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箭神(校对)第42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0/496

  “哦,陈氏刀剑,长安城最好的刀剑。听说出征将士配备的刀剑都是由陈家提供的冶铁技术打造的,这才杀得匈奴人落花流水。要想建功封侯,有一口陈家打造的刀剑能帮不少忙。如今长安的儒生武士没有一口陈氏刀剑,都不好意思见人了。”
  公孙弘说着,看到有几个打得眼红的儒生举着刀剑冲了过来,连忙张开双臂,拦在天子面前。“退后,退后,不要冲撞了贵人。你们这些圣人子弟,还能不能有点气度,动不动就打打杀杀,真的好么?”
  “牧猪老儿,闪到一边去。”一个中年儒生,手持长剑,双目圆睁,虽然帽子已经不见了,依然威风凛凛,不可侵犯。“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这些俗儒胡说八道,岂能姑息?”
  人群中,那一个儒生执剑大骂,一口浓得的楚音。“你除了说些空洞的大话,还能干什么?写文章狗屁不通,比剑,老子一样灭你。”
  “楚子,比剑老子怕你么?我是怕砍杀了你,别人说我以力迫人。谁说我文章写得没你好?你去查访查访,看看谁的文章点赞的人多。”
  两个儒生骂得热火朝天,天子更是好奇。
  “什么是点赞?”
  公孙弘伸手一指。“喏,每个里门外都有一个公告栏,每天会贴上文章目录,谁支持哪篇文章,就在文章后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即为点赞。点赞的人越多,说明文章写得越好,届时会有额外的奖励。”
  “有多少奖励?”
  “说是一个月评比一次,第一名叫榜首,有一金的奖励,第二名叫榜眼,五千。第三名叫探花,三千。”公孙弘说道:“这两人都有望争第三的,所以不肯相让。”
  “这谁出的主意?”
  “冠军侯梁啸。”
第577章
同乐
  天子皱了皱眉,嘴角微挑,却什么也没说,跟着公孙弘向里门走去。
  在尚冠里里门旁的土墙上,钉了一块木板,上面贴着一份文章目录,只有五篇文章,每篇文章后有两栏:一栏是赞,表示支持;一栏是否,表示不认可。
  木板旁,站了一个半大小子,见天子走过来,立刻笑嘻嘻地迎上来。“这位郎君一表人材,一看就是有学问的英俊,如果写文章,一定能上榜,不来一份报纸看看吗?”一边说着,一边从挎在身上的竹筐里取出五份纸卷来。
  天子觉得有趣。“你是专门等在这里卖报纸的?”
  “是啊,我就是尚冠里的报童,不仅卖报纸,还负责上报每天的统计结果。”
  “这么辛苦啊。”
  “不辛苦,一天有十个钱,每个月能挣三百钱,可以买一身新衣裳呢。”报童连连摇头。“郎君,这差事不仅能挣钱,还能识字,不知道多少人抢着干呢。我可是费了好大力气才抢来的。借光,借光。”
  报童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向两个年轻人走了过去。那两个年轻人倒没说什么,扔出两个钱,买了两份最新的报纸,一边看一边走了。一会儿功夫,报童卖出了四五份报纸,见天子还没走,又转了过来,继续兜售。
  天子一边打听情况,一边让吾丘寿王取出零钱,买了五份报纸。每份报纸都是一篇独立的文章,文章有长有短,短的不过三五百字,长的则洋洋洒洒数千字。天子看得很快,几乎是一目十行,没走过一里的距离,就把五篇文章全看完了。
  他眉毛一扬,忽然笑了。“诸君,你们不想挣点零花钱吗?”
  严安立刻会意。“陛下的意思是我们也写些文章?”
