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三国(校对)第3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0/303

  因为议政,洛阳原本就聚集了不少贤良文学,整天议政,已经有些倦了,毕竟政治这东西禁忌话题太多,不是所有人都敢放言,突然多了这么一个话题,可以无所顾忌的猜想,自然比政治更吸引人。开始的时候,这还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谈,渐渐的,这个话题就超过了议政,变成了主流。
  随着越来越多的简报传到洛阳,更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事物出现在人们面前,很多人坐不住了。有的不再去参加议政,而是转而想方设法进东观查阅资料,第一时间接触简报,有的干脆收拾行装,起程赶往益州,要进行实地考察。
  司徒杨彪原本就被这些儒生吵得晕头转向,听说有人愿意去益州,他求之不得,一律放行。让这些闲得无事,偏偏生了一张利嘴的家伙赶到益州,既减少了洛阳的不安定因素,也减轻了司徒府粮食供应的困难,可谓是一举两得。
  就连荀彧都抚额而庆。这段时间,他也被这些儒生折腾得不轻。
  其中就包括孔融。
  论辞锋犀利,孔融可能不如祢衡,但是论学问深厚,祢衡和孔融比就差远了。如果拿剑客来做比较,那祢衡就是剑走偏锋,咄咄逼人,而孔融则是重剑无锋,无隙可击。
  在这个时代,知识的传承并不普及,水平高下,在于见识:见得多不多,有没有过人之识。两者之中,其中又以见为基础,所谓见多方能识广。荀彧之所以见识卓著,是因为他可以看到很多人无法见到的典籍,知道更多的真相。在这方面,孔融丝毫不逊于他。孔家家藏的典籍也许没有荀彧收藏的那么杂,但是在儒学经典的积累上,有不少资料是荀彧也没见过的。
  身为孔门嫡传,孔家的底蕴当然不是一般的家族可以比拟的。
  除了学问之外,荀彧底气不足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不论是家世还是个人名望,孔融都比他强上几分。不论是学识还是文采,孔融都有明显的优势。除了修行——荀彧又不是刘辩那种喜欢动手的粗人,让他和孔融挥拳头,以武力论高下,他可干不出来。
  孔融离开洛阳,荀彧长出一口气,随即又有些幸灾乐祸。
  孔融取道长安去益州,以他的脾气,少不了要和刘辩较量一下。他和祢衡一样,从北海赶来,不是为了议政,而是为了和刘辩论理。祢衡为此不惜千里迢迢的追到益州,孔融顺道,更没有道理过城门而不入。
  ……
  骊山。
  刘辩站在古烽火台上,看着远处的秦始皇陵。夕阳西下,为高大的皇陵镶上了一道金边,植满松柏的封土堆有夕照的映衬下显然更加幽深。天边的晚霞如同烈火,格外绚烂。
  一只大鹰,在空中盘旋,悠闲自得。
  通过大鹰的眼睛,刘辩将方圆十里以内的情况尽收眼底,震撼不已。
  他前世来过秦始皇陵,参观所谓的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那时候秦始皇陵虽然还没有发掘,却已经做了不少探测,知道这片封土下藏着一个缩微版的大秦帝国。有没有秦代以前的典籍,他不知道,但是此时的秦始皇陵离建成之日更近,封土也更高,而且更接近于正方形。
  换句话说,此时的秦始皇陵更像金字塔,只是规模没有那么大,没有那么陡。
  可是,即使是埃及,也不是所有的金字塔都像胡夫金字塔那么大,那么陡。如果放宽一些标准,称秦始皇陵为东方的金字塔,也不算太离谱。
  难道凤系血脉和文明真的来自西方?
