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2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1/1332

  正月十六,卢夫人到达汝阳。
  杜夫人将卢夫人安排在驿舍住下,自己回宫交差。
  孙策正与军师处、军情处的参谋们议事。这半个多月的时间,他一直没闲着,消息不断从前线传来,不仅是汉中、关中,就连交州送来了消息。太史慈趁着冬季气温较低的机会,发起了冬季攻势,围攻羸娄,打算一举夺取交趾郡,将于禁、孟达赶出交州。
  最近的战场都在千里之外,孙策除了从战略上进行评估之外,做不了太多的事。几个战场中,最没把握的还是汉中战场。得知杜夫人返回,他立刻召见。
  杜夫人首先叙述了事情的经过,然后汇报了她向卢夫人打听来的消息。这一路上,她可没有荒废时间,除了与卢夫人拉近感情,了解她的斯望之外,最关心的就是巴郡的形势。
  从她了解的情况来看,翻越大巴山的那条古道很复杂,复杂到连卢夫人自己都说不清楚。杜夫人有一种猜测,这条路可能不是一条路,而是很多条路,就像一张网,错综复杂。每个人都知道一点,但没有人知道全部情况,各说各话,这才导致了诸多分歧和讹误。
  当然,不排除这里面有假情报。毕竟不是所有的巴郡人都是天师道众,以杜、朴七姓为首的豪强也有着自己的利益考虑,未必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所有的情况。这些人恰恰就是支持曹操、反抗吴军征讨的骨干。原因也很简单,他们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既有利益,希望借助巴山的复杂地形,拒吴军于门外,让他们能够继续割据一方,作威作福。
  据卢夫人说,张鲁麾下的巴人将士中,绝大部分校尉级将领都与七姓有关联,或是支庶弟子,或是亲戚,如果要出事,这些人的嫌疑最大。卢夫人已经派王稚回去,并召云台山治头大祭酒赵升入军助阵,但他们只能影响普通的士卒,对与七姓有关的将领影响有限,那些人最终还是会听自家头领的。
第2463章
纸上谈兵
  孙策对杜夫人的工作很满意。
  派她去接卢夫人是对的,女人和女人说话更方便。杜夫人读过书,有一定的学识,为人处世也比较灵活。她能将关羽降得服服贴贴,接待卢夫人自然也没什么大问题,有些话题讨论起来也容易些。
  比如房中术。
  天师道与太平道在教义上有很大区别,对房中术的研究却大同小异。这样的话题,异性之间就不太方便探讨,就连虞翻那种奇葩也是通过文章与蔡琰讨论《天下至道谈》。
  而除了这个话题和天师道教义,卢夫人也没什么擅长的,很容易冷场。
  孙策又问起卢夫人的希望。她这么爽快的派王稚返回巴中,想必不会满足于张鲁立功。杜夫人神色有些迟疑。孙策不解地看着杜夫人。
  杜夫人再拜。“有一件事,只是不知当报不当报。不报则恐耽误陛下判断,报则恐愧对朋友之义。”
  孙策有点明白了。“卢夫人期望颇高?”
  “正是。”
  “高到何等地步?”
  “她希望能保留天师之位。”
  孙策眉头轻蹙,也有些为难。他可以给张鲁高官厚禄,但天师之位却有些麻烦。论功劳,论实力,太平道都远大于天师道,保留了天师道的天师,是不是也要保持太平道的大贤良师?
  况且他根本打算取缔这些教派,只是不想太仓促而已。一旦保留了天师,以后再取缔就比较难了。
  “你觉得可行否?”
