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0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4/1332

第2264章
意外收获
  孙策返回大营,召集全柔等人议事,宣布了自己的决定。
  孙坚去世,他们兄弟要回吴郡操办丧事,冀北的事交给全柔、文丑,孙策又调崔琰为参军,协助全柔处理军务。崔琰曾协助沮授处理相关事务,熟悉军事,又有意转为武职,孙策愿意给他这个机会。
  全柔有点意外,却也没多想。孙坚去世,孙权理当回去奔丧,这没什么好怀疑的。
  调整完常山的事务,孙策带着孙权返回中山,随即安排他起程,先一步赶回吴郡。
  孙权离开的第二天,孙策召集众将军议。面对军师处的几十名军师、参军,以及中军各营都尉以上的将领,沮授拿出了他的计划。沮授没有局限于冀北,也没有局限于幽州,他将目光投入了整个北疆,连同并州、凉州都考虑在内,而且以并州为中心。
  沮授认为,冀北在地势上处于不利地位,即使夺回井陉也无法翻越太行,进攻太原。最好的办法是由幽州进入并州,先取雁门,再由雁门南下,威胁太原身后。
  毫无疑问,战马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控制了草原,就控制了战马。没有了战马,就算刘备占据并州也无力东进、南下,最多凭借地利自守。
  在这一点上,他有切身感受。因为一直没能真正控制幽州,袁绍、袁谭得不到足够的战马,骑兵越来越弱,最后被刘备压制,直至魏亡。
  抢占并州北部还有一个重大意义:遏制胡人。胡人逐水草而居,幽州、并州北部,一直到凉州,都是胡人赖以生存的牧场。窦宪出征讨伐北匈奴,勒石燕然以来,朝廷放松了对胡人的警惕,坐视匈奴人、鲜卑人壮大,他们不仅占据了缘边诸郡,而且深入塞内,如今并州的雁门、西河、上郡都被匈奴人占领,至于五原、云中就更不用说了。黄巾大乱的时候,匈奴人轻易就能突入河内。如今匈奴人被贾诩打残了,鲜卑人实力犹存,如果不加以遏制,用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卷土重来。
  抢占水草丰美的牧场,将他们赶到大漠深处,可以从根本上控制他们的发展。
  至于井陉,并不需要担心,刘备刚刚逃到河内,能不能在并州立足都是问题,短时间内不可能有实力出太行,从太原运粮食来也太浪费,用不了多久,张飞就会将主力撤回太原,留下少量步卒守井陉关,主动出击的可能性不大,到时候再考虑夺取井陉,难度会小很多。如果逼得太紧,朝廷感受到压力,反而可能让刘备进驻并州,加强并州的力量。
  经过激烈的讨论,沮授的计划顺利通过了质询,却没能得到最高等级的评价,只是优级乙等,理由是计划的规模太大,变数太多,可行性受到影响,最后能否如愿执行,谁也不敢说。越是宏伟的计划越是如此,刘晔的冀州方略都出现了意外——没有估计到刘备会不战而走,围歼刘备的计划刚刚展开就失败了,沮授的这个计划比刘晔的计划还要复杂,变数更多。
  参与计划拟定的崔琰有些失望,觉得以汝颍系、淮泗系为主的军师处故意刁难沮授。沮授却没什么感觉,平静地接受了结果。
  孙策随即传书沈友,命他移驻涿郡,负责由幽州西进,进攻太原的战事。如今战线已经推进到河内,青州不会再有大规模的战事,沈友留在青州也没意义,不如到草原上来试试身手。
  这个任务原本是留给太史慈的,但辽东生变,太史慈脱不开身,他本人又要回去处理孙坚的丧事,不能久留,只能便宜了沈友。为了加强沈友的骑兵力量,孙策又传令太史慈,罢免公孙度的度辽将军之职,降为偏将军,转到沈友帐下听令。度辽将军一职将由阎行接任。
  一切安排妥当,孙策率领水师东下。再不走,滱水水量减少,大型楼船就走不了了。
  出发之前,孙策召见了关靖。
  关靖献城投降之后,一直没有得到安排。得知孙策召见,他不敢怠慢,立刻赶来了。楼船整装待发,孙策在飞庐上接见关靖,备好了茶和点心,请关靖入座。
  关靖心中忐忑,坐在孙策对面。
  “元安,追随刘备几年了?”孙策提起茶壶,倒了一杯茶,推到关靖面前。关靖躬身致谢,双手捧着茶杯,想了想。“初平六年末,公孙伯珪战死,快六年了。”
  “这六年如何?”
  关靖苦笑。“才疏学浅,苟且偷生罢了,不敢有所奢望。”
  孙策笑笑。他知道关靖这几年过得不怎么好,尤其是逢纪入幕之后,他基本就淡出了刘备的视野。这个人出身一般,有点学问,算不上太好,在公孙瓒麾下还算人才,与逢纪相比差得太远了,不论是名声还是能力都不够。
  “听伯嗣说,你做事严谨,遵循法度,有法家之风?”
