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0/1332

  “伯奕,你就安心做个校尉吧,暂时不要有什么举动,一切等鲁督到任之后再说。我总觉得吴王这时候调走杨修,让贾诩主关中事别有用心。或许……”杨阜眯起眼睛,看着天空如银蛇般乱窜的闪电,幽幽叹道:“这是一个让我们自相残杀的圈套。贾文和是董卓旧部,我们是先帝旧臣,还有一些刘氏宗室,不管谁死,都是吴王乐见的结果。”
  姜叙打了个寒颤。这时,天空突然一亮,一道闪电划过天际,紧接着一声巨响,轰隆隆的雷声就像在头顶炸响,连屋梁都震了两下,一块瓦滑落,摔在庭中的地上,“啪”的一声,碎成数片。
  大雨倾盆,瞬间遮蔽了视线。
  杨阜、姜叙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密集的雨帘和其间闪烁的电光,心头忽明忽暗。
  ……
  鸿门亭。
  马车停下,有骑士上前,撑开了伞,打开车门。杨修下了车,踩着积水,大步向亭舍大门走去。亭长、亭父已经在门口相迎,看到杨修走到,堆着谦恭的笑容,热情的请杨修入亭。杨修也没理他们,径直进了门,沿着走廊向后院走去。他多次往返于此,对亭中布局一清二楚,也知道那个小院不会有人,一定会为他留着。
  经过一间驿舍时,杨修无意间一转头,见一个少女站在窗前,正仰首看天,脸上未施粉黛,白净如玉,配着樱桃般红润的嘴唇,极是醒目。虽然感觉到了有人从窗前经过,却没有动,只是眼皮微垂,与杨修四目相对。
  虽然仅是一瞬,杨修却久久难忘。进了小院,换上干净衣服,他叫来亭长,假意询问亭中借宿的人员,很方便的打听到了那个少女的名字和身份。
  名字很普通,姓张,名玉兰,身份却有些含糊,说是沛人,路传也是沛县的路传,却是蜀中口音。亭长也觉得奇怪,暗中留了意。亭长迎来送往,信息灵通,知道如今蜀王是吴王的敌人,蜀中常有细作来往,若能抓住便是大功一件。只是这女子孤身一人,而且进了房间就不出门,亭长一直没找到刺探的机会。
  亭长说着,将张玉兰的路传摆在杨修面前。杨修仔细详细了一番,让亭长将这张玉兰请来。亭长转身去了,时间不长就回来了,张玉兰跟在他后面。进了门,张玉兰静静地站在门口,打量了杨修片刻,樱红的嘴角微挑,露出些许不屑。
  “不愧是四世三公的贵公子,威震关中的杨长史,不仅能决人生死,连看雨都看不成了。”
  杨修瞅瞅亭长,亭长吓得脸色煞白,连连摇头。杨修见了,笑道:“我本来倒没疑心你是细作,你一眼就认出我来,我倒不能不问一句了。怎么,蜀中也用女子为间了?”
  “我不是细作。”张玉兰摇摇头。“我是天师道的祭酒,来关中传道的。”
  “天师道?”杨修笑道:“关中也有天师道?我主政关中两年多,倒是第一次听说。是法正在关中时的杰作吗?”
  张玉兰柳眉微蹙。“我天师道设天下二十四治,原本就有关中一治,只是骆师叔在,未曾派人进驻。”
  “骆曜?”
  张玉兰点点头。
  “这么说,骆曜死了?”
