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校对)第1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496

  “卫青有本事,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人。他的夫人当然也应该是大家闺秀,只有如此,才能做他的贤内助。当然了,你征家也是闽越大族,这点没问题。不过,你知礼吗?”
  “知……礼?”征贰扭捏起来。
  “你要是不知礼,别人不会怪你,只会笑话卫青。一个不知礼的人,如何能够做大官?小师妹,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你想想你母亲,为什么那么多人都羡慕你父亲,不就是因为她知书达理,温良贤淑吗?”
  梁啸鼓动三寸不烂之舌,把征贰说得六神无主,自惭形秽。以前她自己一个人随便怎么任性都没事,可是一旦可能影响到卫青的前程,她立刻没了主意,只好向梁啸请教。
  梁啸很“勉强”的给她出了个主意:学习。学汉家礼仪,学汉家文化,先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大家闺秀,当得起卫青的贤内助,然后再让卫青正式提亲。至少,这一路上,你不能乱来,要不然卫青就被你全毁了。不仅如此,你还会伤了胎儿。这个孩子如果是个男孩子,将来是要继承卫青的爵位的,你希望是个傻子吗?
  征贰被梁啸吓得战战兢兢,连声答应。
  “大师兄不会害你,你一定要记住大师兄的话。行走坐卧,动静知礼。知道吗?”
  “知道了。”
  “现在回你自己的舱室去,没事不要出来。从现在开始,要学会安静,知道吗?”
  “哦。”征贰耷拉着脑袋,乖乖的出了门。
  听着她像猫一样的脚步声消失在远处,梁啸才松了一口气,拿起桌上的水壶,直接往嘴里倒了一口水。这一通口舌,说得他口干舌燥,费老精神了。两世为人,他都没做过这样难做的工作。
  梁啸突然冒出一个念头。如果刘陵在就好了,征贰最听她的话。这个念头刚闪出来,梁啸就不禁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想什么呢,征贰和卫青多少还有一份可能,自己和刘陵却是完全没希望。就连刘陵本人也清楚,以他现在的身份,就算她自己愿意下嫁,淮南王也不可能答应。
  封了侯也许可以,可封侯是那么容易的事么?至少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希望。梁啸有点上火,拿起水壶,又往嘴里倒了几口凉水。
第189章
移民镇边
  刘陵讲完了东冶见闻,默默的闭上了嘴巴,垂着眼睛,静静的等待着。
  刘安的脸有点黑,眼中的责备多过喜悦,甚至多了几分愤怒。他看着刘陵费了不少心思绘成的图谱,白皙修长的手指敲击着案面,宛如战马奔驰。刘陵听着听着,突然想起征贰说过的故事,想象起梁啸等人纵马奔驰,卫青从烟尘中伸出手,将征贰拦腰抱起时的情景,不由得痴了。
  会不会有一天,梁啸也会骑着马奔驰而来,将我拦腰抱起?
  “嗯咳!”刘安见刘陵脸色不对,不悦的咳嗽了一声。坐在一旁的刘迁偷偷的笑了,见刘安威严的目光扫过去,又连忙收住笑容,扮作严肃的样子。
  “陵儿,徙封恐怕不太可能。且不说天子能不能答应,我经营淮南这么多年,岂能说放弃就放弃。再者,就算我愿意吃那样的苦,那些门客愿意吗?好容易聚集了三千门客,难道就这样一朝散尽?”
  刘陵沉吟了片刻。“父王所言甚是。不过,事无预不立。父王做的是大事,岂能有进无退?女儿不孝,愿为父王营海外之窟。将来事成,则为女儿的封地,万一不讳,也不失为一避身之所。”
  刘安还在犹豫,刘迁却是眼睛一亮,略作沉吟,抢过话头。“父王,儿臣也觉得妹妹所言有理。难得妹妹有这般孝心,父王不如就成全了她。多一个准备总是好的。”
  “你懂什么?!”刘安厉声喝道:“你妹妹若去经营海外,谁来负责长安的事,你吗?”
