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2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0/1332

  贾逵沉吟了良久。“这个不好说,不过我很佩服陛下的眼光。他既然不看好长沙王,我相信长沙王在战场上很难取得能和父兄比肩的战绩。长沙王在交州时,受挫可不止一次。”
  “长沙王在交州受挫是不假,却不是统一营之兵时。”裴潜剥开一枚栗子,扔进嘴里。
  这是孙权刚刚送他的,不是本地栗子,而是蜀栗。两军交战之际,贸易却还是通的,只是蜀栗味美价高,不是普通人能吃得到的。
  当然,孙权不是普通人。不管天子是不是乐意他统兵上阵,他还是长沙王,几个蜀栗还是吃得起的。
  贾逵眼神闪烁,良久未语。裴潜一连吃了几个栗子,见贾逵没反应,哑然失笑。
  “真不吃?再不吃,可就没了。”
  贾逵盯着裴潜看了两眼,咯噔了一声,舱外一阵轻响,有脚步声远去。裴潜的眉梢抽搐了一下,坐直了身体,慢慢拍掉手上的栗壳。贾逵斥退左右,自然是有重要的话要说。
  “文行,你在天子身边,知道天子打算如何处置长沙王吗?”
  裴潜眼神一闪。“处置?”
  贾逵点点头,神情郑重,双目如电,逼视着裴潜。
  裴潜被贾逵看得不安,下意识地躲闪了一下,露出一丝疑惑。“梁道,为何有这样的想法?天子不是这样的人。他若欲行郑庄公故事,何必与长沙王击掌立誓,恨不得他赶紧离开战场?”
  “如果长沙王有不臣之心呢?”
  “那更不可能。”裴潜一口否决。“陛下富春秋,武艺精绝,甚至可以说天下无敌。兼为人稳重,身边从不离人,长沙王纵欲行非常之事也不可能成功。退一万步说,就算他运气好,成功了,这帝位也与他无关。袁家势大,皇后之位稳固,天子若有不测,皇嫡子继位是必然之事,绝无疑义。长沙王纵是利令智昏,也不会行此下策。”
  裴潜顿了顿,又道:“就算他疯了,又能做什么?为害既不大,惩处必然有限,陛下又何必授人以柄?”
  贾逵沉思良久,点了点头。裴潜是天子身边的近臣,在这些问题上,比他有把握。他端起酒杯,浅浅的呷了一口,又取过一枚栗子,慢慢剥开,放入口中。
  “这么说,是我想差了。只是我还是无法理解天子的用意,他这么做……”贾逵摇摇头。“不可解。”
  “怎么不可解?”
  “依你所说,长沙王虽无名将之姿,却也不是一窍不通。统三五千人征战,只要不遇到极其高明的对手,以吴军的精练和装备,取胜并不难。陛下欲使其受挫自退,为何不等一等,却在这时候与他约誓?”
