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2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73/1332

  “左将军,还是下船,往高处去吧。这只是第一波洪水,待会儿还会更大,船上不安全。”佷山尉张武抹了一下脸上的水,大声嚷道:“万一有大树冲下来,撞坏了船,就麻烦了。”
  吕范打了个寒战,下意识的抬头看了一眼汹涌的河水。水面上已经有不少细树断枝,暂时还伤不了战船,只是刮擦得船腹沙沙作响。可若是有大树,那就不好说了。战船布满河面,有些已经被洪水冲歪,若是侧面被树木撞中,损伤难以避免。如果战船在这样的急流中破损进水,必然引起慌乱,增加伤亡。
  “怎么会这样?”吕范有些狼狈,一边下令将士们登岸,一边问张武道。
  张武没有急着回答,先将裤脚卷了起来,又将衣摆掖进腰带里。吕范这才发现,张武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脱了战靴,光着两只脚板。
  “我要脱吗?”吕范顾不上难看,指指脚上的战靴。
  “不用。”张武喊道,伸手抓住吕范的腰带,又将吕范左将军的绶带缠在自己的手臂上。“将军,失礼了。你跟紧我,注意脚下。”
  吕范会意,用力点头。张武一手拽着吕范,一手抬起额前,遮挡雨水,一步一步地踩上了跳板。水流很急,跳板摇摇晃晃,又被雨水淋湿,很滑。张武身体半蹲,走得虽慢,却极稳健。吕范紧紧抓住张武的肩膀,跟着他一步步上岸。
  河水涨得很快,等吕范上岸时,跳板的末端已经被淹滑。吕范踩在齐膝深的水中,感觉到小腿被杂物撞击,脚下还有石块,暗自庆幸没有像张武一样脱掉战靴。他要是光着脚,可能一步也走不了。
  在张武的帮助下,吕范上了岸,在高处站定,回头看着还有河水中挣扎的将士,暗自叹了一口气。
  “张尉,麻烦你一件事。”
  “请将军吩咐,不敢有辞。”
  “去看看后将军,助他一臂之力。”
  “喏。”张武应了一声,叫过十几个县吏,吩咐了几句,让他们将裴潜、韩宣等人接下船,自己带了几个人,划着船,匆匆向后军方向去了。
  过了一会儿,裴潜、韩宣在县吏们的帮助下登了岸,来到吕范身边。他们互相看看,都被对方的狼狈逗笑了。吕范说道:“范一时孟浪,连累二位受罪,实在是过意不去。”
  韩宣摆摆手。“左将军言重了。从军征伐,生死尚且不惧,何况风雨。只是这水来得意外,我们准备不足,当吸取教训才是。”他转身对裴潜说道:“文行,你一定要把这次遇险的事记下来。”
  裴潜看看吕范。他可以把这件事记下来,但这会有损吕范的名声。这不是不可避免的错,而是吕范的失误。他虽是尚书台的人,不用看吕范脸色行事,可是征求一下意见总是好的。
  吕范心知肚明,用力的点头,表示同意韩宣的意见。虽说这有点丢脸,可裴潜是尚书台的,韩宣也是军师处刚刚调过来的军师,和他交情有限,他想瞒也瞒不住,不如坦诚些。
  “别忘了记上佷山尉张武的名字。没有他,我们的损失可能还会更大一些。”
  “喏。”裴潜应了一声,又道:“左将军以前认识张武吗?”
