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0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1/1332

  过了几日,贺齐收到周瑜的回复,批准了无当飞军的编制,并通知贺齐,祖郎送来消息,曹仁率领五万汉蛮兵,已经到达夜郎,大战将起,贺齐务必要守住北线,密切注意娄关方向的蜀军,不能让曹操的主力突入牂柯腹地。
  贺齐大喜,立刻与邓芝商量,部署战事。
第2181章
唯才是举
  战船溯水而上,赶到娄关。
  曹操站在战船上,仰望两侧逼来的山峰,感慨万千。娄山层峦叠障,山峰耸峙,易守难攻,北坡更是陡峭,果然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若无戏志才提醒,在此建关,一旦周瑜攻占此处,成都平原的大门就算敞开了。
  “志才虽殁,德泽犹在。”曹操背着手,一声长叹。
  “是啊,戏君行事虽不羁,却有过人之处,若非在此筑关而守,被攻灭的就不是傅宠等人了。”夏侯惇更是感慨,摇头叹息,独目中露出一些歉意。当初曹操重用戏志才时,他还不太支持,现在戏志才死了,他才意识到戏志才的价值。
  曹操转头看了夏侯惇一眼,欲言又止。夏侯惇来迎接他,告诉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傅宠等人被贺齐击破,全军覆灭,三万多人被一万多人击败,而且是近乎全歼,这件事对夏侯惇的冲击很大,短短的半天时间,他已经为此感慨了三次。
  “元让,傅宠等人是不是言过其实了,也许他们并没有三万人?一万人击败三万人倒不意外,全歼未免夸张。纵使丹阳兵精锐,也不至于如此悬殊吧。”
  夏侯惇点头道:“大王言之有理,军中夸耀战功,以一当十也是常有的,只是凡战当谨慎,不得不防。贺齐所领的不仅是丹阳兵,更是跟随他多年的丹阳精锐。吴国君臣崇尚练兵,这兵练与不练,区别的确很大,再加上军械的差距,蛮兵虽然悍勇,却不是他们的对手。”
  曹操沉吟不语。他觉得夏侯惇说得有道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但战士是否训练有素,器甲是否精良,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在这些方面,江东军无疑有着明显的优势。即使以他这几年的经验来看,严格的训练和优良的军械也能将战力提高数倍,如果到了山里,受地形限制,兵力铺展不开,个人优势会更加明显。如果将领指挥得当,以一破十也不是不可能。只是这样一来,击败周瑜就更难了。未战先怯,尤其是夏侯惇这样的大将有了畏敌心理,这战还怎么打?
  曹操想了很久,缓缓说道:“元让是建议据险而守吗?”
  夏侯惇没吭声,独目眨了眨。他的确有这个意思,但他知道曹操不会答应。他已经和曹仁商量好,要南北夹击,又亲率大军至此,自然不会不战而走。但他的确对进攻不抱希望,据险而守,或许能挡住周瑜,主动进攻的胜算实在太渺茫。
  “那个使者叫什么?”见夏侯惇不说话,曹操换了个话题。
  “叫费诗,字公举,是犍为南安人。”
  “犍为人啊,很好。”曹操点了点头,欣慰地拍拍夏侯惇的手臂。他称王益州,需要得到本地人的支持,诸将之中以夏侯惇的学问最好,最擅长与读书人打交道,在擢用本地士人方面也最有成效。领犍为太守后已经推荐了好几个犍为士子到成都任职,现在又来了一个费诗。
  夏侯惇见状,拱手道:“大王,费诗就在船上,不如由他当面向大王禀报。”
  曹操笑了,点头答应。夏侯惇打了个手势,亲卫转身去了,时间不长,费诗快步走了上来,躬身一拜。曹操打量着费诗,也暗暗点头。这个年轻人虽然看上去并不威猛,但步履轻快,神情不卑不亢,声音也很好听,一看就与众不同。最重要的是他眼睛里有一种渴望建功立业的热情,朝气勃勃,充满自信,这正是他现在需要的。
  “公举,辛苦了。”曹操伸手虚扶。
  费诗很意外,打量着曹操,见曹操服饰简易,笑容随和,并无王者的矜持,却自有三分洒脱,莫名对曹操多了几分好感。都说曹操是阉竖之后,为人猥琐,看起来并非如此。
  “犍为郡吏费诗,见过大王。”
  “公举,说说你有鄨县的见闻吧,孤很是好奇。不用急,到娄关还有一段距离,你慢慢讲。”
  “喏。”费诗早有准备,不紧不慢地说了起来。他随夏侯惇赶到娄关后,得知夏侯惇有意联络鄨县大族,就主动请缨,到鄨县联络王傅诸家,本以为能给周瑜、贺齐制造一点麻烦,没想到贺齐快刀斩乱麻,用了半个多月布局,一战全歼傅宠等人,战事进展太快,让他根本来不及反应。
  离开鄨县之后,赶回娄关的路上,他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如何才能击败贺齐,击败周瑜?他想来想去,也找不到什么有把握的办法。但他有一点很清楚,如果不施以援手,坐视鄨县大族被贺齐制服,贺齐就能心无旁骛的进攻娄关,有了本地汉蛮百姓的协助,即使娄关险要也难保万全。
  曹操静静的听着,不时的问一句。费诗没有亲历战场,有很多分析、猜测之语,但这些分析、猜测都是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上的,并非信口胡说。这让他相信了费诗所言的同时,也对费诗思维的敏捷和严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的口才。
  不过,他更意外的是费诗的建议。费诗是夏侯惇推荐的,但费诗的建议却与夏侯惇相反。
  “公举,你建议进兵鄨县,声援鄨县大族?”