  裴潜想了想。“或许是陛下希望他早点知难而退?毕竟初登战阵,谁也没把握必胜。这时候退,总比大战时退好一些。前期接触规模有限,就算受挫也有机会救援,危险性要小得多。若这样的战斗都不能取胜,长沙王自然无颜再提要求,只能乖乖的回长沙国,做他的长沙王去。”
  贾逵苦笑,没有再说什么。
  裴潜有些着急。他可是带着孙权的委托来的。“梁道,可与不可,你给个痛快话。”
  “没什么可不可的。”贾逵不紧不慢地说道:“既然长沙王在前军,就是我的袍泽,战场上互相救援是份内的事,毋须交待。”
  他想了想,抬起头,瞥了裴潜一眼,又道:“文行,疏不间亲,你在天子身边,本不该与外臣交接,更何况是藩王。以后这前军,你还是少来为好。”
  裴潜面色发烫,讪讪地点点头。
第2519章
御前军议
  裴潜当晚留宿贾逵营中,两人抱被而卧,说了半夜话。
  同为河东降臣,一个是内臣,一个是外将,互通消息是情理之中的事。裴潜来前军见贾逵也是摆在明处,毋须瞒人。
  同乡就是一个天然的圈子。远家越远,这个圈子越牢固。在河东时,裴潜和贾逵还没这么亲近。如今这个圈子还有扩大的趋势,由同乡扩展到同县,再到同郡,甚至同州。天子身边的军师处、军情处中就有荆州系、豫州系、青徐系和江东系四大派,明争暗斗,连天子都没办法解决,只能居中协调。
  裴潜说内朝的事,贾逵大多时候只是静静地听,并不插话,看起来还有些走神。
  “梁道,军中情形如何?”裴潜说得口干,端起水杯喝水,顺便用脚踹了踹贾逵,嘟囔了两句。
  作为河东人,他对南方的气候很不适应,夏天闷热也就罢了,冬天显得格外阴冷,被子总是湿漉漉的。平日里驻扎在陆地上已经很难受了,如今住在战船上,更是阴冷彻骨。可是看贾逵,看起来却惬意得很,似乎已经适应了这种生活,床上的被子单薄得让他怀疑会不会被冻死。
  贾逵一惊,回过神来,挪了挪身子,又将被角掖好。
  “陛下要出其不意,反其道而行,当是不给曹操太多准备的机会,同时向荆楚大族交待,以彰显战事之艰难,消除好战轻敌之心。如此看来,纵使益州之战分出胜负,征伐也不会停止,只是走得更稳一些。”
  裴潜微怔,沉思片刻,随即有些脸热,点头说道:“还是梁道看得透彻,我倒是迷了。”
  “大概是尚书台的炭薪太充足了吧。”贾逵无声而笑。“陛下为你们想得太周全,未必是好事。”
  裴潜哑然失笑,也没忘反嘲一句。“要说过犹不及,军中远胜尚书台。全民尚武,好战成风,不得不借这大江之水,让你们冷静冷静。”
  贾逵哈哈一笑。“没错,知易行难,圣明如陛下亦不能两全,难免有所偏颇,何况你我。你我皆是州郡之才,这治国平天下的事无能为力,还是由陛下和诸公操心吧。”
  裴潜目光一闪,欲言又止。
  贾逵看了他一眼,又道:“文行,有机会,你还是转到军师处或者军情处吧,尚书台不适合你。”
  裴潜看了贾逵一眼,点了点头。他来找贾逵,便有些想法。文采并非他所长,与陈琳、王粲等人无法相比。可是论事功,他自信比陈琳、王粲强很多,如果有机会进军师处或者军情处,他更能发挥优势。
  最好是军师处。如果能外放,做一督军师,说不定还有机会跟着立功封侯。
  比如贾逵。以贾逵的能力,做大都督有点困难,也未必有这样的机遇,万人督却是绰绰有余。万人督通常会配备军师,若是作战立了功,不仅万人督可以加官晋爵,军师也有机会封侯。
  贾逵提出这个建议,等于是给他一个承诺。将来如果有机会,他们可以并肩作战。
  当然,前提是他要能入军师处。
  ……
  两天后,孙策率领中军到达夷陵。
  夷陵守将潘华收到命令,早早地出城相迎。孙策却没有在夷陵耽搁,让潘华上了船,继续前进,直到荆门山、虎门山。
  荆门山、虎门山是夷陵的西大门,也是西陵峡的东端。
  西陵峡又称巴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段,以险著称,峡中有峡,滩中有滩,大大小小的险滩数十处,兼之水流湍急,一不小心便有触礁的可能。
  不用深入西陵峡,在荆门山、虎门山的夹峙之下,看着滔滔江水,便能感受到西陵峡水流之急。别说溯水上行,能在江中保持平稳,不被水流冲走,就够累人的。孙策的座舰比较大,两侧的三对轮桨、船尾的一对轮桨全速运行,卷起雪白的浪花,才能维持座舰平稳。再往上行,就不得不依赖纤夫了。
  下了锚,轮桨慢慢停止,击水声渐息,只剩下江水哗哗作响。
  就在江心,孙策召开了军师处的第一次会议。
  除了军师处、军情处的军师、参军,与会的还有前将军朱桓部及江陵战区都尉以上的将领,总数逾百人,平日里用来议事的舱室挤不下,孙策便转移到了甲板上。
  看着巫山,吹着春风,听着江涛,自有一番身临战场的感觉。
  会议开始之前,孙权站在飞庐上,凭栏而立,看着滚滚东去的江水,心头有些忐忑。裴潜还没给他答复,贾逵愿不愿意助他一臂之力,他心里没底。如果贾逵不肯,那他就只能孤军奋战了。
  我怎么会夸下那样的海口?孙权再一次叹息。
  朱桓走了过来,看看孙权,又看看站在下层甲板上的贾逵、孙观等人,皱了皱眉。“马上要议事了,大王怎么没下去和他们说说话,交换一下意见?”
