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1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98/1332

  因为前期准备充分,又有木学堂的技师随行,随时制作新的仪器,孙策此行很顺利,在五月初到达乐浪之南的朝鲜。朝鲜督董袭早就收到消息,派出大量斥候船沿海巡视,收到孙策到达的消息后,立刻带着相关掾吏赶来迎接。
  冥冥之中,自有天定,朝鲜督的治所在汉江之畔的汉城。汉城也好,汉江也罢,都是不久前刚起的名字。甘宁率领水师横扫半岛西岸,杀得三韩胆战心惊后,就自作主张取了名字。
  当时大汉未亡,所以江名汉江,城名汉城。如今大吴肇立,董袭为督,请旨想改名为吴江、吴城,却被孙策否决了。看到记忆中的名字提前出现,他很有成就感,不觉得有改名的必要。
  “吴人不仅仅包括汉人,还包括鲜卑人、乌桓人、匈奴人、羌人,当然也包括朝鲜人,将来也许还会有更多的种族。”孙策站在汉城新筑的城墙上,遥望大海,对董袭说道。“元代,心胸要开阔些。”
  董袭心情甚好。海外四督,天子第一站就到朝鲜,让他倍感荣幸。
  “臣在辽东数年,见过太多的异族,本以为自己已经有些胸怀,在陛下面前,还是相形见绌。”
  孙策瞅瞅董袭,笑道:“几年未见,没想到你董元代也学会了巧言佞色。”
  “臣句句是真心话。”
  孙策笑笑,没有再说什么。董袭是他的铁粉,这些年在辽东虽然没立什么大功,却是一颗定盘星。正因为有董袭坐镇辽东,他才毋须担青州人结党,动摇形势。这次转董袭为朝鲜督,也是给他立功的机会。
  三韩只是被甘宁杀怕了,并未真心臣服,要想把这片土地真正变成大吴的疆土,至少还需要十年,也许更久。山里还藏着不少蛮族,没有点武力,是没办法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的。
  “朕为你带了一位名士来,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不知是哪位贤达?”
  孙策招招手。华歆快步上前,躬身施礼,含笑道:“平原华歆,见过都督。”
  董袭又惊又喜,一边还礼一边说道:“原来是华龙头,久仰久仰。”他和管宁同城而居多年,当然知道一条龙的名声,只是没想到孙策会将这位龙头派来协助他。
  华歆也很兴奋。朝鲜虽说只是都督区,但此地很快就会设郡,他就是太守的第一人选。以吴国目前的官制,起家而为二千石绝对是超擢。就算四世三公之后的杨修当年也是担任了一年主簿之后才担任豫章太守,创造了佳话。
  这自然是天子对他的酬赏。幽州、并州接连平定,他是有功之人,却不能摆在明处,要不然他会被人骂死。这次安排他朝鲜协助董袭,名义上还是酬上书劝进之功。
  董袭欣喜于有名士相辅,华歆欣喜于平步青云,两人一见如故,相见甚欢。
  孙策随即安排了两人职权。华歆负责民政、教化,董袭负责军事,训练兵马,维护治安,必要时还要进山剿匪。好在他坐镇辽东数年,这样的事轻车熟路,又不像甘宁那样好杀,还是稳得住的。
  “希望二位能精诚合作,十年后功成还朝,朕以公卿相待。”
  董袭、华歆喜出望外。“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孙策随即又下诏,为在朝鲜都督区任职的官员增秩加俸,相比于内地州郡的同等职务,增加五成到一倍不等,又赏赐了一些内地才有的丝绸、漆器等用品。并承诺将来转回内地任职时,会优先提拔。
  掾史们喜出望外,一时间群情激涌,士气高涨,山呼万岁。
  一旁的陈群听了,眉头微皱。郭嘉看得分明,不动声色的使了个眼色,走到一旁,靠着城墙远眺。陈群跟了过来,站在他身后。五月的汉城还是很凉爽,感觉不到一点夏天的炎热,带着海腥味的风令人神清气爽,东侧是山,西侧是海,更让人心生辽阔壮丽之感。
  轻声说道:“是不是觉得陛下轻诺了?”
