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1332

  冯方松了一口气。既然孙策不阻止关中人返回家乡,那他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
  阎象转身对桥蕤和张勋施了一礼。这两人身份不一样,他要客气得多。
  “桥元茂,张元功,你们都是袁将军故友,总不会也不辞而别吧?”
  张勋一声长叹:“阎元图,放心吧,我会去汝阳,送袁公路入土。”
  桥蕤也点头道:“我自然要去。相交一场,岂能不见他最后一面。”
  阎象点点头,坐了回去,转头对宛令杜袭说道:“子绪,你费点心,统计一下有多少人想返乡的,特别注意两类人:一类是生活困难,需要资助的,一类是有职务在身的。生活困难的需要资助,你统计好,报个名单上来,太守府会拨钱过去。有职务在身的要及时安排人接替,别耽误了公事。”
  杜袭迟疑了片刻。“所有人吗?”
  “所有人。”孙策接过话头,语气非常肯定。“来去自由,绝不勉强。”
  “喏。”杜袭点了点头,向孙策微微欠身。孙策知道,杜袭很快就会提出辞职,他想回家了。“子绪,待会儿会议结束,你留一下。”
  杜袭有些意外,但还是点头答应。
  孙策又问了冯方一些问题,主要是他一路的见闻,比如长安的城防是否坚固,民心是否安定,路边有没有饥民等等事宜。冯方的回答并不能让孙策满意,他对些事关心极少,可以说这趟出使很不称职。合格的使者并不仅仅是传递双方的意见,还有打探对方境内情报的任务,象他这样眼高手低的人根本不行。
  孙策很失望,虽说没有说什么,但冯方感觉到了,心里更是不舒服。会议一结束,他就匆匆离开了。回到家,他一进门就大叫收集行装,准备回家。正在和母亲马夫人说话的冯宛听见,连忙迎了出来。
  “你刚回家,还要回哪儿去?”
  “回关中,回杜陵。”冯方没好气的嚷道:“南阳又不是我们的家。”
  冯宛吃了一惊。“为什么要回关中,关中有西凉兵。”
  “董卓死了,西凉人完了,天子在关中,关中说不定又要成为京畿了。此时不回,待田产宅院被流民占了再回吗?”冯方甩甩袖子,气得直喘粗气。“气死我了,气死我了。阎象这狗东西,真是忘恩负义,也不想想当初是谁建议袁公路任他为主簿的,现在居然这么对我,当我是什么?”
  冯宛脸色变了几变,欲言又止。
  “你想说什么?”冯方看在眼里,更是气不打一处来。“还想留在南阳做工匠?你是我冯方的女儿,不能学那村夫鄙妇,研究什么织机。从现在开始,你不准抛头露面,坏了名声,将来被夫家看不起。”一想起女儿出嫁这件事,冯方就更是郁闷,唉声叹气,连呼可惜。
  冯宛咬着唇,想了半天,趁冯方不注意,一转身溜了,直奔隔壁的张子夫家。
第0274章
本草堂
  冯方等人离开后,堂上只剩下蔡邕、周瑜、阎象和杜袭。杜袭有些不解,不知道孙策要说什么事。如果是为了挽留他,这个阵势可真不小。
  “子绪,留你下来,是有件事需要你出席。”
  杜袭松了一口气。看来孙策只是耽误他几天,不会强行留他。“将军请说。”
  “我想建一个名人堂,纪念与南阳有关的历代贤达,令曾祖伯夷公曾做过宛令,为政清明,有功当时,至今还有一些老人感念他的德政,理应在名人堂有一席之地。你家中可有他的画像或者行迹,或者有记得他相貌和经历的老人,我想请蔡先生为他写传画像,以供后进瞻仰。”
