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25/1332

  开战以来,一直在退,从虞城退到安邑,从安邑退到闻喜,很可能还要从闻喜退到临汾,退到永安。从刘备之前的安排来看,最后的打算很可能就是退守并州。如果真到那一天,中山国就真的完了。并州只剩下太原、上党两郡,供养不起大军,除非中原自乱,否则刘备将永无出头之日。
  中原会自乱吗?张郃不知道。从袁谭开始,他们就一直等着孙策自乱阵脚,可是到目前为止,孙策不仅没有乱,反而越战越强,袁谭成了为亡国之君,刘备成了丧家之犬,关中朝廷俯首称臣,只剩下一个小皇帝远遁益州。孙策即将登基的消息不断传来,吴国一片兴盛局面,看不到半点内乱的可能。
  张郃暗自叹了一口气。福兮祸所伏,如果不是当初在官渡一战成名,也不会落到今天这步田地,有家不能回。
  “将军。”一个亲卫叫了一声,打断了张郃的思绪。张郃抬起头,只见远处奔来两骑,骑士们用绳子拽着一个人,那人拼命奔跑,却还是跑不过战马,摔倒在地,被拖着前行。
  张郃沉下了脸。虽然就地征粮是惯例,但他和其他将领不同,一向反对虐待当地百姓。这不仅是因为他读圣贤书,更是因为他清楚,别看这些百姓没什么反抗能力,却有可能成为敌人的耳目,纵容部下欺负百姓更是短视的行为,看似激励士气,实则败坏军纪。
  骑士来到张郃面前,翻身下马,拱手施礼。张郃沉声道:“怎么回事?”
  “将军,此人散布谣言,污蔑中山王和将军,说中山王驭下不严,将军贪狠如狼,纵容部下掳掠百姓,不像别的将军军纪好。”
  张郃忍不住想笑,别的将军,是指王凌吗?他可知道王凌是什么人,虽然出自并州世家,也是熟读圣贤书的人,眼下又是河东太守,但他对百姓可不算好。如果遇到今天这个情况,这个百姓根本没机会站在王凌的面前。张郃没吭声,命人将那个祸从口出的倒霉蛋拉起来。
  这百姓很年轻,看起来有些莽,虽然满身黄土,口鼻都快被土塞住了,还是不肯服软。他瞪着张郃。“你们就是不行,不如之前经过的那个年轻将军。他从我们这儿过,虽然也收粮,却是给了收据,可以抵账的,还给我们娃娃肉饼吃。”
  张郃心里咯噔一下。他知道这个百姓搞混了,那个给收据的将军绝对不是中山王的部下,中山军也没有肉饼这种东西,这两样都是吴军才有的。
  吴军在附近?
  “什么样的收据?”张郃忍着心中不安,不紧不慢地问道:“我也可以给你收据的。”
  年轻人咧着嘴乐了。“在我怀里。”又举起被绑着的双手,得意的冲着那两个拖他来的骑士扬了扬眉,眉上的黄土扑簌簌的往下落。“给我解开。”
  “解你老母!”一个骑士大怒,抬起马鞭就要打,却被张郃制止了。张郃亲手解开年轻人,年轻人揉揉腕子,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张纸,又慢慢地打开,动作轻柔,就像捧着传家宝。他甚至不愿意交给张郃,只是亮给张郃看。
  看到收据上的字迹,张郃的眼角不由自主的抽了一下。收据上有一个吕字,这张收据的签署者不仅是吴军将领,而且是吴军中最近风头甚劲的吕蒙。可是最让他惊骇的却不是吕蒙的名字,而是签署的日期。
  这是十天前的收据。
  张郃不敢怠慢,仔细询问,得知十天前有一大批吴国步骑从此地经过,听说不久之后就分了兵,一路向西,一路向北,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向西的那一路不用说,当是高顺、蒋钦,向北那一路却是吕蒙,不管他们去哪儿了,都不是好消息。
  张郃立刻将这个消息报告给张飞。张飞也吓了一跳,叫来王凌一起商量。王凌脸色煞白,脱口而出。
  “白波谷,或者永安。”
