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2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9/1332

  “想杀马寿成,为文约报仇?”
  韩少英咬着嘴唇,用力的点点头。
  “你们想过没有,文约统兵入武都,是为了救马寿成,还是想夺武都?”贾诩瞥了他们夫妻一眼,淡淡地说道:“文约为什么被人称作九曲黄河,你们应该比我清楚吧?”
  韩少英涨红了脸,脱口而出。“军师单车而来,难道是为了羞辱亡者?”
  贾诩摇摇头。“亡者已矣,生者可待。我与你父亲虽然没什么交情,却也没什么仇恨,大可不必驱车数百里,只为逞口舌之快。我老了,没那样的精力。”
  阎行拦住韩少英。“军师,你这是……”
  “我只是想告诉你们,文约与马寿成虽是结义兄弟,却从来没有把对方当成真兄弟。孰生孰死,都是各人的运数。”贾诩轻声叹息。“都说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可是为什么凉州人一直被关东人鄙视?不是因为凉州没人才,而是凉州人太喜欢内斗。彦明,你当年不是差点打死孟起么?”
  “我……”阎行哑口无言,咂了咂嘴,讪讪地说道:“少年意气,军师就不必再提了吧。”
  “是的,都过去了,不必再提。”贾诩叹息良久,又道:“报仇的事放下了,说说报恩的事吧。”
  “报恩?”阎行、韩少英互相看看,不知道贾诩想说什么。
  “彦明,你可知委任你为金城督,陛下顶住了多少非议?”
  阎行一惊,连忙拱手说道:“陛下待我,自然是恩重如山。若无陛下知遇之恩,我如何能有今日。”
  贾诩看向韩少英。
  韩少英不敢怠慢,也拱手道:“军师,若无陛下,少英哪有机会与男子一般统兵征战。若说感恩,少英更胜彦明一筹,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陛下不需要你们赴汤蹈火,陛下只需要你们能捐弃私仇成见,为凉州安定出力。安西大都督西行,巡视凉州,就是受陛下之托,来安定凉州。你我身为凉州人,若还是抓住一点私仇不放,不以大局为重,岂不辜负了陛下的信任?”
  阎行、韩少英无地自容,躬身拜谢。
  ……
  阎行将贾诩迎入城中,设宴款待。
  贾诩将他上书朝廷,天子同意为董卓作传,并推而广之,检讨近百年的凉州得失,为凉州的长治久安做准备的事一一说与阎行夫妇、成公英等人听。
  阎行等人又惊又喜,连声叫好。
  凉州乱了百余年,早就厌倦了这种朝生夕死的生活,尤其是见识了关东的富庶之后。阎行、韩少英私下里聊天也常常遗憾,如果韩遂没有阵亡,他们的前程也许会更好。如今回到了金城,虽说是荣归故里,坐镇一方,终究不能和关东相比。
  凉州形势特殊,不能照搬关东的新政,如何才能理顺关系,避免动乱,一直是他们考虑的问题。天子有意治理凉州,根除凉州百年动乱,并尊重凉州人的意见,这让他们看到了一丝希望。
  在此之前,朝廷从来没有真正重视过凉州人的意见,即使有傅燮那样的凉州贤士在朝堂上大声疾呼,最后也只是一时起色,很快就故态复萌。百年之间,朝臣们正式提议放弃凉州竟有五次之多。
  凉州三明立下赫赫战功,朝堂上的关东人何尝正眼看他们一眼?