  陈群低了头,拱着手。“岂敢。”
  “开拓海外,不仅辛苦,而且凶险,若无高官厚禄相诱,有几人愿意吃这样的苦头?是以陛下定计,宗室开拓海外者,据土建国。文武开拓海外者,高官厚禄。你要是想超擢为官,也可以申请海外任职。海外四督,能安排不少人呢。”
  陈群诧异地打量了郭嘉一眼。他是少府丞,自然知道外四督皆归少府节制,可以说是天子的私人金库。这也没什么稀奇的,依古制,山泽之利皆归少府,如今天子只是将范围扩大了而已。
  “你有这胆略吗?”郭嘉似笑非笑,打量着陈群。
  陈群回过神来,仔细想了想,摇摇头。“祭酒说笑了,我哪有这本事,能做好本职就不错了。”
  “怪不得你儿子取名为泰。”郭嘉哈哈一笑,用手中羽扇拍拍陈群。“你看,陛下不是不给汝颍系机会,是汝颍系不敢要这样的机会。”
  “群无德无能,岂能代表汝颍系。”陈群心情不错,难得的开起了玩笑。“令郎渐长,将来要出海吗?”
  郭嘉叹了一口气。“我本来打算让他跟着三将军,奈何此儿畏三将军如虎,所以我郭家在海外封侯的希望只能有待后人。”
  “左都护处不行,可以去右都护麾下嘛。”
  郭嘉笑而不语。
  在董袭的陪同下,孙策溯汉江而上百里,欣赏风景,视察形势。
  大吴中军水师战船近千艘,云帆蔽日,楼船大而华美,声势更胜甘宁率领的水师一筹。两岸围观的百姓看了,既羡慕又紧张,生怕汉人又要大开杀戒。
  借着这个机会,董袭派人联络了一些部落首领,邀请他们来拜见天子。有些部落首领胆大,应邀而来,有些部落首领虽然不愿意来,却怕汉人天子生气,不敢不来,陆续聚集了三十余人。
  挑了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孙策设宴款待应邀而来的蛮夷首领。他不仅准备了丰盛的酒宴,还安排了一场阅兵,一次商务洽谈。
  丰盛的酒宴让蛮夷们大饮口腹之欲,阅兵又让他们胆战心惊,最后的商务洽谈却让他们喜出望外。
  根据不同部落的情况,孙策提供了不同的合作机会,收购他们的山货,提供内地的产品,并允诺在汉城建立学堂,招收他们的子弟入学。将来条件合适,还会派人到他们的部落里设立学堂,增养出来的人也可以到朝鲜督麾下任职,才能突出的可以循例到大吴内地做官。
  当然,他们也要支持大吴的统治,保证辖区内的安全,在朝鲜督有需要时,提供兵力,协助作战。
  负责谈判的人是华歆、陈群。
  华歆风度翩翩,谈吐出众,很得蛮夷拥护。得知这位中原名士将在朝鲜任职,并担任学堂祭酒,不少部落的首领都动心了。他们多少都听过一些中原的习惯,能拜这样的名士为师,学习中原的文化,自家的子女将来肯定能出人头地,融入中原人的官场应该不难。
  陈群负责商务谈判。他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也拟定了有针对性的条款,确保各部落都能从中得利,又不至于变成亏本生意。
  三韩之前就和中原有接触,不过是以朝贡的模式。对这些部落来说,朝贡很合算,只是隔着大海,路途遥远,想去却去不了。对于中原来说,朝贡就是名义上威加四海,实际上是亏本生意,所以也没什么兴趣,三年一次也行,五年一次也行,对三朝的控制几近于无,更谈不上什么教化。
  所以从箕子入朝鲜长起,朝鲜和中原有联络一千多年了,朝鲜还是朝鲜,中原还是中原。
  孙策要打破这种僵局,推进融合,自然不能照搬之前的朝贡模式。纯粹的武力征服也不行,如果无利可图,开拓必然沦为形式,只有通商,双方都能从中获利,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什么生意都可以做,亏本的生意不能做。只要有利可图,哪怕少一点,发展慢一点,积年累月,总会看到成果。
  再不济,等几十年之后,人口增长,也可以向海外移民嘛。
  谈判间隙,华歆与部落首领们闲聊,得知三韩有一个古老的檀君传说,一直以来口耳相传。华歆分析了这个传说后,一本正经的宣布,檀君的母亲熊女应该是黄帝后人,所以三韩算是炎黄外亲,原本就是一家人,只是多年没有联系,这才生疏了。
  听到这个说法,孙策很欣慰,安排华歆来朝鲜任职是用对了人,太能忽悠了。
第2430章
考验