  关靖苦笑着摇摇头。“公孙将军谬赞,愧不敢当,只不过一介酷吏而已,哪里有什么学术可言。”
  孙策沉吟了片刻。“孤想委任元安为冀州刺史,不知元安意下如何?”
  “岂敢,岂敢。”关靖下意识的谦虚了两句,忽然意识到不对,惊讶地抬起头,一双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孙策。孙策笑而不语,过了片刻,关靖才意识到自己失礼,连忙收回目光,放下茶杯,躬身道:“大王错爱,靖感激在心,只是……”
  “你不要急着推辞,待孤说完,再做决定不迟。”孙策摆摆手,示意关靖稍安勿躁。关靖连连点头,心脏却还是不争气地猛跳。他万万没想到孙策会委任他做冀州刺史。冀州是大州,实力远在兖州、青州、徐州之上,又是对并州作战的前线,这样的重任应该由亲信担任才对,怎么可能落到他的肩上。
  孙策解释了一下刺史职责的变化。在吴国的体制中,刺史只负责监察,不兼管军事或者行政,但是有权征辟掾吏,也算是大权在握。冀州世家、豪强多,民风又与中原不同,他需要一个熟悉民情,又有一定手段的人来监管冀州,而关靖就是一个不错的人选。
  “刺史不好做,会得罪很多人,元安如果不想坏了名声,孤也不勉强,安排你其他的事便是。”
  关靖其实也想到了这一点。刺史不好做,尤其是冀州的刺史不好做,孙策让他做冀州刺史有拿他当刀使的嫌疑,即使如此,他还是很感激。孙策愿意拿他当刀,至少说明在孙策眼里,他还有可用之处。他如果能胜任,以后的前途就不用愁了。万一孙策过河拆桥,卸磨杀驴,那也是没办法的事。
  一个再降之臣,他还能指望什么?公孙续对他降刘备的事耿耿于怀,如果没有官职在身,就算他想做个普通百姓也没那么容易。
  “愿为大王效劳。”
  “那太好了。”孙策又道:“还有一件事想请教元安。”
  关靖笑了。“大王是说刘修吗?”
  孙策点点头。关靖也是个聪明人,不难猜到。他留着刘修,也是想给关靖一个表现的机会,否则任命他为冀州刺史很难服众。关靖也清楚,主动请缨,去渔阳劝降刘修。
  孙策很满意,举起茶杯,向关靖致意。“祝元安马到成功。”
  ……
  楼船起程,顺水而下,两日后到达易县。
  甘宁赶来拜见,随行的还有新降的渤海太守臧洪和主簿韩宣。他和步骘率部赶到渤海后,先击破了城外的崔钧,斩首三千,俘虏过万,崔钧出逃,因为随身带着财物多,被溃兵所杀。当堆积如山的战利品堆下城下的时候,臧洪就知道了孙策的态度,没有多犹豫,决定举城投降,以免无辜杀伤。
  韩宣就是那个给他出主意的人。
  韩宣放弃抵抗,是因为步骘的亲笔书信。在那封给臧洪的书信中,步骘着重提了两件事:一是臧洪的父亲臧旻对孙坚有恩,是他最初举荐孙坚入仕;二是党人的魁首都与孙策相处不错,张俭、何颙虽然没有入仕,却和孙策保持联络,荀彧等人为孙策效力,甚至连李膺的孙子也在吴国任职。
  看完步骘的信,韩宣就改变了态度,力劝臧洪拒绝崔钧的联盟,并坐视崔钧被击败。
  孙策和臧洪没多说什么。他对臧洪很了解,一是臧洪在历史上有传,二是张超对他评价很高,多次写信给他,希望他能重用臧洪,三是臧洪是广陵射阳人,如今军师处淮泗系不少,了解起来很方便。他倒是对韩宣很好奇,多问了几句。
  韩宣字景然,渤海南皮人,正当而立之年。他身材矮小,只有六尺左右,面对孙策,他却一点也不紧张,侃侃而谈,并且很自信的说,孙策这次胜得侥幸,如果不是刘备心虚,望风而逃,再坚持一两个月,胜负难料。原因很简单,夏天已经过去,秋冬将至,除了滹沱河、漳水,其他河流都不适合江东水师航行,辎重运输将成为孙策的麻烦。另外,从最近收到的消息来看,辽东可能有变,太史慈挥兵西进的可能性不大,孙策缺少足够的骑兵,夺取幽州西部诸郡并非易事。
  孙策大感意外,转身对郭嘉说道:“军师处又多一个干将。”
第2265章
调兵遣将
  郭嘉含笑点头。
  作为孙策的心腹,他清楚孙策刻意在军师处增加冀州人,以便形成冀州系。军师系的派系越多,力量就越分散,一系独大的威胁就越小。况且随着疆域的扩大,战事越来越多,也需要更多的人手。韩宣虽然形象不怎么样,能力还是有的,熟悉了军师处的做事流程后,做一个军师绰绰有余。
  已经有了沮授、崔琰,也不在乎多一个韩宣。军师处处理的大部分事务都是战略层面的事,对大局观和预见性要求比较高,韩宣能根据有限的情报推论出战场形势,并且预测到辽东可能生变,他就有在军师处立足的资本。
  “景然可愿屈就?”郭嘉摇着羽扇,慢悠悠地说道。