  天子愿意倾听凉州人的意见,为凉州谋求长久的安定,对凉州人来说,这是等了几百年的好消息。如果错过了,那就是整个凉州的罪人。
  阎行明白了贾诩亲自赶来的原因,更加惭愧。
  成公英也很兴奋,但他在凉州的时间更长,熟悉各地豪强的禀性。这些人大多没什么见识,习惯了为眼前这点利益你争我抢,甚至反目成仇。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贾诩一样睿智,甚至像阎行、韩少英这样在关东为官,开过眼界的人也不多,长年的争斗也积了不少仇,让他们放下恩怨,为整个凉州的未来考虑,着实有些为难他们。
  归根到底,还是需要利益,只有当他们能得到更多的利益时,才有可能支持朝廷的新措,否则再好的政策都无从谈起,反倒不如想办法先杀一批。
  听了成公英的话,贾诩哭笑不得。
  韩遂算是凉州人中的聪明人,成公英是韩遂的心腹,也是不多见的沉稳之人,居然想到的第一个办法还是杀人,可见凉州人内斗的习气有多重。
  见贾诩神情不对,成公英自知失言,窘迫不堪。
  阎行主动向贾诩请教,打破尴尬的局面。
  贾诩说,成公英有句话说得对,利益才是根本,要想真正解决凉州的问题,就必须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凉州——包括已经分出去的甘州、宁州——土地贫瘠,适合放牧,不适合农耕,养活不了太多的人。这也注定了凉州可以趁关东大乱割据一时,却无法对关东造成真正的威胁,尤其是当关东恢复稳定时。
  所以,凉州离不开关东。
  关东同样离不开凉州。
  首先,凉州是重要的产马地,虽说幽州、并州也产马,可是最好的马还是凉州马,尤其是战马。中原不产马,骑兵、邮驿,甚至是平时骑乘,需要大量的马匹,凉州可以为朝廷提供马匹,来换取粮食、盐铁、丝绸等物资。
  其次,凉州有牛羊。天子重民生,关东的百姓生活渐好,对肉食的需要量很大,如果利用几条重要的水道,将凉州的牲畜、皮毛送到关东,也是一个生财之道。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凉州是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中原的丝绸、瓷器等贵重物资要想运往西域出售,必然要经过凉州。即使天子重视海运,河西依然不可或缺,至少在可预见的二三十年内如此。
  天子已经定下基本方向,未来的二十年内,安西大都督、左都护都会以凉州为起点,不断向西域挺进,一直到遥远的大秦。对凉州人来说,这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利用得当,凉州人将在大吴军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涌现出一批因军功封侯的将领是毫无疑问的事。
  对凉州来说,这是证明实力的机会。对个人来说,这是提升家族地位的机会。但凡有点见识的人都不会轻易放过。这时候要是还盯着眼前的利益不放,那就怪不得别人了,活该只能做个乡里豪强。
  这种人不配代表凉州。
  阎行等人听了贾诩的方案,心悦诚服。
第2537章
中秋
  贾诩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阎行等人知道该怎么做了。
  有了利益,说服其他人也就有了可能。在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什么分歧都可以暂时放下,就算个别人非要报仇不可,也不会影响大局。
  死几个人也未必一定是坏事。
  阎行随即传书各县,请各家派人来谈。
  果不其然,得知马腾交出了武都,贾诩又亲自来了金城,绝大多数大族都派来了代表,不少家主更是亲自赶来拜见贾诩,参与会谈。尤其是湟水沿线,通往西海(青海湖)的几个县,有点头脸的全来了。
  羌中道是仅次于河西道的重要商道,如果重开西域,羌中道必然受益,他们都能从中分一杯羹。武力强的从军征战,还有机会立功封侯,成为真正的贵族,跻身朝廷,而不是局限于乡里的一方豪强。
  总体而言,绝大多数人都赞同贾诩的意见,认可这是一个大好机会,不能错过。也有人提出一些看法,从军征战,积功封侯固然是好事,可是朝廷有制度,部曲数量不可超过三百,这明显是针对武人,凉州人太吃亏了,能不能上书朝廷,放宽一些限制?
  贾诩问了他们一个问题:是你们有钱,还是关东有钱?招募部曲是要花钱的,如果放开限制,那些羌人义从是愿意跟着你们,还是跟着关东籍将领?
  众人哑口无言。凉州如何能和关东比,关东人的产业以土地为主,就算有什么天灾,土地还是土地。他们的产业以牲畜为主,天灾一来,牲畜大批死亡,他们随时可能赤贫。
  更别说四周环伺,天天惦记着来打劫的羌胡。一个防备不慎,就是家破人亡。
  羌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真要敞开招募,关东籍将领挟雄厚家资,随时碾压他们,到时候凉州还有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真不好说。
  贾诩又说,你们不要只盯着军队,满足于做一个武人。从长期来看,朝廷的长治久安依赖文治甚于武功。要想真正在朝廷站稳脚跟,必须文武兼备,否则有人针对凉州,针对武人时,连一个为你们说话的人都没有。你们再善战,还能超过凉州三明?
