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校对)第3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3/496

  田甲等人在黑军骑士身后再次转向,绕到了黑军骑士的右侧。当他们发现黑军骑士的阵形有些散乱的时候,他们立刻想到了梁啸的教诲。
  趁你病,要你命。
  田甲踩着马镫站了起来,举起手中的长矛,厉声大喝:“杀——”
  “杀——”近百名白军骑士立刻从大阵中脱离出来,收起弓箭,举起长矛,向黑军骑士追去,准备强行突破。剩下的两百名骑士则继续向前,用密集的箭雨发动攻击,不让黑军骑士有喘息的机会。
  这时,白军骑士位于黑军骑士的右侧,可以尽情的射击,也可以端着长矛衔尾追击。而黑军骑士则陷入了完全被动的局面。他们无法射击自己右侧的敌人,也不可能停下来与逼近的敌人短兵相接。要想攻击对方,他们必须在马背上扭转身体,一不小心就会摔下马去。
  一个回合尚未结束,局面已经呈现一边倒。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白军骑士那两个漂亮的战术动作。
  黑军骑士乱作一团,不断有人被箭射中,而右后侧的骑士更是被追到身后的敌人挑中,纷纷乱马。虽然矛头已经用布包裹好,可是落马之后依然有被马踩中的危险,黑军骑士们手忙脚乱,骂声一片。
  白军骑士大笑。因为体格的原因,他们平时没少被这些同伴欺负,如今有机会欺负他们,自然不肯放过。他们策马飞奔,冲击得更加凶猛,像一口雪亮的战刀,狠狠地砍在黑军骑士的战阵上。
  黑军被砍得遍体鳞伤,渐渐溃散。
  “好!”赵婴齐拍着栏杆,赞不绝口。“这才是真正的高手,一招致命。”
  “是啊,黑军被吊着打,没有反击的机会了。”鲁象摇摇头。他虽然知道自己要输,也希望梁啸训练出的骑士更强,但输得这么快,输得这么彻底,他还是觉得很没面子。他举起手,下令两军散开。胜负已分,没有必要再缠斗下去,徒增伤亡。
  铜锣声响起,两军渐渐分开,退回各自本阵。
  安排军吏去双方阵中清点“伤亡”,鲁象陪着赵婴齐下了高台,对着梁啸挑起大拇指。“梁君侯,你是怎么训练出这样的骑术的?”
  “是将士们刻苦训练所致。”梁啸谦虚了几句。“身体壮大的人力强,身体瘦小些的人灵活,这也是老天公平的安排。大家都是骑的一样的战马,骑士轻了,战马就更灵活。两方面结合,白军骑士才有可能施展这样的战术,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赵婴齐连连点头,赞叹不已。
  三人谈得投机,气氛和谐而热烈。小半个时辰后,统计结果出来了,白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而伤亡却可以忽略不计,这是一场摧枯拉朽般的胜利。
  鲁象再一次被震撼了。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决定再战一场。
  梁啸欣然同意。
  再战的结果更加悬殊,白军骑士再次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因为上一战带来的信心,他们更加大胆,更加果断,而黑军骑士明显气势受挫。他们想模仿白军骑士的战术,但有心无力,反而乱了自己的阵脚,再一次被白军骑士抓住了破绽,遭致惨败。
  鲁象多少有些沮丧。
  “行了,我的任务完成了。”梁啸拍拍手,如释重负。“鲁将军,这一千精锐骑士还给你,你想怎么用都可以。是做大王出行的依仗,还是做出奇制胜的杀手锏,都由你说了算,不关我的事。”
  鲁象眼神微闪,若有所思。他什么也没说,命人牵过准备好的五十匹滇马。
  “君侯,这可是我亲自挑选的好马。”鲁象上前,抚着一匹白马的鬃毛,有些不舍。“这些马不是纯种的滇马,而是和滇池神马交配所生的好马,能日行五百里。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收集了不到百匹,如今送与君侯,希望君侯能善待它们。”
  梁啸连连拱手致谢,又送了鲁象一只千里眼、两口战刀,以示礼尚往来之义。
  鲁象喜不自胜。
  梁啸又送了赵婴齐同样的礼物,赵婴齐也非常高兴,请梁啸回城赴宴,并命田甲等十名骑士相随。梁啸自然没什么意见。赵婴齐陪着梁啸回城,同时派人去请严安。
  半路上,赵婴齐用一种看起来很随意的语气问道:“君侯,这些骑士能上战场了吗?”
