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三国(校对)第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303

  郭武在地图上指了指。伍玄眯起了眼睛,点了点头:“我知道了。传我的命令,从现在开始,宣布进入战时警戒,非斥候营的将士,任何人不得出城,违令者,斩!”
  郭武迟疑了片刻:“将军,还没有看到敌踪,宣布全城戒严,会不会引起慌乱?”
  “慌乱是难免的,提前做些准备,总比敌人到了城下再戒严要好。”伍玄不紧不慢的说道:“斥候连续失踪,就是敌人接近的征兆。之所以没有打探到敌人的情况,只是因为敌人太强了,我们的斥候根本逃不回来。”
  郭武看看伍玄,心生惧意。他跟着伍玄有一段时间了,知道伍玄这个人面冷,这句话从伍玄嘴里说出来,就意味着敌人非同小可。“既然如此,我们要不要求援?”
  伍玄看了他一眼,嘴角抽了抽,笑容还没有绽放就又消失了。“我已经给皇甫太傅和卢车骑,不过,卢车骑兵力不足,提供不了太多的帮助,皇甫太傅面对袁绍的大军,也未必来得及。所以,我们可能还是要靠自己。”
  郭武倒吸一口冷气,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伍玄拍拍郭武的肩膀:“事已至此,别无他求,只希望能多撑一段时间,等到陛下率军回援。我已经收到消息,陛下已经迫降了杨凤、郭泰,稳定了河东,一万步骑赶到这里,最多也就是三五天的时间。”
  “三五天?”郭武苦笑着摇摇头,没有再说什么。他知道,伍玄是不会弃城而走的,从接受命令,镇守轘辕关的那一天起,他就有了这个心理准备。
  “别想那么多了,将守城弩准备好。”伍玄皱起了眉头,眼中闪过一抹忧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最近高手似乎越来越多了。唉,天下将乱,虎狼昼行啊。”
  ……
  砥柱。
  刘辩下了车,踩着湿滑的石头,一步步的走向伸向黄河中心的巨石,飞溅的浪花形成的细雨沾湿了他的脸庞,带来一丝丝凉意,一直凉到心里去。
  有点冷,却不刺骨,反而有一种难得的清爽。
  刘辩眯起了眼睛,看着奔流翻涌的河水,心情却出奇的平静。
  在这块巨石上,蔡琰完成了那首鼓曲,将一首二十世纪的摇滚名曲改编成了一首激昂的古曲。即使是刘辩,也很难在其中找到原来的影子,只剩下节奏。每次当蔡琰扭着小蛮腰,踏起这只舞蹈,刘辩总能感觉到那藏在鼓声和舞姿背后的节奏。
  这节奏,像是敲在他的心上,将他的血液一股股的泵出心房,涌向全身。
  虽然除了张绣之外,还没有第二个人因为这只鼓曲而破境,但是刘辩知道,蔡琰的这首鼓曲必然会载入史册,迟早会有更多的人因为这首鼓曲而明悟自己的命格,踏入半神的境界。
  他站在巨石上,闭上了眼睛,用心倾听轰鸣的水声。
  如雷般的涛声响了千年,似乎还将一直如此响下去。这涛声一如千年以前大禹开山导水时的第一声响,又似乎时时刻刻的在变化着节奏,变成不变,尽在一念之间,当你觉得自己似乎抓住了什么的时候,那一丝感觉又倏忽而逝。
  刘辩一动不动,如中流砥柱。
  唐瑛和蔡琰站在岸边,两只手紧紧的握在一紧,目光落在远处刘辩的背影上。
  王越、史阿屏住了呼吸,随时准备跃上巨石。
  三百近卫郎官手扶御刀,矗立在岸边,鸦雀无声。
  一阵风吹来,刘辩火红的大氅被吹得倒卷而起,扯得刘辩的身子晃了晃,系带突然松开,像一朵红云,腾空而去,迅速消失在奔涌的河水之中,随即不见。
  唐瑛吓得面色煞白,下意识的掩住了嘴巴。
  王越作势欲扑,却被史阿拉住了。史阿颤声道:“师傅,等等。”
  王越心神剧震,抬头看向刘辩的背影。没有了大氅,刘辩身上的皇袍被水雾打湿,红色的花纹变暗了,几乎和黑色的地融为一色。
