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52/1332

  许强等人极力请战。邓展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却按照伤势轻重进行分工。伤势比较轻,或者恢复得比较好,不影响行动的安排在第一梯队,伤势比较重,暂时还不能上阵的安排在第三梯队。主力第二梯队则由其他人担任。
  战斗进行得很激烈。
  守燕子坡的是蜀军虽少,却是曹昂从兖州带来的部曲,跟随曹昂多年,忠心耿耿,战斗经验丰富,又有地形可用,在潘璋的指挥下,打得非常顽强。邓展连续发动十余次攻击,损失三百四人,都没能得手。
  得知邓展进攻燕子坡,曹昂随即下令攻击莲花湖的吴军,打算夺回莲花湖,解决卧榻之侧的肘腋之患。
  双方在相隔二十余里的两个战场上鏖战,谁也不肯放弃,谁也不敢放弃。
  得知邓展部进攻燕子坡受阻,李严随即放弃了对宣汉城的进攻,率部绕过凤凰岭北坡,赶到燕子坡助阵。在邓展与李严的轮番攻击下,潘璋所部伤亡惨重,渐渐支持不住,派人向曹操、曹昂求援。
  曹昂见形势不妙,留下少量兵力驻守凤凰岭,亲率主力突击,强攻莲花湖畔的吴军阵地。
  蜀军以上击下,又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吴军打得很辛苦,伤亡激增。邓展随即下令放弃莲花湖,将防线收缩到燕子坡东侧,在坡下立阵,借助地形阻击曹昂,同时集中兵力猛攻燕子坡。
  邓展与曹昂在燕子坡激战时,黄忠与曹操也不约而同的展开了行动。
  黄忠放弃了滚龙坡,率部回撤,在七道岩立营,留两千人防守,自己亲率主力赶往燕子坡,先一举夺回莲花湖大营,切断了曹昂与凤凰岭的联系,随即包抄曹昂身后,与邓展夹击曹昂。
  曹操担心曹昂安危,发起主动进攻,却受阻于七道岩,前进不得。他也想学黄忠,派遣游击分队渗透到燕子坡一带,接应曹昂,随即发现双方的单兵作战能力相差甚远,蜀军游击分队根本无法接近燕子坡,反倒连续被吴军各个击破,损失惨重。
  无奈之下,曹操派人传令曹昂,命令曹昂突围,退回宕渠。
  曹昂反复权衡之后,拒绝了曹操的命令,先下令潘璋放弃燕子坡,绕道撤回宕渠,自己则先往南撤,佯装要赶往七道岩与曹操汇合,随即杀了一个回马枪,抓住吴军各部之间的一个空隙,杀回凤凰岭。
  黄忠的斥候截获了几个曹操派来的信使,知道曹操命曹昂撤退,所以将大部分兵力都安排在了南侧,没想到曹昂会重回凤凰岭。一个疏忽,被曹昂突击得手。
  黄忠勃然大怒,随即下令包围凤凰岭。
  失去了曹昂的增援,潘璋兵力损失殆尽,只得放弃了燕子坡,西行至渠水上游河谷,迂回三百余里,返回宕渠,向曹操汇报。
  经过近半个月的反复争夺,燕子坡一战以吴军付出两千余人伤亡的代价,夺取燕子坡落幕。
  曹昂先后损失近三千人,伤者满营。半个月的战斗,面对黄忠、邓展等人的轮番进攻,曹昂打得极为顽强,虽败不乱,最后还在黄忠面前玩了一招声东击西,重回凤凰岭,也让黄忠等人见识了他的用兵能力,不敢掉以轻心,一边休整,一边部署下一阶段攻取宣汉和凤凰岭的战斗。
  这时候,黄忠等人不约而同的想起了皇帝陛下之前派人送来的曹操手注《孙子兵法》,曹昂的表现简直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如果不是兵力、装备有明显差距,这一战谁能笑到最后,还真是说不定。
  黄忠等人拿出压在箱子底下的书,摆在案头,随时翻阅。没书的将领则想方设法,或是安排人来抄写,或是几个人隔三岔五的聚在一起讨论。
  为了方便麾下将领学习,黄忠上书皇帝陛下,汇报军情的同时,请求调拨《孙子兵法》五十部。
  ……
  曹昂被困凤凰岭,曹操进退两难。
  秋收已至,孙策亲征很快就要开始,他却被陷在巴西动弹不得,形势对他非常不利。
  曹操与陈宫、辛评等人反复讨论,商议对策,最后陈宫提出一个建议。
  软硬兼施,两手准备。