  王凌从太原来,走的就是汾水河谷。永安就在河谷中,东侧是霍大山,西侧是吕梁山,地形险要。白波谷在临汾北,有黄巾旧部白波军在附近活动,也是易守难攻之地。不过白波军实力有限,一般不敢轻易出击,不久前为了声援安邑,曾经攻占临汾,但很快就被绛邑长贾逵击退。可若是有了吕蒙的帮助,那情况就不一样了,白波谷将成为汾水河谷这条喉咙要道上的一根刺。
  这个问题太严重了,张飞、张郃都不敢掉以轻心,更不敢轻信误报。张郃随即亲自带领斥候,沿着那个年轻百姓所说的方向向北探访,找到了吕蒙经过的位置。春季是旱季,这几天没有下雨,大军经过的痕迹依稀可见。根据遗留的痕迹,张郃断定,这支大军有步有骑,至少五千人,甚至更多。
  张郃一面派斥候继续前进,追踪吕蒙的去向,一边回报张飞。
  张飞知道形势严峻,加快行军速度,返回闻喜,与张郃一起向刘备做了汇报。得知鲁肃派吕蒙向北去了,刘备当时就傻了,司马懿也懵了,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白波谷就在临汾城北,若是吕蒙占据了白波谷,他们就只剩下临汾、绛邑和闻喜三县,连回旋余地都没有,就算鲁肃不进攻,他们也支撑不了太久,供养数万大军需要大量物资,绝非这三个县的户口所能维持的。
  几乎没费什么口舌,刘备就和所有人取得了一致。无论如何,必须击败吕蒙,攻占白波谷,夺回这条通往并州的要道。他留下裴潜守闻喜,王凌守临汾,剩下的人马共五万步骑全部北上,进攻白波谷。考虑到贾逵在绛邑为长数年,熟悉风土人情,刘备任命贾逵为前军师,协助张飞军事。
  ……
  白波军之前的统帅是郭太。郭太出身贫寒,原名郭大,因仰慕名士郭泰,改名郭太。他读过一些书,参加过中平五年的大起义,有作战经验,在白波军里算是人才,甚得白波军将士信任。
  初平元年,董卓据洛阳,关东诸侯起兵讨董,白波军也在郭太的指挥下向南进攻,董卓担心后路,便派牛辅、贾诩占有据河东,双方多次大战,各有胜负。平地作战,西凉骑兵优势明显,到了山地,白波军却占上风,牛辅虽然控制了临汾以南,却一直无法彻底剿灭白波军,双方僵持了很久。
  后来郭太战死,杨奉、韩暹等人各有部曲,谁也不服谁,白波军不复往日声势,只有退守白波垒,艰苦度日。白波垒并不在干道上,离白波谷还有三五里距离,平时自耕自作,再打劫一些路过的商贩作为补充,贾诩、赵昂先后执掌河东,也无力征讨,双方相安无事。
  白波军很早就和孙策有过联系,只是当时孙策的影响不过黄河,暂时威胁不到白波军,白波军也没太当回事,偶尔派人使者联络一下。去年孙策荡平冀州,又传来即将称帝的消息,白波军才紧张起来,商量之后,派杨奉出使建业,向孙策称臣。
  刘备包围安邑,赵昂派人到白波垒求援时,白波军之所以愿意出兵,并不是给赵昂面子,而是吴王。他们相信刘备不是吴王对手,河东迟早是吴国的领地,这时候再不出力,以后哪有资格讨价还价。不过他们也没有出死力的想法,得知吕蒙赶到安邑,他们就撤退了。贾逵的进攻不过是个借口罢了,真要摆开阵势打一打,白波军未必会输。
  吕蒙初到白波垒,在接风宴上就看出了白波诸帅的自满,不禁暗自发笑。这群流寇,躲在山里自鸣得意,根本不知道外面的变化。看起来有几万人,其实就是一群乌合之众,浪费粮食。
  吕蒙心里不屑,但是话说得很客气。当年在吴王身边做侍从时,吴王说过一句话,他一直记在心里。出手要狠,但不要狠在脸上,脸上不仅要笑,还要笑得好看。所以他取出几副甲胄,对韩暹等人说,击败刘备之后,你们的要求我们都可以满足。不过我来得匆忙,只带了三千副精制甲胄,无法满足你们的全部要求,只能先装备精锐。你们谁的部下最善战,挑三千人出来,这些甲胄就是他们的。
  看着那些精致坚实的甲胄,韩暹等人红了眼。他们原来就不是很团结,互相之间时有竞争,如今有厚利在前,哪里还顾上得脸面。得到的甲胄越多,实力超强,立功的机会越多,将来的官爵也就越高。错失了这一步,以后再想赶回来可就难了。本来平等平坐的大帅,以后却要低人一等,这如何能忍?
