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0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2/1332

  “凡争天下,必依天时、地利、人和而论。天时者,吴王兴起于东南,行王道,重教化,万民欣然,农士勤于耕种,工士新意迭出,商士货通天下,武士充军营,各得其便,天下户口,半在江东,中原将定,河北将成逐鹿之地……”
  刘晔说着,心情有些复杂。他之前就对天下形势不陌生,前几个月为了搞明白自己为什么会一败涂地,又对孙策的新政做了详细的研究,这次为了拟定作战计划,进入军师处的档案室查阅第一手资料,每一次的收获都不一样。看到了那些详实的数据,回头再看五年计划的总结报告,他对天下大势了然于心,几乎可以确定,大汉将亡,大吴将兴,而且时间不会太长。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除非他甘心平庸一生,否则他只有追随孙策一个选择,其他人都不是孙策的对手,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结果不会比先帝刘协强到哪儿去。
  这是他最后的机会。
  刘晔很快说完了天下大势,转入地理部分。他摊开地图,详细解说冀州地理。如果说天时还只是泛泛而谈,并无新意,那刘晔对冀州地理的了解就让很多人惊讶了。
  他既有对冀州地理的整体掌握,又曾随天子进入冀州,对沿途所见都记忆如新,并从军事的角度予以阐释。这一点是在座的很多人无法企及的,他们只能从图籍上了解冀州地理,并没有具体的概念,更谈不上细节。
  比如中山、常山、巨鹿三郡国交界之处,从南到北,有包括滹沱水在内的五六条大水,都呈东西走向,支流更是无数,看似适合水师作战,但此地河水的流量严重依赖季节,夏秋之际水量大,可以行船,冬春之际水浅,大型船只无法行驶,实际上适合水师作战的时间非常短。因此,在大部分季节,水师能够进入的区域只有河间、安平、巨鹿,以巨鹿泽为终点。如果要进逼邺城,则不如经由黄河北上。
  因此,水陆并进对冀州的威胁有限,进入冀州腹地主要依赖于步骑。对步卒来说,冀州的气候干冷,冬天时间更长,饮食以麦、稷为主,习惯以稻米为主食的江东兵很可能会不适应,严重的会水土不服。冀州冬天时间长,对守方有利,攻守长期宿营,如果防寒保暖的措施不到位,会出现因冻伤、风寒等疾病产生的非战斗伤亡。
  一系列的问题讲下来,军师处的军师、参军们固然不敢大意,纷纷用心凝听,不乏有人拿出笔记,记下要点。旁听的中军将领们也纷纷交头接耳,小心讨论。秋后出征,中军将是主力,他们都要面临冀州的地理、气候,有些东西现在就要准备,准备得充分与否,关系到他们秋后能否立功,甚至能否生还。
  对此不以为然的也不乏其人,有人向甄像求证。无极县就在刘晔所说的中山、常山和巨鹿交界处。甄像证实了刘晔所说的大部分情况,但他也坦承,他虽是无极人,但游历不广,对附近地理的了解不如刘晔全面。就他所知部分,刘晔所言属实,而且很有见地。
  接着,一部分中军将领也证实了刘晔所言,尤其是负责斥候营的人,他们当初随吴王随视幽州,曾在冀州北地滞留过一段时间,所见所闻与刘晔所言相符。与军师处的军师随孙策起止不同,他们之中有一些人深入冀州腹地,了解的情况更多。
