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2/1332


第2310章
欺软怕硬
  为了掩人耳目,避开刘备的斥候,吕蒙收起战旗,随高顺一起出发,在白波谷派来的向导的带领下,绕过闻喜,经稷山,辗转赶往白波谷。
  这一路并不轻松,不是在河谷里穿行,就是在山脊上前进,刚上完坡,转眼又要下坡,平坦的地方屈指可数。步卒还好一些,骑兵可是吃尽了苦头,接连摔死了几十匹战马,让不少骑士怨声载道,嘀咕着不如骑驴。相比于高大强壮的战马,征来驮货的驴倒是走得很平稳,几乎没有损失。
  听着报怨,吕蒙的脸上发烧。在地图上看地形很轻松,真正走起来,才知道这地形有多麻烦。他明白了孙策的担忧,也明白了鲁肃的用意。河东已然如此,并州的地形只会更险,即使吴军善战,遇到这种地形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必遭覆败。
  半路上,他也没闲着,留心收集相关的消息,即使对方是目不识丁的普通一卒,他也很客气的请教。经询问得知,安邑城北的这片高地就叫鸣条山,又叫鸣条岗,本地人称为陇,据说古代打过仗。不过具体哪个古代就不好说的了,有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是黄帝那时候,有人说是大禹开龙门那时候,也有人说是商汤——他们称之为汤王,在安邑东有一座山,就叫汤王山。
  吕蒙按照辛毗的指点,在脑子里一点点的勾画当地的地形,猜想历史上战事的过程。他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可是行军途中却找不到人问,那些将士还不如他呢。张辽也不怎么懂,反倒是庞德略知一二。他是吴王的义从骑督,经常在吴王左右,零星听过一些。
  虽然不成系统,吕蒙还是求之若渴,多次向庞德请教,直到把庞德肚子里那点货掏得干干净净。庞德对吕蒙说,你真要想知道这些,不如直接写信给大王。大王会告诉你该读哪些书,甚至可能直接把相关的书籍送给你。他身边的那些侍从平时有什么问题,都是直接向大王请教,大王从来不觉得烦。
  吕蒙觉得有理,又觉得很有压力。他算是吴王最早的侍从,如今独立领兵了,却疏忽了学习,再过几年,等那些年轻人出仕了,自己怎么和他们竞争?
  ……
  汾阴。
  高顺在城外扎下大营,派人进城劝降。
  汾阴令裴邯是闻喜人,按辈份算是裴潜的族兄,为人孔武有力,通晓武艺,原本在闻喜县做县尉。刘备入河东,裴家鸡犬升天,他也升任汾阴令。汾阴是汾水入河之外,地势之重要不言而喻。
  早在鲁肃渡河的时候,裴邯就做好了准备。江东水师闻名天下,肯定会走汾水入河东,所以他集结了五千多人,储积了足够一年的粮草。张辽入境时,他紧闭城门,如今高顺来攻,他也没有投降的兴趣,直接砍下使者的首级,挂在城头上。
  高顺大怒,下令攻城。
  汾阴虽是县城,却因为地理位置重要,城防比一般的县城高大坚固,城上又有充足的准备,蚁附攀城是不行的,必须要有攻城器械。蒋钦带了工匠,但没有足够的材料,便命人上山伐树,打造攻城器械。因为有掩护吕蒙的任务,高顺不怕动静大,就怕动静不大,不仅征发了附近的百姓,连邻县的皮氏都接到了征伕、征粮的命令,一时间,方圆百里之外人心惶惶。
  刘备很快收到了消息,与司马懿、裴潜商量,要不要分兵增援汾阴。
  裴潜担心裴邯的安全,也担心汾阴的安全,自然建议增援。他对刘备说,如果汾阴丢了,高顺就有可能沿汾水而上,再取皮氏,直到临汾。春天到了,天气越来越暖和,江东水师很快就能赶到战场,汾水将是水师必经之路,甚至比涑水还要重要。
  司马懿也觉得有地利可用,鲁肃纵使发起攻击,也无法速胜,不如分兵去增援汾阴。如果能有机会击溃高顺,也可以提振一下士气。只是要留心不要被鲁肃骗了。高顺如此兴师动众,恐怕不仅仅是为了攻汾阴,还可能是诱敌之计。
  刘备觉得有理,但他毕竟有明显的兵力优势,只要小心一点,别中了鲁肃的伏击就行。他留下刚赶到的王盖坚守大营,亲率四万步骑赶去汾阴。他本打算带张飞、张郃去汾阴,可是正如司马懿所说,被任命为河东太守后,王凌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不再做壁上观,主动求战,刘备无奈,只得带上王凌,留下张飞。
