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0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9/1332

  孙策欣然答应。他今天到郡学来就是给陆康和吴郡郡学堂面子。不管怎么说,吴郡是他的本郡,也是江东的都会,是他的根基所在,理当有所照顾。
  得到孙策的同意,陆康立刻请孙策下楼,登上讲堂。得知孙策要来的那一刻,他就有此想法,召集了所有的师生听讲。当初孙策在南阳讲武堂开讲,讨论士的三重境界,并由蔡琰主笔,留下《士论》一篇鸿文,至今传为佳话。现在孙策到了吴郡,自然也要做一篇大文章,才能彰显孙吴凤鸣之地的风采。
  郡学的堂上阶下坐得满满的,人满为患,除了郡学的师生,还有一些听到消息的木学堂、讲武堂、政务堂的师生,院子里坐不下,连墙头上都坐满了。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倒是不拘一格,争奇斗艳。墙角有两人争立足之地,一个身着劲装的如花少女,一个是身着儒衫的白发老翁,各操吴音,你一言,我一语,少女嗓音清脆,吐字如珠落玉盘,快如急雨,老叟音质低沉,似古琴散音,不紧不慢,从容不迫,如同祖孙对唱,别有一番风味。一旁看热闹的大声叫好,浑然不怕事大。
  见陆康引着孙策现身,堂上堂下顿时安静下来,就连吵架的少女和老翁都停了,互相瞪了一眼,勉为其难的分享了立足之地。
  陆康首先介绍了几个教师和优秀学生,然后向众人解说了刚刚在楼上与孙策的对话,尤其是有关严浮调的部分更是巨细靡遗,活灵活现,令人身临其境,倒是让孙策有些意外,没看出来陆康还有说书的本事,后世起源于吴地的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风靡一时,看来是有原因的。
  得知孙策刚刚折服了严浮调,郡学的师生喜形于色。这段时间,他们被严浮调打击得不轻,不少人准备在孙策来时告严浮调的黑状,只是还没等他们出手,孙策只言片语就将嚣张的严浮调镇住了,简直大快人心,对孙策的好感顿时提升了几个层次。
  席间,不免有人又问起孙策对浮屠道的印象。孙策大致解释了一下,但他没有局限于佛学,而是顺势说起了希腊、罗马。他对郡学的师生说,大概在与老子、孔子相当的时代,更远的西方也出现了几位贤者,他们提出了一些新的学说。这些学说与中原学问各有千秋,都值得好好研究。做学问就应当如蜜蜂采花酿蜜,取百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只有如此,学问才能日日新。总在前人划的圈子里打转是不会有出息的。
  孙策慷慨激昂地说,尊师重道并不是对前贤亦步亦趋,而是站在前贤的基础上,有新的发现,敢于见前贤所未见,言前贤所未言,将前贤的思想、学说去芜存菁,发扬光大。只有如此,将来我们走出去的时候,才能走得更远,更稳。我们不是征伐,而是传播文明。就像我们的巨型抛石机一样,那不仅仅是一件威力巨大的武器,更是文明和智慧的象征。
  师生们群情激动,齐声喝彩。
  群嘲完了浮屠道,陆康引入正题,号召诸生向孙策请问。几个年长的教师互相谦让,不肯首先发问。陆康眼神一扫,堂上一个少年儒生起身,向孙策躬身施礼。
  “吴郡顾劭,字孝则,敢请大王阐发义利。”
  孙策心领神会。陆康关于义利的新学说那么复杂周密,自然是准备了很久的,他刚才没有正面回答,也就是想等到现在当众宣讲。顾劭是顾雍长子,是陆康的外孙,也是郡学的优等毕业生,一年前从郡学毕业,现在政务堂学习,师从祭酒黄琬,深得黄琬欣赏。由他首先发问,自然也是陆康安排好的。
  这种扬名立万的机会自然要留给吴郡的青年才俊。
  孙策含笑点头,缓声道:“方才听陆公说义利,意犹未尽,正当与诸君切磋。不过孤本武者,读书有限,怕是不能像陆公一样引经据典,文采斐然,浅陋之处还望诸君莫笑。”
  陆康抚着胡须,朗声笑道:“大王谦虚了,老臣无地自容。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论者道也,书与言皆是枝末。大王虽不擅经籍,却能直指道之本原,非老臣能及。我郡学师生平日里诵读经籍,潜心向学,今日正欲闻大王武者之言,摧锋折锐,直指要害,击破藩篱,以期有所进益,开一新天地。”
  “然!”众人再次喝采。
  “惭愧,惭愧。”孙策拱手四顾,含笑道:“诸君期望太厚,孤可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比当年面对袁绍的十万大军还要紧张些。”
  众人再次大笑。有人高声喊道:“河北伧夫,如何当得我江东精锐。大王今日所对皆是江东才俊,自当比官渡时更用心方可。”
  孙策忍俊不笑。江东子弟如今很狂啊,简直是目无余子。这还是看在王后出自汝南袁氏的份上,要不然骂的就不仅是河北人,豫州人也要躺枪。
  笑了一阵,孙策转身顾劭。“敢问孝则,义与利孰为本?”
