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三国小霸王)(校对)第2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1332

  “胡闹,胡闹,这等俗士,如何能做颍阴的县令。颍阴人杰地灵,乃是神君故里,只有苑仲真那样的名士才能为令长,这等俗人如何配,庞山民真是有眼无珠。仲豫你也是,这样的人也能进你的家门,你对得起里门上那三个字吗?”
  何颙用手杖击地,连声喝斥,气得脸色发青。荀悦很窘迫,手足无措,只能向荀攸求助。
  高深是渤海人,新任颍阴令,之前的颍阴令早就不知去向。这个高深名字很厉害,学问却一点也不高深,也没什么名气,虽说他自称和许劭有交往,还为许劭驾过车,但荀悦真没听说过他的名字。高深任颍阴令刚两个月,官声还好,中规中矩,多次来拜访,荀悦也不好拒人于千里之外,就和他说了几句,没想到何颙如此激动。
  “阿叔,我们赶了半天路,还没吃饭,你能不能准备一些清淡的?伯求先生身体不佳,不宜进酒食,只要一些米粥、盐豉即可。”
  “好,好。”荀悦如逢大赦,连忙去安排了。辛毗安顿好了车马,正好进门,见何颙气成这样,不免有些惊讶。“公达,这是怎么了?”
  “公达,这个荀仲豫就是一个书生。”何颙用手杖指着荀悦的背影说道。
  荀攸坐在何颙对面,轻声笑道:“先生何必生气,这高深虽然不是什么名士,但我们一路走来,民生还算安定,算是中人啦。”
  何颙叹了一口气。“我不是说高深,那等俗吏,我懒得说他。我是说荀仲豫。读书是为了什么?难道是为了谋生吗,是为了消遣吗?道义,读书是为了学习圣贤的道义,心摹之,身追之,以天下为已任,这才是读书人应该做的事。与这等俗吏往来,简直是耽误时间。”
  “先生,也不能这么说。”辛毗劝道:“夫子有教无类,就算那高深是个俗吏,如果肯向学,未尝不能成为循吏。仲豫先生与他来往也是践行圣人教训,没什么大碍啊。”
  何颙瞅了辛毗一眼,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过了片刻,他摆摆手。“罢了,我也不和你们说了。这一路走来,你们虽然避着我,但你们想什么,我一清二楚。人各有志,不可强求,你们想去投孙策就去吧,我不拦着你们,我自去邺城。希望你们将来不要后悔。”
  辛毗和荀攸不约而同的摇摇头。进入颍川之后,他们就一直在关注颍川的民生。虽然他们都是在兵灾之前离开家乡,没有亲眼见过西凉兵肆虐颍川,却很关切家乡的消息。现在看到残破的屋舍,看到路边的累累新坟,心里很不是滋味。与此同时,他们又为颍川的复苏感到欣慰,自然而然的关心起沿途诸县令长。
  一路走来,几个县的令长大多是不认识的人,既没有名士,也没有大儒,几乎都是无名之辈,有的还是本地的小吏,现在却成了一县令长,这的确让人才济济的颍川脸上无光。开始的时候,辛毗和荀攸也有不少非议,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些人虽然不是名士或者大儒,但算得上勤勉,治理得也不错,在百姓中的口碑也不算很差,偶尔还能被人夸两句,便渐渐改变了一些态度。
  何颙对此很不满意,觉得他们太容易满足于眼前的这点蝇头小利,却没注意到那些人几乎没有教化百姓的事迹。又因为他们二人一直不肯去辅佐袁绍,何颙疑心他们想改投孙策,气急之下,难免有些过头话。他们怕何颙气出病来,只能忍着。
  自从得知马日磾到南阳之后,何颙的心情就一直不好,张仲景几个月的辛苦全部付之东流。唯一的好处是何颙现在有力气骂人,动不动就发火。荀攸担心他熬不到邺城,这才请他在颍阴暂停,没想到又遇到这么一件事。
  辛毗给荀攸使了个眼色,走到一旁。过了一会儿,荀攸跟了过去。两人并肩而立,目光透过矮墙,看着远处一间正在整修的茅舍,辛毗轻声说道:“吃完饭就走吧。向北走,取道河南,别从许县那边走了。”
  荀攸点点头。“你呢?”