  刚刚出城不久,刘备收到一个消息:鲁肃有新的援兵到,是两千多骑兵,由两个将领指挥,一个姓张,另一个姓比较怪,姓母丘。刘备愣了半晌,才反应过来是毌丘,顿时有点头疼。他知道毌丘兴,这是一个河东人,随贾诩学习过兵法,据说曾向天子进破吴之道,后来天子率骑兵突入兖州,就是由他那个建议而来。除了低估了吴军的战斗力之外,几乎没什么明显的破绽,是一条好计。
  孙策派这个人回河东,是对河东势在必得啊。
  刘备提醒张郃、王凌,吴军骑兵数量虽小,但装备好,训练精,战斗力不弱,毌丘兴又是河东人,熟悉地形,通晓兵法,你们千万不能大意。
  张郃没说什么,王凌却有些不以为然,私下里对妹夫郭淮说,刘备被孙策打怕了,一点信心也没有,四五倍的兵力还不敢正面迎战,如何能战胜孙策?毌丘兴不过是河东一寒门匹夫,贾诩也就是一个玩弄阴谋的谋士,哪里懂什么兵法。先帝就是错信了他们才战败的。
  郭淮比较谨慎。他对王凌说,用兵以谨慎为先,张飞、张郃都是武艺精湛,又精通骑战的将领,他们都对吴军骑兵非常忌惮,可见中山王所言不虚。况且从吴军的战绩来看,吴军骑兵的确没遇到什么对手,倒是屡次以少胜多,不宜大意。
  王凌瞅了郭淮两眼。郭淮的父亲郭蕴曾任雁门太守,熟悉边事,郭淮又从小对军事感兴趣,这些年收集了不少吴国讲武堂的战纪,深入研究,对吴国战史的了解远在他之上。带上郭淮,就是希望他能为自己出谋划策,时时提醒自己,免得中了吴人的奸计。
  “伯济,那你说说吴军究竟强在哪儿,能以一敌十吗?”
  “步卒不好说,骑兵却有可能。”
  “为什么?”
  “有篇文章,好像是阎行所作,专门分析了骑战与步战的不同。他说骑战变化更快,更依赖于将领的能力和经验。战斗的重心都围绕双方将领展开,如果能击杀对方的将领,就能迅速击垮对手,起到以寡敌众的效果。”
  王凌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却故作不屑。“我以为有什么呢,鸟无头不飞,蛇无头不走,三军不可无帅,这么简单的道理谁不懂?”嘴上这么说,转身就穿上了金丝锦甲。这金丝锦甲是他花费巨资买来的,因为不是量身定做,不是很贴身,而且损坏了也没人能修补,所以他一直藏在箱子里,轻易不拿出来,连郭淮都不知道。倒不是他舍不是钱,而是这玩意儿难买,有钱也未必能买到。
  ……
  得知刘备率部来援,高顺心中欢喜。他和蒋钦商量说,刘备放弃地利,赶来汾阴,自然是因为他有足够的兵力,想以众凌寡。如果都督出城,刘备很可能又退回去了,不如请都督暂时不要出城,你我先迎战,缠住刘备,再请都督出手。
  蒋钦也有此意。进入河东之后,河东与中原迥异的地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刘备步步为营,据险而守,战事必然僵持,短时间内很难结束。既然刘备主动离开了阵地,正是重创甚至击杀他的好机会。从时间上来算,吕蒙此刻应该也快到白波谷了,就算刘备现在逃往并州,吕蒙也来得及截住他。
  取得一致意见后,高顺随即向鲁肃汇报,请他暂时不要介入战场,由他和蒋钦迎战刘备,争取拖住刘备,到时候再请鲁肃出手,并提交了一份作战方案。他不太习惯这些程序,请蒋钦帮忙,最后也是两人联名签署。
  鲁肃收到消息,与辛毗商量之后,觉得可行,同意了高顺的作战方案,命将士们做好出击的准备,尤其是骑兵,长途跋涉而来,人和战马的体力消耗都很大,要抓紧时间休整,恢复体力,迎接战斗。要么不败,要战就打疼刘备,最好能干掉他。
  收到回复后,高顺撤汾阴之围,在城东南的董亭摆下阵势,迎战刘备。
  刘备很谨慎,比高顺预期的来得晚了两天。他派出大量斥候,连续不断的从安邑传回消息,一旦发现鲁肃出城,他就打算放弃救援,退守鸣条岗。得知鲁肃一直没有出城,他既有些庆幸,又有些沮丧,有一种被鲁肃鄙视的感觉。
  得知高顺、蒋钦在董亭列阵,刘备决定好好打一场,三四倍的兵力,对手又是刚刚投降鲁肃的高顺,真正的吴军只有两三千人,如果这都不能取胜,他还有什么坚持的必要,直接投降孙策算了。
第2311章
董亭之战
  董亭在一道土岗上,是安邑通往汾阴的官道所在。
