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00/1332

  他有心与孙策决一死战,益州人却未必肯陪他拼命。卫觊一直在益州活动,他看得再紧,消息也会慢慢传播出去。时间拖得越久,民间的怨气越大,或许不用孙策打,益州人就要赶他走了。
  这种感觉就像看着孙策正在编织一条又一条用来绑他的绳索,让他无法动弹,无法呼吸,却无计可施。
  “你们以为凉州是机会,却没想到韩遂死了,阎行来了。亏得你们没杀了马腾,要不然马超也要回来了。此二人追随孙策多年,不仅深谙孙策的战法,更对孙策死心塌地。他们回到凉州,凉州不战而定。所以我说,你们当初就不应该和马腾、韩遂交战,更不应该贪一时之功,杀了韩遂。既然杀了,就不要犹豫,一鼓作气,直入凉州。”
  曹操没吭声,法正也垂着眉,一言不发。势已至此,许攸说什么都晚了。
  “孟德,与人搏命,而且以弱敌强,应该怎么做?是攻其手足,还是直取腹心?”
  曹操眼神微缩,手指下意识的轻叩案几。他听懂了许攸的意思,但他更清楚这其中的风险。这是搏命,一旦失手,他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
  曹昂、法正也听懂了,神色微变,面面相觑。
  过了片刻,曹操神色稍缓,问道:“若依子远之见,当出何处?”
  “江陵。”
  “这可是一掷定输赢的豪赌啊。”曹操苦笑。
  许攸嗤之以鼻。“除了赌,你有何回天之策?”
  曹操没有理会许攸的无礼。虽然他现在贵为蜀王,但他心里清楚,自己这个蜀王还没资格摆谱,尤其是在许攸这样的朋友面前。早在袁绍门下时,许攸就看不上他,如今若不是走投无路,许攸也绝不会栖身汉中,为曹昂出谋划策。
  况且许攸的建议值得考虑。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这也符合他的思路。若非如此,他也不会主动进攻凉州。只是击杀韩遂之后犹豫了,没敢乘胜追击,直取武都、汉阳,鲁肃又按兵不动,让他诱敌的计划落了空,这才落得今天的尴尬局面。
  鲁肃可以不顾凉州的安危,孙策能够坐视荆州的得失吗?就算他不亲至战场,至少也要派孙翊迎战,甚至有可能命周瑜撤回荆州。
  可以说,一旦此战成功,甚至可以掌握一定的主动权,解益州四面受敌之困。
  曹操沉吟良久,盯着许攸,一字一句地说道:“子远,这可不是普通的赌,但凡有一点差错,都有可能一败涂地。”
  许攸笑道:“这是自然。”
  “所以,这件事由你来运筹,如何?”
  许攸微怔,脸上的笑容渐渐收起,仔细打量着曹操的脸色。过了一会儿,笑容再次浮现。
  “这是自然。”
  法正舔了舔嘴唇,眼皮动了动,却什么也没说。虽说他一向好冒险,可是许攸的这一计已经不是冒险,而是豪赌,他也不敢接下这个任务。由许攸自己来筹划、运作自然是最合适的选择,万一出了问题,也怪不到他的身上。
  当然,哪怕不成功,只要能迫使孙策亲临前线,也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法正看了曹操一眼。曹操面不改色,只是嘴角不经意地挑了挑。
  “孝直,你配合子远。”
  “喏。”
  ……
  许攸、法正退下,曹操掀开壶盖,将茶水和鱼块倒了出来。
  鱼块还是硬的。曹操用手拈着,试着咬了一口,还是咬不动。他皱皱眉,有些不解。“这东西怎么吃?”
  曹昂哭笑不得,他哪有心思关心这鱼块怎么吃。“父王,许子远之计过于冒险,万万不可。”
  曹操瞅了曹昂一眼,笑道:“那你有更好的办法吗?”
  曹昂语塞,半晌才顿首道:“儿臣愚钝,不能为君父分忧,死罪,死罪。”
  “若许攸对人说,他有好计可破敌,只是你我父子胆怯,不敢用,只能坐以待毙。你待如何?”