  孙权苦笑,不答反问。“将军对此战怎么看?”
  朱桓转身,双手轻拍栏杆,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有中军水师在,水战毋须我前军费心。我等只要能操好舟,别自乱阵脚,登陆后攻城掠地便是了。”他低下头,看看湍急的江水。“江水虽急,毕竟有例可循,只要小心些,不会有什么问题。”
  孙权瞥了一眼四周,低声说道:“若大王将初战的任务交给前军呢?”
  朱桓诧异地转过头,欲言又止,半晌才道:“陛下的意思?”
  “将军,中军水师组建不到一年,麋、陈二位以前都是行海船的,并不熟悉三峡水情。论三峡水战,谁能胜过甘安东?他当年逆水而上都吃了亏,新组建的中军水师又能强到哪儿去?”
  朱桓摸摸头,有些犹豫。孙权说得有理,就三峡而言,中军水师最多有整体实力,具体到营规模,未必比他们强不到哪儿去。这么说,规模较小的初战很可能会让前军上。
  这是机会,也是考验。
  “所以你主动求战,要争首功?”
  孙权嘴里发苦,却不能在朱桓面前示弱,只是淡然地点了点头。
  朱桓思索片刻,又道:“首功是重要,不过也不能急,还是要按章程来。虽说你和陛下有约在先,可是胜负难料,陛下最看重的还是你的能力,并非简单的胜负。只要你该做的都做了,而且做得出色,就算战场上有些挫折,陛下也不会吹毛求疵,逼你归国。”
  朱桓拍拍孙权的肩膀。“陛下对你的爱护不亚于左右都护。你放轻松些。”
  孙权感激地点点头。
  两人正说着,身后传来脚步声,他们连忙停住,回身一看,正好看到孙策从舱中走出,身边跟着中军水师督麋芳、长史陈矫。裴潜也在其中,和两个尚书郎站在一起。见孙权看过去,裴潜不动声色地点点头。
  孙权长出一口气,心里一块大石头落了地。
  孙策仿佛听到了孙权的心声,走了过来,伸手揽住孙权的肩膀,走到栏杆边。“怎么样,看到这江水,这地形,还有把握吗?再给你一次机会,现在后悔还来得及。”
  孙权心情正好,面带微笑。“陛下,臣虽愚钝,蒙陛下不弃,拜为长沙王,也算是一国之君,岂能言而无信?陛下放心,此次西行,必破曹操而还。”
  孙策笑笑,拍拍孙权的肩膀。“仲谋豪气,那朕就不多劝了。只是战略上固然要藐视对手,战术上却要重视对手,千万不能轻敌。”
  孙权拱手施礼。“唯!”
  孙权的声音太大,不仅飞庐上的人听得清楚,下层甲板上的人也听见了,纷纷将目光转了过来。见天子与长沙王并肩而立,面带笑容,俨然一副兄友弟恭的和睦之景,顿时肃然,拱手施礼。
  孙观悄悄的转头,向江里啐了一口唾沫,然后跟着众人齐声大喝。
  “臣等见过陛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0/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