  “不是死,是羽化。”张玉兰转过身,扭头看着外面的雨幕,声音也变得飘忽起来。“这是道门的事,你们儒门的人不懂的,问也无益。杨长史若是怀疑我是细作,大可将我关起来便是,只请容我看完这雨。”
  杨修笑了起来,挥挥手,示意亭长等人退下。他倒了一杯热茶,捧在手心,兴趣盎然地看着这个自称是道门中人的张玉兰。“雨有什么好看的,不如过来喝茶。说起道法,我也是略知一二的。”
  张玉兰转头看看杨修,面露不屑。“你既知道法,岂不知道法天地,上善若水?这雨乃是天水,最接近道,观雨便是观道。”
  杨修嗤了一声。“道生一,天一生水,水和道之间还隔着一层,如何便是道?你这般悟道,就像隔着南山看巴山。上善若水,却不是水,当得意而忘形,拘于形而忘意,你是买椟还珠,永远也悟不了道。”
  张玉兰惊讶地看着杨修,开口欲辨,又不知从何辨起。她犹豫了片刻,转身向杨修施了一礼。“小女子无知,言语唐突,还请长史海涵。闻长史之言,莫非亦通道法?”
  杨修笑而不语,伸手倒了一杯茶,推到对面,又伸手示意。张玉兰见状,只好在杨修对面入座,端起茶杯,向杨修致意,浅浅呷了一口,红唇与绿色的茶汤相映,自有动人之处。
  杨修看得真切,心中微微一动,仿佛有什么东西破土而出。
  杨修去年被法正软禁了一年,闲时除了与曹彰、曹植玩耍便是读书。他原本就好读书,有过目不忘之能,只是从政之后难得有时间读书,这一年倒是读了个痛快。曹植也好读书,常常去长安的书市买书,或是知道谁家有新书便去借。
  这些书几乎都经过了杨修的眼睛,种类繁杂,其中不凡道门与浮屠的经书,尤其是浮屠经。浮屠教最初就是在达官贵人之间传播,宫里也收藏了不少浮屠经,有不少还是历代西来的浮屠道人如安世高等人亲手所译。道经读得也不少,《太平经》也好,《老子想尔注》也罢,都曾通读一遍。
  读书一年,杨修对浮屠经义的熟悉和理解已经凌驾于绝大多数人之上,对道门的了解也超出很多道门中人,比如眼前的张玉兰。张玉兰的道门学问胜在精熟,论广博精深则远远不如杨修,两人说了几句,张玉兰就被杨修辩得哑口无言,就连研习多年的《老子想尔注》都被杨修批得一塌糊涂。
  《老子》一书虽被道门奉为经典,却非道门独有,汉儒研究《老子》的比比皆是,尤其是汉末今古合流,尚通儒,研习《老子》的人更多,著名的大学者蔡邕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杨修读过不少蔡邕论《老子》的文章,对《老子》也有深入的研究,要辩服张玉兰自然不费吹灰之力。
  张玉兰对杨修刮目相看,叹为观止。她甚至不敢相信,一个人怎么可能读过这么多书。
  “道通天地,无所不包,欲观道,当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独坐山中,坐井观天哪能行。”杨修又添了一杯茶,淡淡笑道:“悟了道,还要证道,要不然怎么知道你悟的是正道还是邪道?比如你母亲卢夫人,也算是修习道法几十年的人了,所精通的也不过是一些驻容养生的小道,对真正的大道一窍不通。”
  “家母……”张玉兰猛然惊醒,瞪着杨修。“你怎么知道我是天师张家的人?”她一直注意保持警惕,从来没有说自己与天师的关系,张姓也是大姓,姓张的比比皆是,天师道内部姓张的就有好几支。
  “你猜。”杨修端着茶杯,露出几分得意。“你要是能猜出来,我就告诉你什么是真正的道法。”
  “真正的道法?”张玉兰将信将疑。“你刚才说了那么多,难道还不是真正的道法?”
  “我只是读书多,略知皮毛,却没有真正修行。”
  “那谁是真正修行的?他到了什么样的境界?”
  “是谁,我暂时不能告诉你。境界么,倒是可以说说。你知道金声玉振吗?”
  张玉兰大惊失色。“真有人修行到了金声玉振的境界?”