  讲完了地理,刘晔又开始分析人,主要是刘备、袁谭、袁熙,以及他们身边的文臣武将。他着重分析了刘备的性格。刘备是幽州人,幽州是边州,与中原重文教的气氛不同,游侠众多,尚侠任气,重实利,轻名誉,好勇寡谋。刘备在具有这些特点的同时,又与其他人有一些不同,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他的出身不错,祖父官至县令,算是官宦人家,刘备不甘心终生做一个游侠,他有很强的野心。二是他从小失怙,与母亲从事贱业,相依为命,很多时候,生存是他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也注定了此人行事不会拘泥于道义,必要的时候,他会不择手段。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又格外要面子,如果不尊重他,一旦有机会,他会全力报复,不够理性。
  刘备当年曾追随孙策一段时间,军师处的老人——比如张承——对刘备并不陌生,可是能如此深入分析刘备的人却不多,他们只是鄙视刘备的为人,却没有去想过刘备为什么会这么做。如今听了刘晔的分析,自愧不如。
  实力过硬,准备又充分,刘晔的质询顺利通过,当值军师张承给出了优级的评价建议,至于是甲等还是乙等,他不敢决断,要请示吴王和军师祭酒。
  军师处哗然,面面相觑,为此不平的人不在少数。以刘晔的这份作战计划和质询过程,评为优级乙等绰绰有余,但张承作为当值军师,代理军师处,是有权力直接评定优级乙等的,他要提交吴王和军师祭酒郭嘉,言下之意就是希望判为优级甲等。
  优级甲等是最高荣誉,到目前为止,军师处还没有出现优级甲等的作战计划。这第一次帆一个降臣攫取?张承有偏袒江淮系的嫌疑。如果不是他本人属青徐系,和江淮系没什么关联,免不了有人要站起来指责他偏颇,高估了刘晔的这份计划。
  旁听的中军将领们则不以为然。他们纷纷支持张承的建议,觉得刘晔当得一个优级甲等。这么详实的作战计划不能得优级甲等,你们军师处还设优级甲等干什么?以后都不会有了,干脆撤了吧。
  军师处一听,顿时炸毛了,立刻有人指出,当初诸葛亮的作战计划就曾被评为优级甲等,最后是大王决定减半等,这才让诸葛亮没能得到甲等。这是大王的决定,不是我们军师处故意刁难人。
  中军将领们反唇相讥。你们是故意的,既然诸葛亮的计划都能得到优级甲等,为什么刘晔不能?论实战经验,诸葛亮根本不能和刘晔相比。
  转眼之间,文武就吵成一团,主角刘晔反倒补冷落在一旁。孙皎拉着他,又拽上张承,直奔隔壁孙策的舱室。
  孙策坐在舱室中,正和荀彧说话,看到刘晔三人进来,不禁笑出声来。
  “恭贺子扬锋芒毕露,横扫军师处。”
第2213章
华歆
  刘晔再自负也不敢应孙策这句评语,否则他就在军师处就举目皆敌了。他连忙谦虚了两句。“军师处藏龙卧虎,人才济济。若非大王指点,险些应付不来。”
  孙策笑笑,转头看向荀彧。“大夫慧眼识人,荐才有功。”
  荀彧还礼,谦虚了几句。他这么做是受形势所迫,郭嘉所托,孙策心里清楚,但汝颍系未必都清楚,这个仇怕是还要记在他的头上。很显然,孙策并不希望他成为汝颍系一呼百应的领袖,刻意制造误会,他别无选择,只能逆来顺受。
  张承上前,呈上评定意见表,说明自己的意见。他认为这份作战计划超出了他的评价能力范围,请孙策给出最后的意见。孙策看完,稍微翻了翻,递给荀彧。
  “大夫既然也在,不妨也看看,给个意见,看看能否当得甲等。”
  荀彧嘴里跟喝了药似的苦。虽然知道这是自己逃脱不掉的使命,但被人这么折腾还是很郁闷啊。孙策要扶植江淮系,要给刘晔一个优级甲等的评定,却要他来承担汝颍系的愤怒。
  “大王,臣与刘晔是旧日同僚,怕是不合适吧。”
  孙策看着一脸无奈的荀彧,心中暗笑。今天特地请你过来,就要让你做挡箭牌,你还想躲?哪有这么容易的事。“大夫主动避嫌,实在难得。不过正因为你是子扬旧日同僚,更清楚他的能力,才要请你给点意见。大夫不要急着推辞,不妨先看看这份作战计划,看看他与昔日相比是否有进步,能不能当得起这优级甲等的评价。”
