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校对)第2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5/496

  “除了不能骑马之外,什么都好。”月亮笑嘻嘻地说道:“有她们陪我,我可开心了,就像回到了草原一样。”
  梁啸看看贝塔和希娅。因为希格玛牺牲留下的阴影,这次出征,他没有带她们三姊妹,而是留在了家里。阿尔法为人处世比较周全,被老娘留在身边侍候,贝塔、希娅就成了月亮的侍女。她们年龄相当,又都是汉人眼中的胡人,有共同语言,容易相处。
  “骑马的事不用急,等我从江都回来,我带你去骑。到时候再给你找一匹大宛好马,还叫月亮,好不好?”
  “真的?”月亮的眼睛亮了,星星般闪着光。
  “我什么时候骗过你?”梁啸捏捏月亮的小脸蛋。
  “太好了。”月亮一跃而起,抱着梁啸,狠狠亲了两口。别看她有孕在身,依然跳脱灵动。
  和月亮等人说了一会儿话,梁啸回到自己的房间。李蓉清已经候着。梁啸看了她一眼,不由得苦笑。他在折腾别人家的事,却忘了自家还有一个盼孩子盼得发疯的。
  李蓉清迎了上来,替梁啸宽了衣,又端来洗漱用水,服侍梁啸洗漱。她忙前忙后,明显有些紧张。梁啸见了,也有些不忍。等李蓉清钻进了被窝,他伸出手臂,将李蓉清搂在怀中,聊起了家常。
  “蓉清,你们回江都顺利吗?”
  “呃……”李蓉清愣了一下,绷紧的身体放松了些,脸上露出些许笑容。“顺利,顺利极了。青云里的老邻居们可热情了。你知道吗,我们家的小院成了里社,那个千秋上面盖了一座亭子,还是国相董仲舒亲自主持的典礼呢。”
  “董仲舒?”梁啸这才想起来,董仲舒现在是江都国相。他忽然想到一个问题:天子让我护送刘非的灵柩回江都,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我和刘非有些交情吧?他难道是想把我再次送到董仲舒身边受教?
  梁啸眼珠一转,又问道:“董仲舒在江都的治声如何?”
  “他啊……”李蓉清笑了起来,似乎想到了什么特别可乐的事。“别的还好说,女巫神汉们对他可没什么好印象,楚婆婆还特地拎了两只鸡来求阿母,想让你在天子面前进言,把董仲舒调走呢。”
  梁啸也不禁笑出声来。楚婆婆,他还有印象,就是替他治病的那个老巫婆。当初他拎了一只鸡去谢楚婆婆,现在楚婆婆拎着两只鸡来求老娘,老娘一定很有成就感吧?在普通人家,一只鸡可是大礼了,何况是两只鸡。
  “董仲舒怎么碍着他们了?”
  李蓉清笑得满面桃花。“董仲舒会求雨,抢了他们的饭碗,断了他们的财路。”
  “董仲舒……求雨?”梁啸愕然半晌,恍然大悟。他想起来了,这位为儒术独尊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儒不仅会讲学,还会求雨,他的大作《春秋繁露》中就有《求雨》《止雨》两篇,记载了他在江都任国相时下达的求雨令。
第424章
李广封侯
  梁啸在家只呆了两天,便匆匆起程,赶往右北平。
  临行之前,他派人给刘陵送了一封信,让她安排人调查统计一件事:重亲夫妻的生育情况。
  刘陵聪慧过人,略一思索,便明白了梁啸的意思。她身边重亲的人就不少,所生子女不正常的例子并不罕见,只是没往那方面想罢了。毕竟不孕也好,痴呆也罢,非重亲家庭也屡见不鲜,再加上好多孩子根本活不到成年就夭折了,谁会想到重亲的影响啊。
  但是刘陵相信梁啸。梁啸擅长从一些看似普通的事情中发现隐藏的道理,这一点已经被多次证明。
  刘陵唯一不理解的是梁啸要求她亲自安排这件事,不让馆陶长公主、窦太主参与,甚至不能让他们知道,也不能接受他们的赞助。经费的问题,刘陵不在乎,有双面锦和琉璃两项业务在手,她日进斗金,腰缠万贯,根本不在乎这点钱。但是,这么做,明显有和天子叫板的意思。
  这不符合梁啸的一贯风格,就连淮南王府也没这么直接过。他们面对的毕竟是天子,不是普通人。
  梁啸这是怎么了?