  曹昂窘住,不知如何应对。他知道,父亲大概是知道许攸在汉中的行迹了。想想也正常,他们相交多年,他怎么可能不知道许攸是什么样的人呢。
  “子修,你的才能不弱于袁谭,陈宫也不弱于沮授、田丰,你若不来益州,以姻亲之故,纵不能位列五大都督之一,也能做一战区督。若能如此,谯县曹氏后继有人,为父就算被孙策砍了首级,为袁术偿命,也是愿意的。只可惜,当初一念之差,你来了益州。”
  曹操撕下一条鱼肉,放进口中慢慢嚼着。鱼块很咸,咸得发苦,苦得曹操直皱眉。“天下形势如此,不出非常手段,怕是无法反败为胜,就像你我父子愿降,孙策也未必肯接受,少不了要凌辱你我一番。”他咂咂嘴,苦笑两声。“你还看不出来吗,他这是要将我父子当作磨刀石,磨砺他那几个大都督呢。五大都督派过来四个,他还真是看得起我们。”
  曹操起身,背着手,在堂上来回走了两圈。“太史慈、甘宁在南,鲁肃在北,周瑜困于山林之中,若是我突出三峡,能迎战的人只有你那妹夫孙翊。如果我的首级一定要被人砍下,何不将这个功劳送给他,也好让你妹妹将来活得好一些?”
  曹昂大吃一惊。“父王……”
  曹操摆摆手,示意曹昂不要急。“我也要看看,孙翊究竟能不能配得上我的女儿。”
  曹昂明白了曹操的用意,更是心急如焚,情急之下,大声说道:“父王,那你有没有想过,若你真被孙翊杀了,妹妹以后还如何与孙翊相对?”
  曹操斜睨着曹昂,忍不住哈哈大笑。“子修,你啊,真是太天真了。数万大军交战,哪有那么容易临阵斩将,而且是一军主将。你以为我是韩遂那草包么?”他顿了顿,又道:“上一次他胜得轻松,这一次想胜我,可没那么容易。真要能击败我,将来出征海外,也可以无忧了。”
  曹昂急得落下泪来。“父王,你这又是何苦?袁将军虽有遗言,却未必一定要父王抵命,大不了由我代父王一死便是了。你这么做……”
  “傻小子。”曹操叹了一口气。“我这半百之人不死,却要你一个正当青春的少年替死,天下还有比这更亏本的生意吗?人过五十不为夭,我今年已经四十有九,还差这一两年吗?反倒是你,还有大把的好时光,应该好好珍惜才是。将来若能建功封侯,也不负我这些年对你的期望。”
  曹操走到曹昂身边,摸摸曹昂的头。“孙策是个有胸怀的人,志在开拓天下,以你的能力,他用你只是早晚问题。不仅封侯可期,就算是封王,也不是一点可能没有。你若代我而死,岂不可惜?”
第2433章
曹操请降
  许攸之计不仅是豪赌,更是一项大工程。
  要调集数万人马出三峡,攻击江陵一带,绝非拍拍脑袋就能解决的。别的不说,瞒过吴军斥候的眼睛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陈宫表示了强烈的反对,甚至和许攸发生了冲突。可是最终他还是屈服了。除了曹操本人支持许攸的计划之外,陈宫也很清楚,双方实力相差太大,如果给孙策足够的时间准备,蜀国支撑不了多久。
  与其如此,不如趁孙策还没准备好奋力一击,主动打破僵局。
  为了迷惑对手,减少泄密的可能,曹操找来了卫觊,请卫觊去探探孙策的口风,看孙策究竟能答应什么样的条件。如果条件合适,他愿意称臣。
  卫觊也没多想。他在益州滞留了大半年,虽然也见了一些人,但行动受限,任务完成得并不好。多留无益,既然曹操有意谈判,他不妨传个消息。
  曹操这边送走卫觊,那边命法正与湟中羌联络,请他们务必坚持住,不要轻易与阎行交战。凭借地形,他们还能和阎行纠缠一阵子,真要正面对阵,他们必败无疑。
  曹操曾与马腾、韩遂率领的西凉骑兵交战。这些骑兵的装备都不是最好的,已经有如此战斗力,阎行、韩少英有孙尚香、鲁肃支持,可以得到更好的军械,他麾下的骑兵战斗力更强,绝非羌人所能匹敌。
  故布疑兵之外,曹操又散布消息,声称将在秋冬之际拥立皇长子即位,下令从各郡抽调丁壮,组建禁军,齐聚成都,护卫天子。
  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散发出去,曹操遇到了一个真实的难题。大农令刘巴报告说,江东茶叶进行了调价,有大量的茶叶进入关中、凉州,挤占了益州茶叶的市场,益州茶叶滞销,可能会有很大的资金缺口。
  曹操很头疼,问刘巴怎么办。刘巴说,办法倒是有,但治标不治本,只能救一时之急,那就是铸大钱。铸大钱,将民间的钱收上来。对茶叶进行统购统销,降低价格,和江东争夺市场。借天子登基之名,以官爵换取益州诸家的支持,共渡时艰。