  一黑色的背影,在翻腾的水雾中若隐若现。
  刘辩忽然坐了下来,盘腿而坐。
  “陛下……好象悟到了什么。”王越转头看向史阿,冷汗涔涔,目光中却有一丝惊喜。
  “是的,也许……是明悟了。”史阿颤声道,眼中有掩饰不住的狂喜。
  唐瑛和蔡琰互相看了一眼,随即把目光重新落回刘辩的背影上。
  刘辩恍然不觉。他的心神全部放空,眼前没有了拍岸的惊涛,耳边没有了如雷的轰鸣,他甚至将身后注视他的三百人全部忘却,脑子里只有蔡琰谱成的鼓声。激昂的鼓曲和水声混而为一,渐渐的只剩下简单的鼓点,而这些鼓点又慢慢的汇成一个声音。
  这个声音从身体深处发出,如同远古传来的龙吟,细不可闻,又清晰可辨。
  “唵——”
  不知不觉中,刘辩的手结成了手印,置于腹前。那颗被蔡邕称为龙卵的石球静静的卧在他的手上。一个声音仿佛在身体内,又仿佛在身体外,他无法分清,也不想分清,他只想停在这个声音里,直到永远。
  恍惚间,奔腾的黄河仿佛呼啸而来,涌入他的身体,从他的顶门灌入,无穷无尽,无休无止。
  石卵被水雾打湿,原本枯燥的表面变得晶莹起来,微微颤动着,如觉醒千年的巨龙睁开了眼睛,茫然而好奇的打量着这个熟悉而陌生的世界,打量着眼前这张稚嫩而又坚毅的脸。
  千里之外,荀彧缓缓的放下了手中的帛书,抬起头,目光穿过帐门的缝隙,看向远处的嵩高山,眼神中有一丝不安,有一丝忧虑。
  中军大帐内,正在和逢纪、郭图议事的袁绍皱起了眉头,伸手掩住心口。郭图正准备问,袁绍摆了摆手:“我有些不舒服,你们先退下。”
  郭图和逢纪交换了一个眼神,起身退出大帐。袁绍从袖子里拿出凤卵,托在掌心。凤卵在微微颤动,仿佛有凤鸟即将破壳而出。袁绍沉吟了片刻,用力咬破中指,悬在凤卵上方。
  一滴鲜血滴在凤卵上,凤卵忽然红光大盛,一声若有若无的凤鸣在袁绍的耳边响起。
  袁绍笑了。
第126章
人小鬼大
  正月初十,洛阳。
  刘辩走进大殿,一边解下大氅交给迎上来的宫女,一边问道:“姊姊,玉玺找到了?”
  万年公主摇了摇头,眼神慌乱。
  刘辩一愣:“宫里所有的井都找过了?”
  “都找过了。”万年公主道:“我借口说一只玉镯丢失,将宫里所有的井都淘了一遍,也没有找到玉玺。”
  刘辩的脸色有些难看。他一直以为像历史上那样,玉玺静静的躺在宫中某个井中,等着孙坚来取。孙坚现在还没进洛阳,玉玺自然还在。可是万年公主没有找到玉玺,这就麻烦了。
  传国玉玺是天命的象征,玉玺失踪,就等于天命抛弃了大汉。对于已经风雨飘摇的朝廷来说,玉玺失踪无异于窝心一拳。他妈的,屋漏偏逢天下雨,船破还遇顶头风啊,真是怕什么来什么。
  刘辩有些烦躁的摆了摆手,正准备说点什么,看到了万年公主泛红的眼睛,不由得心一软,强笑道:“找不到就找不到吧,一块玉而已,没什么大不了的。”
  “可这是传国玉玺啊。”
  “什么传国玉玺,秦始皇没它,照样统一天下,胡亥有它,照样二世而亡。”刘辩挥了挥手,故意做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他原本是打算安慰万年公主的,可是话一出口,他却觉得自己说得非常有道理。
  事实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嘛。什么传国玉玺,天下是打出来的,和玉玺有什么关系。没实力,有玉玺也亡,有实力,没玉玺一样坐天下。据说玉玺最后出现在唐朝,后来就不知所踪,宋元明清都没有传国玉玺,一样该兴的兴,该亡的亡。
  “陛下精神饱满,意气昂扬,可喜可贺。”刘协快步走了进来,看了刘辩一眼,躬身行礼:“此乃大汉之幸,天下之幸。臣敢为陛下贺。”
  刘辩无奈的笑了一声:“阿协,你是越来越有大臣之风啦。”
  “谢陛下夸奖。”刘辩再拜:“臣这些天向蔡先生学习文章,也学习了一些为臣之道。”
  刘辩心中一动,重新打量了刘辩两眼:“你是不是还修习凤仪了?”