  刘陵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还是按梁啸的要求行事。她找了十几个闲得没事,一直嚷嚷着要跟她一起玩耍的小王子、小侯爷、县君贵妇,安排任务,明确要求,并亲自走访一些重量级的人物。
  长安是富贵之地,数不清的王侯,数不清的大户,出于维护既得利益的想法,重亲在他们之间最盛行,远比普通百姓看重。当然了,因此也比普通百姓多了不少麻烦。
  刘陵要调查研究这个问题有着极为现实的需求,没有人希望生个痴呆,也没有人希望结了亲却生不出继承人。因此,这个调研得到了无数人的鼎力支持。即使刘陵刻意低调,依然成了长安权贵的热门谈资。
  不过,长安最近比较热闹,这个由一帮权贵子弟执行,多少有些玩闹成份的调研并没有很快引起天子的注意。时值年末,各郡上计,诸王来朝,无数外地人涌入长安,天子每天问政,忙得脚打后脑勺,严助等人身为天子的耳目和口舌,也是天天困在宫里,根本没时间外出。
  与此同时,以李广为代表的北疆将士回朝,带回来近千匈奴俘虏,其中不凡匈奴贵人,仅部落小王就有十几个。他们被押在未央宫的北门外,吸引了大量的长安百姓来观看,成了饭前酒后谈得最多的话题,没有之一。比起刘陵的调研,这个问题的群众基础更厚,传播范围更广。
  经过几次朝议,天子颁布了封赏出征将士的诏书。
  李广迫降休屠王,阵斩楼烦王,累计纳降、斩首三万五千余级,封成纪侯,食邑三千七百户,赐两千金。
  韩安国先后斩首七千余级,封成安侯,食邑一千户,赐千金。
  程不识先后斩首五千级,封阳曲侯,食邑一千户,赐千金。
  除了三位主将之外,梁啸、卫青、李息等将领也分别受赏。这其中,梁啸和卫青的赏赐最重。梁啸益封两千户,合计三千八百户,赐千金。卫青封长平侯,食邑一千八百户,赐千金。
  除此之外,李敢、公孙戎奴、公孙敖、张次公、苏建等人也均因军功封侯,几百户至千户不等,数量最多的还是关内侯。他们的军功不足以封列侯,有的甚至连关内侯都勉强,但是天子首战告捷,出于鼓励战功,也都给予优赏。
  一时间,长安城士气亢奋,人心躁动。无数游侠儿受到立功归来的往日好友刺激,决定从军征战,希望能凭武艺和勇气改变自己的命运。
  梁啸不在京,游侠儿们最仰慕的榜样就成了李广。李广父子同日封侯,天子又赐宅一区,就在梁啸家隔壁,可谓是名利双收。乔迁新居,自然少不了大宴宾客,李家几乎每天都门庭若市,高朋满座,收到的贺礼更是堆积如山,数不胜数。
  有人得意,便有人失意,魏其侯窦婴便是其一。
  说起来,窦婴也是难得的人才,文武双全,出能统兵作战,入能读书为学。七国之乱时,他曾任大将军,与太尉周亚夫一起统兵抗击吴楚。后来又任太子太傅,辅佐太子刘荣,荣宠备至。
  不过,有才的人大多有脾气,窦婴也是如此。他甚至因此失去了担任百官之首——丞相的机会。对当今天子,他也算是尽心尽职,数次与窦太后力争。天子即位,他和田蚡一起推荐儒者,实行更化,又一起被贬。
  可是结果却大相径庭。田蚡荣宠不失,依然对朝政有足够的影响力,他却彻底沉沦了,天子似乎忘了他。他原本以为天子是因为太皇太后的关系忌惮窦家,不便起用他。等太皇太后过世,窦家威胁消失,他就会重登朝堂,再次大展宏图。
  现在他意识到,自己真的想多了。
  太皇太后过世,田蚡官居丞相,他继续赋闲。
  天子大举出兵反击匈奴,李广、程不识,甚至当年的梁国将领韩安国都统兵出征了,曾任大将军,名列诸将之首的他依然赋闲。
  如今,李广等人封侯,名扬天下,宾客满门,却没人想得起来他窦婴。
  窦婴因此很失落,很生气。他闭门谢客,既不随大流去李广等人的府上祝贺,也不见客。当然了,他现在也没什么客人,门闭不闭的,也没什么区别。
  直到馆陶长公主找上门来。
  对馆陶长公主的来访,窦婴很意外。因为反对梁王继位的原因,他和太皇太后闹得很不愉快,和这位长公主也有些生份。他赋闲在家的这么多年,馆陶长公主也没登过他的门。突然来访,窦婴有些搞不清状况。
  他首先想到的是同病相怜。很显然,太皇太后过世后,馆陶长公主也非常失落。在想到这一点的那一刻,窦婴的内心是拒绝的。他甚至不想接待馆陶长公主,不过,在老妻的劝告下,他勉强出来迎客。
  馆陶长公主上了堂,打量了窦婴一眼,轻笑一声:“魏其侯闭门谢客,是不是因为年老体弱,精力不足?”