  刘辩虽然觉得这个结论太过匪夷所思,却不能完全否定。他很清楚,就在这片土地下,还埋藏着一个东方文明格格不入的兵马俑。就像弹汗山的神像一样,兵马俑的艺术风格就像是摆错了地方的希腊雕塑,在华夏艺术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显然特别突兀。
  “陛下,想好了没有?”蔡琰兴致勃勃的撺掇道。广汉的那座墓掀起了一场大风波,她还嫌不够,鼓动刘辩发掘秦始皇陵。广汉那座古墓虽然惊世骇俗,却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至今没有发现文字。没有文字,就没有明确的记载,很多问题就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秦始皇陵则不同,这里面肯定藏有很多典籍,而且年代相去不远,只要通晓古文字,就能解决很多争论。对于蔡琰来说,秦始皇陵显然比广汉的古墓更有诱惑力。
  “这事不能急。”刘辩笑着摇摇头:“我们不是项羽,挖墓不是为了盗财,而是为了解决悬而不决的学术问题。广汉那座古墓没有书籍,其实是一件好事。封了这么久的墓,一旦打开,所有的书都有可能在瞬间化为灰烬。在没有想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前,就算在秦始皇陵找到了过去的典籍,你也看不了。”
  “有这样的事?”蔡琰睁大了眼睛。
  “我有必要骗你吗?”刘辩无奈的摇摇头:“真的,相信我。”
  “陛下,你怎么会知道这些事?”蔡琰好奇的追问道:“难道你盗过墓?”
  “你胡说什么呢。”刘辩恼了,敲了一下蔡琰的额头:“你这小脑袋里面,整天在想着什么?你什么时候看我去盗过墓?”
  蔡琰摸着额头,嘿嘿笑了一声,转着眼珠,正打算再劝两句,有人来报,孔融求见。
  刘辩很意外,孔融不是在洛阳议政吗,怎么突然跑到长安来了。他看看蔡琰,蔡琰也一头雾水。刘辩想了想,让蔡琰等人先避一避,让人把孔融请上来。
  没过一会儿,孔融大步流星的走了上来。他身高八尺左右,虽然是个书生,却相貌堂堂,器宇轩昂,就像一柄巨剑,凛然不可侵犯。
  “孔卿好风采,难怪祢正平对孔卿青眼有加。”
  孔融微微一笑:“得知陛下对祢衡如此器重,臣心甚慰。闻说陛下在扞关刻石论道,天下传颂。臣不才,有不明之处,还请陛下指教。”
  刘辩眉毛一掀,明白了孔融的来意。这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上门踢馆啊。他微微一笑:“闻说孔卿在洛阳舌战群儒,罕有敌手。怎么,孔卿高手寂寞,到长安来挑战?”
  孔融笑而不语,平静中带着一丝倨傲,礼节周到而毫不谦卑,大有要与刘辩分庭抗礼的架势。
  刘辩挥了挥衣袖,转过身去,云淡风轻的说道:“很可惜,朕怕是要让孔卿失望了。”
  孔融愣了片刻,脸色有些不悦。“陛下不屑与臣言论?”
  “非也。孔卿天下名士,能与孔卿一言,不知道是多少人的夙愿。不过,孔卿想必知道,朕并非儒者,而且一向对空谈误国的儒者不屑置评,所以……”
  孔融看着似笑非笑的刘辩,明白了他的意思。这哪里是避而不战,这简直是挑衅啊。什么叫空谈误国的儒者?圣王之道,乃是儒门千年的智慧结晶,怎么成了空谈。
  “闻陛下之言,似乎对儒者有不少偏见,臣不才,愿与陛下探讨一二。”孔融拱拱手,战意更加盎然。
  “这种亡国之道,有什么好讨论的?”刘辩皱了皱眉头,有些不耐烦。“如果孔卿真有做学问的兴趣,不如我们说点实学,不比说那些没用的东西更好吗?”
  孔融眼角抽了抽,差点气得跳起来。说儒者空谈误国已经很过份了,现在居然变本加利,说儒道是亡国之道,如果不把这个道理辩明白了,他这个孔氏后人还有什么脸面立足于世?
  孔融脸上再也看不到一丝笑容,哪怕是礼节性的。他抗声道:“敢问陛下,儒道何以与亡国之道并称?”
  “呃,敢问孔卿,周天子治下诸国,哪一国儒学最隆?”
  孔融傲然道:“那还用说,当然是鲁国。”
  “春秋五霸中,有鲁国么?”
  孔融顿时语塞。
  “战国七雄中,有鲁国么?”
  “这个……战国时,鲁国虽然实力不彰,可是齐国却是东方大国,而齐鲁并称,皆是儒门盛行之地。”
  “好吧,就算齐国也是儒学大国,可是齐国空有天下之半,不也被秦国灭了吗?”刘辩斜睨着孔融,指了指远处的秦始皇陵。“夫子游历天下,唯不入秦。可是最后统一天下的偏偏却是秦国。朕不免怀疑,是否齐鲁之亡,正是因为有儒,而秦国统一天下,正是因为夫子未曾入秦?”