  “当然可以。这些骑士本来就是鲁将军挑选出来的精锐,我训练他们,并非全盘改变,只是因势利导,做了一些调整而已,当然可以上阵,而且我相信,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
  赵婴齐松了一口气,转身看看鲁象。鲁象摇摇头,似乎有些犹豫。
  梁啸看在眼中,却不说破。“我们汉人有句话,练兵如养鹰,不能太养尊处优,如果长时间不上战场历练,再强的精锐也会变成废物。等到了要用他们的时候,再想练就迟了。真正的战士是战场上打出来的,打过仗,见过血,经历过生死,才能成为真正的战士。”
  赵婴齐连连点头,深表赞同。
  梁啸想了想,又问道:“你们姓赵,又是真定人,那你对赵括了解吗?”
  赵婴齐点点头。“当然知道,据说我赵家先祖也是出自马服君。”
  “这位赵括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熟读兵书,却未能在战场上历练,所以一战败北,沦为笑话。其实细细想来,这并不是他的错,而是他父亲马服君的错。长平之战,他与秦国战神白起对阵,也算打得有声有色。如果在此之前,他能像白起一样身经百战,那长平之战孰胜孰负还真难说呢。”
  赵婴齐的眼中有厉芒闪过,就像一道闪电,突然照亮了他的眼睛。正如他所说,赵家自称出自马服君,对赵括自然不陌生。可是赵括一向是被当作反面典型的,像梁啸这样为他惋惜的说法,赵婴齐第一次听到。
  他立刻想到了自己。如果不上战场历练,如何能成为真正的名将,如何能将兵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
  身为太子,他不得不比别人想得多一些。如今军中诸将不是功臣子弟,就是宗室诸王,已经有尾大不掉之意。他以后要想坐稳这明为南越王,实为南越帝的位置,必须把军权抓在手中。
  现在就应该多历练。
  赵婴齐动了心,抓住机会,将鲁象叫到一旁,提出派一部分骑兵去前线参战的打算。鲁象也有这个想法,但是他不想在梁啸面前表露出来。如今赵婴齐提起,他也只能点头赞同。
  赞同归赞同,如何实施,却大有文章。他统领的是王城禁卫军,主要职责中固然有征伐四方,但保卫王城才是最主要的。要动用禁卫军,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至少还要南越王赵胡点头。
  赵婴齐虽然心急,却也知道鲁象说得有理。他只得按捺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与梁啸推杯换盏,借机讨教用兵之法,特别是骑兵战术。与此同时,他也没忘了咨询梁啸对闽越战局的意见。
  梁啸倾囊相授,知无不言——至少在赵婴齐看来是如此。
  分析了闽越的形势之后,梁啸特地提到了一句。闽越多山多林,气候潮湿,其实对中原来的骑兵来说并不是理想的作战地点。中原战马大多来自西北地区,适应平坦的地形,干燥的气候,速度快,冲击力强。可是闽越的地理形势限制,这些优势都发挥不出来。
  相反,身材相对矮小、负重能力强而又擅长走山路的滇马却非常适合这样的环境。滇马的速度虽然不如北方战马,可是比起只有步卒和水师的闽越人来说却有明显的优势。如果有数百精锐骑兵加入战场,可以给闽越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可以取得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梁啸拿出了自己当年与闽越人作战的经历做例子。当时他只有区区二十余骑,就能把闽越人搞得焦头烂额。如今鲁象麾下有两千骑兵,能够取得的战果肯定更大。
  赵婴齐这次是真的心动了。他好容易挨到宴会结束,送走梁啸,立刻拉着鲁象商议。鲁象听了,也非常感兴趣,不过他比赵婴齐要沉稳得多。他提出,南越现在是有骑兵,可是没有精通骑兵战术的将领,要想立功,最好把这位冠军侯带上,以他从旁协助,可以将骑兵的优势最大化,并将风险控制到最低。
  赵婴齐一口答应。
  他们随即入宫,求见赵胡,提出由太子赵婴齐率领五百骑兵赶往前线助阵的请求,并请汉使冠军侯梁啸同行,辅助军事。
  赵胡答应了,命人请吕嘉入宫商议。吕嘉虽然不情愿,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反对。从内心里,他也不愿意与梁啸较量,让梁啸去前线,他求之不得。如果赵婴齐和梁啸死在战场上,那当然就更好了。
  于是,吕嘉答应了。
  赵婴齐随即亲自赶往驿舍,请梁啸同行。