  软的一手是再次派使者请降,对条件做部分修改,不再坚持保留蜀王的爵位,可以考虑封侯,却要求为皇长子保留一块封地,并恳请根据益州的特殊情况,对新政进行部分调整,以保证益州大族的利益。
  这么做,一方面是为了得到故朝老臣的支持——大汉四百年,遗老很多,有些人还身居高位,有相当的影响力;一方面是为了求得益州大族的支持,希望能将益州大族牢牢的绑在蜀国的战车上。
  硬的一手则是集中兵力,争取时间。任命爨习为南中督,全面负责南中军政,高定、雍闿、朱褒等人各辖一郡,曹仁则率主力退守巴郡,准备迎战吴军主力。
  形势不妙,益州有全面失守的可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不得不放弃益州南部的山区,集中兵力,坚守益州北部平原地区。火线提拔爨习等南中大族也是为孙策设置障碍,以孙策宁愿亲征,也不肯对巴蜀大族让步的态度而论,他对南中大族让步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得到南中也会泥足深陷,至少短时间内无力北进。
  这样一来,蜀国至少能争取一年半载的时间。
  曹操反复权衡后,接受了陈宫的方案。
  为了表示诚意,曹操以辛评、秦宓为请降使者。辛评是辛毗的兄长,与很多汝颍人相熟,能够从吴国内部寻找支持者。秦宓是广汉绵竹人,学识渊博,口才极佳,是益州名士,代表了益州大族的利益。派他们俩出使,是曹操所能想到的最佳组合。
第2503章
皇二代的教育
  秋收后,孙策起驾,离开了驻跸大半年的汝阳,前往荆州。
  汝阳依然热闹,甚至更加热闹。不管孙策表现得如何大度,有些话题毕竟太敏感,即使不羁如祢衡,也不敢无所顾忌的放言。如今孙策离开了,他们当然能说得更畅快,更直白些。
  王朗因此愁白了头,觉得自己这个汝南太守可能到此为止了。他经历过党锢之祸的余波,知道处士横议可能带来的危害。天家无情,今上虽年轻,却是个用兵高手,焉知他这是不是欲擒故纵?豫州世家如今这么温顺,可不是天生如此,而是被反复清洗过的结果。
  借着送行的机会,王朗私下里找杨修问计。杨修是天子心腹,自然对天子的心思掌握得准确些。
  面对虚心请教的王朗,杨修却笑而不语,逼得急了,才说了一句:学问就是学问,上有翰林院,下有郡学,你一个汝南太守管那么多干什么?只要他们不打破头,闹出人命,你就在旁边看着。
  王朗恍然大悟,如释重负。
  孙策听杨修说起这件事的时候,车驾刚刚进入南阳境。
  秋收刚刚完成,大路两侧的稻田大部分收割完毕,不少老人、孩子提着竹篮,在收割后的稻田里捡拾遗落的稻穗,有人累了,站起身,一手叉腰,看着官道上长得看不到头的仪仗队伍,却不惊慌,只是静静地看着。孩子们到底好奇心重些,有的站在原处,有的赶到近一些的田垄上,打量着这些陌生人。
  一个十来岁的女孩,脚边放着一个竹篮,站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手里还抱着一个更小的,大概只有两三岁,也不知道看见了什么,眼神专注,连怀里的孩子大哭都顾不上。
  一个身影从队伍中走出,踩着田垄,摇晃着身体向那女孩走去。田垄很窄,她不得不张开双臂保持平衡。她走到那女孩面前,说了几句什么,递上一个小包裹,又伸展着双臂走了回来,像一只展翅的天鹅。
  孙策看得清楚,那是他的长女孙元,倒是和那个女孩差不多大。
  孙策打开车窗,让车旁的郎官将孙元叫过来。孙元很快来了,纵身上了行进中的马车,钻进车厢,见杨修坐在孙策对面,不好意思地吐吐舌头。
  “杨长史。”
  杨修含笑点头。
  孙策与杨修对面而坐,占据了车厢里的两个座位,孙元不知道该坐哪儿,只能站在门边等着。杨修见状,主动请辞,将座位让给了孙元。
  “你认识那人?”孙策将案上的果盘往孙元那边推了推。
  “不认识。”孙元掏出手帕,取了几个果子,用手帕包起,打开窗户,请一个郎官给刚才那个女孩送过去。郎官见惯了这种事,只是看了孙策一眼,见孙策不反对,接过手帕,转身去了。孙元拍拍手,坐直了身子。“我见她年纪与我差不多,却带着两个孩子,还要捡稻穗,很是辛苦,便想送她一点东西。”
  “你也知道辛苦?”
