以对照一番。”
  刘辩没有再问。他其实已经问过荀彧,知道天师道的十三势来自儒门,而且是经过篡改的版本,不过是儒门想控制道门布下的一枚棋子罢了。他提起这些,是对天师道有所安排,这才特意和艾和寒喧几句,拉近距离。
  上了山,来到天师道观,张鲁命人去请图谱,刘辩先瞻仰那尊神像。一看到那尊神像,刘辩就和蔡琰交换了一个会心的眼神。这尊神像除了规模小一点之外,不论是面容还是造型风格,都和那尊神像极其相似,很可能是同一人,而且很可能是出自一人之手。
  “这是臣的大母(祖母)雍氏夫人。”张鲁见刘辩神色,立刻上前解释道:“当初天师到鹄鸣山来修道,夫人便相伴左右,其道行与天师不相上下,门中不少弟子都是夫人所授,包括臣母卢氏夫人在内。”
  刘辩转过身:“天师,你可能不知道,雍夫人的门徒不仅包括天师道中人,还包括鲜卑人,甚至包括那位曾经称雄草原的鲜卑大王檀石槐。”
  “是么?”张鲁很谨慎。他已经听到过类似的说法,却不能轻易承认。“还请陛下指教。”
  “说来话长,你也许会不相信。不过没关系,等你去一趟草原,亲眼看到鲜卑王庭的神像,你就全都明白了。”
  张鲁心中不安,唯唯诺诺。这时,艾和拿来了导引图谱,刘辩接过,看了一眼便笑了。他轻轻的将导引图谱推开。“这等臆造之物,不看也罢。”
  “臆造之物?”张鲁大惊,艾和也非常意外,两人交换了一个眼神,张鲁问道:“陛下,何以见得这是臆造之物。”
  刘辩沉吟片刻,笑道:“大道至易至简,取法乎自然。此导引图谱处处逆势而行,看似取‘顺则凡,逆则仙’之意,实乃故意为之,并非自然之理。”他说着,脱下了外衣,摆开了架势。“朕所悟的十三势并非由图谱而来,乃是空明之境下自然所得,与这个图谱相比,哪个更高明,我想你们应该看得出来。”
  说着,他凝神静气,开始演练这套导引术。张鲁和艾和不敢怠慢,瞪大了眼睛,用心记忆。张鲁本人曾经多次研习这十三势,对十三势中所藏的一些问题很清楚,只是一直没敢怀疑这十三势有问题。现在看到刘辩亲自演练,两相一对比,他立刻明白了大半。
  很显然,他手里这份图谱是有问题的。这很可能就是天师道一直未能出现高手的根本原因。
  刘辩演练完十三势,神采奕奕,气定神闲,有如神仙中人。
  “朕这个十三势,如何?”
  张鲁有些急眼了。谁干的这事啊,也太缺德了,一份有问题的图谱,几乎扼杀了整个天师道。他撩起衣摆,跪倒在地。“请陛下开恩,赐臣图谱,造福苍生。”
  刘辩笑了,摆了摆手。蔡琰走了过来,将一只青囊递给刘辩。刘辩接过青囊,在手里掂了掂,送到张鲁手中。“张天师,艾祭酒,你们照此图谱修行,一年不能破境,朕免你鹄鸣山一年的赋税,两年不能破境,朕免你鹄鸣山两年的赋税。如何?”