  窦婴沉默以对,懒得说话。
  馆陶长公主对窦婴的脾气一清二楚,也不生气。她慢吞吞地说道:“魏其侯可以善养身体,像你这么的年纪,以军功封侯的人可不多了。如今是年轻人的天下,是庶民的天下。”
  窦婴哼了一声,脸色稍霁。馆陶长公主这几句话可谓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他是贵族,但他与那些嗣侯的贵族不一样,他的侯爵是自己凭军功挣来的。这也是他骄傲的原因之一。在血统上,他有资格骄傲,在能力上,他又不输于别人。
  “听说李广封了三千七百户?”
  “嗯,不过他还不是最多的,梁啸封了三千八百户。”馆陶长公主瞥了窦婴一眼。“看到梁啸,魏其侯会不会想起当年?”
  窦婴脸上的笑容又多了几分。他想起了自己初入仕途的时光,眼中流露出对往昔岁月的追忆。
  “我哪能和他比。我以军功封侯的时候,已经年逾不惑。”
  “那是时运不同。李广今日能以军功封侯,可是孝文皇帝当年却曾说过,若他生在高皇帝时,万户侯何足道。你今日若与梁啸年岁相仿,军功未必弱于他。在你的同龄人中,你可是翘楚呢。”
  “呵呵呵……”窦婴终于笑出声来。他抚着胡须,看了馆陶长公主一眼。“太主今日登门,不会就是为了哄我开心吧?”
  “岂敢。”馆陶长公主巧笑嫣然。“有几件事想不明白,将熟悉的人梳理了一遍,觉得这事只有魏其侯能为我解惑,所以就冒昧登门拜访了。魏其侯,你这门槛太高,可不容易进啊。”
  窦婴尴尬的笑了两声,直奔主题。“婴何德何能,岂敢为太主解惑。不知太主有何事不解?”
  “魏其侯知道最近封侯的结果么?”
  窦婴点点头,脸色有些不好看。他当然知道封侯的结果,要不然他也不会这么失落。
  “三路大军出击,李广独得三千七百户,韩安国、程不识只有千户,这是为何?”
  “这有什么难理解的,李广功多,自然食邑多。”窦婴脱口而出,随即又觉得太过草率。他想了想,若有所思。“李广骑兵多,所以功多。韩安国、程不识俱是以步卒为主,所以功少。对付匈奴人,当然还是骑兵管用。”
  “这么说,卫青身为裨将,功在程不识、韩安国之上,也是因为掌骑的缘故?”
  窦婴有些犹豫。“应该……是吧。”
  “可我还是不太明白。同是裨将,梁啸只领了三千骑,卫青领万骑,两人的斩首级数却差不多,为何梁啸只益封两千户,卫青却能封一千八百户?”
  窦婴恍然大悟。他笑道:“太主恐怕不是为梁啸打抱不平,而是觉得陈家没人,被卫家比了下去吧?”
  “陈家没人,可是窦家有人啊。”馆陶长公主眼波流转,似笑非笑。“魏其侯,你如今是窦家的顶梁柱,难道你愿意看着窦家群龙无首,被人踩在脚下?”
  窦婴长叹一声:“愿意又如何,不愿意又如何,我现在这个样子,除了闲卧看山,还能干什么?”
  馆陶长公主笑道:“谁说此身不在朝堂,就不能有所影响?岂不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以魏其侯的影响力,哪里还需要赤膊上阵,只要挥挥手,就能改变长安的风潮。”
第425章
今非昔比
  窦婴既有些心动,又有些糊涂。他搞不清馆陶长公主究竟在说什么。
  馆陶长公主说明了来意。淮南翁主刘陵正在做一项调查研究,一旦有所发现,她势必要举行一场聚会公布结果,就像她经常举办的那些讲学一样。她希望窦婴出面和刘陵商量,在窦家举办这次讲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5/4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