  “我先走一步,赶到兖州,请袁显思到浚仪接他。”
  荀攸看看辛毗,默默地点点头。辛毗脾气比较硬,这些天被何颙骂得怕了。辛毗拍拍荀攸的肩膀,欲言又止,最后长叹一声。“辛苦你了。”
  ……
  周瑜手持长剑,翩翩起舞。
  蔡琰抚琴,曼声而歌。
  一群幼稚园的孩子围在一旁,喜滋滋地看着,有的拍手,有的交头结耳,一张张小脸上洋溢灿烂的笑容,两个年纪稍大的小姑娘看着周瑜英俊的身影,脸色泛红,却舍不得挪开片刻。
  “行了,行了,别看了,看到眼里就拔不出来了。”其中一个笑道。
  “我就看,我不仅要看到眼里,还要记在心里。”另一个小姑娘捂着脸。“毕了业,以后就没机会看到先生和周郎弹琴舞剑了。”
  “嘻嘻,你毕了业,又不离开宛城,以后还是能见到的。”
  “我也想啊,可我家是流民,秋后就要搬去南郡,说不定还要去长沙,再想见到先生可不容易呢。”
  “那你还有机会见到周郎啊,他秋后不是要去南郡讨伐刘勋?”
  “他在军中,我哪有机会看到。唉,我若是个男儿身就好了,可以从军,只要能时常见到周郎,哪怕做个书佐也行。”
  “可不是呢,孙郎让我们女子读书,却不肯让我们从军,真是偏心。”
  一个小男孩凑了过来。“谁说孙将军不让你们女子从军的?我可听人说,孙将军有个妹妹,和我们男儿一样骑马射箭,将来要做大将军呢。”
  “真有这事?”两个小姑娘狐疑地看着小男孩。“魏延,你一定是又在骗我们。”
  魏延得意洋洋地晃着脑袋。“我真没骗你们,我听我们县的李唯说的,他在县里做小吏,前段时间刚去过平舆。他亲眼看到孙将军的妹妹骑马,还被赏了一块饼呢。”
  两个小姑娘互相看了一眼,又不约而同地说道:“我如果也有这样的兄长就好了。”
  “你们当然不会有这样的兄长,可是你们可以有这样的将军啊。”魏延趁势挤进两人中间,笑嘻嘻地说道:“秦夫人入主木学堂,要招助手,你们有兴趣吗?”
  一个小姑娘警惕地说道:“魏延,你是不是也要去木学堂,所以骗我们去?”
  魏延摸摸鼻子,不屑地哼了一声:“我才不去木学堂做匠师呢,从这儿毕业之后我就去讲武堂,我将来要做个将军。”
第0442章
一切皆有可能
  一个身着皮甲的年轻卫士悄悄地出现在门口,静静地站在一旁,与旁观者无异,只是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周瑜。周瑜的步伐不变,依然行云流水,挥洒写意,几个漂亮之极的击刺之后,他倒持长剑,隐于身后,一手竖掌立于胸前,向围观的孩子们微微颌首,温润如玉。
  “多谢诸君捧场,献丑,献丑。”
  “彩!”孩子们兴奋地拍着巴掌,大声喝彩。
  年轻卫士走了过来,接过周瑜手中的长剑,悄悄地说了一声:“孙将军军令。”便退了下去。
  周瑜转身,用手绢擦擦汗,环顾四周,朗声说道:“诸君,我很快就要出征,恐怕不能参加你们的毕业典礼。于我而言,这是我今年最大的遗憾。为诸君舞剑一曲,以示歉意。身为南阳幼稚园的第一期毕业生,你们的优秀有目共睹。假以数年,你们之中会出现多少名匠,多少名将,多少名医,我暂时还不敢断言,但我相信你们的人生一定会非常精彩,几十年后,当你们垂老之时,也一定会记得今天,记得你们在幼稚园的时光。”
  “我一辈子都记得。”魏延举起拳头,大声说道:“周将军,我想随你征战,可以吗?”
  “当然可以。”周瑜微微欠身。“等你三年讲武堂毕业,成为优秀毕业生,我的军营大门会向你敞开。”
  “太好了,太好了。”魏延雀跃不已。
  “周将军,我们也可以吗?”一个小姑娘怯生生地说道,声音发颤,脸蛋红得像桃花。
  “都可以,只要你们足够优秀。”
  小姑娘转过身,与同伴四目相对,宛如明星。“我们也可以唉!”另一个小姑娘不敢相信,再一次问道:“周将军,女子也可以从军吗?”