  顾劭倒是坦然,脱口而出。“利为本。人非利不存,家非利不兴,国非利不强。”
  孙策赞赏地点点头。“义于利何如?”
  “义者,于利有所别,合于义者,乃是公利、大利,义之利。不合于义者,乃是小利、私利,不义之利。君子当取义之利,舍不义之利。”
  孙策转向四周。“诸君有异议否?”
  众人互相看看,各自摇头,有人出声表示赞同顾劭的意见。这也正常,顾劭所说的本来就是大家都认可的义利观,不管是不是儒生,都这个观点都不会有什么异议。
  孙策摇摇头。“恕孤学识浅薄,不敢苟同。”
  “请大王指教。”顾劭不卑不亢,拱手施礼,眼中却有几分兴奋。他不怕孙策有异议,就怕孙策没异议。有异议才有争论,有争论才能有所启迪,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公私、大小,本是相对而言,不可截然而别,自然也不能凡大公则义,小私则不义。譬如吴郡顾氏,种族繁盛,户口数百。于国而言,顾氏是小是私。于你顾孝则而言,顾氏是大是公。那顾氏之利是公是私,是大是小?总不能说顾氏之利忽而义,忽而不义。”
  顾劭心中忐忑。孙策特意提到吴郡顾氏家大业大,是无心之言,还是别有所指?不过他很快冷静下来,反问道:“依大王之见,则公利、大利反为不义,私利、小利反为义?”
  “孤可没这么说。”孙策指指顾劭,笑道:“你这是欲加之罪。”
  众人失笑。顾劭也笑着拱拱手。“小子不敢。”
  孙策收起笑容。“这其实是一个逻辑问题,孤言并非大公皆义,小私皆不义,只是说大公有义有不义,小私亦然,并非如孝则所言。义与不义,不在公与私、大与小,而在合不合义之规则。合乎规则则义,不合规则则不义。正如孝则与孤辩论,既不能因为孤是吴王便对,孝则是布衣便错,也不能因为孤是吴王便错,孝则是布衣便对。对与错,只在对错自身,不在孤与孝则谁是吴王,谁是布衣。”
  他顿了顿,转头问顾劭道:“孝则以为然否?”
  顾劭笑道:“大王所言甚是。”他抬头看看孙策,又道:“久闻大王明辨是非,不以权势迫人,今日一见,果然如此。有明君如此,乃我等之幸,天下之幸。”
  “然!”众人齐声附和。
  孙策笑笑,再次摆手,示意众人安静。“既然是坐而论道,自然要以理服人,起而行道则不然,那还是要看谁的拳头硬,谁的刀快。所以说,要想与人坐而论道,首先要有行道的本事。否则对方一言不合,拔刀就砍,连命都保不住,还论什么道?”
  顾劭强笑道:“若是如此,小子可就不敢说话了。谁不知道大王武艺出众,天下无敌?”
  “怕不怕?”
  在孙策的似笑非笑的斜睨下,顾劭更加尴尬,笑容有些不太自然。“……怕。”大堂上也安静下来,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孙策为什么突然变了脸,出言威胁。
  “那你可知孤为什么不砍你?”
  “自然是……大王仁慈。”
  孙策摇摇头,哈哈一笑。“孤不拔刀砍你,并非因为仁慈,而是因为无利。论道本为明是非,若孤为是,何必杀你?若孤为非,就算将刀架在你的脖子上,逼你认输,也无济于事,只会继续错下去,而且人人自危,天下不安,后患无穷。杀你无利,便是不义,不义之事不可为,否则就是害人害己。义与利原本就是一物两面,并非截然对立。”
  顾劭愣住了,半天才反应过来,不禁又惊又喜,长出一口气,又不免恼羞成怒。大众广庭之下,被孙策如此戏耍,着实有些丢脸。“大王这说理的办法还真是别致。”
  “是不是感触特别深?”
  “呃……终生难忘。”顾劭仔细想了想,也觉得孙策此举虽然轻佻,却能义利一体解说得很直白。“依大王之言,则义利本一体,合于义者必有利,有利者必合于义?”
  “你觉得吗?”
  顾劭笑着摇摇头。“还请大王解说。”
  “孤刚才说过,你的逻辑不够周密,顾此失彼,以偏概全。利有公私大小,难以兼顾,合而公利则未必合于私利,合于大利则未必合于小利,如何能一概而论?”
  顾劭沉默了,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众人也觉得有些绕,纷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陆康看在眼里,有些后悔。本想让顾劭成名,没想到顾劭接连被孙策绕住了,脱身不得。想想也是,严浮调那么善辩,都被孙策说得哑口无言,顾劭根本不是严浮调的对手,又如何能说得过孙策?