  刘迁被训得面红耳赤,一时不该说什么才好。刘陵歪了歪嘴,又道:“父亲,经营海外,也不需要太多时间,长安的事,我暂时还是顾得上的。兄长麾下人才也不少,花点心思,挑几个能够接替我的,等时机成熟,我再从长安抽身也不迟。”
  刘迁如释重负,连忙附和。“是啊,是啊,妹妹说得有理,也不急在一时嘛。”
  刘安看看这一对儿女,不由得叹了一口气。“可惜,你偏偏是个女儿家。若是个男儿,那该多好。”
  ……
  严助在东瓯的差事办得很顺利。闽越兵退,东瓯得以保全,东瓯王自然是欢喜不禁,对严助一行也是极尽恭敬之能事。不仅严助的行囊又增加了一倍,就连梁啸等人也分到了一点油水。当然,和严助的比起来,那就不值一提了。
  俗话说得好,吃人的嘴软,拿人的手短,东瓯王给严助提出了一个难题:内附。
  所谓内附,就是去王号,内属汉地。不做王了,我要做大汉的子民。估计东瓯王也是被闽越欺负得惨了,是王国的时候,只能请朝廷调停,如果内附,以后大汉就有保护之责,闽越就不能再欺负他了。
  东瓯王很有诚意,不仅主动要求去王号,还要求将人民内迁,不和闽越接壤了,我要搬到内地去,和闽越离得远远的。
  这当然是大功一件,可是这件事同样超出了严助的权力范围,他必须向朝廷汇报。内附好说,内迁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东瓯几十万人迁到哪儿去,各种开支又由谁来负责?
  严助不敢独断,写成奏章,向天子请示。
  东冶到长安可不近,一来一去至少要半个月。归心似箭的郎官们见严助迟迟没有动身的意思,私下里不免有些议论。他们都是贴身保护严助的人,大多知道东瓯王要内迁的事,很自然的就谈到了这个问题。
  这天晚上,几个人围着火炉,喝着酒,闲聊起来。郎官们大多是北方人,很不适应这种湿冷天气,将所有的冬衣都穿在身上,烤着火,还冻得瑟瑟发抖,只能靠喝酒来取暖。
  “阿啸,你说说看,如果内迁,会迁到什么地方?”李椒拱了拱梁啸的肩膀,大大咧咧地说道。
  梁啸拒绝了。“这是朝廷的事,自有天子和大臣们商议,我们怎么能随便议论?”
  “为什么不能议论?”李椒说道:“身为郎官,一旦外放,至少是个县令、县尉,岂能不通政事?侍卫天子也好,护送使者出行也好,都是为了增长见闻,为将来做官做准备。唉,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郎官们一边咒骂着这见鬼的天气,一边七嘴八舌的附和着李椒,毫不惭愧的以天下为己任。梁啸被他们的激情感染了,却还是笑道:“你们啊,还是算了吧,心思是好的,可是你们读过几天书?骑马射箭,与人厮杀,你们在行,可真要治理政务,还得是严大人那样的读书人。”
  “嘿,你这小子,怎么胳膊往外拐?”
  “实事求是啊。别的不说,让你们看一县的名册,计算钱粮,你们有这耐心吗?”
  郎官们笑了起来,一个郎官不屑的挥挥手。“那种事,交给读书人做就行了,哪有亲力亲为的。无为而治,你知道什么叫无为而治吗?就是我们只管喝酒,事情交给手下人去办。你们说,对不对?”
  梁啸没有再说。跟这帮粗人讲不出道理来。汉初实行无为而治,至今已经近七十年,不得不说,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深蒂固。他们哪里看得出,无为而治已经不再适应新的形势了。
  见梁啸沉默,郎官们更加得意,你一言,我一语的说得开心。在他们心里,梁啸再聪明,毕竟还是刚刚入职不到半年的小弟弟,和他们比起来,阅历还差得太多。他们说得正开心,严助走了进来,摆了摆手。
  郎官们立刻闭上了嘴巴,互相使了个眼色,然后不紧不慢的站了起来。
  梁啸也站了起来。
  严助走到他们中间,找了个靠火的地方坐下,伸出双手去烤火,慢吞吞地说道:“坐吧。”
  郎官们不情不愿的坐下了。有严助在场,他们再也不像刚才那样轻松,一个个像是锯了嘴的葫芦似的,一声不吭,脸上连一点笑纹儿都没有。严助也不理他们,漫不经心地说道:“梁啸,你虽然读书不多,却颇有见地。对东瓯内迁这件事,你是如何看的?”
  梁啸沉默片刻,推辞道:“大人,这恐怕不合适吧?”