第505章
雨季
  大末城外。
  卫青披着蓑衣,站在一个小山坡上,举着千里眼,反复打量着远处的大末城。
  大末城是个小城,方圆不过五里,却是横亘在卫青面前的一块顽石。他率领一万步卒赶到这里已经有一个多月了,却依然徘徊在城外,寸步难进。倒不是大末城有多难攻,而是一直在下雨,大末城外积了齐膝深的水,步行嫌深,乘舟又嫌浅,卫青只能望城兴叹。
  雨水沿着斗笠滴了下来,卫青觉得身上湿漉漉的,战袍都粘在身上,手上的皮肤也被泡得发白起皱,战靴早就被水浸透了,一动就哗哗作响。
  卫青放下千里眼,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回头招呼了一声:“回吧。”
  倚树而立的卫陶应了一声,招呼亲卫们回营。亲卫们一声不吭,默默地往回走。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让他们心情很郁闷,连说笑的兴趣都没有。山路又湿又滑,不仅没法骑马,连步行都要小心。
  征武就在山脚下,站在一棵大树下面,有一句没有一句的和征侧聊着天。听到上面的声音,他下意识的抬头看了一眼,随即又缩了缩脖子。忽然,他意识到有些不对劲,再次抬头细看。
  山坡上的几棵大树顶部,出现了异常摇动,几个人影若隐若现。
  “不好!”征武大吃一惊,立刻起身,拔出了腰间的战刀,同时厉声大喝:“有刺客,有刺客!”一边喊着,一边向山坡上奔去。“仲卿,小心——”
  征侧等人吓了一跳,来不及多想,纷纷拔出武器,跟着征武向上追去。
  虽然和征武已经相处了好几个月,卫青等人还是对他的口音不怎么习惯。情急之下,征武说的又是土语,卫青更听不清。不过,看到征武等人拔出武器冲过来,他们本能的提高了警惕。
  然而,他们提防的是山下,却没看到头顶。
  一个人影在浓密的树冠中一跃而下,如灵巧的猿猴。半空中,机簧轻响,两枝只有两尺长的弩箭飞射而出,直奔卫青。卫青身后的一个卫士看到了头顶的人影,吓出一身冷汗,飞身跃起,撞向卫青。
  “呯!”卫青被撞得脚步不稳,一跤扑倒在地,顺着山坡滚了下去。两枝弩箭几乎不分先后射到,一枝射在地上,一枝射在卫士的右臂上。卫士痛得怒吼一声,左手用力将弩箭拔出,顺手扎向刚刚落地的刺客,右手拔出了战刀,挥刀横斩。
  刺客落地未稳,为了躲箭,身子踉跄了一步,被战刀砍中。他身上没有战甲,腰间被战刀劈中,撕开一个大口子。鲜血泉涌而出,瞬间染红了他的衣服。他痛得尖叫一声,纵身扑了上来,用弓弦勒住了卫士的脖子,用力一拉。
  卫士的脖子被弓弦割破,鲜血喷溅而出,倒在地上。
  卫青被一棵大树拦住,眼睁睁地看着卫士被刺客用弓弦割断了脖子,却来不及叫喊。更多的刺客从树上跳了下来,从四面浓密的树丛中、竹林中钻了出来。他们大多身材矮小,却非常灵活,即使是在湿滑泥泞的山坡上也跑得又快又稳,有的干脆四肢着地,像动物一样的奔跑。凶狠的神情,加上脸上、身上的纹身,嘴里咿咿哇哇的叫喊,让人不寒而栗。
  卫陶又惊又怒。他是亲卫将,周围出现刺客,就是他的失责。卫青如果有什么意外,他就是自杀也不足以赎罪。他连滚带爬,冲向卫青,半途中飞身跃起,将一个举起弩,正准备射击卫青的刺客撞倒,顾不上起身,一刀捅进了刺客的肚子。
  刺客发出瘆人的尖叫,用弓勒住卫陶的脖子,张开嘴,一口咬住卫陶的耳朵,用力撕扯。
  卫陶痛得大叫,双手握刀,横向用力,将刺客的肚子拉开。刺客倒在地上,热气腾腾的肠子流了一地,血水横流。
  片刻间,双方就搅在一起,杀得难分难解。
  刺客胜在身手灵活,能在湿滑的斜坡上奔跑,利用地形缠斗,不时的抽空射箭。卫陶等人胜在身高体壮,身上的甲胄坚实,手中的武器锋利,又敢于拼命,为了救卫青奋不顾身,以命搏命。一时间,倒是不分胜负。
  形势紧急,卫青也顾不上身份,背靠大树,双脚站定,拔出梁啸送他的战刀,左劈右砍,先后将两个冲到面前的刺客砍倒在地。
  征武带人赶了上来。他们有着不输刺客的灵活,迅速扭转了局面。刺客首领见状,不敢怠慢,呼吸一声,消失在密林中。山林间恢复了平静,只留下惊魂未定的汉军将士和满地的鲜血和尸体。
  卫陶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警惕地打量着四周横七竖八的尸体,心悸不已。短短数十息的战斗,至少有十名亲卫战死,被杀死的刺客却只有三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3/4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