  所以,征战立功是眼前的机会,积累文气,培养文武兼备的人才才是长远的利益。陛下英明,愿意给凉州这个机会,后继之君能不能坚持这个方向,谁也不好说。我们必须充分利用陛下在位的这三十年,积累足够的实力,在朝廷站稳脚跟。
  贾诩还举了益州为例。益州原本是巴蜀蛮夷,一直为中原所轻视,后来文翁兴学,益州文气日厚,眼下虽然还不能和中原相提并论,却比凉州强出太多。既然益州可以,凉州为什么不可以?眼下大吴新立,陛下英明,推崇教育,可比文翁兴学的力度大多了。只要我们提出请求,陛下肯定会安排人力、物力,在凉州建学堂,培养学子。
  这是多好的机会啊?你平白向朝廷要钱要粮,朝廷不会给,若是兴学重教,朝廷绝对支持。培养出来的学子,朝廷也会择优录取,说不定还会有额外的优待。
  众人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论见识之高,他们离贾诩太远了,想争利益都不知道怎么争,搞来搞去全是小动作。只有贾诩站得高,看得远,知道该怎么为凉州人争取发展的机会,而且名正言顺。
  仔细商量了几天,最后达成协议,金城郡各家联手,提供一万精骑,由金城督阎行指挥,从武都进兵,威胁汉中西部,作为安西大都督麾下,协助左都护作战。各家挑选年青子弟为将,并请贾诩指点兵法,以战代练,为以后从安西大都督征伐打下基础。
  毌丘兴一个河东人都能拜贾诩为师,学习兵法,凉州人为什么不可以?
  甚至有人说,等贾诩再过几年退休致仕,就奏请朝廷在凉州开设讲武堂,请贾诩做祭酒,专门为安西大都督府培养将才。
  贾诩哑然失笑,却也心潮起伏。
  挣扎几百年,凉州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而且这个希望有可能在他手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人生际遇,莫过如此。
  ……
  收到贾诩的消息,得知阎行已经召集人马,筹备物资,随时可以出征汉中,鲁肃心中欢喜,随即将消息转送左都护府。
  孙尚香、陆逊收到消息后,欣喜之余,又感慨不已。
  陆逊说,当初陛下亲自赶到河东,面见贾诩,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现在看来,他们都低估了陛下,低估了贾诩。没有贾诩从中斡旋,凉州不可能如此轻松的平定。
  相比之下,韩遂、马腾都承担不了这样的重任,所以陛下也没对他们抱什么希望。
  陛下之前和贾诩、韩遂、马腾都没见过面,他的判断从何而来,令人称奇。难怪他看不上许劭,论识人之明,谁能胜过他?
  孙尚香想起了孙权,心情有些低落,愁眉不展。孙策看人很准,却对孙权无奈。孙权放着擅长的政务不做,非要领兵征战,如今统万人在巫县,一旦重蹈覆辙,不知道又会是什么局面。上次连累了父亲,这次会不会连累皇兄?
  见孙尚香情绪不好,陆逊知道她在担心什么,却不好多劝,只好说起了秋后作战的安排。
  鲁肃安抚凉州之后,正在赶回长安的路上。秋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最多一个月后,大军就可以出发,踏入讨伐汉中的征程。
  这是河内之战后,孙尚香亲自指挥的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战。哪怕知道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斗,也知道在未来的二十年内,她都不会是西进的主力,她也不敢掉以轻心。不仅认真谋划,很多事还要亲自查验,绝不轻易委托他人。
  进兵的主要备选道路子午谷、傥骆道、褒斜道,她都亲自走了一遍,最后确认以褒斜道为进军路线。陈仓故道也实地走访了一段,做到心中有数。
  山路的艰难,让她在安排行军任务——尤其是辎重运输任务时谨慎了许多,时间安排得很宽裕,相应的物资也准备得更为充足,不仅保证行军将士的体力,也减轻了民伕运用物资的体力负担。
  七月末,鲁肃回到关中,为孙尚香主持关中军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9/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