  牛皮人人会吹,但吹得让人相信,甚至信服,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华歆无疑有这样的能力。
  首先他有名。作为青州一条龙的龙头,他不仅在青州有名,在天下士林中也有一席之地,隔着大海的蛮夷也有人听过他的名字。
  其次他有学问。通晓经典,更关心时学,这几年各郡学所撰写的学术文章他几乎都有涉猎,尤其是管宁、邴原等人对辽东、辽西历史的研究了然于心,提出这样的观点不仅顺理成章,而且有理有据,不由得人不服。
  最后,当然是因为他擅长变通。历史上华歆的评价很复杂,有人说他是圣人,有人说他是小人,但谁也不会反对,华歆不是管宁那样的纯学者,他是一个很务实的人。
  管宁担任辽东郡学祭酒多年,学问很扎实,研究得很深入,但他始终只是一个学者,无法像华歆一样成为一个政务官员。
  华歆说得一本正经,连孙策本人都有点信了。在他原本的记忆中,的确也有学者提出类似的观点,黄帝一族最初是以熊为图腾的。实际上,在汉代的民间信仰中,熊依然是很重要的角色。
  三韩的部落首领们原本就迷信,听说自己的祖先是黄帝的后裔,自己也不是什么蛮夷,自然没有反对的道理。一想到和中原的汉人同一个祖宗,顿时觉得腰杆子直了许多,添了几分亲近。
  趁热打铁,华歆迅速和他们打成一片,合作谈起来也顺利了许多,看得陈群目瞪口呆,自愧不如。看到华歆,他忽然明白了大父陈寔的处世之道。不知不觉间,说话做事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孙策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欢喜。他倒不是希望读书人都唯利是图,但他更不希望读书人空谈道义,知行不能合一,因汉末的党锢丧失了参政的信心,一味谈玄论易,嗑药裸奔。
  如果读书人不能脚踏实地,只会打嘴炮,时代是不可能进步的。
  眼看着华歆迅速进入角色,孙策起程北上,赶往辽东。
  他其实很想继续南行,去看看与朝鲜隔海相望的倭国,更想沿着琉球群岛一路南行到夷洲,但现在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只能暂时搁下。
  他对董袭、华歆说,朝鲜的蛮夷们还很穷,暂时不会有太多的特产进行交换,不过山上的树木很多,你们可以多造一些船。靠海吃海,要学会种海田,从海中获取生存所需的物资。益州尚未平定,需要大量的海产品补充军粮,海洋捕捞业是一个很有前途的行业。至于珍珠、珊瑚之类的宝物,中原更是供不应求,大有市场,利润也很丰厚。
  董袭、华歆欣然领命。
  ……
  五月中,长安。
  阎行、韩少英翻身下马,快步来到贾诩面前,躬身下拜。
  “文和先生。”
  贾诩有点不安,抢上一步,伸手去抚。“彦明,少英,你们要节哀。”
  阎行说道:“沙场凶险,家大人不幸,怨不得人,不过有仇报仇而已。我们夫妻这次赶回来,必纠集旧部,与曹操一战,还望文和先生多多指教。”
  贾诩眉头一跳。“彦明,这是陛下的旨意吗?”
  阎行点点头,把天子的安排说了,只是没提手诏的事。天子手诏让他便宜行事的权限是金城,如果牵涉到安西都督府,他还要向鲁肃请示的。
  贾诩听了,没多说什么。天子这是调阎行回凉州任职的意思,但又没有明确,应该是看阎行的手段而定。如果阎行有这样的能力,能够稳定凉州,他自然会由辽东督转为金城督。如果他不能接替韩遂,控制不了金城形势,天子很可能还会调另外的人来接管。
  贾诩迅速权衡了一下,便做出了决定,支持阎行。不管怎么说,阎行毕竟是土生土长的凉州人,与天子的关系非同一般,深得天子信任。如果连他都不能稳定凉州,天子很可能会对凉州人失去信心。
  “你有什么计划?需要我和大都督做些什么?”
  阎行也不推辞,他的确需要贾诩的支持,更需要安西都督府的支持。他只带了百余亲卫骑从辽东赶来,原先的部属全都留在了辽东,韩遂的主力又几乎都折在了战场上,仅凭留守金城的人马是不足以向曹操复仇的。他需要都督府的支持,需要陇右世家的支持,甚至需要牛辅的支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98/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