  张鲁接过青囊,连连叩头。“还请陛下指点迷津。”
  刘辩略作沉吟。“其实,你们这份图谱并非从天而降,而是得自儒门。”
  “儒门?”张鲁大惊失色,随即勃然大怒。
第445章
儒道并重
  张鲁的愤怒情有可由。
  沛国张家出自留侯张良。张良出入朝堂,功成身退,所作所为都是道门风范。儒门大兴,道门隐退,天师张陵感慨道门衰微,以儒者创天师道,欲续道门遗绪。道门与世无争,崇尚隐退,与儒门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儒门却使出这等手段,给道门挖了一个大坑。
  张鲁不得不怀疑天师张陵和嗣师张衡的死与儒门有关。
  天师道对外宣称,天师张陵在鹄鸣山降妖后羽化,其实张陵的下落究竟如何,天师道中人并不清楚。只是为了颜面,不得不故作神秘。不管怎么说,张陵还算是高寿,嗣师张衡就差远了,他五十多岁就死了,作为一个修道之人,这样的寿限实在不值一提。事实上,天师道对此根本没有心理准备,要不然张鲁也不会无法顺利继承天师之位,他的母亲卢夫人也不至于去俯就刘焉。
  张衡的突然死亡,几乎给天师道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张鲁怀疑这件事和这份导引图谱有关,他岂能不愤怒。
  在这种情况下,刘辩赐他图谱,他又怎么能不感激涕零。他随即向刘辩表示效忠,愿意号召益州的天师道众支持朝廷的平叛战事,追捕附从刘焉的余党。
  刘辩很满意。他特意驾临鹄鸣山,不仅仅是为了看一眼神像,确定天师道和鲜卑人的关系,更要拉拢天师道。儒门独尊,对儒门也好,对朝廷也罢,或者把目光放得长远一眼,对汉人的学术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就算不能重现百家争鸣,他也希望儒道并重,不让儒门独霸学术。
  道门现在有两个选择:太平道和天师道。太平道有更大的影响力,但是正因为太平道的影响力太大,他不能把道门的希望寄托在太平道的身上。为了安抚太平道,他设立了黄巾四将军,如果再让他们在学术上掌握太多的话语权,太平道的影响力又会导致失衡。
  势力局限于益州,在军中又没有多少实力的天师道,就成了他的不二选择。
  当然,他也不是简单的接受天师道,他必须对天师道的教义做出一定的影响。他不希望扶植起来的天师道只会念咒画符,他更希望天师道从另外一个角度对华夏文明的进步做出贡献。
  刘辩摆了摆手,蔡琰上前,将一幅三绝碑的拓片铺在张鲁、艾和的面前。张鲁和艾和面面相觑,不知道刘辩这是什么意思。
  “听说过这副图么?”
  “略有耳闻。”
  “知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臣愚昧,还请陛下指蒙。”张鲁就算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候也不能说。始作俑者就在当面,他当然要好好的请教一番。将来和别人说起来,他也更有底气:我可是听陛下亲口说的,谁还能比我更清楚?
  刘辩将力的合成原理再次说了一遍。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即使张鲁等人不知道什么叫矢量,也能明白这其中的意思。这样的道理在生活中也时常可见,并不生僻。相比于他们来说,刘辩只是用数学关系将这个原理予以数字化罢了。
  但是,这却不是可有可无的一步。由经验主义走向科学的重要一步,就在于能不能用数理方法对既有的经验进行总结、抽象。刘辩看起来推开的只是一扇窗,却是通向实证科学的一道窗。
  这才是他来到天师道的重要目的。
  张鲁明白了刘辩的用意,却有些犹豫。这个什么原理很简单啊,一点神奇之处也没有,作为一个专门的学问来研究是不是太没前途了?研究这东西,能够成仙吗?
  刘辩笑了。“万丈高楼平地起。道法自然,如果连自然根本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又怎么效仿?这些道理看起来简单,却是自然之理。大道至易至简,却形成了天道万物,岂能轻视?再者,老子云,上善若水,何以言之?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固其一也,自甘于下,以卑弱自居,乃其真义。若以其理简易而不肯为,又怎么能说奉老子之道而行?”
  张鲁虽然有些不太情愿,却还是点了点头。天子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他如果还不答应,那就有点自讨没趣了。他躬身答应,承诺组织人员,按照刘辩指定的方向进行研讨。
  刘辩很满意。他可不敢指望张鲁一听就觉得至理明言,只要他肯去尝试,他相信张鲁很快就会发现其中的妙处。这些研究也许不能让他们成仙得道,却很快能带来实际的经济利益。有了利,自然会激发他更大的热情。
  毕竟人还是要靠经济利益才能生存,才能发展的。成仙得道,不食人间烟火的毕竟是少数。
  ……
  大殿外,刘协和诸葛亮并肩站在廊下。刘协眉头轻锁,沉思不语。过了好一会儿,他微微侧头,轻声问道:“孔明,陛下来鹄鸣山,不是求仙问道,却与张天师讨论力,是何用意?”