  经过三天的激烈争夺,吕蒙挑出了三千精锐,分属杨奉、韩暹、李乐、胡才四人。其中杨奉的兵力最多,有一千两百多人,李乐其次,有八百多人,韩暹、胡才都少,只有四百五人。在吕蒙的建议下,挑剩下的士卒都去耕地,春耕即将开始,也需要大量的劳力。
  紧接着,吕蒙率部离开白波垒,在白波谷的十二道坡附近扎营,并派庞德领韩暹、李乐向北攻取平阳、永安。
第2317章
私心
  十二道坡在白波谷中段,汾水东岸。汾水在这里拐了一个弯,向西冲刷黄土,形成一个几乎直上直下的陡坡,东岸却是一片河谷地,层层上升,明显的坡度有十二级,故名十二道坡。十二道坡又分为南坡、北坡,像凭几的两个扶手,将这片河谷地围在中间。
  吕蒙就将大营立在这片河谷地中。
  虽然占据了有利地形,吕蒙却不满意。他抓紧时间操练这些新整编的白波军。白波军人数不少,真正有作战经验的不多。如果不算半个月前的临汾之战,白波军上一次大战还是十年前与牛辅作战。十年过去,当年的主力老了,年轻的新兵体力虽好,作战技能却惨不忍睹。
  吕蒙与杨承、胡才商量,对他们的部下进行强化训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吴军中抽调一些老兵到他们部下做军侯、队率。杨承是杨奉的胞弟,杨奉人在建业,不时有消息传来,说些建业的繁华和登基大典的筹备工作,杨承对吴国最为认可,自然想多立战功,对吕蒙的建议非常赞同。
  胡才有些想法,但力不如人,见杨承答应了,也只好附和。他提出一点,自己只有四百多人,两曲而已,他自己名义上是中郎将,实际上就是一个都尉,如果两曲的军侯都换了,没地方安排人,能否请吕蒙安排的人做假军侯,协助现有的军侯练兵。
  吕蒙知道胡才的担心,答应了。为了安抚胡才,他送了胡才三十套甲胄,以便胡才装备他的亲卫,又许诺将来有俘虏,可以让胡才从中挑选青壮,增设两曲,凑足千人。胡才很满意,态度积极了很多。
  搞定了杨奉、胡才之后,吕蒙召集军侯以上将领开会,从自己的部下中挑出二十余人,到杨奉、胡才麾下任曲军、假军侯和队卒,协助练兵。这些人都是跟随吕蒙多年的老部下,大半都曾入讲武堂进修,自然清楚吕蒙的心思。上任之后,立刻对这些白波军进行宣传、动员。
  他们的方式简单而直接,先说明吴军的军制,重点是军饷和升迁制度,从军能享受的各种福利,然后让白波军士卒以伍为单位,和自己带过的老部下比较各种军事技能,赢的升职,输的降职。
  这些白波军将士是刚刚从几万人里挑出的精锐,多少都有些傲气,见吴军的福利这么好,都想表现一下,结果几场比试下来,能取胜者寥寥无几,大部分人都是被打得鼻青眼肿,一败涂地。间或有一两个武艺精湛、作战勇猛的,无奈同伴不给力,挡不住对方的五人合击,最终败下阵来。
  这些人都是粗人,很多人连自己名字都不认识,不懂什么大道理,却知道拳头大就是狠,对这些新来的军侯、队率心服口服,俯首听命。
  时间紧迫,来不及教太多的战术,吕蒙集中训练他们的山地战术。山地战以小规模对抗为主,直接参战的人数少,可以同时进行,挑一个山头就可以作为场地。进攻,防守,上午单独训练,下午对抗实战,晚上分析得失,论功行赏,即时兑现。几天下来,白波军进步明显,精气神也有了不小的提升,杨奉、胡才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就在这时,吕蒙接到斥候的消息,刘备率领五万步骑,气势汹汹地向白波谷而来。
  虽然对刘备来得这么快有些意外,吕蒙并不紧张,随即召集诸将议事,准备迎战。
  ……
  张飞率领一万步卒,三千骑兵,率先赶到白波谷。
  出发不久,前军师贾逵就对张飞说,白波谷虽然是要害,但最要害的不是白波谷,而是永安。原因很简单,在白波谷的东侧还有一些小路可以通行,只是比较难走,而且缺水,不适合大军行进,小股人马还是可以走的。吕蒙如果得了永安,就算白波谷丢了,依然能扼住退往并州的道路。相反,如果吕蒙未能控制永安,就算白波谷坚不可破,他也无法彻底阻止刘备退往并州,只是制造了一些困难而已。
  张飞觉得奇怪,问贾逵道:“军议时,你为什么不告诉中山王这些情况?”
  贾逵苦笑不语,良久才道:“听闻将军曾为吴王将,手中丈八蛇矛亦为吴王所赠?”
  张飞看了一眼手中的丈八蛇矛,一声叹息。“诚如军师所言。”
  “将军觉得若吴王率兵而来,河东可守吗?”