  “嗯,三四年前,他便已经初露此相,现在应该更精深了吧。”
第2343章
俗与道
  与杨修一席谈,张玉兰已经惊为天人,得知还有人修出金声玉振之相,更是心动,恳求杨修引荐。
  杨修半推半就的应了,邀请她同车而行,一起去洛阳。张玉兰常年传道,抛头露面也是常事,杨修虽言语激烈,举止却合乎礼节,绝无冒失之处,更兼学识渊博,极善活跃气氛,听他谈古论今也是一大享受,张玉兰自然却之不恭,欣然笑纳。
  五天后,两人到达孟津大营。
  大战在即,黄河南岸直至邙山北麓都成了军营,几十个军营相连,互相呼应又壁垒森严,不准随便走动。杨修将张玉兰安置在平县的驿舍,吩咐随侍骑士小心看管,不要让张玉兰走失,自己先去拜见孙策。
  孙策正与孙尚香、陆逊商量进军河内的事,几个人围着沙盘,你一言,我一语,正说得热闹,见杨修进帐,孙策不动声色的勾了勾手指。杨修会意,悄悄地站在孙策身边。孙尚香等人看到杨修,多少有些意外,但他们也只是点头致意,并没有停下。
  这次进军河内,孙尚香是前军大将,将在徐盛水师的配合下由孟津渡河,直插温县、野王,抢占邘城,准备攻取天井关,吕范为左翼,由小平津渡河,进入沁水流域,朱桓则率部为右翼,由五社津渡河,攻取河内郡治怀县。他的任务不是作战,而是占据河内郡,暂领河内太守,为孙尚香筹集大军所需钱粮,并主持新政的推行。为此,孙策从首相府调来了毛玠协助他。
  任务安排完毕,诸将陆续退出。孙策就在沙盘旁听取杨修的汇报,当他听到贾诩的担心时,他哼了一声。“德祖,你觉得贾文和可信吗?”
  “形势上可信,因为他别无选择。手段上不可信,此人智计百出,而且不循常规,难以揣测,几次交锋,我都没能预先猜到他的计划,被他临机抢占了主动。”
  孙策赞成杨修的判断。论临机应变,没人能猜到贾诩干什么,但大势如此,他也翻不了天,除非逼急了他,不得不拼个两败俱伤。如今凉州的命运系于他一身,他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关中不会大乱,但随时可能小乱,鲁督应该尽快入关,潼关、蒲坂、陇山等地也必须尽快掌握在手中,划好范围,让贾诩腾挪,以免失控。此外,为了避免凉州骑兵入关,影响局势,最好能安排足够的骑兵坐镇关中,敌来则破之。”
  “赵云可用否?”孙策问道。
  “可用,但他兵力不足,勉强能维持长安的稳定,出征则力有不逮。”
  孙策考虑了片刻,决定与张飞商量一下,从他麾下抽调五千幽冀骑兵入关,由赵云指挥,直接归鲁肃节制,作为鲁肃亲自掌握的骑兵力量。加上毌丘兴、张绣率领的两千骑兵,鲁肃有七千骑兵可用,面对任何来敌都有一战之力。
  说完公务,杨修又说起在鸿门亭巧遇张玉兰的事。得知张鲁还有妹妹,孙策也颇为惊讶,此人在正史里似乎没有提及。
  “大王,卢夫人去建业,未曾求见吗?”
  孙策把卢夫人被监视,未能正式见面,只与郭嘉私下里见了一面的事说了一遍。杨修恍然大悟。他随即提醒孙策,解决关中的问题可以从天师道入手。从张玉兰的描述来看,关中有不少人是信道的,至于是太平道还是天师道,又或者是骆曜的信徒,都不重要。这些人大多是贫民,是关中户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数足以与从凉州迁来的百姓相当。如果能将他们组织起来,就有了平衡凉州系的基础。
  听了杨修的计划,孙策很是惊讶。他斜睨着杨修,调侃道:“德祖,我还以为你看中了这张玉兰,想试试天师道的房中秘术呢。”
  杨修哈哈大笑,随即又觉得失礼,连忙绷住,拱手道:“大王,这张玉兰的见识虽然小了些,却是从小修行的,观其面相可知,境界不弱。臣还没成亲,不想步曹孟德后尘。”
  “说起来也是,德祖,你也不小了,该娶妻生子了。你阿翁不说,你阿母可是真的急了。”
  杨修讪讪地笑笑,心中忐忑。他不知道孙策这句话有没有言外之意。在贾诩面前说得洒脱,并不代表他真的甘心退隐,正当少壮之年,又是吴国再进一步的关键时候,他岂能做一个旁观者。
  孙策看出了杨修的不安,暗自发笑。两个顶级豪门的结晶,杨修怎么可能甘于寂寞呢。“德祖,汉室已亡,这大将军自然也没意义了。长史不做了,你打算做些什么,从文还是从武,民政还是监察?”
