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2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44/1332

  右都护孙翊率部进驻楚州(原荆州江南)武陵郡,进行战前准备,秋后由沅水上游进入贵州(原益州南部)牂柯郡,配合太史慈、周瑜部作战,解决蜀军曹仁部。
  军师处拟定方案,做好预算,分发相关部门准备。
  目前如火如荼的论政、论道短时间内不太可能结束,转由太尉吴景负责,具体事务由首相张纮、御史大夫钟繇主持,如有急务,由快马传送行在,请旨决断。
  ……
  孙权伏在草丛中,慢慢举起张好弦的六石弩,闪着寒光的弩矢直指盯着五十步外的乳虎。
  乳虎仿佛感应到了什么,昂起身子,转动着耳朵,举目四望,同时低声咆哮。
  孙权嘴角微挑,手指搭在了弩机上,只等乳虎起身。他现在就可以一箭射中,但射中卧虎没意思,远不如射中行走时的虎更有成就感。
  其实按照他的本意,他是想直接持刀格杀这头乳虎的,而且他有必胜的把握。只是身边的亲卫担心他的安全,死活不让他这么干,只好改用弩伏击。
  就在这时,乳虎突然起身。孙权一惊,随即扣动弩机,射出劲矢,出手便觉不妙。弩箭插着乳虎飞过,射中一旁的村干,“嗡”的一声闷响。乳虎受惊,加快了速度,一转身,消失在密林中。
  功败垂成,孙权很恼火。他知道,肯定是有人动了,惊动了这头乳虎。虎的听觉比人灵敏,尤其是卧在地上的虎,能通过地面的震动感受到很远处的动静。
  “谁?”孙权起身,怒目而视。
  “大王,是……外面。”一个亲卫怯生生的抬起手,指了指远处。
  孙权侧耳一听,听到了马蹄声,脸色更加难看。他举目望去,只见一匹黑色战马飞奔而来,闯入林中,骑士在警戒处翻身下马,将马缰扔给亲卫,快步奔了过来。
  孙权将弩扔给亲卫,又挥了挥手。亲卫们会意,散到四处警戒。
  骑士奔到孙权面前,躬身施礼,气喘吁吁地说道:“陛下有诏,秋后亲征益州。”
  孙权眉梢微挑。“当真?”
  骑士看看孙权,欲言又止。孙权也没理他,来回踱了几步,又问道:“可曾决定什么人随驾?”
  “亲征在秋后,眼下还只是准备,并未明诏。”
  孙权瞅了骑士一眼,挥挥手。骑士会意,转身离去。孙权双手叉腰,目光投入幽暗的密林,权衡了半晌,咬了咬牙,转身出林。
  附近的亲卫见状,纷纷跟了上来,在林外集合,翻身上马,拥着孙权向汝阳奔驰而去。
  ……
  看着快步进殿的孙权,孙策看看一旁的日历。
  “仲谋,怎么提前回来了?”
  孙权走到孙策面前,躬身一拜。“陛下,臣听说,陛下决定秋后亲征益州?”
  孙策笑了,放下手中的文书,起身走到孙权身边,绕着他转了一圈。“你也想去?”
  “这是臣最后的机会,实在舍不得放弃,这才提前赶回来,冒死向陛下请诏。”
  孙策抬手,放在孙权肩膀上,轻轻拍了拍。“仲谋,说实话,本来是想留你在汝阳的,这边的论战还有一阵子才能结束,你熟悉情况,最适合主持此事。可是你心结未解,不让你去,你怕是要恨我一辈子。”
  “臣弟岂敢。”孙权尴尬地笑了笑。“只是……”
  “行了,我明白,我明白。”孙策抬起手,打断了孙权。“我没问题,你去问太后。太后同意你去,你就去。如何?”