  “是的。”
  “那可与你的郡将相左啊。”曹操看向夏侯惇,似笑非笑。“你们这是考校孤吗?”
  夏侯惇也笑了。“大王,我虽不赞同公举的意见,但不妨作为一种选择,唯大王所取。”
  曹操点点头。“也好,公举,你说说你的理由。”
  费诗再拜,停顿了片刻,将自己的理由说了一遍。“大王,南中多山,险要处处皆是,据险而守,纵有十万大军也无能为。只是傅宠三人轻敌,一战皆殁,人心惶惶,如无强援,恐难坚守。此其一也。贺齐善于取悦百姓,一旦全取鄨县,从汉蛮百姓中挑选精锐,来攻娄关,则鄨县之人力、物力,皆为贺齐所有,娄关难守。此其二也。纵使夏侯府君和张将军善战,娄山险固,贺齐不来攻,举兵南下益州,安南将军难当其锋,挥兵西进,则越嶲必为所破,五尺道一断,南中非大王所有。江东兴工商,金铜奇缺,而南中多产金铜,一旦为周瑜所得,于大王不利。此其三也。有此三者,则大王不能不救鄨县。”
  曹操点头不语,辛评忍不住问了一句。“你怎么知道江东缺金铜?有家人在江东经商?”
  费诗看了辛评一眼,躬身施礼。“董卓乱政之前,天下便有钱荒,如今孙策重工商,利行天下,钱荒自然更加严重。此乃常理,何必问于商贾?”
  辛评被顶了一句,脸色有些不悦,正准备说话,曹操不动声色的摆摆手,声音虽然不大,但意志却有坚决。“公举所言有理,鄨县不得不战。仲治,公举去过鄨县,熟悉地形,就让他在军师处做个参军吧。”
  辛评虽然不喜费诗为人,却不敢违逆曹操,只能点头答应。曹操又看看费诗。“犍为多才俊,你可有熟识的,不妨一起请来。”
  “有倒是有一个,不过此人不好学问,行事有些粗疏。”
  “无妨,只要有才能就行。他姓甚名谁,是哪里人?”
  “犍为武阳人杨洪,字季休,现在郡中为吏。”
  “有这个人吗?”曹操问夏侯惇道。
  “有的,诚如公举所说,此人不好学问,行事有些粗疏,不过为人至孝,处事至公,也是可用之才。”
  “既然如此,那就让他来一趟娄关,孤看看他。”
  “喏。”
  ……
  汝南,葛陂。
  孙策在水榭之上,缓缓的盘着拳。早春三月,正午的阳光普照,春风拂面不寒,他脱了厚重的外衣,只穿了一件窄袖贴身的春衫,干净利落。
  陆逊——曾经的陆议——站在一旁。他刚刚从吴县省亲回来,月余不见,他多了几分内敛,少了些锐利,拱手而立,温润如玉,一点也看不出不久前刚刚指挥大军杀敌天子落荒而逃。
  “为什么改名?”孙策收了拳式,不紧不慢地说道。得知陆议改名陆逊,他惊讶了好一会儿。
  陆逊躬身一拜,笑道:“家从大父云,言多必失,当慎言慎行,以逊守道。”
  孙策哼了一声,又道:“陆祭酒也知道言多必失?他最近和盛宪、管宁打笔墨官司可起劲得很呢,老当益壮,有廉颇之勇。”
  陆逊忍着笑。“那也是秉承大王教训,不得不然。理不辩不明嘛。且吴郡是大王本郡,若是别人打上门来,身为吴郡郡学祭酒,他自然不能坐视。”
  “话虽如此,也不能闹得太过份。”孙策苦笑,双手叉腰,远眺葛陂风光。
  陆逊回吴郡省亲,孙尚香与他同行,一起回吴郡拜见母亲吴夫人,陆康后来便登门提亲,吴夫人也同意了,举行了定婚仪式,陆康一下子战斗力爆表,不仅和管宁开杠,连盛宪都挨了他的骂,说他们整理的王充遗著《论衡》里有私货,盛宪等人将自己的想法掺入注中,篡改了王充的原意。盛宪原本也不是一个老实人,但听说陆家与孙家结亲了,不敢放肆,托虞翻来问,这次论战是不是孙策授意的。
  孙策无奈,不得不请蔡邕出面,通审全书,写出审核意见。不审还好,一审却审出了麻烦。
第2182章
学术与政治
  蔡邕审核了《论衡校注》后,指出了多达一百多处的错误,包括漏字、衍字,或者注解失误,他用词很委婉,但结论却很诛心。他认为这部《论衡校注》既不够严谨,也没什么新见,不仅没能体现出王充思想的精髓,反倒多了一些因循守旧的谬见。
  蔡邕最后给出一个建议:重新校注。