  诸葛亮也有些意外。不过,他却很坦然。
  “殿下,成仙得道,毕竟是极难的事。陛下常说,修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天下需要有成仙得道的高人,却不能只靠成仙得道的高人——且境界高明者往往生性淡漠,视苍生如刍狗,未必肯为苍生劳心费力——天下人的福祉还是要靠天下人自己,不能求助于神仙。力的合成虽然看起来没什么高深之处,却正因为其简易,才能为普通人理解,才能为万民造福。臣以为,这正是陛下的高明之处。”
  刘协轻轻的吁了一口气,怅然若失。“仰之弥高,钻之弥深。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诸葛亮看了刘协一眼。“殿下何必如此,尽力而为可矣。陛下的境界固然超卓,却不可能一个人撑起大汉江山,还需要长公主和殿下的襄助,还需要臣下的辅弼。陛下不仅不愿以天下奉一人,亦不愿以一人治天下,他求的是集万众之智,建万世太平啊。”
  刘协看了诸葛亮一眼,轻笑了一声。
  脚步声响起,刘辩在张鲁等人的陪同下,从大殿里走了出来,目光似有意,又似无意的从诸葛亮的脸上扫过,嘴角一抹笑容一闪即没。
  ……
  安息帝国,伊斯塔赫尔城,阿那希特神庙。
  戏志才背着手,打量着神庙前高大的石柱,若有所思。
  卢夫人打量着四周匆匆而过的人群,又回头看着戏志才。“怎么了?”
  “似曾相识。”戏志才抬起手,挠了挠鬓边的乱发,眼神中有些苦恼。“我似乎在哪儿见过这样的神庙,却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
  卢夫人没吭声。她虽然是道门中人,可是在与戏志才相遇之前,她的足迹不出益州,见识其实很有限。戏志才不知道的东西,她就更插不上嘴了。
  “不管他了,进去看看。”戏志才一摆手,迈开大步,向神殿走去。
  两个持矛而立的武士立刻上前阻拦,戏志才视若不见,径直走了过去。武士大怒,手中长矛直指戏志才的胸口,正准备将戏志才刺杀在当场,卢夫人忽然闪身迎了上去,双手划圈,轻轻一带,两个武士立足不稳,摔在一旁。戏志才缓步从他们身边走去,迈进了神殿。
  武士大声的叫嚷起来,走廊上顿时响起一片脚步声,数十名全身甲胄的武士从两侧奔了过去,将戏志才和卢夫人围在中间。
  戏志才眼神一闪,就准备动手。卢夫人连忙按住了他,轻轻的摇了摇头。
  这时,一个身材高大,面相威严的老者从神殿中走了出来,打量了戏志才一眼,非常诧异。他叽哩咕噜的说了一通,戏志才却是不应。倒不是听不懂,他进入安息帝国游历数月,已经能简单的听懂一些波斯言。卢夫人见他这副爱理不理的神情,知道他不屑与这些人交流,便轻声说道:“我去说明来意?”
  戏志才点了点头。
  卢夫人上前,欠身施礼,用不太熟悉的波斯语说道:“尊敬的大祭司,我们来自遥远的东方,是大汉国人。闻说神殿祭祀阿那希特女神,特来拜谒。”
  老者诧异的看着卢夫人。“你是大汉国人?为何不远万里,来拜谒我们的神明?”
  卢夫人有些犯愁。她的波斯语比戏志才略好一些,但是也非常有限。她勉强能听懂老者的话,却无法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正在她冥思苦想的时候,戏志才走了上来,扶着她的肩头,轻轻将她推到一旁,泰然自若的走到老者面前,伸出手掌。
  一团火焰突然从他的手掌跃出,随风摇曳。
  老者的脸被火焰照亮,不禁大吃一惊,瞪圆了眼睛,打量着戏志才。戏志才微微一笑,张开双臂,展开境界,真气透体而出,化作一头两丈高的大鸟,烈焰升腾,每一片羽毛都在火焰中飞舞。它低下头,俯视着老者,张开嘴,发出一声清脆的鸣叫。
  老者两腿一软,“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眼中却是掩饰不住的狂喜。他用波斯语大喊道:“光明之神啊,你的神迹终于再现人间。”
  “哗啦”一声响,横眉立目的武士们纷纷放下武器,拜倒在地,齐声呐喊,顶礼膜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1/3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