  “陛下,怎么能这么说呢……”
  刘辩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孔融。“朕学问浅薄,难免有所误会。不如这样吧,请孔卿告诉朕,自夫子创立儒门以来,有哪一个国家是因为儒学而兴盛的?”
  孔融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第458章
简单粗暴
  有崇儒而亡的,却没有因崇儒而强的,就算刘辩的论断有些失于简单,却不能说他全无道理。
  孔融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此刻面对刘辩的这个问题,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你一定在想,大汉就是因为儒学而兴盛,孝武皇帝就是因为独尊儒术才建立赫赫武功,是不是?”
  孔融本想点点头,他本来就是想这么说的。可是一看刘辩那一脸的讥讽,他又放弃了。不用刘辩再说,他也知道这是一个陷阱,就像孟子的辩论术一样,这是提出一个看似能够接受的论点,最后却将导出一个相反结论的技巧。
  他是辩坛上的高手,岂能上这样的当。可是,舍弃了这个例证,不管他怎么想,他也无法回答刘辩这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
  孔融很困惑,他甚至觉得有些荒诞。自己不远千里,跑到长安来,难道是为了这个结果?
  他想到了祢衡,忽然心有所动,意识到祢衡为什么气势汹汹的赶到荆州,却没了下文,最后成了刘辩手中的利剑,反戈一击,将益州世家整治得死去活来,伤亡惨重。
  当然,他肯定想不到祢衡比他经受了更多的折磨。不管怎么说,他守北海有功,刘辩对他还是客气的。
  对刘辩来说,辩才固然是一项能力,但辩才的好坏改变不了问题的本质。好的销售员能将稻草说成黄金,却不可能真的将稻草变成黄金。儒学在儒门的眼里当然是世上最好的学问,可是改变不了儒学天生的缺陷。儒学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是为王权服务的,承认王权的合理性,维护王权的至高无上,是儒学逻辑的基础。不论是仁义,还是忠孝,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巩固王权。
  区别只有于手段不同,不管是礼教还是德教,都承认一个前提,那就是大一统,承认天子的权威性。
  从这一点上来说,李斯、韩非子这两个儒门弟子却成了法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法家同样认可王者游离于法律之外。法是王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王犯了法,却无法治罪。
  法家与儒家的区别只在于法家干脆把法交给王,而儒家只能通过虚无缥缈的天来限制王。
  既然虚无缥缈,就难免无法落到实处。对于刘辩这样的人来说,千言万语,不如一拳。不管你的词藻多么华丽,不管你的辞锋多么犀利,如果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就都是废话。
  所以他给了祢衡一拳。对于孔融这样的忠臣名士,他客气一点,只提了一个问题。
  一个问题,就点中了儒门的死穴,堵住了孔融的滔滔辩词。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他没有兴趣听孔融说任何话。孔融满腹经纶,偏偏就回答不了这个问题。
  孔融面红耳赤,进退两难。
  刘辩指了指远处的秦始皇陵。“知道那是什么吗?”
  孔融看了一眼,默默的点了点头。他当然知道这是什么,可是他不知道刘辩为什么问这个问题。
  “儒门内最大的争论,就是今古文,争论的焦点,无非是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经过这么多年,可能你们自己都搞不清了。”刘辩笑了笑:“不过,我却有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打开秦始皇陵,找到里面陪葬的典籍,两相比较,孰真孰伪,不就是一目了然了吗?孔文举,你觉得现存的儒门经典中,可能有多少是伪书?”
  孔融的头皮一阵发麻,眼中露出掩饰不住的惊惶,额头沁出一层细密的汗珠。
  作为圣人后裔,他太清楚伪书的泛滥有多严重。如果真的打开秦始皇陵,并且在里面发现了汉代以前的儒门经典,当今传读的很多经传都会成为笑话,儒生们费尽心机解释的好多微言大义也会成为无稽之谈。
  包括三皇五帝的道统在内,因为这些绝大多数都是汉儒的发明。汉儒综合百家,将很多原本属于道家、墨家先贤的人物一起整合到儒家道统中来,其中最明显的就是黄帝。黄老并称,原本是道家崇拜的先贤——孔子从来没有提及过他——现在却成了华夏文明的始皇,也是孔子推崇的尧舜的共同祖先。
  可以想象,一旦发现与现有儒家体系不同的古籍,儒门造假的事情就遮不住了。
  而这几乎是必然的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0/3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