  土岗并不算太高,也就三五丈的模样,随地势起伏,当中是官道,修得很宽,大约有五十步,最初本是汉武帝到汾阴祭祠后土时修的御道,年久失修,当年的御道早就没了模样,只剩下路基。
  高顺就在官道上立阵,步卒在前,弓弩手、弩车和刚刚造好的抛石机都安排在土岗上,而他的将台就安排在官道西侧的董亭中,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战场。蒋钦则在东侧的土岗上,两人相距百余步,遥遥相望。近千骑士被安排在土岗上,面前是平缓的土坡,以便出击时能借着土坡加速。
  高顺的阵地并不算很大,但依据地形安排,很是紧凑。蒋钦看在眼里,暗自佩服。如果由他布阵,他也能布出类似的阵地,但他的这些知识大半来自于讲武堂的教材,那是无数人总结出来的经验,高顺却是多年积累的经验所致,由此可见,这人平时很用心,不是匹夫之勇。
  在刘备的大军赶到之用,高顺带着几个亲卫,与蒋钦一起巡视阵地,与每一个都尉、军侯闲聊,听取他们的意见。
  高顺的部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他的旧部,大半是一年多前才调拨给他的关中人、凉州人,经历了在弘农西与蒋钦、雒水畔与徐盛的两场战斗,当时的战斗虽然激烈,毕竟是山地作战,是狭小地形的争夺,并非这种开阔地的大规模战斗,而且对方又有三四倍的兵力优势。能不能取胜,他们心里没底,甚至有人怀疑高顺要用他们的命去换取富贵。
  面对质疑,高顺也不反驳,也不解释,只是细心的关照他们不要慌,要保护好自己和同伴,按照平时训练的方法战斗即可。看到高顺和往常一样的面容,这些将士也渐渐平静下来,等待着战斗的开始。
  中午时分,刘备进入战场,看了一眼高顺的阵地,哑然失笑。
  “这高顺是不是傻,投石机、弓弩手都安排在中间,不怕失手伤了自己人?”
  司马懿眯着眼睛,看了很久,摇摇头。“大王,高顺这么做,应该是放弃了进攻,抱定固守的心思。毕竟僵持得越久,对我们越不利。”
  刘备赞同司马懿的分析。对他来说,威胁最大的不是眼前的高顺,而是身后的鲁肃。鲁肃所领步骑都是真正的吴军,战斗力更强。如果两军僵持之际被鲁肃突袭,己方很可能会溃败。为了防止出现这个局面,他让张郃、王凌率领八千骑兵在身后的孤山列阵,多派斥候,一旦发现鲁肃出现,立刻通报,好让他有时间决定是战是走。
  司马懿并不赞同刘备的这个决定,安排骑兵阻击是必要的,可是将八千骑兵全部用来防备鲁肃则未免过于谨慎。鲁肃只有两千骑,让张郃负责阻击就足够了,王凌还是应该随主力行动,保持一定的冲击力。万一高顺撤退,王凌也可以追击,扩大战果。骑兵全部留在孤山,纯以步卒应战,并非上策。
  但刘备固执己见。他对司马懿说,你别小看吴国的骑兵,吴国的骑兵虽然少,战斗力却很强。孙策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骑兵的装备和训练,最好的装备都是先装备骑兵的,马镫、马甲,一丈五尺长的长矛,这都是为骑兵准备的,而且孙策麾下有很多武艺高强的骑将,在这些人的带领下,吴国骑兵常常以少胜多。
  司马懿对吴国骑兵的战史并不陌生,但他还是觉得刘备过于紧张,只是不好说什么。
  两军对垒,虽然急于求胜,刘备却没有立刻投入战斗。远道而来,将士们需要时间恢复体力。他扎下大营,树起营栅,命人杀牛犒赏士卒,又赐每人酒两升,可以助兴,却不至于喝醉。他又聚集都尉、校尉以上的将领,宣布赏格,激励士气。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刘备就下令造饭,朝食之后,全军出击。刘备先派出两队人马,各五千人,绕到高顺身后设置阵地,做出进攻的架势,牵制分散高顺的兵力,然后将大军分作五个方阵,各三五千人不等,正面两个方阵各四五千人,作为进攻的主力,背后两个方阵,各三千人,掩护后翼,自己则率领一万从幽州带来的精锐作中军,一旦出现战机,立刻投入战斗。
  朝阳从孤山上升起的时候,刘备下令攻击。