  严助摆摆手。“无妨,是我问你的,出了事,自有我担着。”
  梁啸笑笑。他不清楚严助在打什么主意,但是既然他说了这句话,那他就可以放心说了。就算严助想给他挖坑,还有卫青、秦歌替他洗白呢。
  他沉吟了片刻,未答反问:“不知大人以为,朝廷会将东瓯君臣迁到何处?”
  严助盯着火,眼中闪着晦涩不明的光。“你觉得呢?”
  “若不意外,应该是两淮左右,也有可能是江都国附近。”
  严助眼神微缩,不置可否。“这样妥不妥?”
  “不妥。”梁啸毫不犹豫地说道。严助有些意外,瞟了他一眼,又收回目光,嘴角挑了挑。“为什么?”
  “有两个地方不妥。”梁啸取过一只干净的酒杯,倒了一点酒,将酒杯洗了一下,倒掉,又倒了大半杯酒,递到严助手中。严助犹豫了片刻,接在手中,呷了一口,满意的点点头。
  梁啸这才说道:“第一点不妥,闽越多次出兵,甚至不惜骚扰会稽,为的就是吞并东瓯。为了阻止他们,陛下才命大人持节出征。大人运筹帷幄之中,将士效命疆场之上,才算击退闽越。现在却将东瓯内迁,无异于将东瓯之地拱手相让。大人,你的功劳在哪里?”
  严助一动不动,手中的酒杯却晃了一下,几滴酒从杯子里溅出来,落入火中,嗤嗤作响。
  “再者,江都也好,淮南也罢,兼并成风,无数百姓已经濒临破产。东瓯几十万人迁过去,哪来的土地分给他们?若连土地问题都解决不了,又怎么能保证他们安居乐业?”
  严助的鼻子吸了吸,吸了一口气,又慢慢的吐了出来。
  “那依你之见,又当如何?”
  梁啸再次露出苦笑之色。严助见了,笑道:“无妨,只是闲聊而已,出于你口,入于我耳,没人会外传。你们也记住了啊,听听就算了,千万不要外传,以免给梁啸带来不便。”
  郎官们互相看看,李椒接连给梁啸使眼色,让他不要再说了。梁啸却无动于衷。在去东冶的路上,他听刘陵讲了不少事,特别是关于东南一带的。再加上他对历史的了解,在这一类问题上,他有着比严助更深远的见解。他原本是打算回去之后,找个机会对天子说的,现在严助主动要听,他岂能放过机会。
  再说了,他也想看看严助究竟有何用意。
  “既然大人一番盛情,我就说了,如果说错了,还请大人指教。”梁啸客气了两句,又给严助添了一些酒。“与其让东瓯内迁,不如移民镇边。将江淮地区的失地百姓迁到东瓯、会稽,鼓励他们开发荒地。”
  “移民镇边?”严助愣住了,直勾勾的看着梁啸,眼眯微缩,充满了疑惑和惊讶。“你……怎么会想到这个计划,是哪位高人指点过你?”
  梁啸笑了。“大人也觉得这是可行之策吗?”
  严助发觉自己失态,连忙收回目光,掩饰的笑了两声。“此策的确可行,不过……时机未到。梁啸,你有见识,只是还欠些阅历,再过几年,你就会明白了。”
  梁啸不卑不亢,微微欠身。“多谢大人指点。”
第190章
回京
  火炉边的这次谈话很快就被郎官们忘记了。半个月后,天子诏书到,正如梁啸猜测的那样,迁东瓯于江淮之间,至于土地如何安排,梁啸等人并不知情。
  严助向东瓯王转达了圣旨,立刻起程回京。离家太久,每个人都归心似箭,他们昼夜兼行,终于在十二月末回到了长安。
  怎么向天子汇报,那是严助的责任,梁啸管不着,也没资格管。他和李椒一起回未央郎署向李广交令。在望江驿战死了一个郎官,这可是一个大事,特别是桓远本人又到了长安。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引起仇杀。
  每一个郎官都可能曾经是一个游侠儿,而游侠儿最常干的事就是报仇,替家人报仇,替朋友报仇,甚至替素未谋面的人报仇。
  虽然一路上李椒看起来已经解开了心结,可是等他真正站在李广面前,小腿肚子还是有抽筋。嘴笨是李家人的通病,手快是他们家的另一个通病。见李椒面红耳赤,结结巴巴的说不利索,李广立刻就火了,站起身,一个大耳刮子就扇了过来。
  “啪!”李椒转了一个圈,一屁股坐在地上,却连屁都不敢放一个,捂着脸,乖乖地蹲在一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4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