  杨修一路上已经想过很多。大将军长史早就不存在了,他在长安的官职是关西安抚使,只是出了司马懿、裴潜这件事,安抚使做得不甚称职。此刻孙策不提他安抚使的职务,自然是不太满意的。
  “蒙大王不弃,忘过记功,臣不胜感激。赏罚在君,大王有什么吩咐,臣唯命是从,不求有功,但求尽力而已。”
  孙策撇撇嘴,拍拍杨修的肩膀。“关中两年有余,舌战群臣惯了,在孤面前也耍嘴?唯命是从,出了错都是孤用人不当,是这个意思吧?”
  杨修窘迫不堪,连忙拱手。“大王误会了,臣绝无此意。”
  “有也好,无也好,此一时彼一时,当时让你去长安没错,现在调你回来也是出于全局的考虑。关中形势变了,就要与时俱进,及时转换策略。孤有两个打算,看你自己中意哪一个。一是去河东做太守。河东有盐铁,又在并州、关中、关东夹峙之地,不得其人不可。赵昂能力有限,怕是难负其任,孤需要一个得力之人。一是在孤身边,再做一回主簿,近二十万大军的钱粮调拨,杨仪一个人忙不过来,孤需要一个人统筹全局钱粮,想来想去,还是你最合适。”
  杨修笑了。“既然大王这么说,那臣就再做一回主簿。至于赵昂,臣倒是觉得不宜轻动。凉州人得关中如鼠入仓,且喜且惊,一旦惊扰,四散奔逃,又或者怒而噬人,弄不好也会致命的。”
  孙策同意杨修的看法。关中的事要慢慢来,不能急,急了凉州人会拼命。他随即委任杨修为行营主簿,全面负责大军的钱粮筹集、转运,各战区之间的调济、补给,包括军械、装备的制造、运输、分配,一概由他管理。
  杨修原本就是孙策的第一任主簿,现任主簿杨仪是第三任。虽然对多了一个上官不悦,可是面对自己的前辈,又是出身四世三公的杨修,杨仪就算有什么怨言也只能埋在肚子里,除了憋足了劲要把工作做得更出色,不敢吭一声。
  ……
  孙策随即召见了张玉兰,了解天师道在关中的情况。
  张玉兰盯着孙策看了又看,不太敢确定。“草民冒昧,敢问大王,杨长史所说有金声玉振境界的人,莫非就是大王?”
  “金声玉振?”孙策想了半天,才想起这个词。几年前,郭嘉、袁权都这么说过,后来老神仙于吉也说过,不过他本人没太当回事,这几年公务繁忙,几乎都忘了。“孤像吗?”
  张玉兰神情疑惑。“有点像,又不怎么像。大王强健,声有金玉之质,的确有点像道经中所说之金声玉振,不过杨长史说大王几年前就有此相,按理说,大王如今当更进一步才对。”她想了想,又道:“我明白了,大王日理万机,无暇修行,境界自然难以精进,没有退步已然难得了。”
  见张玉兰说得一本正经,孙策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虽然很多人都提到金声玉振,他本人却没太当回事,只当是身体好、中气足的表现,和成仙得道八杆子打不着。古往今来,也没见过谁真能成仙的。
  “你见过有金声玉振之人吗?”
  “儿时见过一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0/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