  荀彧无可推辞,只好接过来细看。刘晔在一旁听了,心里却有些触动。就事而论,他这份作战计划可以算是他有生以来做得最用心、最细致的一份作战计划。别的不说,以前的作战计划从来没有查过这么多资料,没有对敌我双方做过如此深入的分析,一方面是没有这么丰富的资料积累,另一方面也是没有人会吹毛求疵的质询他,没必要想得那么周密,总体规划可行就可以了。
  他在朝廷主持秘书台的时候,哪个掾吏敢如此鸡蛋里挑骨头的找他毛病?他们连听都未必有机会听,大部分时候他只需要向天子做出解释即可。
  如果天子入兖州的计划被如此质询,能通过吗?刘晔有些遗憾。他想都不用想,那个计划如果是向孙策提出的,根本无法通过军师处的质询,会被批得千疮百孔,体无完肤。不仅如此,从天子出潼关开始,他所有的作战计划都是在冒险,都是在赌博,受挫是迟早的事,问题只在于什么时候受挫。
  刘晔出神的时候,荀彧看完了作战计划,也颇感意外。他看了刘晔一眼。“若非亲眼所见,连我也不敢相信这是你拟定的计划。进步显而易见,可……”荀彧叹了一口气,自失地笑了笑。如果刘晔之前辅佐天子时也这么严谨,又怎么会有兖州之败?“可喜可贺”这四个字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出口。
  “可以评优级甲等?”孙策笑眯眯地问道。
  荀彧抬起眼皮,沉吟半晌,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可。”
  “我与大夫不谋而合,甚善。”孙策满意的提起笔,在评定意见表上写下了评语:优级甲等,转手递给张承,让他去宣布。张承心领神会,转身走了。
  过了一会儿,军师处的舱室爆发出一阵幸灾乐祸的叫好声。
  “彩!”
  荀彧脸上的神情也很精彩,孙策却不动声色,谈笑风生。“大夫,今天请你来,还有一件事想请教。”
  荀彧叹了一口气。“请大王垂询。”
  “你对逢纪这个人怎么看?”
  ……
  卢奴,中山国相府。
  华歆下了车,双手叉腰,看着相府大门上的匾额,“嗤”了一声:“逢元图忙于公务,这书道退步啦。”
  守门的执戟郎官见马车停在相府门,原本就不舒服,又见华歆大放厥词,贬低国相逢纪的书法,顿时大怒,当值的都尉挥了挥手,数名持戟郎官冲了过来,将华歆团团围住,闪亮的戟刃几乎要刺破华歆的衣服。都尉大步走到华歆面前,厉声喝斥。
  “哪来的狂徒,敢在相府前放肆?”
  华歆也吓了一跳,随即又镇定下来,眼前一翻。“中山国初肇,便如此待客,燕昭王黄金台遗风安在哉?平原故人来访,让逢纪出来见我。”
  听到故人二字,都尉倒也不敢怠慢,连忙让郎官们退后,不要伤了华歆,又派人入府通报。相府门前要地,有不少掾吏来来往往,看到华歆在此大喊大叫,不少人便看了过来,听到华歆自称是逢纪故人,便有人留了心,不动声色地站在一旁,看事态发展。
  过了一会儿,府中有一个中年掾吏出来,快步走到华歆面前,躬身施礼。
  “敢问足下是……”
  “平原华歆。”
  那掾吏愣了一下,盯着华歆看了又看,又惊又喜。“华子鱼?你是青州一条龙的龙头,华歆华子鱼?”
  华歆抚着胡须,微微一笑。“正是,可得逢元图出迎乎?”
  掾吏面露难色,凑近半步,低声说道:“子鱼先生来访,逢相自然是欢迎的。只是逢相公务繁忙,正在会客,还请子鱼先生随我入府,容我禀报逢相,与子鱼先生相见。”
  “很忙?”华歆哈哈大笑。“想当年周公佐成王,治理天下,一沭三握发,一饮三吐哺,犹知起而待士。区区中山国,所领不过数郡之地,以逢元图的才华,何至于如此劳形?”