  吕范摇摇头。他是进入佷山之后才认识张武的,张武带着县中吏卒来为他做向导,如果不是这场大雨引发的洪水,也许过几天,等他出了佷山境之后,张武就要离开了,以后也未必见得到。
  “他是军情处校尉张威的胞弟。”
  吕范一愣,盯着裴潜半晌,又看了韩宣一眼,然后点了点头。张威原本是黎阳督朱灵的亲卫,曾行间汝南,闹出不小风波,后来被孙策识破,关了起来。朱灵投降,专门为张威求情。张威免于一死,又得到郭嘉的赏识,被招揽到军情处了,也算是个人物。
  没想到他的胞弟会在佷山做县尉。裴潜特地提醒他,自然是希望他给张武一个从征的机会,顺便给张威一个面子。他也的确需要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推辞。不过,张威是冀州人,应该和韩宣很熟,和裴潜未必熟,他知道张武,自然是韩宣的意思。
  尚书台和军师处交往很多,和军情处的接触反不多。
  “景然,看来此行比我们想象的要艰难啊。”
  韩宣倒是很坦然。“左将军,这不正是陛下目的所在吗?这些年来,我吴军战无不胜,骄气日盛,不吃点苦头,如何知道从军不易。”
  吕范的脸上有些发烫,好在全是雨水,倒也看不出来。
  “不过受到教训的不仅是军中将士,我等也在其中。”裴潜也发起了感慨。“之前总是羡慕军中将士有机会封侯,却不知道军中将士的辛苦,就算看到一些,也和亲身经历不同。”裴潜提起湿透的衣服,将沾在上面的几片枝叶摘下。“有生以来,这是我第一次这么狼狈。换作在尚书台,看到如此大雨,说不得还要吟几句酸诗,哪会想到将士们的辛苦。”
  吕范忍不住放声大笑,对裴潜印象大好。他对尚书台的王粲之流也不太满意,根本不知军中辛苦,有事没事还拿文书中的瑕疵小题大做。
  三人意外的亲近起来,站在风雨之中,讨论起此行的方略,迅速上涨的河水都没能打断他们的兴致。
  半天之后,风停雨住,乌云散去,露出满天星辰。后将军张燕派人送来消息,他安然无恙,正在清点损失,请吕范放心,并感谢吕范派张武过去增援。他被洪水困在河中,是张武派人乘小船强渡登船,协助稳住局面,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张燕建议,征张武随军征战。
  有裴潜提醒在前,张燕建议在后,吕范召张武前来问话,表达了自己想请他作向导的意愿。张武求之不得,他这么拼命,不就是想抓住这个机会嘛。之前兄长张威来信,虽然没说有大军从佷山经过,却让他注意锻炼身体,熟悉地形,他就已经猜到这个可能,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愿为左将军效犬马之劳。”
第2522章
沧海桑田
  “左转三度!左转三度!”楼船都尉紧紧盯着前面斗舰上的旗帜,厉声大喝。
  “右满轮!右满轮!都给老子把吃奶的力气拿出来,千万不能软。”舱中的右司马一边喊着,一边卷起袖子,挤到桨手中间,用力踩动厚重的轮叶,轮叶带着一抱粗的轴快速旋转,舱外的轮桨飞旋,击得水花四溅。
  楼船缓缓向左调整方向,艰难地向前,巨大的船体被激流冲得摇摇晃晃。
  斗舰上的观察手睁大眼睛,死死盯着楼船,看着楼船方向到位,用力挥动绿色旗帜。
  楼船上战鼓雷鸣,八只轮桨全速运转,推动着轮船缓缓向前。
  孙策端坐在楼船上,双腿微分,稳稳的站住,双手紧紧抓着栏杆,将黄月英圈在臂弯中,固定在身前。黄月英却神情轻松,一边和秦罗说话,一边紧紧盯着水中的礁石,眼神闪烁不定。
  秦罗穿着羊皮制成的救生衣,被四个羽林女卫紧紧的围着,看起来有些紧张。她虽然研究战船多年,也经常参与试船,还是被长江的急流吓住了。
  长江三峡,西陵峡最险,果然名不虚传。从夷陵出发,一路上经过了不少险滩,一个比一个险。眼前这个滩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珍珠滩,河中间有数十圆形礁石,在水中若险若现,就像一串珍珠。一旦船只偏离了航向,随时可能撞上礁石而沉没。
  孙策乘坐的楼船体量大,即使有八只巨大的轮桨也没有足够的速度来抵抗急流。为了安全起见,孙策将不相干的人全部赶到了别的船上,尽可能减轻船的自重,又用四艘战船在前面牵引,这才勉强前行。
  即使如此,船腹还是不时刮到礁石,发出令人心惊胆战的呻吟。
  孙策本不想来,但他不能不来。
