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0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4/1332


第2216章
野心
  没给袁熙多少考虑的时间,袁尚就提出了一个极其大胆的计划。
  和刘备联络,诱其袭击邺城,一举重创他,得手后反攻中山,拿下幽州,实现自父亲袁绍以来的宿愿。届时袁熙拥冀州,袁尚拥幽州,以冀州土地、户口为根基,合幽州之突骑、冀州之步卒,足以割据河北。
  袁熙还在犹豫,袁尚追问了一句:你忘了甄家的事么?
  一听“甄家”二字,袁熙无明火起,面色狰狞。甄家是他心里的一根刺,夺妻之恨,让他一直抬不起头来。袁尚拍拍袁熙的肩膀。“二兄,孙策以臣逆主,不仅夺了伯阳兄的基业,强占了我袁氏的女子,还夺了你未过门的妻子,这不仅是你的耻辱,也是我们袁家的耻辱。此仇不报,你我兄弟如何立于世间?百年之后,又有何脸面去见父亲和公路叔父?”
  袁熙咬咬牙。“显甫,我听你的。不过,有一件事你要留意,孙策虽远在江东,却随时可能出兵冀州,朱然在高唐,徐琨在济南,更是咫尺之遥。”
  袁尚胸有成竹的点点头。“二兄放心,我已经想好了对策,只是要委屈你一下。”
  “委屈我?”
  “没错。”袁尚得意地一笑,凑在袁熙面前,嘀咕了几句。袁熙如梦初醒,且喜且惧。袁尚小小年纪,居然有如此心机,不知是祸是福。
  袁尚拍拍袁熙的手臂,红光满面。“就这么定了?”
  袁熙迟疑了片刻,点点头。“好吧,就依你所言。”
  ……
  袁熙、袁尚各自上车,返回邺城。
  回城后,袁尚单独去见袁谭,表示他已经和袁熙商量过了,最好还是袁谭继续做魏王,他们辅佐。毕竟袁谭年长,有丰富的经验,也了解孙策的为人。如果袁谭实在无心世事,一意归隐,那就按照年龄顺序,由袁熙接任王位。
  这个理由也很简单,袁熙已经成年,也有在青州作战的经历,与冀州世家的关系也算亲近。而他年方十六,未谙世事,即使有兖州人的支持也很难掌控冀州,倒不如由袁熙接任魏王,他一旁辅佐,积累些经验,将来征战立功,争取封王封侯。
  袁谭对袁尚刮目相看。他本来以为袁尚会力争嗣位,毕竟袁熙为人平庸,又没有多少支持力量,根本无法和袁尚竞争,没想到袁尚年纪轻轻,倒是识大体,主动退出。心情激动之下,袁谭说了一句心里话。
  “显甫,父亲在世的时候最疼你,是有原因的。你最像他。”
  袁尚连忙谦虚了几句,随即又道,不管是袁谭为王,还是袁熙为王,也不管将来是投降孙策,还是继续对峙,刘备都是心头大患。此人轻于去就,反复难养,又侵占了中山、河间,就像顶在冀州腰肋上的一把刀,随时可能刺过来。因此,当务之急是消灭刘备,将半个幽州收入囊中。
  具体的办法就是以兄弟不和为掩饰,袁熙联络刘备,诱刘备入伏,袁尚则出面与蒋干谈判,稳住吴军,以免太史慈或者徐琨、沈友趁火打劫,尤其是徐琨,他就在济南,一旦收到消息,随时可能跨过大河,进攻清河、魏郡,威胁邺城。
  袁谭深以为然。他一直犹豫不决,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担心刘备。某种程度上,他不担心孙策。双方实力差距明显,不会有太多变化。以孙策的为人,加上袁权、袁衡姊妹的影响,杨彪父子的关照,魏国还有存续的可能。可是刘备就说不定了。刘备野心勃勃,觊觎冀州已久,一旦他让位,刘备必然对冀州发起攻击,不管是袁熙还是袁尚,都不是刘备的对手。
  刘备通过逢纪与袁熙联络,想里应外合谋夺冀州,他也想将计就计,诱刘备入彀,奈何刘备一直没有行动,这让他有些焦虑。蒋干在邺城已经滞留了三四个月,再耽搁下去,谈判无疾而终,就只能等着秋后决战了。
  有刘备在后,冀州根本无法全力以赴。
  袁尚提出的这个计划也许可以解决刘备。吞并了刘备占据的半个幽州后,不管是与孙策对峙还是投降,底气都会足一些。
  袁谭接受了袁尚的建议,并答应袁尚的请求,尽可能的保密,不向不相干的人透露相关的内幕,以免走漏消息,让刘备有了警惕。
  袁谭一口答应。
  ……
  蒋干坐在廊下,看着张绣指点麾下骑士练习武艺。