  前军的两个将领各派一千刀盾手,手持大盾,缓缓上前,准备建立掩护弓弩手的盾阵。通常情况下,对方都不会让他们轻易得手,或是用弓弩射击,或是用骑兵、步卒进行反冲锋,阻止他们立阵,所以最先上阵的往往伤亡极大,总要付出不少牺牲才能立起盾阵,每一个先上阵的人都很紧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
  可是今天很反常,高顺没有下令反击,战鼓声不紧不慢地敲着,土岗上下的士卒各守岗位,看着中山军上前,没有任何反应。
  刘备站在将台上,心中生疑,不明白高顺在搞什么鬼。司马懿也不太明白。即使是以防守为主,看着对方立起盾牌也不是什么上策。一旦盾阵完成,弓弩手上前射击,防守的压力无疑要大得多。
  难道高顺想凭近身白刃战取胜?这倒是有可能,听说高顺有陷阵营,器甲精练,擅长突击陷阵,战斗力很强,用来对付以河东部曲为主组建的大军有一定的优势。不过就算陷阵营精练,人数毕竟有限,出击次数一多,积累的伤亡也很可观,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
  在刘备、司马懿揣测高顺用意的时候,前军顺利立好盾阵,弓弩手上前在布阵,开始射击。在几次调整后,又将盾牌向前移动了三十余步,离高顺的阵地只剩下五十步。这已经是弓弩手最佳的射击距离,即使是普通弓手也能射出足以致命的箭矢。
  出人意料的顺利让前军将领格外兴奋,先后击鼓,请求出击。
  刘备虽然心中狐疑,还是同意了前军的请求,下令发起冲击。前军将领收到回复,立刻敲响战鼓,各派五百刀盾手、长矛手上前突击,希望能撕开土岗下的防线,沿着官道突入阵中。这些黄土岗上面平整,四周却很陡,爬是爬不上去的。
  当刀盾手冲过弓弩手的阵地时,高顺终于发出了第一道命令。鼓声一紧,土岗下立阵的步卒齐声大喝,握紧了手中的武器,准备迎战,土岗上的弓弩手开始射击。三五十步的距离,又居高临下,不用担心对方会冲到自己面前,他们心态很从容,在鼓声和军侯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的射击,将一阵箭雨倾泄到冲阵的中山军士卒的头上。
  突击的中山军士卒苦不堪言。箭从上方射来,他们必须将盾牌举在头顶。冲阵时为了防备对方的箭阵,盾通常都做得比较大,相应的份量也不轻,举在身前时可以凭借腰背的力量,问题不大,举在举顶,姿势就有些别扭了,更要命的是胸腹因此暴露在正对面的敌人面前,除了胸甲,无遮无挡。
  胸甲不是每个人都有,即使有,如此近距离的射击还是很危险。
  “发!发!发!”
  连续几声短促有力的怒喝,在岗下立阵的士卒射出了一阵箭雨。如此近的距离,射手们几乎不用瞄准,手不停挥,连续射击,当长啸结束,几息的时间便射击七八枝箭。冲在最前面的中山军士卒中箭,像麦子一般,被割倒一片。
  “突!”一名队率一声暴喝,挺着长矛冲了出去,几步便到了中山军士卒面前,用力猛刺,锋利的矛尖刺破中山军的札甲,穿透他们的胸膛,鲜血飚溅。更多的长矛手冲出,如下山猛虎,猛冲猛打,不管面前的敌人如何反应,只是用长矛猛刺。
  冲阵的中山军士卒以刀盾手为手,原本还可以凭盾牌掩护与长矛手对攻,可是现在要防备头顶的箭矢,盾牌高高举起,能对付长矛的只剩下手中的环首刀。刀不如矛长,单手握刀也不如双手握矛有力量,高下立现,长矛手大获全胜,轻而易举的将一个又一个中山军士卒刺倒在地。见敌人如此不堪一击,原本还有些紧张的士卒心情大好,越战越勇,号呼酣战,将中山军逼得步步倒退,没有还手之力。
  土岗下,一场一面倒的屠杀正在上演,几十步外的中山军弓弩手却无能为力。双方搅杀在一起,他们无法射击,生怕误杀同伴,只能向土岗上射击,压制吴军的弓弩手。即使如此,效果也不怎么好,以低射高,他们只能抛射,吴军弓弩手只要将盾牌举在头顶就行,几乎不影响视线。
  激战不过一刻,中山军的第一次突击告破,扔下两三百具尸体,狼狈撤退。
  但这次惨败并没有引起中山军前军将领的重视,他们以为这只是第一次试探不成功,再试几次就好了——这种事情很常见,没什么好奇怪的——在大致询问了相关情况后,他们随即发起了第二次冲击。
第2312章
破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2/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