  杜袭愣了一下。“将军,先祖只是一介宛令,而且只是一任,这么做怕是承受不起。”
  蔡邕说道:“你错了,能否进名人堂,享受四时祭礼,与官职大小无关,只论德与能。伯夷公未显时有节操,为官时有政声,就算做一介小吏也可以进名人堂,何况是宛令。”
  杜袭想了想,躬身一拜。“袭这就回去问问老人,也许还记得一些。”
  “那就等你的消息。”
  杜袭起身欲走,孙策摆摆手,示意他别着急。他起身走到杜袭身边,挽着杜袭手臂,低声说道:“子绪,落叶归根,人心思乡,这是人之常情。你如果愿意留下,我自然是欢迎之至。如果你想回家,我也可以理解,你不要有什么心理负担。有什么困难没有?不用客气。”
  杜袭拱手致谢,笑道:“多谢将军。虽然只做了不到一个月的宛令,但温饱无忧,沿途又有各县提供食宿,过了叶县就有乡党接济,应该没什么问题的。”
  孙策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杜袭连馈赠都不肯接受,去意已定,强留无益。
  孙策将杜袭送出中门,杜袭再三婉拒,拱手而去,与刚刚进来的张仲景擦肩而过。孙策笑了,招招手。“快来快来,正要说到你。”
  张仲景一头雾水。大战结束半个多月,大部分伤员都已经基本部员,可是还有一些重伤员需要他料理,他忙得很,孙策突然派人请他来,他实在有些不情愿。
  “很忙啊?”孙策看着张仲景挽起的袖子,咧着嘴笑了。
  “还好,帮忙的人多,皮肉伤的基本都出营了,只剩下一些重伤的,正好向将军请示一下。有些伤员的伤势特别重,病情反复,不知道最后能不能救活。可是药却用得不少,如果继续救的话,还请将军再拨一些钱。”
  孙策皱了皱眉,叹了一口气。“尽力救吧,钱的事,我想办法解决。”
  “喏。”张仲景说完,转身就想走,孙策连忙拉住他。“别急啊,我还有事呢。”
  “将军有什么事比救人还重要?”
  “救更多的人。”
  张仲景停住了。孙策拉着他,一边往堂上走,一边说道:“怎么样,那些帮忙护理的妇人如何?”
  张仲景瞅了孙策一眼,很是无语。当初迫于战事,孙策采纳赵俨、娄圭的建议,招募了不少南乡、顺阳的难民到辎重营帮忙,还特意挑了一些女子帮助照顾伤员。那些女子是帮了不少忙,但战事结束之后,他就将她们遣散了。伤员难免有裸露身体,女子多有不便。现在孙策重新问起,他反倒有些不好说。
  “我听说你将她们都遣散了?”
  “是的,不过不是她们的错,是我担心不方便。”
  “那你有没有注意到,没有她们之后,伤员的情绪有什么变化?”
  张仲景思索片刻,神情有些变化。孙策不提醒,他还注意不到。营里有些伤员伤势很重,一直没有康复,而且脾气很坏,动不动就发火,可是当初他们刚刚受伤的时候却没这么激动,有些人即使是截肢时疼得晕过去,也咬着牙不肯叫痛。
  难道是这些妇人的原因?
  “我再问你一件事,你给妇人看病的时候,可有男女之心?”
  张仲景勃然变色。“将军视我为何等样人?医家眼中,只有病症,不分男女。”
  “你能做到,为什么就觉得别人不能做到?妇人天生有母性,比男子更有耐心,更擅长照顾伤员。有她们在,伤员的戾气会轻得多,也利于伤势复原。而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有了这些妇人助手,医匠们是不是干活特别有劲?”