  蒋干是吴王使者,身份尊贵,随从众多,仅骑士就是两百人,几乎占了整个都亭。后面的大院就成了张绣等人的演武场。张绣很尽职,身处险地,不能掉以轻心,不仅警戒安排得严密,武艺更不敢落下,亲自监督骑士每天操练,矛法、射艺,步战、骑战,只要用得上的武艺,每天都要演练一遍。
  三四个月下来,不仅这些骑士的武艺越来越精湛,张绣本人的武艺也更进一层,连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一举手,一投足,大有高手风范。
  蒋干很满意。因为董青的缘故,他和这些西凉人已经分不开了。董越年纪大了,能力也有限,统兵征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最适合接替董越的人就是张绣。张绣是北地人,与董越同属董卓旧部,却又与董卓没有直接的瓜葛,由来他接管董越的人马可以逐步淡化董卓的烙印。
  不管怎么洗,董卓及其旧部凶残的劣迹是洗不掉的,他们对河洛、汝颍百姓犯下的恶行也难以磨灭,将来必然在历史上留下一笔。董越那些人旧习难改,张绣这样的年轻人还是可以教化的。
  蒋干考虑着,该为张绣安排一门亲事了。成了亲,有了家庭,男人会更成熟、稳重一些。这是他本人的切身体会。
  “大人,袁尚来了。”一个侍从快步走到蒋干面前,急声说道。
  “谁?”
  “袁尚,魏王的三弟。”
  蒋干当然知道袁尚是谁,但他没想到袁尚会来找他。一来袁尚太年轻,还没有到任事的地步;二是站在袁尚背后的是兖州人,不肯向孙策投降,逃到冀州的兖州世家。这些人是最反对议和的,作为他们的代表,袁尚自然也和他没什么可谈的。他到邺城这么久,除了在公众场合,私下里就没见过面。
  袁尚突然登门,实在异常。
  蒋干稍微想了想,命人引袁尚进来,又让张绣安排警戒。张绣应了,转身去安排人手,不仅要确保驿馆内的安全,还要安排人去驿馆外打探情况,看看最近是不是又发生了什么异常的事。蒋干到邺城,军师处安排在邺城的细作会配合他行动,有异常情况,自然会第一时间通报他。
  袁尚进了驿馆,与蒋干见礼。蒋干引他登堂,寒喧了几句,袁尚便笑着挑明来意。
  “冒昧来访,是想和典客说说兖州人的事。”
  “哦?”蒋干不动声色。侍者奉上酒食,蒋干举起酒杯,示意了一下,笑道:“陈留甘醪,兖州名酒,希望足下能喜欢。”
  袁尚端起酒杯,浅浅的抿了一口。陈留甘醪是兖州名酒,不少流寓兖州的人都念念不忘,但主政陈留的张氏兄弟一向与孙策交好,与冀州走得比较远,陈留甘醪对冀州禁运,只有一些私售,价格极高,一般人都消费不起。那些兖州世家也只是在举行特殊宴会时才会通过各种渠道买一些。
  蒋干特地请他喝陈留甘醪,自然是一种心理攻势。
  “董昭虽降,朱灵犹占据东郡,兖州世家的反击此起彼伏。就算江东兵悍勇,要想彻底平定兖州,恐怕也需要一段时间。”
  蒋干不置可否的“嗯”了一声,还是没发表任何意见,当然这也可以看作对袁尚威胁的不屑一顾。
  “当然,吴王善战,天下无敌,平定兖州并非难事,也许半年,也许一年,总之不会太长。”袁尚轻轻放下酒杯,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这一年半年之间还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清,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至少会有数千人死于战事,万一发生意外,还有可能更多。”
  “作战嘛,难免死人。”蒋干淡淡地说道:“有些人,不见黄河心不死。有些人,见了黄河心也不死,只好让他看着棺材落泪了。”
  袁尚脸色一僵,笑容有些不自然。“上天有好生之德,中平以来,兖州被黄巾荼毒,户口十不余一,经不起折腾了,能少些伤亡总是好的,典客以为然否?”
  “这是自然。不知足下有何高见?”
  袁尚抬起头,打量着蒋干,似乎有些犹豫。蒋干也不催他,慢慢地品着酒,等着袁尚开口。袁沿纠结了一会,向蒋干挪了挪,低声说道:“若我能说服兖州世家,向吴王称臣,并劝刘正礼罢兵休战,吴王将如何报我?”