  “臣位卑,不敢妄言。”
  “无妨,说来听听,用不用,自有朕与大臣们决断。”
  “唯!”杜夫人拱手再拜。“臣以为,巴蜀的情况与中原不同,保留天师道或许有益于治。”
  杜夫人说着,打量了孙策一眼,见孙策平静地看着她,并不快之意,心中淡定了许多。关于这个问题,她一路上反复权衡了很久。卢夫人虽然没有直接开口,但话里话外的意思很明白,是希望她能帮点忙的。她自己也觉得保留天师有一定的意义。她在孙策身边协理文书,虽然只是四百石的小臣,没什么说话的资格,却比其他人更了解整体形势。
  新政推行十年,成果之巨毋庸多言,可是问题也不小,尤其是与人心有关的事。
  比如天命。
  天子不认可天命,以民心取而代之。民心固然不像天命那么玄远,不可捉摸,却也并非切实可见,细说起来,分歧也不小。豪富之民和斗升小民的想法就不完全一样,对天子和新朝有想法的人不少,各地时常有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样的奏疏,她看过不少。
  贤良文学聚集汝阳之后,这样的声音聚集起来,已经成了朝廷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杜夫人常听孙策与大臣们讨论这个问题,也和关羽私下里讨论过。关羽从小熟读春秋,天命王道、三统五行的观念已经融入他的血液,突然说天命虚妄,他也有些不知所依。
  “陛下,巴蜀山重水复,与外界沟通不便。诸蛮依险而居,罕与人通,甚至有终生不出部落者。对他们来说,君恩再重,也不及部落头领之威。一味依赖官治,恐怕不妥。若是像中原一样设立学堂,推行教育,支出太大,也未必能起到什么效果。倒不如顺应旧俗,以天师道教义笼络之,以天地之威慑服之。”
  孙策想了一会。“如此,巴蜀之民岂不成了化外之民?天师道会不会因此而坐大?”
  杜夫人不清楚,他可是清楚的。益州因地理原因,本来就适合割据,天师道的教义又很容易形成政教合一的地方政权。原本历史上,张鲁就割据汉中三十年,如今之所以没有坐大,只是因为曹操手段强硬,没给张鲁机会。
  承认张鲁的天师称号,岂不是将巴蜀一带从曹操手上夺过来,又交给了张鲁?
  但杜夫人的建议也不能说一点意义也没有。巴蜀地形复杂,确实不能和中原一视同仁,投入产出不成正比。从经济的角度来看,暂时承认现状还是合理的。
  当然,这不代表就应该承认张鲁为天师,将主导权拱手相让。
  “臣以为,可以由朝廷敕封天师,凡不得朝廷敕封者,一律不得以天师自任。如此,朝廷自然无忧。”
  孙策灵光一闪,再次打量了杜夫人一眼。他没想到杜夫人居然会提出这个方案。这不是后世延续了几百年,直到二十一世纪还在用的西藏宗教制度吗?细节或许有点差异,中心思想却是一致的。
  见孙策神情异样,杜夫人有些不安,觉得自己说得太对了,惹得天子不快,连忙躬身请罪。
  孙策笑笑。“你这个办法有点意思。朕问你,若让你与众臣廷议,你可有把握?”
  杜夫人愣住了,怔怔的看着孙策,半晌才反应过来,顿觉失礼,有些慌乱,连连摇头。“臣岂敢。陛下宽容,忘过录功,臣又是陛下左右之人,这才斗胆进言。众臣皆是朝廷栋梁,事务繁忙,岂能听臣妄言,虚耗光阴。若陛下觉得臣之愚见有可采之处,臣便心满意足了,不敢与众臣廷议。”
  孙策哈哈一笑,也没有勉强杜夫人,只是让她再仔细考虑一下,写成文书进上来。
  杜夫人又惊又喜,躬身领命。
  ……
  孙策命路粹将杜夫人打听到的消息转告沮授、郭嘉等人。
  得知卢夫人已经派王稚赶去前线,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只要张鲁的部下不添乱,黄忠就可以一心一意的解决外部问题,粮食也好,曹操也罢,都不如内部隐患的杀伤力大。
  甚至有人开始畅想起黄忠挥师突进,直抵江州的情景,尤其是荆襄系的军师、军谋。
  孙策听到路粹回报,勃然大怒。
  军师处太轻敌了,简直是将战事当儿戏。
  军师处负责的不是具体战术,而是战略层次的谋划,是庙算。庙算时不能太乐观,将胜利寄托于对手的愚蠢或者意外,宁可保守一些,也不能太孟浪激进。即使解决了张鲁的忠诚问题,黄忠部面临的困难还很大,不排除还有全军覆没的可能,岂能如此乐观?