  孙权直起身,看着孙策。孙策面带微笑,眼神平静,带着几分调侃,几分讥诮,也不知是觉得孙权的执念可笑,还是相信吴太后不会同意,又或者有其他的意思。
  孙权拱拱手,转身告退。
  当天晚上,孙策便接到吴太后懿旨,请他过去吃晚餐。席间,吴太后问起亲征之事。孙策将亲征的原因说了一遍。吴太后听了,也没多问。她一向不主动过问朝政,召孙策来也只是关心一下,毕竟这个消息太突然,之前一点风声也没有。既然孙策亲征之计已定,她也没什么意见。
  吴太后随即说起孙权。孙权求到她面前,苦苦哀求,非要随孙策出战。吴太后苦劝无奈,只好将孙权托付给孙策,希望他能照顾孙权,不要让他太冒险。
  孙策想了想,说道:“母后,此次出征,阵势虽大,但双方实力悬殊,只要谨慎些,不会有什么意外。此战之后,天下太平,估计几十年内都不会有这样的战事。母后若不怕辛苦,不如随行,为我和叔弼、尚香壮壮声势。”
  吴太后听了,有些意外。“我也去?”
  “是的,就当一次巡视吧,皇后也去,正好随行侍候母后。”孙策又对姑母孙大长公主说道:“姑母,你有没有兴趣?正好让华儿等人也见识见识巫山风云,开开眼界,说不定能画出几幅能传世的名作来。”
  话音未落,陪在一旁的徐华便跳了起来,连连向孙大长公主作揖央求。孙大长公主笑了,转身吴太后。“太后,既然陛下盛情相邀,你我就走一趟吧?”一边说,一边挤了挤眼睛。
  吴太后会意,只好答应。
第2492章
最后的机会
  孙权有些不知所措。长身欲起,却又停住,欲起不起。张口欲言,话到嘴边,又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孙策含笑的目光扫了过来。“仲谋,你还有什么要求?母后和姑母都在,不妨直言。”
  孙权咽了口唾沫,嗫嚅道:“陛下亲征,劳动母后大驾,未免兴师动众,天下不安。还请陛下三思。”
  孙策笑笑。“此战乃是平定天下的最后一战,需动用大军二十万,多几个人又有何妨?”他捻了捻手指,又道:“之前因为交州的战事,你我兄弟至今心有芥蒂。这几年,我常常想,或许是我太严厉了,对你有些不公平。今天就当着母后和姑母的面,我们做个约定,如何?”
  孙权眼神微闪,心中不安。“什么……约定?”
  “这次你随驾出征,我给你机会,证明一下你自己的能力。从千人校尉做起,你若能作战立功,我就随例拔擢,直到战事结束。你若能将万人,我就让你做万人督。你若能像叔弼、尚香一样将数万人征战,我就让你和他们一样为都护,统兵征伐海外。如何?”
  孙权看着面带微笑的孙策,一时迟疑。
  他当然清楚孙策对他坚请出征不悦,想借这个理由让他知难而退。他是长沙王,不可能弃了王位,去做什么万人督。孙翊、孙尚香是左右都护,本部就有两万人,再加上从属他们的人马,有四五万人。一场大战,就算他再善战,又怎么可能从一个校尉积功升迁至万人将,甚至指挥数万人作战?
  中军那些骄兵悍将听不听他的命令都不好说。如果孙策给他们命令,他们趁乱砍了自己都有可能。
  只是推辞容易,以后他就无法再提类似的要求,否则任何人都会觉得他无理取闹。
  “臣自揣妄陋,岂敢与左右都护比肩。”孙权心中恼怒,脸上却不露出分毫。他早就估计到孙策不会这么轻易的答应他,肯定会设法阻拦,让他自己放弃,此刻并不意外。他拱拱手,恭恭敬敬地说道:“只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蒙陛下不弃,臣感激不尽,愿率长沙将士,随陛下征战,破蜀国,擒曹操,杀士燮,报杀父之仇,然后解甲归田,死而无憾。”
  提到杀父之仇,孙策眉毛轻挑,没有再说什么,只是点了点头。孙坚之死是他心头的一根刺,本不想提,既然孙权主动提出来了,他也不便拒绝。
  “既然如此,那你就先回长沙,整顿兵马,秋后为大军前锋,直取益州。”
  “唯,谢陛下。”孙权松了一口气,躬身拜谢。他原本还担心孙策不同意他回长沙征发士卒,这才抬出为父报仇的理由。长沙是孙坚做过太守的地方,如今又是他的封国,虽说新征发的士卒还需要训练,不如现有的军队精练,却是他有可能掌握的力量,至少比孙策调拨的将士更可靠。
  长沙是大郡,近三十万户,再加上附近山里的蛮越,征发一两万人很容易。
  虽然闻得到孙策、孙权之间的意气,可是见他们达成了一致,吴太后还是很欣慰。她知道,孙策这次让步很大,诚意无可置疑。如果这一次孙权还不满意,他就真的太过份了。
  商量已定,孙策又坐了一会,起身告辞。
  吴太后命孙权送送孙策。孙权应了,起身跟了出去。吴太后看着兄弟俩的背影,幽幽地叹了一口气。
  “妹妹,你说,陛下出征,让我们跟着去,究竟是何用意?”
