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13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4/1332

  幸好吴奋带着亲卫赶到,架起孙权,杀出一条血路,撤下岭来。
  见吴奋率领的亲卫凶猛,岭下又有援兵赶到,黄权没敢再追,抓紧时间重整防线。
  吴军苦战一天的成果付之东流,反而付出了伤亡近千人的惨重代价,沈弥阵亡,孙权重伤。为了救出孙权,吴奋率领的五百亲卫部曲伤亡过半,剩下的几乎全部挂彩。
  ……
  孙权伤势很重,箭伤、刀伤有好几处,还被石头砸中了头盔,半边脸都肿了。
  但是最严重的伤在腿上。撤退时,他失足从岭上滚了下来,摔断了右腿,右膝粉碎。随军医匠看了一眼,脸就白了,哆哆嗦嗦的说,就算华佗在这儿也没办法。不管孙权能不能活下来,这腿肯定是废了。
  医匠话还没说完,孙权就大叫一声,撑起半边身子,随即眼睛一翻,晕了过去。
  一个瘸子别说统兵作战,就连做文官都不可能。朝堂威严,没有残缺之人的位置。
  刘晔、张玄也觉得事态严重,一边命医匠为孙权疗伤,一边商量对策。孙权伤成这样,这一战肯定是不能继续了,只能撤退。刘晔建议由张玄主持军务,指挥将士连夜撤退,刘晔带着孙权返回行营,请御医处理伤势。如果有必要的话,可能还需要将孙权送回江陵,请华佗治伤。
  除了断腿,孙权还有其他几处外伤。
  张玄有些紧张。他之前有过外放的经验,亲自指挥大军却是第一次,生怕处理不好。与刘晔商量后,刘晔改变了计划,由吴奋护送孙权回去,他留在军中,协助张玄处理军务,组织撤退。
  当初在汉献帝身边时,他有过这样的经历。这些天与孙权麾下诸将相处,也颇得诸将信任。实际上,早在去长安投奔汉献帝之前,他就有过指挥数万山贼作战的经验。相比于吴军,那些山贼更难指挥。
  吴奋带着孙权赶了一夜的山路,连夜渡江。第二天凌晨时分,出现在孙策面前。
  刚刚起床的孙策看着满身血污,奄奄一息的孙权,惊得半天没说出话来。他预料到孙权会受挫,却没想到孙权本人会受伤,而且是受这么重的伤。听吴奋说完战斗的经过,他勃然大怒,一脚将吴奋踹倒在地。
  “你这个部曲将是怎么做的?堂堂万人将,需要自已砍人吗?他犯浑,你也犯浑,为什么不拦着他?他还能拿刀砍你不成?”孙策气急败坏,戟指吴奋,吼道:“你等着吧,看太后怎么收拾你。”
  吴奋也知道闯了祸,跪地不起,痛哭流涕。
  病榻上的孙权紧闭着眼睛,一动不动,只是面皮殷红如血。
第2550章
刘晔说虚实
  军中制度,都尉以上配亲卫,都尉以下的曲军侯、都伯之类下层军官不配亲卫,所以一个普通士卒想靠军功升迁,不仅要武艺超卓,还要运气好,才有机会在你死我活的战场活下来。
  等到了都尉这一级,生存率就有了基本保障。一是都尉指挥一营作战,通常不用冲在前面与敌人短兵相接,二是身边有专职保护的亲卫。除非被敌人包围,至少生命安全是有保障的。
  亲卫的数量通常是所领兵力的十分之一。吴太后为孙权配备了超额的亲卫,又由有护卫经验的吴奋指挥,就是要保证孙权的安全。谁曾想孙权还是受了重伤,而且极有残废的可能。
  就算孙策不处罚吴奋,吴奋也没办法向吴太后交待。
  他也委屈。亲卫营虽有攻坚的职能,但那只是权宜之计,不能当惯例。孙权一而再,再而三的派他上阵攻坚,他能有什么办法?
  可是他不能说,至少不能对孙策说。他要说了,孙权会恨死他。
  孙策骂了吴奋一顿,命人召太医来。
  太医查看孙权伤口时,虽然手脚尽可能的轻,但孙权伤势太重,有些地方还必须将他翻过来,疼痛是避免不了的。孙权再也装不了昏迷,忍不住呻吟出声。
  孙策站在一旁,阴着脸,一言不发。
  孙权心虚,连看都不敢看孙策一眼。
  查看完伤口,太医抬起手,用衣袖抹去额头的汗珠,拱拱手。“陛下,大多是皮肉伤,应该不碍事。只是膝盖……有些麻烦,骨头碎了,如果不将碎骨取出来,恐怕……”
  孙权颤声道:“孤的腿……”下面不敢说了,只能一脸希翼地看着太医。
  太医同情地看了他一眼,摇摇头。
  孙策皱了皱眉。“若是送住长沙,请华佗来医呢?”
  太医躬身道:“华佗医术出神入化,尤其是外科,堪称当世第一圣手,或许有救也说不定。臣虽无能医治长沙王的伤,用药稳住伤势几日,却也没什么问题。”他顿了顿,又道:“当然,长沙王这几日要忍着些,尽可能不要动,免得碎骨摩擦筋肉,加重伤势。”
  孙策沉吟片刻,转向孙权。“仲谋,你觉得呢?”