  孙策命孙权拟诏,沮授、刘晔管理不力,各罚俸半年,并下令军师处分成红蓝两队,互相对抗,模拟前线的形势。并对每个人进行评议,表现最差的十人免职,到军中为普通文吏,亲身体验一下什么是战争。
  孙权吃了一惊,站着不动。
  “愣着干什么?快去!”孙策厉声喝道。
  “陛下。”孙权一撩衣摆,跪倒在地。“臣敢请陛下暂息雷霆之怒,听臣一言。”
  孙策眼神凌厉。“你想说什么?”
  “因中领军部突入巴中之事,军师处、军情处日夜操劳,忧虑深重。偶得佳音,心中欢喜,难免形于颜色,本是人之常情。纵然有过,也不过是小有过失。陛下若因一两句传言便予重责,此后军师处固然人人谨小慎微,却也因此失了锐气,岂是陛下所愿?”
  孙策转头看向路粹。“是这样吗?”
  路粹很郁闷。孙权这话暗指他传话不实,有小题大作之义。若是旁人,他当场就要反驳。可孙权是陛下的亲弟弟,又奉诏主持文牍事,等于他的上司,他还真不敢轻易得罪,只能自认倒霉。
  “臣以为长沙王所言有理,小过大责,容易引起误会。”他咽了口唾沫,又道:“臣所见不明,措词不当,请陛下责罚。”
  孙策狐疑的目光来回扫了扫,思索片刻,挥了挥手。“即使是无心之失,也是心有轻敌之意所致。罚俸暂免,相互对抗照行。”他顿了顿,又道:“军费开支太大,相府已经提出质询,让他们想想办法,先将军费降三成下来。哼,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孙权应了一声,起身走到案前,铺纸研墨,写好诏书,请孙策过目后,用了玺,交给路粹。路粹眼神复杂地看了孙权一眼。孙权给他递了个眼神,挥手命他速去。路粹无奈,匆匆走了。
  孙策看着路粹的背影消失在殿门外,回头看向孙权。“路粹言而不实?”
  孙权躬身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臣只是觉得陛下不宜以一人之言伤众人之气。臣与路粹皆是陛下左右奔走之人,本就易有蒙蔽圣听之弊。即使陛下欲对军师处有所惩戒,亦当以确凿之罪责之,令人无话可说。”
  孙策露出几分无奈。“你也不用为他说话,他那点毛病也不是什么秘密。”
  “陛下圣明。”
  孙策摆摆手。“就算他有所夸大,军师处的轻敌也是事实。仲谋,诸将争先,本是好事,可是战线太长,开支日重,入不敷出,如何是好?国虽大,好战必亡,这可是历史教训。你这些天与贤良文学相处,想来听得不少吧?”
  孙权苦笑着点点头。“陛下所言甚是,臣的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这些贤良文学虽说迂阔了些,却是忠直敢言之人,话虽刺耳,却大多秉持圣人教诲,一心为朝廷着想。偶尔有些不中听的,也是一时义愤。”
  “都是些什么样的义愤?说来听听。”
  ……
  虽然诏书里没提什么,可是路粹去而复返,又传下这么一个命令,沮授和刘晔都有些意外。
  刘晔怀疑地打量着路粹。“陛下可曾说些别的?”
  路粹被刘晔看得不安。他心里也清楚,就算他不说,孙权为军师处求情的事也瞒不了多久,迟早会传到军师处的耳朵里,经人之口,难免添油加醋,还不如由他自己说,便将事情的经过说了一遍。
  军师处的都是聪明人,即使路粹说得很隐晦,他们还是明白了,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他们不敢说皇帝陛下的不是,也不敢当面把路粹怎么样,却记下了孙权的好。无形之中,孙权赚了一波人品。路粹看在眼里,有苦说不出。
  沮授随即与刘晔商量,集结军师处的相关人员,各领一队进行对抗,轮流担任假想敌曹操。将军费削减三成,对眼前的战局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这几乎等同于从战场上撤下五万大军。撤谁,留谁,本身就是一个难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1/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