  “陛下神目如电,秋毫不爽。臣的确修习了凤仪。”
  刘辩迟疑了片刻,刹那间又感到羞愧难当,为自己的卑劣心思感到可耻。他咳嗽了一声,掩饰自己的不安,伸手准备去抚刘协的肩膀,伸出了一半,想起上次被刘协避开的情景,又把手缩了回来。“这个……阿协啊,凤仪可能有些古怪,你暂时还是不要练习了。”
  “凤仪有什么古怪?”刘协不解的问道:“很多大臣都秘习凤仪,养浩然之气,为何陛下不建议臣修习?”
  “凤仪……乃是臣道,你……”
  刘协打断了刘辩的话。“陛下,臣就是臣啊,不习臣道,反倒不对了。”
  “这个……”刘辩一时不知道如何解释。目前而言,他也不知道凤仪究竟有什么问题,如何向刘协解释才好。他有一种感觉,凤仪的姿势看起来光明正大,仪表堂堂,可是光鲜的外表下却掩藏着什么东西,正如那些道貌岸然的大臣心里总藏着不可告人的龌龊心思一样。
  见场面尴尬,万年公主连忙打圆场。“陛下刚刚凯旋,就不要斤斤计较于什么君道、臣道了,我们为陛下准备一个家宴,好好的说一会儿话。”
  刘协也笑了:“正当如此。说到家事,皇兄,臣弟有一个不情之请。”
  刘辩松了一口气:“你说。”
  “皇兄在外征伐,皇姊忙于公务,宫里冷清,臣弟……想找个玩伴。”
  刘辩眉头一挑,心领神会,禁不住笑出声来:“你看中了谁家的女儿?”
  刘协脸一红:“前些天阳安长公主入宫,有不其侯伏完之女名曰寿者,与臣弟年岁相当,兴趣相近,臣弟……”
  “哈哈哈……”刘辩大笑,掐着刘协通红的小脸蛋:“人小鬼大,毛还没长齐呢,居然知道找女朋友了。好,难得你向皇兄开口,皇兄答应你了,替你向伏家提亲,将那个伏……”
  刘协连忙说道:“伏寿。”
  “将这个伏寿配给你做王妃。”刘辩一边说着,一边觉得有些异样。我勒了什去,伏寿不是那个后来被华歆拽着头发拖出去砍死的倒霉皇后么?她和刘协还真是命中注定的苦命鸳鸯啊。
  ……
  姊弟三人难得亲亲热热的吃了一顿饭。饭后,刘协喝得有点多,提前告退了,刘辩和万年公主坐在一起说闲话,顺便交流了一下宫中收藏古籍的整理情况。
  有蔡邕这个大儒帮忙,万年公主的工作进展得很顺利,不过结论也非常吓人。据蔡邕说,宫里的典籍大部分都来自于光武皇帝的收藏,再加上后来各地献的书,严格来说,那些托名古人的书十有八九都是伪书。
  这个结论让人很震惊,但是细分析起来,却极有可能。因为汉代虽然没有出现过秦朝焚书坑儒的事,但是从汉高祖刘邦建国到现在四百年,大汉不仅有王莽末年的那次波及天下,将长安城烧成白地的兵灾,还有几次官方的修书。
  官方修书,就是一种变相的作伪。这其中以刘向、刘歆父子最为典型。为了给王莽篡汉找借口,刘歆父子以修书为名,对当时宫中收藏的典籍做了系统性的整理,一大批书被处理掉了,然后又造了不少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30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