  “我也捡过稻穗啊。”孙元托着腮,嘟着嘴。“开始挺好玩,时间久了,腰酸背痛,晚上都睡不好。”
  “你捡过稻穗?”孙策多少有些惊讶。他主张儿女们要知人间辛苦,所以经常带他们与百姓接触,却没让他们真正干过农活。毕竟年纪太小,长子孙胜也不过才十三岁,孙元才九岁。
  “嗯,觉得好玩,逃课偷偷去的,捡了半天,得了半篮稻穗,只够煮一碗饭。”孙元嘻嘻笑着。
  孙策忍不住笑了一声,瞥了孙元一眼。一直以为孙元是个乖巧孩子,没想到还有逃课去捡稻穗的事。看来孙家的基因还是强大啊,不管男女,都有点虎,不是安分守己的主。
  孙元转头看向车窗外,脸上的笑容淡了些。“我那时才知道,农士真是辛苦呢,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父皇,征讨益州,是不是要好多好多粮食?”
  “当然,你们算术课上都应该算过吧。”
  “是算过,只是当时只关心答案对错,不知道那个数字背后有多少辛苦。”孙元转过头,央求地看着孙策。“父皇,能不能不打?”
  “不打?”孙策诧异地打量着孙元。
  “是啊,谈判不好吗?蜀王是阿琬的大父,将来还会传给阿琬的阿翁,再传给阿琬。父皇不是也很疼爱阿琬吗,就封他做个蜀王,免得父皇亲征,不仅辛苦,还要牺牲很多战士,消耗那么多粮食。”
  孙策一时不知道该怎么说。亲征益州不仅仅是收复益州、统一天下的问题,还涉及到不同理念、不同集团的利益斗争。这么复杂的事,对一个刚刚九岁的孩子说,是不是太早了?
  孙策想了想,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让人将孙胜、孙捷叫了过来。孙策将孙元拉到身边共坐,让孙捷、孙胜小哥俩坐在对面。孙元一个人在的时候,还算坐得规矩,此刻当着两个兄长,反倒刻意与孙策亲昵起来,特意偎在孙策怀中。孙捷、孙胜见了,都有些羡慕,却又不敢说,只能规规矩矩的坐着。
  孙策让孙元将刚才的观点重复了一遍,然后问孙捷、孙胜的态度。
  孙元话音未落,孙捷就嗤了一声。“父皇,小妹这是妇人之见。”
  “你歧视女子!”孙元立刻挺起身,握紧了小拳头,怒目而视。“父皇有明诏,要男女平等。”
  “呃……”孙捷尴尬地挠挠头。“父皇,我……我没这个意思。”
  孙策示意他接着说。孙捷一开口就犯了错,有些紧张起来,张了几次嘴,还是没说出一句囫囵话。孙策暗自叹气,将目光转身一旁的孙胜。
  孙胜直身而起,拱手施礼。“父皇,儿臣以为小妹之言虽然有些道理,终究是童稚之言,不够全面。其心可悯,其言却不可用。”
  “那你说说,为什么不可用?”
  孙元也不服气地说道:“没错,你倒是说说,我怎么就是童稚之言了。你虽说是兄长,却也比我大不了几岁呢。再说了,我捡过稻穗,知道农士辛苦,你捡过吗?”
  “我没捡过。”孙胜不紧不慢地说道:“但是我没捡过稻穗,不等于我不知道农士辛苦,就像我虽然没有从军,却也知道父皇当年征战辛苦一样。从父皇出舒城,到大吴建国,再到父皇称帝,这些年来,哪一州不是征战所得?就算是谈判,那也是大兵压境之下,胜负判然,对方才不得不俯首称臣。父皇亲征益州,并非好战,而是不得不战。”
第2504章
母与子
  孙元随即表示反对。哪有什么不得不战,无非是有人想从中牟利,故意以此为借口罢了。一个将士出征,十户不安。十万大军出动,天下骚然。就为了几个人封侯拜将,几个人大发横财,是不是值得?
  孙胜不紧不慢。“战不是为了谋利,而是为了止害。小妹你可知道,益州不平,需要多少大军驻扎?你又是否知道,益州不服王化,仅在茶叶上,朝廷每年就要损失多少钱,被羌胡白白占了便宜?”
  孙元眨巴着眼睛,气势大弱。“我……我不知道。可是……说来说去,不还是钱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52/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