  韩宣正中下怀,拱手施礼。他早就知道军师处,也觉得军师处最适合他。他身材矮小,力不如人,领兵作战与他无缘,在重视相貌的朝堂上为官也很难出头,参与军事,出谋划策才是适合他的职位。之所以劝臧洪不要轻易投降,要和孙策讲讲条件,说白了,真正的目的不过是表示自己的存在。如今心愿达成,他自然没有拒绝的理由。
  安排好了韩宣,孙策转向臧洪。
  与韩宣不同,臧洪身材高大雄壮,相貌出众,自信从容。他的父亲臧旻是文武全才,军功卓著,臧洪十五岁为童子郎,入宫伴驾,那一年孙策刚出生。按照官场惯例,臧旻是孙坚的举主,有恩于孙家,臧洪又年长,与孙坚平辈,在孙策面前有足够的心理优势。
  这个时代的士人还没被完全摧毁自尊,坦然笑对王侯的人不在少数。
  “臧公是哪一年走的?”提及臧旻时,孙策欠了欠身,以示尊敬。
  提前先父,臧洪不敢怠慢,连忙还礼。“中平五年孟春,太原太守任上。某弃官奔太原,迎回射阳,四月入土。令尊时任长沙太守,正在征讨区星贼,百忙之中还委托令舅送了礼来,洪感激不尽。”
  孙策笑了。“应该的,应该的。”心里却有些好笑。性格决定命运,难怪历史上的臧洪会做出那样的选择,这人心气高,恪守传统,对君臣之义看得很重,有点老派贵族的感觉,凡事礼义为先,有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可惜这种人很快就没了,魏晋之后,所谓的江左门阀自恃家世,妄自尊大,却没什么节操可言。
  “臧公明于边事,又终于太原任上,算是一生都奉献给了边疆。只可惜我等后人不肖,臧公离世十几年了,边疆不仅没有安定,反倒越来越乱,真是愧对前贤。”
  臧洪一声长叹,深有同感。“大王所言甚是,先父离世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北疆。他说檀石槐虽没,鲜卑却未灭,终究是中原的心腹大患。一旦中原大乱,鲜卑人很可能会窥视中原,雁门、太原首当其冲,不容有失。”
  孙策捻了捻手指。“臧公鞠躬尽瘁,令人敬佩,可惜壮志未酬,足下可有兴趣继承父业,完成臧公未了的心愿?”
  臧洪微怔,身体下意识地挺直了,盯着孙策看了两眼,拱手施礼。“若能承父志,洪当奋残躯,剿灭鲜卑,纵横草原,以报大王。”
  孙策满意地点点头。“臧公有后,令人欣慰。你且等几日,待沈友来了,孤将你引见与他。”
  臧洪大喜,躬身领命。
  孙策又命人叫来袁耀,让他与臧洪见礼。见到袁耀,臧洪更不敢自傲,姿态放得更低。他的父亲臧旻征鲜卑失败被贬,后来之所以能重新起用,就是因为得到了袁耀祖父袁逢的赏识和保举,先转中山太守,再转太原太守。按照这个渊源脉络,袁耀与臧洪平辈,在身份上却有优势,臧洪要退让三分。
  覆手之间,臧洪俯首称臣。
  ……
  又过了十余日,孙策到达海滨,与奉命赶来的沈友、庞统相见。
  收到刘备逃离冀州的消息,沈友就知道自己要换防了,只是不知道自己会换到何处。洛阳一带有鲁肃,兖州有朱桓,邺城有徐琨,自己再往前推进的可能性不大。他也想过北疆,辽东生乱的事,他已经收到了一些消息,但他觉得太史慈有能力解决辽东的问题,幽州应该还是他的战区,别人无法染指,况且他麾下骑兵数量有限,到了幽州也很难发挥作用。
  他想来想去,觉得有可能转战交州。孙坚战死,交州的战事陷入僵局,孙策有可能会调他去主持战事。为此,他已经做好了相应的准备,连船只都准备好了,辎重、粮草、军械都打了包,随地准备装船起运。
  收到孙策让他移镇幽州的命令,沈友惊喜交加。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快步上了飞庐,看到站在宽大的沙盘前,沈友、庞统大礼参拜。
  孙策招了招手,示意他们聚过来。沈友、庞统一看,沙盘大得出奇,几乎将他们知道的地理都包括了进去,就连西域都出现在其中,横亘在地图下方的是一条青色的宽带,几乎托住了整个沙盘,让上方的燕山、太行山看起来像是小岛。
  “这是……天下舆图?”沈友眼睛一扫,就看到了他的战旗。在青色宽带的上方,大约是代郡、上谷的位置,不禁心中一喜。
  “半个天下吧。”孙策笑了笑,伸手在青色宽带上划过。“子正,这一大片草原都是你的战场,足够你打到花甲之年致仕。”
  沈友抑制不住心中欢喜,连忙拱手道:“愿为大王驱驰。”
  “有没有什么要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