  陆康本想出言相助,转念一想,又将涌到嘴边的话咽了回来。顾劭少年得志,其实是有些自负的,即使被严浮调辩得理屈,心里还是不服,总觉得严浮调兼通儒学和浮屠经义,而他不通浮屠经义,才吃了亏。如果有时间去研习一下浮屠经义,自然能胜过严浮调。如今让他在孙策面前受挫,也许能让他谦虚一些。
  众所周知,孙策读书少,别说浮屠经,连儒家经籍都读得有限。由此可见,知不知道与读不读书、读多少书没有必然关系,重要的还是能否善于思考,举一反十。
  顾劭权衡了良久,若有所思。“大王之意,莫非是说义亦当如利,分公私大小?”
  “孝则不愧吴郡英俊,虽不中,亦不远矣。”孙策点点头,给了顾劭一个积极的评价。顾劭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领悟到他的用意,的确也不愧才俊之名,思维很敏锐。“求学问道,不可偏颇,理当反复讨论,不使有遗意、歧义。义与利本非对立,却也并非浑然一体,若欲相安无事,就要各安其度,不仅不能以私害公,以小害大,也不能以公害私,以大害小。只有如此,才能公私相安,大小相和。”
  孙策转身,对陆康拱手致意。“陆公,这新义利说能否做到这一点,为我大吴立纲纪,就要看陆公和诸君的学识和气魄了。努力!”
  陆康心情澎湃,欣然领命。“有大王此论,臣等敢不竭力。”
第2209章
缓兵之计
  座谈还没结束,孙策“义利宜公私兼顾”、“公不可害私”的态度就不径而走,在吴县城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
  不少人暗地里松了一口气,尤其是那些发了大财的海商。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两年江东太平无事,工商业高速发展,不少人发了财,财富的积累速度连他们自己都没想到。偏偏孙策缺钱,去年年末,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结果出炉,因为战事支出太大,五年计划的帐面不太好看。今年可能由守转攻,开支会进一步增加,不少人担心历史上汉武帝一朝的局面重现,孙策为了弥补财政不足,会对他们下手。
  浮屠道这么受欢迎,本质上就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体现。求神拜佛就是缺乏安全感,只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神仙菩萨。现在孙策明确公私兼顾,不会因公害私,以大欺小,他们的担心放下了一大半。
  很快,计相虞翻又召集海商会的成员开会,明确了目前的税制不会调整,但是会加强缉查,凡是偷税漏税、走私偷运,甚至资敌,一旦发现,有一个处理一个,会让他死得很难看。
  说这句话时,虞翻声色俱厉,杀气腾腾,人群中有人骇然变色,附近的人则露出鄙夷之色,甚至有些幸灾乐祸。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有人贪得无厌,其他人虽不至于举报他,却也乐见他们自食其果。
  有了孙策和虞翻的双重承诺,吴县甚至整个江东的暗流迅速稳定下来。从四方赶来的各郡县世家、豪强互相庆祝,安心参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筹备大会,献计献策。
  在陆康等人的推波助澜下,严浮调受挫,信奉浮屠道必须苦行的消息迅速传了出去,一时间全城哗然,尤其是诸家捐献的财物被扣押后。绝大多数人信浮屠道只是好奇,或者是觉得时尚,对浮屠经义感兴趣的只是一部分读书人。当作学问研究没什么问题,让他们托钵行乞,苦行修道,这根本不可能。
  浮屠道的声势急转直下,再也没人请严浮调去讲法论道。严浮调想来想去,决定派人去洛阳白马寺请支谦来共商大事。论浮屠经义,他远远不如支谦,面对孙策时也没什么底气。支谦通晓梵文,学问非他能及,也许能和孙策交流一般。实在不行,去天竺求法也是一个选择。孙策没有禁止浮屠道,并且承认浮屠道有过人之处,至少还有机会。
  浮屠道受挫,开心的不仅是儒门,太平道、天师道也幸灾乐祸。
  很快,王稚赶到大雷山求见。
  ……
  站在大营外,听着大营里操练的将士整齐雄壮的呐喊声,王稚有些隐隐的不安。
  他在江东滞留了几个月,游历多地,与于吉、严浮调都有过交流,知道孙策不好糊弄,所以他求见孙策不打算论道,只想问问合作。天师道与刘焉、曹操都有合作,现在更是担任了阻击黄忠部进攻汉中的主力,如果吴军攻占了益州,将如何对待天师道,这是他现在最关心的问题。
  吴王迟迟没有接见他,这不是一个好兆头。
  他原本对严浮调受挫很开心,现在想想,自己这待遇还不如严浮调呢。严浮调见吴王时至少没等这么久,还是吴王太后专门派人通知的。相比之下,道门对权贵的吸引力的确不够。
  如何才能吴王让对天师道另眼相看?王稚一筹莫展。
  就在王稚等得心焦的时候,大营里快步走出一个年轻人,四下看了一眼,便向王稚走了过来。王稚心一喜,从服饰来看,这年轻人应该是吴王身边的侍从,应该是吴王派人来传他进营了。
  王稚挺直身体,又整理了一下服饰,深吸一口气。
  年轻人来到王稚面前,拱手施礼。“敢问足下可是蜀中天师道的王道长?”
  “正是。”
  “在下胡综,在吴王身边任侍从,奉吴王令,有几句话问王道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