  曹操知道自己时间不多,顾不上长久,接受了刘巴的建议,一一施行。
  益州顿时驿骑飞驰,羽檄频传。
  ……
  卫觊出了益州,得知天子巡视天下,已经到了幽州,便直奔幽州而去。等他赶到冀州,孙策也沿着渤海北岸而来,到达燕州。
  原本的幽州南北不过五六百里,东西却有两千多里,又环渤海而行,幽州刺史部治所位于蓟县,实际顾不到东部诸郡。如今孙策有意开发辽东、三韩,自然要加大力度,是以中分辽西郡,以西为燕州,治蓟县,以东为幽州,治沓氏。
  之所以将新幽州的治所放在沓氏,除了要顾及乐浪、三韩之外,还有控制渤海湾的作用。眼下的幽州耕地有限,小冰河时代又将来临,靠农耕养活不了多少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海洋渔业都是发展重点。沓氏临海,最为方便不过。
  简雍被任命为幽州刺史,燕州刺史则由顾徽担任。顾徽在孙策身边多年,熟悉孙策的思路,到任不过短短数月,便已经初见成效。
  孙策溯水而上,巡视了渔阳、广阳诸郡,直到居庸关。
  马超、公孙度等人赶来拜见,上谷乌桓大人难楼收到消息,也亲自赶到居庸关,奉上名马、貂皮等礼物。看到儿子楼麓威风凛凛地站在孙策身边,难楼非常欣慰。
  孙策下诏,赐上谷乌桓楼姓,并赐楼麓字,曰子路。
  楼麓读过书,知道子路是圣人弟子,自己能和这样的贤者同字是莫大的荣幸。他当着父亲难楼的面,向孙策发誓,一定像贤者子路一样,以陛下为师,忠于陛下,保护陛下。
  难楼也很高兴。儿子成了大吴皇帝的亲信,上谷乌桓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孙策宴请难楼,和他大致商量了互市的原则。上谷原本就有胡市,从草原上来的牧人会带着战马、牛羊以及皮货来交易,中原的商人也会在那里卸下货物,换成草原上的商品。依靠居中交易,上谷乌桓人一向过得很自在,人口也因此不断增长。
  但草原能供养的人口毕竟有限,一旦超过了这个限度,向外扩张就是必然,而富庶的中原是首选目标。孙策清楚这一点,知道仅仅靠防是防不住的,长城建得再高也挡不住自然规律。
  他和沮授、郭嘉等人商议后,设计了一个双方融合的计划。一方面,向草原上派遣读书人,设立学堂,教草原上的牧人子弟读书,读的当然是汉字书写的书籍,学的也是忠孝仁义。另一方面,从中挑选精英补充到军队和州郡机构中,让这些草原人看到希望,真正将自己当成大吴子民。
  草原上的人口毕竟有限,从中选拔出的精英数量也不多,不足以影响中原士子的仕途,却能促进民族融合,将乌桓人、鲜卑人、匈奴人甚至更远的扶余人都变成吴人。
  沮授、郭嘉开始还有些犹豫,孙策却很自信。后世的华夏民族号称有五十六个民族,汉人依然是主体,很多少数民族早就和汉人无异。现在才几个民族?户口千万级别的汉人和户口百万级别的胡人混居,谁更有优势,这不是明摆的么。
  再说保守也解决不了问题,只会隐藏问题。不主动融合别人,迟早要被别人融合了。况且中原经过大战后,人口损耗不小,如果能将这些少数民族中的精英主动融合进来,不仅能削弱这些胡人的实力,也可以补充中原劳动力的缺口,两全其美。
  经过孙策反复解说,沮授、郭嘉接受了孙策的意见。
  见到卫觊,得知曹操有意请降,孙策并不在意。走到这一步,曹操也没别的选择,请降也是很自然的事。只不过他觉得还有点早,以曹操的性格,似乎不应该这么早就放弃才对。
  按照原本的历史,官渡之战刚刚结束不久,还没到横槊赋诗的时候,怎么就怂了?
  孙策也没往深处想,毕竟历史已经改变了,曹操自知无力回天,主动放弃也不失为明智之举。他随即命大鸿胪蒋干赶往江陵,与右都护孙翊配合,主持蜀王曹操称臣的相关问题。
  沮授、郭嘉同意孙策的决定,只是建议要提防曹操耍诈。就形势而言,曹操不久前刚击杀韩遂,击败马腾,士气颇盛。阎行虽然回到凉州,却还没有真正稳住金城。太史慈、甘宁赶到交趾不久,还有做战前准备工作,真正发起进攻至少要到秋后,曹操这时候请降并不迫切,最多只是一种试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00/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