  孙权心如死灰。这次离开战场,以后可能再也回不来了。只是腿伤严重,如果有人能保住他这条腿,恐怕也只有华佗。让华佗来巫县肯定是来不及的,只能回长沙,顺水而下,也就是三四天的时间。
  “臣弟遵旨。”孙权哽咽道。“臣弟无能,请皇兄贬爵降罪。”
  孙策坐在榻边,拉过孙权的手,轻轻拍了拍,欲言又止,一声长叹。
  “准备快船,送长沙王归国。”
  ……
  中午,由张玄执笔,刘晔联署的军报送到行在,详细描述了昨天的战斗过程和结果,并报告了当前采取的措施。
  刘晔、张玄率部撤出阵地后,清点了伤亡。
  此战损失不可谓不大,伤亡近两千余人,阵亡及重伤员近三百,虽然不致命,却丧失了战斗力的也有五六百。更大的麻烦是遭受蜀军反扑,重弩手损失近半,大量重弩被毁。
  虽然张玄没有明确指责谁,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孙权轻敌,在没有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登上刚刚夺得的阵地,遭遇对方有预谋的反扑,是失利的关键。
  孙策气得无语。亏得孙权已经在一个时辰前被送走了,否则他真想问问孙权是怎么想的。
  战斗还没结束,你跑到战场上去得瑟啥,摆造型吗?
  孙策有种感觉,孙权可能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否则黄权不会挖个坑专门等他。从整个战斗的过程来看,孙权一直被黄权牵着鼻子走,主动跳进了坑。
  生气亏生气,战事还没结束,孙策随即召集文武议事。
  得知孙权惨败,身受重伤,几乎所有人都很意外。身为万人将,身边有千余装备堪比武卫、武猛营的亲卫部曲,孙权怎么可能受伤,而且是重伤?这不是意外,这是作死啊。
  不过没人指责孙权。不管怎么说,孙权毕竟是陛下的亲弟弟,尊贵的长沙王。
  众人默契的将重点放在了后续安排上。
  一场意外的惨败,让众人都谨慎了许多。如果说之前黄忠在宣汉一带受挫因为太远,很多人没有直观感受,这次身在战场,绝大多数人都亲眼看到了地形的影响,如今军械、装备堪比中军的长沙郡国兵又遭受重创,没人敢再不把战争当回事。
  但是也没人认为应该放弃,撤军是不可能的事。围攻益州之势已在,这时候撤军岂不是看着别人立功。
  反复商讨后,沮授拿出一个方案:全面对峙。
  具体而言,就是将大军沿摩天岭阵线铺开,选取多个进攻点,由不同的将领负责。
  摩天岭后面就是鱼复城,曹操不会轻易放弃,他又有足够的兵力,可以不留任何空隙的防守。但这近十万兵大部分是大族部曲,虚有其表,很多将领就是家主,并没有真正的战场经验,也不可能每个人都像黄权一样善战。
  论将领的整体水平,吴军的优势很明显。一旦有人试出薄弱点,取得进展,立刻调整重心,加大攻击力度,争取突破一点,进而击溃整个蜀军战线。
  沮授的这个建议取得了一致认可。
  孙策的目的就是练将,尽可能地让更多的将领实战,学习掌握这种不利地形下如何作战。沮授的方案无疑是最贴合他心思的。从整个形势来看,这个方案也是充分发挥了己方的优势。
  诸将不愿轻退,都想克敌制胜,至少要有个尝试的机会。沮授的方案很公平,按战绩轮换,能者上,不能者下,打赢了,立功受赏。就算没打赢,至少也能积攒一些实战经验。
  兵练得再好,也要不时的见见血。总不见血,练不出真正的精锐。
  将领同样如此。久不临阵,有些感觉会钝化,也容易沦为纸上谈兵。
  首战的任务落在了前将军朱桓的肩上。他将主持摩天岭的战斗,以一月为期,一个月后由右将军纪灵轮替。主持战事的期间,随营军师要每天撰写战纪,报送行在,由军师处审阅,然后分发诸将,共同参考学习,从中借鉴,同时也是一种督促,让每个人都提高警惕,不要再出现孙权那样的低级失误,留下笑柄。
  接受任务后,朱桓迅速起程,带着五千中军将士赶往摩天岭。
  孙策本人也没闲着,命令中军水师逼近瞿塘峡,寻找战机。
  ……
  黄权反击得手,重创孙权,吴军被迫暂时后撤,在蜀军中引起了不少的轰动。
  尤其是黄权将吴军俘虏和缴获的甲胄、军械、旌旗送到中军时,更是观者如堵,各种羡慕嫉妒恨。
  在此之前,诸侯与吴军交战,能取得类似战绩的唯两人而已,故魏国之将张郃,今蜀国之太子曹昂。如今再加算上黄权,一共三人。
  三人之中,两人在蜀,这不是蜀国命不当绝的象征吗?
  蜀军士气大振,曹操却是有苦说不出。
  胜利固然能振奋士气,却不是双方实力的真实体现。黄权是蜀军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孙权却早已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万人将,如果他不姓孙,根本没有机会指挥这样的战斗。德不配位,任过其能,受挫是迟早的事,只不过遇到黄权,这一跤摔得狠了些。
  如果其他蜀军将领认为自己也能像黄权一样击败吴军,那就太天真了,最后的下场未必能比孙权好。
  让曹操无奈的是,轻敌情绪一旦滋生,凭言语是解决不了的,只有战场上的挫败能够让他们头脑重新清楚。吴军训练有素,能在孙权受挫的情况下稳住阵地,有序撤退。蜀军能不能做到,他却没把握。
  一旦出现溃败,摩天岭防线有可能因此崩溃,孙策就能绕过瞿塘峡,直逼白帝城下。
  曹操找来法正商议。
  法正也担心,但他担心的不是诸将轻敌,而是孙策撤离。
  孙权从来不是目标,孙策才是。
  廖立多次传来消息,孙策并没有决战的计划,这次来也只是为孙权掠阵,看看形势。如今孙权被击败,孙策也看过了地形,很可能因此撤回秭归,甚至是撤回南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