  掾吏神情窘迫。他是逢纪亲近,随逢纪多年,却没见过华歆,没想到华歆这么难缠。但华歆名满青州,犹在逢纪之上,他也不敢得罪,只得请华歆稍候,他先进去通报。一旁围观的人见了,也有些意外,有的窃窃私语,有的上前与华歆见礼。青州一条龙的名声本来就大,如今邴原、管宁担任辽西、辽东郡学祭酒,常有文章面世,冀州人也常常听说,如今龙头华歆到此,自然要请教一番。
  华歆也不谦虚,站在相府门,高谈阔论,来者不拒。这些掾吏大多学问一般,在华歆这样的名士面前只有俯首称臣的份,以得一句指点为荣,没几个人有资格和底气与华歆辩论。见华歆有问必答,请教人越来越多,不一会儿,门前就聚了一群人。
  过了一会儿,逢纪从里面走了出来,见此情景,不禁眉头轻皱,咳嗽一声。闻着华歆的掾吏们见逢纪到了,不敢怠慢,纷纷见礼,四下散开。
  逢纪走到华歆面前,上下打量着华歆,眼神有些疑惑。“华子鱼,你怎么来了中山?”
  华歆叹了一口气。“逢元图,我是来求衣食的。”
  逢纪心中一动。华歆是平原高唐人,如今高唐被朱然占据,已是要塞,沈友、徐琨二人在青州强行推行新政,不少世家都遭了殃,轻则产业被夺,重则加破人亡,再加上甘宁那个江贼,杀戮甚重,恶名远播,华歆作为名士,与他们相处不来也是可能的。如果他真是避难而来,不仅可以现身说法,让冀州世家反对孙策,也能为他招揽一些青州士子。青州世家倒了霉,仇恨孙策及其新政的人自然不止华歆一人。面对冀州世家的压力,他正愁势孤力单,有了华歆和青州士子的支持,或许可以扭转局面。
  逢纪不动声色,转身相邀。“子鱼名满天下,平时请都请不到,如今驾临中山国,便是贵宾,岂是衣食,青紫俯拾耳。请!”
  华歆随逢纪入府,来到中庭,不少掾吏正在等候。他们只知道外面来了人,逢纪亲自出迎了,却不知道是谁,此刻见一中年儒者跟着逢纪进来,五官端正,风度翩翩,不免好奇。逢纪引华歆上堂,临阶而立,然后拍拍手掌,便掾吏们聚拢来,隆重介绍华歆。
  青州、冀州接壤,平原郡更是与冀州毗邻,知道华歆的人还真是不少,此刻听说眼前这人便是华歆,又惊又喜,纷纷上前见礼。虽然有人也好奇华歆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却没人冒失此刻去问。
  一时间,堂上阶下一片客套声,气氛极是热烈。逢纪看在眼里,暗自欢喜。双方分宾主落座,逢纪再次问起华歆青州形势,华歆也不推辞,将青州世家的惨状说了一遍,说到动情处,涕泪俱下,悲恸不能自已,闻者无不落泪,想到自身的情况,更多了几分不安。
  青州与孙策没有直接发生冲突,青州世家只是不支持孙策的新政,又在袁谭兄弟进攻青州时予以响应,便遭到如此报复,冀州先是支持袁氏父子,多次与孙策大战,现在又支持刘备,孙策若是得了冀州,又岂能饶过冀州世家?要想逃过此劫,还得同心同德才行啊。
  逢纪将众人的神色看在眼里,更觉得华歆来得是时候。他与华歆谈了一下,表达了希望华歆留下来帮忙的意思,并且表示,只要华歆同意,他可以向中山王推荐,中山王必能重用华歆。
  出乎逢纪的预料,华歆拒绝了。
第2214章
一盘散沙
  面对逢纪的疑惑,华歆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刘备能战胜孙策吗?
  逢纪神情漠然,眼神却有些飘忽不定。他摆弄着手中的琉璃酒杯,忽然笑了一声:“恕我直言,子鱼莫不是沈友、徐琨的说客?”
  华歆从容不迫。“元图是可以游说之人吗?如果是,我倒是想做个说客,解兵争,积阴德。大战一起,死伤数以万计,英俊残灭,百姓涂炭,青州之祸现于幽冀……”
  “子鱼,你觉得我是可以游说之人吗?”逢纪打断了华歆,嘴角微挑,有些不以为然。
  “不是。”华歆暗叫可惜,脸上却不露丝毫。“所以我只求衣食,暂避一时。一旦战事推进到冀州境内,高唐太平,我也许就可以还乡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2/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