  “不可以吗?”天子曲指一弹手中的文卷。“这几篇文章都粗陋得很,没什么值得一看的见解。诸君出手,必然上榜。到时候包揽三甲,让魏其侯给你们发奖金。”
  严安等人会意,连连点头。
  天子想到得意处,哈哈大笑。
……
  梁啸走进魏其侯府,经过前院的时候,看到来来往往的人,有穿儒服的书生,有挎刀带剑的壮汉,个个行色匆匆,一副经天纬地的模样,不禁挑了挑眉,心中暗喜。
  进了中廷,上了堂,还没等他拱手打招呼。窦婴便招手道:“快来。”
  梁啸上了堂,还没入座,便埋怨道:“又有什么事?赞助不是都够了么。写文章的事,你可别找我。”
  “今天还就是关于文章的。”窦婴说着,拿过几份文稿来。梁啸接过文稿一看,立刻意识到了突婴面对的难题。这几篇文章全是天子身边的人写的,徐乐、主父偃、严安等人一个不缺。
  梁啸想了想,放下文稿。“有什么问题?”
  “他们都是支持儒家的。儒家势大,已经压得法家、黄老喘不过气来。如果再加上几个人的文章,这就不是儒法讨论,而是儒家的一言堂了。我虽然崇儒,但也不希望看到这个局面。”
  “所以,你打算利用手中的权力,压下这些稿子,不让他们有露面的机会?”
  窦婴抚着胡须,没有说话。他的确有这样的想法,但是觉得不太妥,这才没有直接施行。经过上次的牢狱之灾,他渐渐地喜欢凡事和梁啸商量。虽然梁啸一开始就申明学问一般,不参与具体的工作,他还是派人把梁啸请来了。
  “你觉得你手中的权力大,还是天子手中的权力大?”
  “我知道天子的权力大,可是正因为如此,我才不能放弃。他何尝不是在利用自己的权力?虽说排行榜上不会出现作者的名字,可是报纸上却是清清楚楚的,谁不知道他们是天子身边的策士,谁不知道他们的见解就是天子的见解?如果前三甲都是他们,这报纸岂不成了天子的口舌?”
  看着忧心忡忡的窦婴,梁啸忽然笑了起来。显然,或自觉或不自觉,窦婴已经将报纸当成了民间发声的渠道,也正因为如此,他才不愿意被天子抢占阵地。别的不说,窦婴有这样的想法,就足以证明让窦婴来主持这件事非常合适。
  他虽然是儒者,却不是唯命是从的小人儒,而是有所坚持的君子儒。
  “如果仅仅是因为意识到这些人的见解就是天子的风解,天下人就缄口不言甚至山呼万岁,那你就算再蹦跶也没用。”
  “那我该怎么办?照常印行?”
  “当然要印,既然是公开论道,不管是不是宫里的人,都有发表自己声音的权利。”梁啸微微一笑,又道:“正如蹴鞠,难道就因为天子要下场,你这球场就不办了?未战先怯,可不是你窦公的禀性啊。”
  窦婴笑了一声,虽然很快又恢复了沉思,多少却轻松了些。梁啸起身,摆摆手,扬长而去。
……
  不出窦婴所料,徐乐等人的文章一发表就霸占了整个排行榜,接连数日,都没有出现能够威胁到他们名次的文章。几乎整个京城都在传诵他们的文章,那些原本还为名次挣得面红耳赤的儒生再也没有了争斗的心思。珠玉在前,和这几篇文章相比,他们那些自以为是的大作根本不值一提。
  虽然陆续还是有文章发行,但是讨论的声音却少了,逼得窦婴不得不另想他法,安排印行了一些游记中的佳作来填补版面,以免出现冷场。几篇考察大河沿线水土的文章夹在这些文章中,不温不火。
  长安城的气氛有些压抑,很多人都在犹豫,和天子身边的人论道究竟是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窦婴心急如焚,几次找梁啸商量,梁啸却避而不见。
  天子得知,心情大快,颇有些自得。
……
  一晃又是数日过去,曹时、李广率部回到长安,长安城陷入一种亢奋之中。无数百姓自发的组织起来,赶到城外,为凯旋的将士接风。
  一直在家“养病”的梁啸也爬了起来,随天子出城迎接。