  “可以,为国效力,不分男女,军中也从来不乏女子。孙将军说过,凡事只问能与不能,不问是男是女。只要你们愿意付出努力,达到那个职业的要求,你们就可以做你们想做的事。不管是名医还是名匠,名臣或是名将,一切皆有可能。”
  “哦——”女孩子们都兴奋地尖叫起来,互相击掌助兴。
  周瑜静静地站着,等尖叫声慢慢平息,这才接着说道:“诸君,这是一件移风易俗的大事,亘古未有,可以想象,将来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麻烦,甚至会付出鲜血和牺牲,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放眼长远,敢为天下先,立足当下,积跬步而致千里,披荆斩棘,成就一番事业,这是孙将军对你们的殷切希望,愿与诸君共勉。”
  周瑜抱拳,环顾施礼。
  孩子们收起笑容,一本正经的拱手施礼,神情肃穆。蔡琰也站了起来,一起行礼,然后将孩子们引了出去。周瑜目送他们离开,这才向卫士点点头。卫士快步走来,从怀里抽出一支铜管。周瑜接过,查看了封泥后,敲碎封泥,取出里面的纸卷,一边走一边看。
  过了一会儿,蔡琰走了进来。“什么时候走?”
  “马上。”
  “这么急?”
  “伯符去了洛阳,征讨江夏、南郡的事可能要全部交给我,我要提前做些准备。”
  “交给你一个人?”蔡琰黛眉微蹙。“兵权这么重,会不会是个试探?”
  “伯符慷慨,不会有这样的心思。”周瑜淡淡地说道:“他要在洛阳居中调度,无暇他顾。孙征东要定庐江、九江,也忙不过来。荆州的事自然要交给我,与其说是试探,不如说是考试。如果我能担此重任,后面还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我。”
  蔡琰嗔道:“你啊,就是太信任人了,你欲效管鲍之交,却不知君臣有别,还是谨慎一点的好。孙将军虽然年轻,城府深着呢。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样的例子还少吗?就算他信任你,别人也能信你?你们都这么年轻,想共事一生却无猜忌就要时时谨慎,善始还要善终,别毁了这份情谊。”
  周瑜应道:“多谢夫人提醒。”他想了想,又道:“回师之日,我会在襄阳暂留,向大人请婚期,你看……行吗?”
  蔡琰红了脸,低下头。“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能有什么意见。”转身进里室去了。
  周瑜站在堂上,痴痴地看着蔡琰的背影,好半天才回过神来,挠挠头,嘀咕道:“我还没说完呢,怎么就生气了。唉,唐突了,唐突了。”转过身,踯躅而去。
  室内,蔡琰一脸愕然,几步迈到梳妆台,拿起一面铜镜,仔细端详自己羞红的脸。
  “我这是……生气吗?”
  ……
  一连数日,孙策天天来洛阳城,与朱儁商量事务。
  朱儁性情刚直,有时候还有点不切实际的天真,但他毕竟是战场上厮杀出来的武将,不是喜欢高谈阔论的书生。孙策举止轻佻,又喜欢开玩笑,离他心目的大臣有一定的距离,可是孙策能做事,特别是与出身同样低微的将领很谈得来,短短几天时间就与诸将打成一片,朱儁非常欣赏。
  但朱儁对孙策迟迟不肯出发表示费解,开始还只是不悦,后来便有些生气。孙策见状,热情地提出邀请,我已经准备好了,随时可以出发,请太尉检阅人马,提升士气。
  朱儁觉得孙策小题大作,准备好了就出发吧,检阅什么啊。
  孙策坚持,这是军中规矩,不能省的。
  朱儁拗不过他,只得同意,召集太尉的掾吏和各部将领,来到城门,观看孙策部操练。
  朱儁是太尉,当然不能让他等人,只能让人等他。他来到大营,在孙策的陪同上走上检阅台时,孙策麾下的四千亲卫营将士们已经顶盔贯甲,在太阳下站了半个时辰。火红的甲胄,雪亮的兵器,反射着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睛。
  虽然已是七月初秋,天气依然炎热,朱儁入座时,坐席已经被晒得发烫。朱儁看着台下横竖成行,纹丝不动的将士,再看看那边不住撑汗、灌水的将领,忽然明白了孙策的意思。西行勤王,千里迢迢,每一个人都要耗费无数粮草,如果人马不够精练,等于浪费粮食。可是他麾下能称得上精锐的有几个,台下站着的就是全部,其他各部入夏之后就没有操练过,几个月歇下来,骨头都懒了吧。这样的人哪能出征,能走到长安的都没几个。
  朱儁脸上火辣辣的。
第0443章
黑山军来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13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