  张飞笑笑,笑得有些勉强。“吴王并未亲至,如今统兵的是鲁肃。”
  “将军,河东二十城,纵使攻克白波谷,中山王所据者亦不足一半,且盐铁尽失,良田、户口大半为鲁肃所有,如何能养活几万大军?”
  张飞笑不出来了。他对河东的情况知之甚少,贾逵却是本地人,又做过几任县令长,熟悉户口钱粮。他说支撑不住,那肯定就是支撑不住。他不解的是既然贾逵知道,裴潜等人自然也知道,他们为何不向刘备挑明这一点?如今大军的钱粮主要由他们供应,如果他们说支撑不起,刘备非走不可。
  “贾君,飞本武夫,对河东也不甚熟悉,还望贾君指点一二。”
  贾逵清楚张飞的疑问,但他不好直说。裴潜他们不是不知道这一点,但他们舍不得自家的产业,只要有一线希望都不会放弃。他如果把事实向张飞和盘托出,等于揭了裴潜等人的底,以后就没办法在河东立足了。他当初任绛邑长还是受裴潜举荐的,欠裴潜一份人情。
  贾逵沉吟片刻。“将军可知,河东本是尧舜禹三帝故都,又是三代京畿,春秋时属晋,战国时属魏,与河南、河内并称三河,为何世族数量既不如河南、河内众,实力又不如河南、河内强?”
  张飞有点头大。他景仰读书人,却又最怕和读书人说话,他们有话不直接说,常常不着边际,让你不知道他们究竟在说什么。他向贾逵请教裴潜的事,贾逵却说河东的历史,这挨得上吗?
  见张飞皱眉,贾逵也很无奈,和这些武夫说话就是费劲。他只好装没看见,接着说道:“河东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论朝廷定都关中还是洛阳,河东都是京畿门户,又有盐铁,朝廷自然不希望有世家豪族横行,尾大不掉,是以一直打压河东。河南、河内也如此,只是河东更明显而已。近百年来,河东别说三公,连二千石都不多见。是以杨修居长安数年,竟然未与裴文行、卫伯儒往来,轻视我河东之意甚明。”
  贾逵说完,闭上了嘴巴。话说得这么明白,如果张飞再不明白,他就没办法了。
  张飞确实不太明白,但贾逵不说,他也不好强问,只好沉默以对,自己琢磨。过了好一会儿,他有点反应过来了。裴潜等人为的不是中山王,而是为他们自己。如果刘备能在河东站稳脚跟,甚至将来反败为胜,作为从龙之臣,河东人当然要在新朝占据重要位置。可若是刘备放弃了河东,退入并州,那他的成败就和河东人没什么关系了。所以,不管刘备走不走,裴潜等人肯定不会走,哪怕因此耽误了刘备脱身的机会,将刘备陷于危险之地。
  张飞想明白了这一点,却不好向贾逵验证。他反复权衡,请贾逵为他拟定一个作战计划,以他的名义送往中军,请刘备决断。贾逵心领神会,对张飞多了几分好感,没想到张飞看似粗鲁,却如此有担当。
  贾逵很用心的拟了一份作战计划,交给张飞,张飞看完之后,很是感慨,他签上了自己的名字,用了印,派人送出。又对贾逵说,你要好好活着,将来必成名将,大有用武之地。
  ……
  接到张飞的作战计划,刘备很是不解,不知道张飞为什么又想改变既定方案,要先取永安。永安还要白波谷之北,不先拿下白波谷,绕道去取永安?
  司马懿看完计划,略作思索,便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对刘备说,这肯定是贾逵的建议。贾逵是襄陵人,又在绛邑做官数年,熟悉地形,他提出来的建议自然有他的道理,应该依照执行,先取永安,后取白波谷。否则一旦吕蒙撤到永安一带,再想迂回到他身后就难了。
  司马懿的建议遭到了卫觊的强烈反对。卫觊说,白波谷之外的确有道路可通永安,但那是小道,不适合大军行进,一旦被吕蒙发现,还有中伏的可能。就算如计划所言,控制了永安,若是不能攻取白波谷,能从小道撤退的只有少数人,大军必为吕蒙所截。
  大王别忘了,不仅中山军的精锐大半在这里,并州军的精锐也在这里,如果不能将这些大军带回并州,大王就算退到并州又能如何?
  刘备听出了卫觊的言下之意,踌躇不决,又向国尉王盖问计。王盖舍不得手中的军队,却又担心错失战机,无法退回并州,同意张飞的计划,只是建议只派少量人马去抢永安,主力还是围攻白波谷。
  见形势不妙,卫觊派人给裴潜送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25/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