  孙大长公主笑道:“天下最难断的事就是家事,即使陛下英明果断,常人难及,遇到家事也束手无计,只好请你这个做母亲的出面,做个见证,免得以后又各执一辞,说不清楚。”
  吴太后苦笑着摇摇头。“妹妹,我虽然糊涂,却也不瞎,看得到陛下是如何对待这几个弟妹的。要说错,自然是仲谋错了。可是仲谋也有他的难处,看着叔弼、尚英两个小的都统兵数万,坐镇一方,他这个兄长却背负着骂名,如何能忍?他心中不服,你让我这个做母亲的怎么办?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孙大长公主伸手拍拍吴太后的手背。“陛下仁孝,体谅你的难处,所以给仲谋这个机会。这下子,你该满意了吧?按照朝廷法度,国内的藩王可是不能治民的,更遑论统兵。”
  “是啊,是啊。”吴太后连连点头,表示认同。“陛下这次真是仁至义尽了。仲谋若是仍不满意,纵使陛下不计较,我也不能饶他。”
  ……
  孙策出了殿,站在廊下,看着远处的与群星混在一起的万家灯火,一时沉默。
  孙权拱着手,站在一旁,同样沉默不语。
  过了许久,孙策转身,看了孙权一眼。“你打算什么时候起身?”
  “唯陛下吩咐。”
  “既然决定了,就不要犹豫,早点准备吧。”孙策抬起手,拍拍孙权的肩膀。“长沙是父亲征战过的地方,威名尚在,你这次去长沙征发士卒,从军征战,不要辜负了他的英名。”
  “臣尽力而为。”
  “嗯。”孙策微微颌首,收回手,转头看向远处。“在家为兄弟,在朝为君臣。你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出面的,现在就提,等到了长沙,怕是不太方便。叔弼虽好说话,孔明却不是一个随便的人。”
  孙权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来。他何尝不知道去长沙征兵的难处,只是他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
  “多谢陛下关心。臣举止狂悖,已经让陛下为难了,不敢再做份外之求。刚刚太后说,资助臣五百部曲,护臣周全。太后一片爱心,臣不敢推辞,只是五百部曲实在太多……”
  “不多。”孙策打断了孙权。太后送了五百部曲,他总不能说太多,非逼着孙权撤减一些。既然同意了让孙权回长沙征发士卒,他就不打算在这些细节上计较。“藩王将兵,于例不合,难免有一些意见。你好好打,不要让我被人指后脊梁。”
  孙权惊出一身冷汗,连忙躬身行礼。“累及陛下,臣无地自容。”
  他很清楚,孙策登基之际就有明诏,封在国内的藩王不治民,不治兵。计划将来出征海外的藩王则一直没有正式封王,孙翊、孙尚香如此,袁耀也是如此。孙策封他为长沙王,本来就有阻止他统兵的可能,现在他坚请出兵,孙策是有足够的理由撤藩的。
  之所以没这么做,一是照顾他的面子,二是留下后路。一旦他作战不利,随时可以免去他的兵权,让他以长沙王就国。到了那时候,任谁都不能说孙策寡恩,只会说他不自量力。
  孙策笑了两声,又问道:“仲谋,若是将来有机会统兵,出海征伐,你想去哪个方向?”
  孙权思索片刻,摇摇头。“臣还没想过。陛下觉得哪个方向比较合适?”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4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