  “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就是嘛,我没点把握,敢给你乱提意见?”孙策哈哈一笑,揽着张仲景上了堂,示意他入座。“回头再发个正式的招募令,一切遵从自愿的原则,招募一些妇人入营协助照顾伤员。这次正式些,入职之前,你安排人对她们进行培训,以后包扎、换药这些简单的处理就交给她们,你们腾出手来做大事。”
  张仲景一边点头一边自嘲道:“我们就是治病,还能什么大事。”
  “治更多的病,救更多的人。”阎象接过话题。“将军决定出资建立一个本草堂,专门研究医药医术。除了收集整理现有的医典药典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任务要交给你们。”
  张仲景喜出望外。南阳现在有讲武堂和木学堂,一个培养将领,一个培养匠师,这两种人在刚刚结束的战事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有时候也觉得不公平,医匠也很重要,为什么不能建立一个研究医术的地方?孙策之前提过,但后来一直没有消息,现在机会终于来了,孙策要建本草堂了。
  “府君请说。”
  “其一,绘制人体脏器、血管、筋肉、骨胳诸图,尽可能搞清楚每一块骨头、每一块肌肉的作用。”
  张仲景有些犹豫。“现在有些迟了吧,双方阵亡将士的遗体都掩埋了,就连俘虏都没有。”
  “这个不用你担心,很快就会有。第二件事更重要,立即着手研究瘟疫。将军的意思是不仅要收集我汉家医典,还要研究胡医,你抓紧时间派人去一趟洛阳,找白马寺的胡僧,向他们讨教西域的医学,两者互相参照,找出瘟疫流行的原因和处理办法。大战之后必有大疫,我们现在着手已经有些迟了,但亡羊补牢犹未晚,现在去做,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张仲景躬身一拜。“将军,我去洛阳。”
  “你去洛阳,本草堂谁来主持?”
  “家师张公伯祖可任祭酒。他行医数十年,弟子众多。若他肯主持本草堂,可立得名医数十人。”
第0275章
激将
  孙策忍不住笑了。人都是有私心的,名医张仲景也不例外。由他的授业恩师张伯祖出任本草堂第一任祭酒,他不仅可以获得尊师重道的好名声,还能让本草堂拥有更多的人力资源,一下子盖过木学堂、讲武堂的风头。他自己腾出手来,去洛阳拜访胡医,将来融合汉胡,医术大成,这第二任祭酒铁定是他的。
  名利双收啊。
  不过孙策从来没什么道德洁癖,更何况张仲景的想法也不算过份,是个人都有私心。
  讲武堂、木学堂已经小有规模,走上了正轨,本草堂又敲定了,大事已定,他就算暂时离开南阳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了。倒是还有些事想做,比如算学和农学,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而且一口气做了这么多事,荷包已经空了,只能暂时放一放。
  事要一件件的做,饭要一口口的吃,急不来。
  归根到底,一是缺钱,二是缺人。现在用的钱基本是抢来的,木学堂勉强能够自负赢亏,讲武堂虽然是在赔钱,但要养的人不多,还可以应付,本草堂却是个无底洞,孙策现在还估算不出来要填多少钱进去。再加上大量难民要返乡,仅是沿途的粮食供应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孙策的荷包已经在惨叫。
  可是这件事必须做,一是出于人道主义,不能坐视难民饿死在路上,二是收买人心。孙家没有家世,父子杀人狂的恶名在外,不抓住这个机会收买人心,改变世人对孙家的恶劣印象,以后凭什么争霸天下?这件事做成了,就算有人要骂孙家,至少有人会出来为孙家说句公道话。
  这些都是需要花钱的,经济是基础啊。
  但蔡邕不关心钱的事,他汲汲不忘的是有了木学堂、讲武堂,现在又有了本草堂,怎么能忘了最重要的学问——经学?经学才是真正的经国之大业,孙策年轻不懂事,他不能不提醒。
  孙策拍拍口袋。我没钱了,要不把为你著史准备的资金挪用一下?
  “你敢这么做,我就去长安!”蔡邕大怒,拂袖而去,跑得比谁都快,一点也不像年过花甲的老人。
  阎象、周瑜忍俊不禁,笑了一阵,又摇摇头。
  “开军市吧。”周瑜提醒道:“将士们手中有大量的战利品可以交换,放在手里也未必用得上,开军市,助流通,顺便搜集一些市租,增加一些收入。”
  阎象抚着胡须。“将军,是时候让诸家入股了。该杀的杀得差不多了,该打的也打得够了,该给他们一点好处了。逆取而顺守,一味用强并非长久之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