  蒋干眼皮一挑,似笑非笑。“足下希望吴王如何回报你?”
  袁尚盯着蒋干的眼睛,一字一句地说道:“存魏,我为魏王。”
  蒋干眨眨眼睛,沉吟良久。“这件事……非我能定,我要请示吴王。”
  袁尚的嘴角抽了一下,一丝笑意未展即收。
第2217章
不平
  蒋干与袁尚详谈了一番,送袁尚出门。
  张绣很快送来了细作的消息:今天上午,袁尚随袁谭、袁熙出城祭扫,兄弟三人曾有短暂交谈,后来袁熙、袁尚又有过一番详谈,具体谈什么,没人知道。回城之后,来都亭见蒋干之前,袁尚又去见过袁谭,袁熙没有随从。
  目前的消息就这些,负责监视的细作也觉得有问题,正在加派人手,争取能弄清楚袁氏兄弟三人究竟谈了些什么,又发生了什么事。
  情报有限,蒋干也猜不出袁尚的真伪。在邺城数月,他知道袁氏三兄弟貌合神离,袁谭心灰意冷,欲战无力,欲降不能,进退两难,已生归隐之意。袁熙、袁尚都不甘心,袁熙想拉拢冀州世家,袁尚背后则站着青州和兖州逃难来的世家,各有千秋,但又都没有明显的优势。
  袁尚想做魏王,倒也不能说全是谎言。袁绍去世的时候,袁尚已经十余岁,知道袁绍曾有意以他为继承人。更何况他的生母刘夫人还活着,一定会不断地提醒他,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种下野心的种子也是很正常的事。在青州、兖州世家的蛊惑下,以为自己可以和孙策谈判,左右逢源,在所难免。
  可惜这只是他以为。
  作为谈判的代表,蒋干很清楚吴王的底线,保留魏国有可能,但向冀州、兖州世家让步,这是不可能的。抑兼并是新政的基础,吴王是不可能让步的。如果可以让步,谈判又何至于僵持到现在?
  年轻,再加上没有真正的谋士出谋划策,只有他那个看似聪明的母亲刘夫人和一群不甘心放弃既有利益的世家从中蛊惑,袁尚以为自己有资格下场角逐,却不知道自己连做棋子的资格都没有。
  蒋干反复斟酌后,写了一封公文,派人送往江东,面呈吴王。有军师处的细作营,这封公文传送很快,五六天时间就能送到吴王手中。不过蒋干还是觉得不够稳妥,又给徐琨写了一封信,请他做好应变的准备。
  徐琨是目前唯一能直接威胁冀州的战区督,又是吴王的表亲,忠诚和能力都无可质疑。在必要的情况下,他可以联合沈友同时反应,也可以请求正负责兖州战区的朱桓配合。
  全是江东人。想到这一点的时候,蒋干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吴国的疆域越来越广,人才越来越多,派系斗争也越来越激烈。这考验着吴王的政治能力,也考验着吴国的国运。由偏居一隅的江东起家,吴国先天存在不足,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和中原相抗,面对汝颍系的压力,吴王不得不大量起用江东人,甚至有揠苗助长的嫌疑。
  比如朱桓担任兖州战事的主将。
  ……
  高唐城,徐琨与朱然并肩而行。城外是浩浩荡荡的黄河,奔流到海。城内是正在演练阵法的将士,气壮如山。在朱然的经营下,高唐城就是扎在黄河边的一颗钉子,牢不可破,也让冀州军寸步难行。
  徐琨很满意,义气风发。吴王为他安排了一个得力副手,如果不立一番功劳,如何对得起吴王的器重和信赖。他看着远处地平线上如黑点般的平原城,心中感慨。该是全取平原,进攻冀州的时候了。
  徐琨收到蒋干消息的时候,刚刚收到孙策的最新作战命令。两相一对比,徐琨就闻到了猎物的味道。在他看来,不管袁尚是真是假,想要什么,袁氏兄弟不合就是他趁火打劫的机会。
  徐琨亲自赶到高唐,与朱然商议。两人一见面,连客套话都没说几句,徐琨就直接拿出了两份公文,向朱然问计。朱然看完两份公文,思索了很久。
  “都督打算独力承担此事?”
  徐琨用马鞭拍打着手心,笑嘻嘻地问道:“义封没有信心?”
  朱然诧异地看着徐琨,抖了抖手里的公文。“都督,大王的命令说得很清楚,先取幽州,再围冀州。虽说眼下袁氏兄弟阋墙,有机可乘,却与大王的既定方略相违背啊。”
  徐琨停下脚步,双手扶着城垛,看着城中正在操练的将士,浓眉紧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