  天子很看重这次出征,摆出了祭庙的隆重仪式。汉朝建国七十余年,实质上礼制还没有定型,即使是有定制的礼制执行得也不是很严格。天子一直自信不足,借着这次机会,摆出隆重的仪式,命在京的诸侯王全部出动,在长陵(刘邦陵寝)接见出征将士,并举行献俘仪式,借以震慑诸侯王,表示自己完成了祖先的遗命,是最合适的继承者。
  诸侯王虽然不是很服气,可是看到军容整齐的汉军将士,也只能忍气吞声。
  事实上他们也清楚,论武力,朝廷肯定是占据绝对优势的那一方。即使是地处边郡的燕国,也拿不出能和乾廷抗衡的骑兵,真正的养马地都掌握在朝廷的手中,西域来的上等马种也被朝廷控制,除了偶尔赏赐一两匹之后,诸侯王根本得不到需要的种马。
  看着威风凛凛的骑兵队伍从面前缓缓经过,战马高大强壮,骑士剽悍骁勇,诸侯王屏气息声,天子眉飞色舞,意气风发,恨不得自己也跨上骏马,和这些立功归来的勇士一起。
  曹时、李广、卫青、王恢等人上殿,拜倒在天子面前。
  两千匈奴、羌人俘虏被押了过来,在阶下排行一个方阵。
  一声令下,刀斧手手起刀断,斩下了俘虏的首级,将血淋淋的首级放在铜盘中,由一个个士人捧着,整整齐齐地放在高祖刘邦和高后吕雉的面前,虽然血腥味令人欲呕,旁观的诸侯王和属国质子看得面色惨白,以天子为首的汉朝君臣却意气风发,非常兴奋。
  天子在灵前三跪九叩,默默祈祷。
  随后,天子宣布了对出征将士的封赏。诏书一出,气氛达到了高潮,参与献俘典礼的一万将士山呼万岁,欢呼声地动山摇,群情激奋。
  封赏之后,天子大飨,君臣同欢。即使是普通百姓也能分一杯羹。天子在长陵外围设置流水席,但凡前来观礼的百姓,都可以领一份酒食。与此同时,长安县内的所有百姓赐酒赐肉,全城狂欢三日。
  半夜,喝得大醉的天子意犹未尽,带着梁啸等近臣,在泾水畔散步。天子特意把梁啸叫到身边,挑挑眉:“乐否?”
  梁啸笑笑。“有明君,有贤士,有朋有友,有酒有肉,自然乐。臣愿此乐未央。”
  “那朕的功业如何?”
  “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天子愣了一下。“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听你这意思,似乎朕今天有些小题大作?”
  “陛下误会了。五万将士出征,逐匈奴,定河西,转战三千里,斩首近十万,这样的功绩,当得今天的盛会,谁敢说陛下小题大作。”
  天子点点头。“朕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朕的功业虽著,却还有进步的余地,对不对?”
  “陛下圣明。”
  “没错,朕在高皇帝、高后面前时,也是如此想。这次出征虽然大捷,可惜未能斩单于头,终究是个遗憾。不过你也知道,这次出征已经是勉为其难,能够成功,固然是将士努力,也是天幸。大河未清,继续征战,能行吗?”
  “臣本来也有些担心,不过听了陛下这句话,臣就不担心了。”
  “为何?”
  “陛下今年尚未至而立之年吧?”
  “还差两年。”
  “陛下觉得,三十年治河,能不能完成任务?”
  天子想了想。“尧之时,天下大水,鲧禹父子也不过只用了二十二年时间。如今不过是山东决口,哪里需要三十年。依朕看来,就算十年不成,二十年也足够了。”
  “好吧,就算二十年。二十年之后,陛下尚未半百,正当壮年,国富民强,别说是区区匈奴,陛下旌麾所指,孰敢不服?到了那时,南尽于南海,北尽于玄冥,皆属大汉,万国衣冠拜冕旒,那才叫尽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0/49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