  在吕范、张燕在夷水进展缓慢,不如预期的时候,长江战场也遇到了麻烦。经过大半个月的试航,麋芳等人算是领教了西陵峡的厉害,每一次经过都像是走鬼门关,就算是那些在海上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士卒都不敢再夸口。比起海上的风浪,长江中的急流、险滩更考验他们的操舟能力。
  几乎每一次经过都会有船只受损,前后损失了上百人。如果不是有救生衣,损失还会更大。
  相比于陆战,水战的凶险体现得淋漓尽致。一旦落水,生还的可能性极小。在咆哮的江水中,水性再好也无济于事,只能听天由命。
  适应了水情只是第一步。几个城易守难攻,如果不能将大型攻城器械运上去,仅凭步卒蚁附登城,伤亡将非常可观。如果围而不攻,势必又将旷日持久。一旦进入夏季,长江进入暴雨季,随时可能会有洪水,形势会更加不利。
  孙策知道长江汛期的厉害,也想抢在汛期来临之前取得一定的进展,这才亲自试航,并带上了黄月英、秦罗两个皇家木学堂大匠,希望她们能实地考察一下,找出解决之道。
  即使做了最充分的准备,孙策还是有些后悔,不该将黄月英、秦罗安排在这艘船上。万一出了事,大吴的造船业就真的塌了半边天。
  战鼓声雷鸣,在四艘战船的全力牵引下,楼船总算有惊无险的经过了珍珠滩。
  孙策松开手,悄悄地吁了一口气。黄月英含笑瞥了他一眼,转身和秦罗凑在一起,嘀嘀咕咕的说着什么。秦罗一边听一边点头,毫不掩饰眼神中的钦佩。
  “还是妹妹聪明,这么快就想出了办法。”
  “也没有啦。”黄月英嘻嘻一笑。“运气好而已。”
  听说黄月英想出了办法,孙策也很兴奋,顾不得天子尊严,连忙追问。黄月英谦虚了几句,把方案说了一遍。
  从这次航行的体验来看,大型战船不用牵引,仅凭自身的动力根本不可能逆水而行。用战船牵引是个办法,却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战船本身也要抵抗水流,能够提供的牵引力非常有限。
  如果战船是固定的,就像水中的那些礁石,不怕水流冲击,岂不是可以将所有的动力都用来牵引楼船?
  黄月英的方案就是在礁石上建几个大型的绞轮,利用水流的冲击力带动绞轮,再带动绞轮上的绳索,牵引楼船。因为绞轮是固定的,可以尽可能的做得大一些,以提供足够的牵引力。如果必要,还可以加上人力、畜力,总之可调整的空间很大。
  虽然还没测试,但孙策觉得这个方案可行,至少比用纤夫或者战船牵引更有效。
  “大匠就是大匠!”孙策挑起了大拇指。看来这次带她们来是对的。
  有了解决办法,所有人的心情都好了很多,桨手们经过休息,再次加速,向秭归城而去。
  ……
  孙策看过地图,也听潘华介绍过,秭归县城和丹阳城离得不远,但直到他亲眼看到两座城,才知道这两座城靠得有多近。
  两座城之间只隔着一道亭下溪。
  虽说名字叫溪,但亭下溪一点也不窄,就是一条大河,水流也挺急。
  可想而知,随着夏天到来,这亭下溪就是一道小江。
  亭下溪与长江也有些不同,那就是更不适合大型战船驶入。
  在长江南岸,与丹阳城相对的地方,还有一座小城。这座城虽然不大,地势却极险,两侧都是溪水,背山面江,易守难攻。
  站在楼船上,孙策能看到城上的蜀军战旗,甚至能感觉到蜀军的好奇心。他忽然心中一动,命人将楼船靠近南岸,就近看看城上的蜀军将士。
  楼船转向,缓缓向南岸靠去。为了减轻自重,船上只有桨手,除了十几个水性特别好的虎士和羽林女卫和必备的传令兵、旗手,几乎没有一个甲士,所以楼船上看起来很平静,没有一丝杀气。
  赶过来护航的几艘战舰就不同了。麋芳知道孙策的楼船上没什么兵力,生怕孙策出事,急急忙忙赶了过来,同时打旗号,恳请孙策不要靠得太近。城上很可能有守城弩这样的远射武器,万一哪个蜀军将士热血上头,来上几箭,孙策就可危险了。
  孙策能理解麋芳的心情,也没有靠得太近。他看清了城上的将旗,不免有些好奇。
  将旗上有个沈字。
  他记得甘宁说过,甘宁在刘璋麾下时,有个朋友叫沈弥,两人关系不错。后来甘宁归附,沈弥留在益州,后来又跟了曹操,但仕途不怎么顺利,这几年默默无闻。
  尽管如此,他还是不太相信这座无名小城的守将会是沈弥。
  这座城太小了,守将最多是个校尉,沈弥混得再差,也不至于是个校尉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73/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