  蔡邕的审核意见就在孙策手中,但他迟迟没有对外宣布,只让张纮、虞翻两人看了。结果虞翻当时就火了,说蔡邕这是故意的,因为他指出的漏字、衍字大多出自他提供的部分,那部分原稿就有大量的涂改,是王充的原文,还是他的手笔,谁也说不清楚。现在他用这些无法辨别真伪的稿子来批评盛宪等人的工作,自然是别有用心。
  目的很明确,他们想争夺富春一带玉器研究项目的控制权,至少要分一杯羹。这个研究项目规模大,投入也大,又涉及到为江东人正名,可想而知,必然是眼前有利,将来有名的大事,但凡有点实力的学者都不会甘心置身事外。
  蔡邕本人还有著史的任务,未必能抽出时间来,但挂个名,或者安排几个襄阳学院的教席或者学生来参与这个项目是没有问题的。至于陆康,他认为这是吴郡的事,只能由吴郡郡学来主持,不想让会稽人也插一脚。他不好从正面拒绝盛宪,只好先质疑盛宪的学问。
  事实上,《论衡》这部书的原稿不全,错误在所难免,盛宪等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看不到成绩,却盯着缺点不放,这是故意挑事。如果按照这样的态度,那蔡邕所著的史书可指摘处更多,陆康所著的文章也并非无隙可击,大家都差不多。
  虞翻有些上纲上线,但他的推测不无道理。读书人也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有私心,有贪欲,名和利,他们都想要,何况这又是一项可能改写华夏史的重大工程,谁也不想做局外人。陆康如此,蔡邕如此,盛宪也如此,甚至虞翻也不例外。项目的总负责人迟迟未定,就和他们之间的博弈有关。
  孙策因此很头疼。他见识很高明,但学问有限,没有能力与这些大儒辩论,也不想参与其中。以政治手段解决学术问题是他极力避免的事,汉代的两次学术会议都因为政治成份过浓,严重削弱了学术含金量,最后使学术僵化,也掘了王朝根基,一步步走进死胡同。
  富春、余杭一带的史前文明,并不会涉及新帝国的根基,最多不过是给脸上贴贴金而已。如果按照孙家是孙子后人的说法,孙家的龙兴地应该是齐鲁,与吴郡有什么关系?江东人扯虎皮做大旗,要搞捆绑销售,借他立国的机会,提升江东的地位。
  他因此对陆康有些怨念。吴会一体,就算要斗也应该一致对外,你现在搞盛宪,不是内讧么?
  陆逊笑笑。“大王,这件事可能还有些隐情。”
  孙策转头看着陆逊,思索了片刻。“说来听听。”
  “大王可知天师道有人来了江东?”
  “天师道?”孙策警惕起来。天师道和曹操瓜葛太深,天师道的人出现在江东,很可能兼作细作。现在又参与到学术讨论中,不能不防。
  “去年春天左右,有一个叫王稚的人出现在建业,后来又去了吴郡,经常参与一些学术讨论,就是他首先提出了对《论衡》及王仲任本人的质疑。原因也很简,天师道是信鬼的,而《论衡》却认为鬼是妖,与人无关,天师道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还有这种事?”孙策既好奇,又不安。王稚到江东这么久,又引发这么多事,怎么郭嘉一点反应也没有?不过想想也是,郭嘉最近的心思全在战场上,大概没多少精力来注意这些学术讨论,况且他一向主张学术自由,不要过多干涉。王稚虽然有天师道的身份,但他只是参与学术讨论,并未进行其他的破坏活动,一般也不会引起刺奸营的特别注意。
  “王稚在哪儿?”
  “他随我来了建业。”
  孙策瞅瞅陆逊,陆逊笑了。“他主动见我,自然是想见大王,所以我便将来带到建业来了。大王如果想见,随时可以。”
  孙策点了点头。王稚主动去见陆逊,请他引荐,自然是想谈一谈。这么说,天师道与曹操的关系并不如想象中的坚固,可能有望观的想法。张鲁做了巴郡太守,发动板楯蛮作战,极大的影响了汉中战场的平衡,黄忠到现在还没能突入汉中平原,还需要荆州运送粮草辎重,随着战线的延伸,又是逆流而上,负担很重。如果能与天师道取得联系,汉中战场也许会有所突破。
  不过,城下之盟绝非上策,王稚有恃无恐,结盟并非易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